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36200000012

第12章 般若品第二(1)

《金刚经略疏》:“般若,梵语,此云智慧。其体即实相,虽流转六趣而不损;其用即观照能炤,破一切而不留。”

次日,韦使君请益[1],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2]。复云:善知识[3]!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4],只缘心迷[5],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6],示导见性[7]。

[1]请益者,已受教而再问未尽之蕴也。礼,请益则起。《百丈清规·大众章》七:“凡欲请益者,先禀侍者通复住持。”

[2]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旧称摩诃般若波罗蜜。《智度论》十八:“摩诃,秦言大;般若,言慧。波罗蜜,言到彼岸。”

[3]善知识者,谓能了悟一切,知识高出庸众者。《华严经》:“善知识者,是我师傅。”

[4]清凉澄观国师云:“般若非心外新生,智性乃本来具足。”

[5]心迷,一念不觉也。

[6]大善知识,伟大之善智识也。善知识,如言善友;知识,我能知彼之义。

[7]示导有三种:一、神变示导:二、记说示导;三、教诫示导。见《般若经》四百六十九。虽自证自悟,不假师示,怎得见性?

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1]。只缘迷悟不同[2],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3],吾为汝说。

[1]《六祖金刚经注》:“凡夫不见自性,妄识分别,自生高下。诸佛自高,众生自下,菩萨了悟人法二空。上至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无所分别。故一切法皆平等,岂有高下也?”又云:“人人具足,个个圆成,本来是佛,与佛无异。”

[2]《六祖金刚经注》:“迷则佛是众生,悟则众生是佛。”唐释慧海云:“佛是心作,迷人向文字中求,悟人向心而觉;迷人修因待果,悟人了心无相;迷人执物守我为已,悟人般若应用见前;愚人执空执有生滞,智人见性了相灵通。乾慧辩者口疲,大智体了心泰。菩萨触物斯照,声闻怕境昧心,悟者日用无生,迷人见前隔佛。”

[3]志心,专心一意也。谛听,倾听也。白居易:“凝视谛听殊不足。”《梵网经·心地品》:“是诸佛子谛听。”注:将欲为说,诫劝时众。谛者,审也;摄耳聆音,发生闻慧。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1],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2]。口但说空[3],万劫不得见性[4],终无有益。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5],此言大智慧到彼岸[6]。

[1]《六祖金刚经注》云:“只为世人,性无坚固,口虽诵经,光明不生。外诵内行,光明齐等;内无坚固,定慧即亡;口诵心行,定慧均等。”

[2]《楞严经》:“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华严》偈:“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如人设关膳,自饿而不食。”

[3]因缘所生之法,究竟无体,故云空。《大智度论》五:“有人言观五阴、无我、无我所,是名为空。”又二十:“一切诸法从因缘生,无有自性;无自性,故空;空故,诸见灭。”又四十六:“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又三十五:“般若波罗蜜中皆空,如十八空义中说。”口但说空者,口说而心不行也。

[4]世界一成一毁曰一劫。万劫,犹言万世,极言其时间之长也。

[5]天竺之言语,从梵天禀承故,名曰梵语。《西域记》二:“详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则,四十七言也。乃至因地随人,微有改变。语其大较,未异本源。而中印度特为详正,辞调和雅,与天同音。”《四教集解》中:“劫初之时,梵天下生,身有光明。是故天竺言语书等,皆承于梵,故云梵语。”

[6]大智慧,广大之智慧,能通达一切之事理者。详《大智度论》十八。彼岸,经中以譬涅槃成佛之所也。《思益经》一:“‘世尊,谁住彼岸?’佛言:‘能知诸道平等者。’”

此须心行[1],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2],如露如电[3];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4]。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5]。

[1]心中念念不忘,即是心行。龙树云:“佛法以心为本,以身口为末。”

[2]《摩诃般若经·十喻》:“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犍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西俗多工伎,以种种之法,现出象马人物等,使人实如闻见,以故名幻。幻事虽如实见闻,实无有也,以譬一切诸法之无实。《智度论》六:“一切诸行如幻,欺诳小儿,属因缘,不自在,不久住,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幻。”以神仙之通力,天龙之业力,或禁咒禅定等,使种种之物,变化现出,故名化。此化物化事,空而无实也,以譬一切诸法之实无性。《智度论》六:“是变化复有四种:欲界药草、宝物、幻术能变化诸物;诸神通人力,故能变化诸物;天龙鬼神等得生报力,故能变化诸物;色界生报修定力,故能变化诸物。如化人无生老病死,无苦无乐,亦异于人生,以是故空无实。一切诸法亦如是,皆无生、住、灭,以是故说诸法如化。”

