登陆注册
2836200000003

第3章 笺经杂记(2)

又曰:认名认体异者,谓佛法世法,一一皆有名体。设有人问:每闻诸经云,迷之即垢,悟之即净,纵之即凡,修之即圣,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此是何物?答云,是心。愚者认名,便谓已识。智者应更问:何者是心?答:知即是心。知之一字,亦贯于贪瞋、慈忍、善恶、苦乐、万用万义之处。今时学禅人多疑云:达摩但说心,荷泽何以说知?如此疑者,岂不似疑云:比只闻井中有水,云何今日忽觉井中湿耶?思之思之,直须悟得水是名,不是湿;湿是水,不是名,即清浊、水波、凝流,无义不通也。以例心是名,不是知;知是心,不是名,即真妄、垢净、善恶,无义不通也。

断际禅师《传心法要》上:问:六祖不会经书,何得传衣为祖?秀上座是五百人首座,为教授师,讲得三十二本经论,云何不传衣?师云:为他有心,是有为法,所修所证,将为是也。所以五祖付六祖。六祖当时只是默契,得密授如来甚深意,所以付法与他。汝不见道:“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为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若会此意,方名出家儿,方好修行。若不信,云何明上座走来大庾岭头寻六祖。六祖便问:汝来求何事?为求衣,为求法?明上座云:不为衣来,但为法来。六祖云:汝且暂时敛念,善恶都莫思量。明乃禀语。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正当与么时,还我明上座父母未生时面目来。明于言下忽然默契,便礼拜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某甲在五祖会中,枉用三十年功夫,今日方省前非。六祖云:如是。到此之时,方知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在言说。岂不见阿难问迦叶云:世尊传金襕外,别传何物?迦叶召阿难,阿难应诺。迦叶云:倒却门前刹竿著。此便是祖师之标榜也,甚深。阿难三十年为侍者,只为多闻智慧,被佛诃云:汝千日学慧,不如一日学道。若不学道,滴水难消。

尤侗曰:神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六祖和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卧轮偈云:“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六祖和云:“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镜心数起,菩提作么长。”二偈俱是翻一层法。以意推之,似乎相反,然救病则同。譬如医家用药,饱懑之后,宜以查枳消之;尪怯之余,宜以参朮补之也。予亦和云:树边难着树,台上莫安台。本来不是物,一任惹尘埃。又:问君何伎俩,有想还无想。心起心自灭,菩提长不长。以此拈古,聊供一喝。(《艮斋杂说》)

《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十八:六祖风幡语,世所盛传,然西土已有之。十八祖伽耶舍多,侍师伽难提尊者次,闻风吹殿铃声。师问曰:铃鸣耶,风鸣耶?祖答:非风铃,我心鸣耳。六祖岂拾前人唾涕者!非一时偶合,则记者必有一伪耶。

民国十九年十一月,读胡适之先生校敦煌唐写本《神会和尚遗集》,对于《坛经》,颇多新发明。略述如下,以续笺经杂记。

敦煌本《坛经》,于六祖涅槃时,有一段云:上座法海向前言:“大师,大师去后,衣法当付何人?”大师言:“法即付了,汝不须问。吾灭后二十余年,邪法撩乱,惑我宗旨。有人出来,不惜身命,第佛教是非,竖立宗旨,即是吾正法。衣不合传。”此段为后世各本所删。

宗密《禅门师资承袭图》云:和尚(六祖)将入涅槃,默授密语于神会。语云:“从上已来,相承准的,只付一人。内传法印,以印自心,外传袈裟,标定宗旨。然我为此衣,几失身命。达摩大师悬记云‘至六代之后,命如悬丝’,即汝是也。是以此衣宜留镇山。汝机缘在北,即须过岭。二十年外,当弘此法,广渡众生。”又云:能和尚灭度后,北宗渐教大行,因成顿门弘传之障。曹溪传授碑文,已被磨换。故二十年中,宗教沉隐。

宗密所撰《略传》云:“能大师灭后二十年中,曹溪顿旨沉废于荆吴,嵩岳渐门炽盛于秦洛。普寂禅师,秀弟子也,谬称七祖。二京法主,三帝门师,朝臣归崇,敕使监卫。雄雄若是,谁敢当冲。岭南宗徒,甘从毁灭。”案宗密云云,正与敦煌本《坛经》相合。

据敦煌本《南宗定是非论》,及《神会语录》第三残卷,摘其大致如下。

唐开元二十二年正月十五日,神会在滑台大云寺演说。谓达摩传一领袈裟,以为法信授与惠可。惠可传僧璨,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惠能,六代相承,连绵不绝。又云:“神会今设无遮大会,兼庄严道场,不为功德,为天下学者定宗旨,为天下学道者定是非。”又云:“秀禅师在日,指第六代传法袈裟在韶州,口不自称为第六代。今普寂禅师,自称第七代,妄竖和尚(神秀)为第六代,所以不许。”案神会攻击北宗,分为二层:一则攻击北宗之法统,同时建立南宗之法统;一则攻击北宗之渐修方法,同时建立顿悟法门。于是曹溪了义,乃大播于洛阳。至天宝十二年,北宗运动御史卢奕劾奏神会,乃敕黜弋阳郡,又移武当郡。至十三年,量移襄州,至七月,又敕移荆州开元寺。皆北宗门下之所致也。是时神会已八十五六岁矣。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神会筹饷有功。迨事平,肃宗诏神会入内府供养。于是六祖之宗风大振,北宗之门庭寂寞矣。至上元元年五月十三日,灭度,寿九十三岁。殁后越三十六年,德宗诏立神会为第七祖。考神会一生事实,与敦煌本《坛经》六祖涅槃时之悬记颇相符。后人不解六祖灭度后南北两宗互相攻击之情形,又不知神会实为中兴南宗之第七祖,故贸然将此段删去。

胡适之先生曰:“神会费毕生之精力,打倒北宗,建立南宗为禅门正统,居然成了第七祖。但后来之禅宗大师,都出于怀让及行思两支门下,而神会之嫡嗣,除灵坦宗密之外,绝少大师。所以临济、云门两宗风行以后,更无人追忆当日出死力建立南宗之神会和尚。在《景德传灯录》等书内,神会只占一个极不重要之地位。他的历史及著述,埋没在敦煌石室里。一千多年中,几乎无有一人能知神会在禅宗史上之地位。历史上最不公平之事,莫有过于此事者矣。然而神会之影响,始终还是最伟大最永久的,他之势力,在此一千二百年中,始终没有隐没。因为后世所奉为禅宗唯一经典之《六祖坛经》,便是神会之杰作。《坛经》存在一日,便是神会之思想势力存在一日。”

神会托王维作六祖碑文,其末段云:“弟子曰神会,遇师于晚景,闻道于中年。”此文作于神会生时,最为可信。然据《坛经》,神会于十三岁时,即来参礼六祖,不得云中年。是时六祖三十余岁,不得云晚景。因蓄疑数年,不得确解。后读宗密《圆觉大疏钞》卷三下之《神会传略》,谓神会北游,广其闻见,于西京受戒。景龙年中,却归曹溪。大师知其纯熟,遂默授密语。据此,知神会未在六祖处受戒,北游多年,至景龙年中,始归曹溪。是时离六祖殁时,仅六七年,故曰遇师于晚景。又据《宋僧传》,神会死于上元元年,年九十三岁。回溯至景龙年中,神会已四十余岁,故曰“闻道于中年”。又据《付嘱品》,六祖称神会曰小师。夫小师者,受具足戒未满十夏之称也,与闻道于中年之说相合。

《坛经·般若品》中有云“如漂枣叶”,据敦煌本“枣”乃“草”字之误。又云“不从天有”,据敦煌本“天”乃“无”字之误。又《坐禅品》云:“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又云:“若著心著净,即障道也。”凡九个“著”字,据敦煌本,乃“看”字之误。宜据改。又今本《定慧品》云“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如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云云,此皆指斥北宗之语。敦煌本“观静”作“观净”。唐人写经,“净”、“静”不分,故可互用。又敦煌本《神会语录》曰:“问:何者是大乘禅定?答:大乘定者,不用心,不看心,不看静,不观空,不住心,不澄心。问:云何不用心?答:用心即有,有即生灭;无用即无,无生无灭。问:何不看心?答:看即是妄,无妄即无看。问:何不看净?答:无垢即无净,净亦是相,是以不看。问:云何不住心?答:住心即假施设,是以不住,心无处所。”据此段语录,既可为“净”、“静”通用之证,又可为改“著”为“看”之证。