[3]《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隋嘉祥大师疏曰:“露喻,露少时住,身亦尔。电喻,才现即灭,现在法亦尔。”

[4]相应,契合之义也。《净土论注》上:“相应者,譬如函盖相称也。”

[5]《顿悟入道要门论》下:“僧问:‘何者是佛?’师曰:‘离心之外,即无有佛。’”《达磨血脉论》:“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楞伽经》:“心外见法为外道。若悟自心,即是涅槃,离生死故。”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1]犹如虚空[2],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3],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4],尽同虚空[5]。

[1]《楞伽经》三:“观诸有为法,离攀缘所缘;无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

[2]《六祖金刚经注》曰:“佛与众生,惟止一心,更无差别。此心无始以来,无形无相,不曾生、不曾灭,当下便是,动念则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起信论》:“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

[3]瞋,音“震”,恨也。

[4]刹,梵语“差多罗”之讹略;译曰土田。梵汉双举,故云刹土。

[5]《顿悟入道要门论》上:“问:‘其心似何物?’答:‘其心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也,亦是本身。本身者,即佛身也。’”《传心法要》上:“本来清净皎皎地,无方圆、无大小、无长短等相,无漏无为,无迷无悟;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物。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一切不如心真实。”

世人妙性本空[1],无有一法可得[2]。自性真空[3],亦复如是[4]。

[1]“虚”与“空”皆为“无”之别称。虚无形质,空无挂碍。诸法本来性空,非今始不有也,故名性空。《无量寿经》下:“净慧知本空。”

[2]《黄檗传心法要》上:“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著相。无始以来无著相佛,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以来无次第佛,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佛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坏。如大日轮,照四天下。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没之时,暗遍天下,虚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陵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佛及众生,心亦如此。若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为著相故。惟此一心,更无微尘许法可得,即心是佛。如今学道人,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何故?无心者无一切心也。”

[3]自性真空,与虚无顽空不同。虚空无觉,故称顽空;自性有觉,故名真空,但空其名非空其实,只空其相非空其体。真空不空,不空真空是名第一义空。真空者,对于非有之有为妙有,而云非空之空为真空,是大乘至极之真空也。

[4]《资持记》上之一:“如是者,指示之辞。”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1]。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2],即著无记空[3]。

[1]著,执著也。

[2]《六祖金刚经注》:“见性之人,自当穷究此理。若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以为究竟,即著空相,断灭诸法。”

[3]无记为三性之一。《唯识论》五:“于善不善,不可记别,故名无记。”《百法问答钞》三:“无记性,于善不善,益损事中,无殊胜力用可记别,故名无记也。”永嘉禅师云:“无记者,虽不缘善恶等事,然俱非真心,但是昏住。”

善知识!世界虚空[1],能含万物色像[2],日月星宿[3],山河大地[4],泉源溪涧[5],草木丛林[6],恶人善人,恶法善法[7],天堂地狱[8],一切大海[9],须弥诸山[10],总在空中。

[1]世界者,凡诸有情所依止之国土也。《楞严经》四:“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现在、未来为世。”

[2]色者,体色。像者,形态。

[3]日为恒星之一,月为卫星之一。星宿,天空之列星也,亦谓之星座。

[4]大地,犹言全地也。温子升文:“大地亡于积水。”

[5]泉源,小水之源。溪,山渎之无所通者。涧,山夹水也。

[6]丛,音“诵”,徂红切。丛林,大木丛生处也。

[7]五戒十善者,世间之善法也;三学六度者,出世间之善法也。浅深虽异,皆顺于理而益己之法名善法;不顺于理而害人之法名恶法。

[8]天堂者,天上之宫殿也。《佛遗教经》:“不知是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法华文句》四:“地狱,此方语,胡称泥犁者;秦云无有,无有喜乐、无气味、无观无利,故云无有。地狱有八大地狱、八寒地狱、十六游增地狱、十六小地狱、十八地狱、一百三十六地狱之别。”

[9]据《华严经疏》四十四,大海有十相:一、次第渐深;二、不受死尸;三、余水入失本名;四、普同一味;五、无量珍宝;六、无能至底;七、广大无量;八、天身所居;九、潮不过限;十、普受大雨。