宋苏文忠公论《六祖坛经》曰:“近读《六祖坛经》,指说法、报、化三身,使人心开目明。然尚少一喻,试以喻眼。见是法身,能见是报身,所见是化身。何谓见是法身?眼之见性,非有非无。无眼之人,不免见黑。眼枯睛亡,见性不灭。则是见性,不缘眼有无,无来无去,无起无灭。故云见是法身。何谓能见是报身?见性虽存,眼根不具,则不能见。若能养其根,不为物障,常使光明洞彻,见性乃全。故云能见是报身。何谓所见是化身?根性俱全,一弹指顷,所见千万纵横变化,俱是妙用。故云所见是化身。此喻既立,三身愈明,如此是否。”

憨山大师于万历间遣戍雷州,居粤五年,乃克住锡曹溪。归侵田,斥僦舍、屠门、酒肆,蔚为宝坊。缁白坌集,摄折互用。六祖之道场,勃焉中兴。师苦心十年,拟去此而隐居南岳。乃示禅堂诸弟子曰:“老人临行,特为汝等说《梵网经》,诵此戒经,如从佛亲闻作法羯磨,毋令毁犯。令三业六根,念念检点观察,不许暗生罪过,不得毁犯戒根,即此便是真实修行。众等戒经习熟,则当背诵《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楞严》、《法华》、《楞伽》诸经以为佛种。其参禅一着,当遵六祖开示慧明‘不思善,不思恶,如何是当人本来面目’公案,蕴在胸中,时时参究,久之自有发明时节。如此方是续佛祖慧命之大事因缘也。汝等能遵此语,则如老人常住曹溪,汝等亦不必参方行脚矣。”

憨山大师又示曹溪诸沙弥曰:“今示沙弥,若思念老人,不若思念佛,思念六祖也。若思念佛,当来必有见佛之时。若得见佛,便是出生死时也。思念六祖,当初一卖柴汉耳,如何得今日人天供养?再思今日供养,乃从母亲抛却恩爱,走向黄梅会下,负石舂米,辛苦中来。再思六祖三更入黄梅方丈,得受衣钵,凭何知见,向五百众中独自得之?且人人一个臭皮袋,死了三五日,便臭烂不堪,为何六祖一具肉身,千年以来,如生一般?此是何等修行,得如此坚固不烂?沙弥如此细细一一思想。思想不透,但将《坛经》熟读细参,参之又参。全部不能,但只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句,蕴在胸中,行住坐卧,吃茶吃饭,搬柴运水,迎宾待客,二六时中一切处,头头提撕,直使现前,定要见本来无一物是个什么,如何是不惹尘埃的光景。若能如此用心,是名参禅。若参到自信不疑之地,则能真见六祖面目,方知老人鼻孔,方是沙弥真真出家,了得生死时节也。若不肯向己心中苦求本分事,空思老人,有何利益!”

明屠隆曰:“佛者,觉也。觉,悟也,悟本性也。本性之中,妙湛圆寂,本自无迷,又焉有悟?众生染着尘溷,播弄识神,昭昭灵灵,精光外走,六根四大,不悟假合,于是有形骸障。饮食男女,妄生贪着,于是有嗜欲障。豪杰殚智力以营世务,于是有功名障。才士骋聪颖而工藻绩,于是有文字障。拘常随俗,缚而不解,则有事障。穷玄参妙,悟而转迷,则有理障。种种颠倒,总属无明,沉沦诸趣,轮转生死,实由于此。初祖西来,尽扫文字见解,单提性宗,顿悟成佛。是故迷情未尽,则历万劫而不超凡;自性若明,则一刹那而立证圣。既曰自性,本自如如;迷时谓之众生,自性非减,佛是众生;譬之水结为冰,不离此水。悟时谓之佛,自性非增,众生是佛;譬之冰消为水,本自无冰。迷则有缚有解,愈解愈缚;悟则无缚无解,并解缚而两忘。迷则以药治病,药即是病。悟则无病无药,合病药而双遣。当其久在迷涂,千生万劫,无限辘轳。及其豁然大悟,一了百了,有何阶级!故悟惟一顿,安得有渐?分顿渐二门,不悟者之言也。何以故?六祖一樵采猲獠,闻‘无所住而生其心’,言下立悟,遂传诸佛心印。神秀之徒,时时定摄,时时拂拭,而争祖争衣,贪瞋不除。故知悟必以顿,渐则未悟。悟之法门,有一无二。六祖之《法宝坛经》,盖言悟也,言顿也。其言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心悟转法华,心迷法华转,悟之谓也。其言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顿之谓也。打迷网于一空,耀心珠于独朗;布宝筏于苦海,秉慧炬于昏衢。未有若此经之明白直截者也。六祖未尝读书识字,而吐语为经,符契千圣,乃知般若之中,何物不照,何义不了。”

明憨山大师曰:“或谓吾佛四十九年,末后拈花,且道未谈一字单传。达磨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目为单传。此经岂非文字乎?然殊不知此事人人本来具足,不欠一法,不立一法。既本具足,是则佛未出世,尘尘刹刹,未尝不炽然常说。祖未西来,物物头头,未尝不分明直指。如是观之,世尊终日直指,达磨九年说法,又何有教外、教内,单传、双传耶?若人顿见自心者,则说与不说,皆戏论矣。此《坛经》者,人人皆知出于曹溪,而不知曹溪出于人人自性;人人皆知经为文字,而不知文字直指人心。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一味平等,原无纤毫回避处。悲哉!人者觌面不知,知则谛信不疑,本来无事,无事则又何计佛祖出世不出世,说法不说法耶?则此刻刻空中鸟迹耳。”

《证道歌》曰:“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宏德禅师注曰:“宗通者,即悟诸佛之心宗也,乃达磨大师单传直指之道。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唯在当人自证自悟,到无证无悟之地。所以从上诸老递相出兴,向千圣顶领上提持者一着子,俾学者尽得单传直指之妙,方谓宗通也。然后命掌藏钥,按阅一代圣教,备知顿、渐、秘密、不定之方,藏、通、别、圆之味,方谓说通也。宗说既通,定慧均等,方谓圆明不滞空也。”案:此条可作《般若品》末“说通及心通”之注。心通,即宗通也。

问:北宗之提倡看心看净,如何解释?答曰:宋邹志完云:“于十二时中,看自家一念,从何处起,即检点不放过,便见工夫。”此即看心之说也。神秀偈:“时时勤拂拭”,此句属于看心;“不使惹尘埃”,此句属于看净。问:除《坐禅品》外,尚有看心看净见于别品中否?答曰:见于《定慧品》:“有人教坐,看心观静。”“观”之与“看”,“静”之与“净”,皆通借字。又见于《顿渐品》:“师曰:住心观净,是病非禅。”看心则心有所住,观净即看净。又《付嘱品》:“汝等慎勿观静。”凡三见。

同类推荐
  • 圣经故事1

    圣经故事1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是生活在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处的古代希伯来民族数千年历史长河中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犹太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共同的正式经典。它构成了西方社会两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和特点,并影响到世界广大地区的历史发展和文化进程。《圣经》不仅仅只是一本宗教读物,其中融合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它与希腊文明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欧美文化。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第六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第六卷)(方立天文集)

    方立天编著的《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把佛教中国化界定为“三化”,即民族化、本土化和时代化,并叙述了佛教中国化的不同阶段、途径和方式,还通过与中国的政治理念、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民间信仰、社会习俗等的互动关系,揭示出佛教中国化的实质,总结出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的六个重要特点:重自性、重现实、重禅修、重顿悟、重简易、重圆融。
  • 佛眼观生死

    佛眼观生死

    人活在这个世上,最关心的事情莫过于生死。人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这是一个相当具有诱惑力,但是又常常被人避忌的课题。佛教利用其精妙的“缘生观”为我们解读了生命的密码——“一切有情,因缘生成;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生无常,不必执着;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珍惜眼前,活在当下;父母是佛,提早尽孝;生命是宝,务必珍惜;众生平等,慈悲为怀;把握自己,把握人生;临终关怀,直面死亡:涅槃境界,得大自在。”只要参透了这些道理,就可以自在地活在世上,不悔地走完人生旅程。本书从佛教经典的阐述、佛学大师的讲话和专著,以及佛学界人士的研究中,精心挑选了百余篇关于生死问题的章节,分门别类,集合成书,教化大众。
  • 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何谓慈悲?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慈悲是一切德行的根源,慈悲是无量智慧,慈悲是大爱。能感知一切众生的痛苦,能善待一切众生,并有想帮一切众生摆脱痛苦的心,就是慈悲心。慈悲心包括放下执著心、保持正心、宽容心、随缘心等。本书共分八篇,以佛学思想为核心,分别从善念、放下、静心、做事、宽容、智慧、平常心、随缘八个方面,讲解了慈悲给我们带来的福报以及怎样修得慈悲心。书中还有“佛陀格言”、“禅机妙语”、“佛家典籍”、“佛心故事”等版块内容,使读者能更好地了解和感悟佛法。我佛慈悲。慈悲即佛。佛即慈悲。
热门推荐
  • 重生之大文豪

    重生之大文豪

    重生与地球相似的异界,脑中平白无故多了一个搜索引擎。他写的《陆小凤传奇》、《楚留香传奇》让武侠小说重新焕发新的活力。他写的《福尔摩斯探案集》、《东方快车谋杀案》被众多侦探迷奉为经典。他写的《凡人修仙传》、《斗破苍穹》连续蝉联月票榜。他写的《人性的弱点》全球卖出九千万册,被纽约时报评为“除了圣经最精彩的书”。他写的《机器人系列》,创造了著名的‘机器人学三大法则’,被称为科幻圣经。他写的《变色龙》、《一碗清汤荞麦面》、《最后一课》等等多次被选作语文课本教材。他写的《达芬奇密码》、《傲慢与偏见》等名著,被多次改编为电影。他写出了无数经典歌曲,无数经典的剧本,还画出了无数热血漫画。“他的出生,是自上帝创造人类之后,世界史上最伟大的事情,将他那颗大脑等价兑换,所得到的金币足可以买下整个米国,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之王!”——《时代周刊》
  • 会思考才能赢:人生不加框

    会思考才能赢:人生不加框

    从容地面对生活。就是不钻牛角尖。为何不坦然些呢?生活不总是期而不至,而又不期而至的吗?三毛曾经说过“成长是一种蜕变,失去了旧的,必然因此又来了新的,这就是公平!” 从容地面对生活,就是要从疑惑中解脱。只要是自己所选择的,那就是好的,只要是自己努力过的,那就是不悔的。 从容地面对生活,就是要向远处眺望,但不是好高骛远,而是脚踏实地地向前上。泰戈尔曾说过:“只管走过去,不必逗留着采花保存,因为一路上的花朵仍然会继续开放。”生活中必须有梦。即使那梦是多么的遥个可及,可是只要人生有梦,就会如雨后甘霖,香甜沁心。
  • 中国文化未解之谜

    中国文化未解之谜

    人类总是充满好奇心,富有求知欲望,不仅对历史积淀的文 化知识和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对世界上许 许多多的未解之谜都充满了好奇心。这是人类的心理特征,也是 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基本动因。从地球到宇宙,从自然到历史, 从科学到艺术,在这许许多多的领域中,无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 的“未解之谜”。
  • 不生气的世界:世界500强都在用的情绪管理法

    不生气的世界:世界500强都在用的情绪管理法

    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不生气的世界——世界500强都在用的情绪管理法》全书共包括八章,其中包括微笑工作、快乐工作、平淡工作、和睦工作、轻松工作、努力工作、灵活工作和珍惜工作。通过章节安排,你可以读出作者美好的出发点,希望每个人都能在工作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快乐。
  • 我被大佬宠成了玛丽苏女主

    我被大佬宠成了玛丽苏女主

    萧家二小姐十八岁以前,跟“真爱”腻歪的死去活来;十八岁以后,“真爱”抱着她的“姐姐”,腻歪的死去活来。她痛快转身飞法国潇洒了五年。五年后,她回来虐天虐地虐渣渣,结果一不小心被某大佬宠成了玛丽苏女主。片段:萧小姐被车撞了住进了医院,大佬亲力亲为照顾。手术后第一天,滴水不能沾,萧小姐渴的不行,眼巴巴的小眼神看的大佬心疼的不行。“乖,再忍一忍,忍过这一天,我做好吃的好喝的给你好不好?”一听要忍一天,萧小姐小嘴一瘪,就要哭出来了。大佬心疼的抱住她小身子,非常温柔的哄着:“乖乖,只要忍过这一天就好了。今天我陪着你一起,什么也不吃什么也不喝,一起饿肚子好不好?”萧小姐被逗笑。【这本书甜的不行!宠的不行!!好看的不行!!!快来看呀~~~~~~~】
  • 三代才女绝恋

    三代才女绝恋

    一场答联求亲,让他们喜结良缘;宫廷祸乱,让他们分离两地、重聚无期;乱世当道,让她三嫁他夫,抛弃亲生骨肉……看三个女人如何演绎他们的爱恨离别。
  • 人生三论

    人生三论

    真实人生的幸福没有绝对的答案,关键在于我们的生活态度。只有善于抓住幸福的人才能懂得什么是幸福;只有懂得取舍,善于放弃,宽容待人,才是快乐之本、幸福之源。本书为广大读者提供心灵的甘泉,涤荡平淡生活中的单调和苦涩,帮助人们营造更加幸福的人生……
  • 读三国演义悟做人之计

    读三国演义悟做人之计

    为了让读者从《三国演义》中更好地领悟如何做人,结合《三国演义》中的典型故事,将其中人物形象简略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结合社会现实来揭示做人的方法和技巧,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以《三国演义》为引子,或以全局为立足点,提纲挈领,或以局部为落脚处,小中见大,剖析出了较为全面的做人智慧,希望能够抛砖引玉,给读者带来更有价值的启迪。
  • 杠上断袖妖殿下

    杠上断袖妖殿下

    别人穿越都是美男多多,艳遇不断。她穿越后却注定得在一棵歪脖子树上吊死!一见钟情的对象竟然是个断袖?!天若情欲哭无泪了。为了抱得美男归,她只好含泪走上将弯男掰直的漫漫不归路,女扮男装接近好来个日久生情。可是,为什么所有人都告诉她,这妖孽看似无害却是真真一肚子坏水儿呢?最后终于不负众望的将他导上“正途”,他要成亲了,可是新郎和新娘都不是她......【内容介绍】片段一:“那张是卖身契?”她呆呆的问。“是啊!”他回答得好不欢快。自己很欢快的把自己给卖了?她僵住。半晌,突然想起什么,于是问:“那我卖身的钱......呃,银子呢?”“银子?”他似乎甚是疑惑,扬了扬眉毛说道:“我这卖身契上写明了,你是自愿跟着我的,没有卖身的银钱!”她欲哭无泪。却听他又笑道:“小东西,别忘了赚钱养你自己和公子我啊!”“......”她可不可以现在反悔啊?片段二:“你不是喜欢莲倾哥哥么?”她疑惑。“那当然!”他含笑点头,眸中含情脉脉。“那为什么不救他?”会有人看见自己喜欢的人掉在坑里却不救的吗?她糊涂了。他轻笑:“他功夫好,我相信他会自己爬上来的!”“万一他自己爬不上来呢?”她眨巴着眼睛问。“他在我心目中永远是最棒的!”他也学着她眨啊眨,波光潋滟的眸子妩媚万千:“你也要相信他!”好吧,他果然是爱莲倾哥哥的,她黯然。而方才,莲倾哥哥明明已经爬到坑口了,却被他一脚又踩了下去的事情,应该只是她的错觉。片段三:“若情,可有伤到哪里?”他一身是伤,却顾不得那袭白衣已经血迹点点,而是焦急的握住她的双肩,一叠连声的询问。她看着那张沾满了泥污的绝世容颜,喉头哽住说不出话来。“都是哥哥没有保护好你!”他满怀愧疚的自责,凤眼中流露出无尽的温柔和心疼。“呜呜呜......”她忍不住扑到他怀里,哭得稀里哗啦。“若情!”他将她娇小的身子拥在怀里,声音哽咽的说道:“就算拼了我的性命,也绝不让别人伤你分毫!”可你却是我情敌!她哭得更加厉害了。推荐好友现代文:《冷傲老公,我不嫁你》潇湘蝶儿《爹地,妈咪还未婚》朱子语《女人,宠你上瘾》能让你流泪的终不是我《娇妻,缠你上瘾》忆梦萧《执爱,豪门嫡妻》子奚推荐好友古代文:《独宠傲娇小贼妃》灵落尘
  • 都市最强特种兵

    都市最强特种兵

    他在战场上被召唤回国,原因无他,秉承父亲遗命完婚。本意想退婚,继续逍遥自在,却被岳父以死相逼,跟身家百亿的美女总裁未婚妻朝夕相处,自然是火花四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