[10]须弥,山名,一小世界之中心也。译为妙高、妙光、安明、善积、善高。凡器世界之最下为风轮、最上为水轮,其上为金轮,即地轮。地轮上有九山八海,即持双、持轴、担木、善见、马耳、象鼻、持边。须弥山之八山八海,有铁围山,其中心之山,即须弥山也。《注维摩经》一:“肇曰:‘须弥山,天帝释所住金刚山也。秦言妙高。处大海之中,水上方高三百三十六万里。’”

世人性空[1],亦复如是。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2]

[1]《大智度论》三十一:“性空者,诸法性常空,假来相续故,似若不空。譬如水性自冷,假火故热,止火停久,水则还冷。诸法性亦如是,未生时空无所有,如水性常冷;诸法众缘和合故有,如水得火成热。”又云:“性空有二种:一者,于十二入中无我、无我所。是声闻论中说,摩诃衍法说,十二入我、我所无故空,十二入性无故空。复次,若无我、无我所,自然得法空。以人著我及我所故。佛但说无我、无我所,如是应当知一切法空。若我、我所法尚不著,何况余法?以是故众生空法空终归一义,是名性空。”又,三十六:“性空者,一切诸法性,本末常自空。何况现在?因缘常空,何况果报?”又云:“空者性自空,不从因缘生。若从因缘生,则不名性空。”又,四十六:“何等为性空?一切法性,若有为法性,若无为法性,是性非声闻、辟支佛作,非佛所作,亦非余人所作,是性性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名性空。”

[2]按:此邪见,非指五见中拔无因果之邪见,乃谓谬妄不合于道之邪见耳。何也?以其著于无记空也。

善知识!心量广大[1],遍周法界[2]。用即了了分明[3],直用便知一切[4]。

[1]此心量,指如来真证之心量言,离一切之所缘能缘,住于无心者是也。《楞伽经》三之一:“观诸有为法,离攀缘所缘;无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离一切诸见,及离想无想;无得亦无生,我说为心量。非性非非性,性非性悉离;谓彼心解脱,我说为心量。如如与空际,涅槃及法界;种种意生身,我说为心量。”

[2]“遍周法界”与“周遍法界”同。法之所在,名法界。《往生要集》上:“周遍法界,拔苦众生。”

[3]了了,了然之义,谓晓解也。《后汉书》:“小而了了,大未必奇。”《南史》:“彭城王义康,于尚书中觅了了令史。”心体廓然大公,物来顺应,则过化存神,而上下与天地同流矣。《庄子》曰:“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也。”

[4] 《易·系辞》“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亦即《庄子》“得其环中以应无穷”也。.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1]。

[1]三祖《信心铭》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见《指月录》四。《笔削记》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入一切,一切入一,互为主伴。”《传心法要》下:“若能了知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心境无二,一切即一心,心即一切,更无挂碍。”又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诸佛圆通,更无增减;流入六道,处处皆圆;万类之中,个个是佛。譬如一团水银,分散诸处,颗颗皆圆;若不分时,只是一块。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种种形貌,喻如屋舍,舍驴屋入人屋,舍人身至天身,乃至声闻、缘觉、菩萨、佛屋,皆是汝取舍处,所以有别。本源乏性,何得有别?”永嘉禅师云:“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一与一切融,即其体为无碍也。《华严经》第九《初发心菩萨功德品》云:“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是为佛教中最究极之说。盖以万有之法,在真如法界中,虽现种种之差别相,而其本体中则无丝毫之差别。种种之法,悉为绝对,而与一切法镕融时,知其一,即知一切。如尝海水一滴,即能知一切大海水之咸味也。此妙旨在华严、天台两家发挥最多,即约观法而为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之说。以一心三观,示一境三谛之圆理,约观境而传一心一切心、一阴一切阴、一境一切境等之幽意。更于诸法上说一尘一切尘、一法一切法、一界一切界、一国土一切国土、一相一切相、一色一切色、一毛孔一切毛孔、一众生一切众生、一身一切身、一人一切人、一字一切字、一识一切识等。或约修证迷悟等,使明一断一切断、一行一切行、一位一切位、一障一切障、一修一切修、一证一切证、一显一切显、一欲一切欲、一魔一切魔、一佛一切佛、一入一切入、一成一切成、一智一切智、一理一切理、一究竟一切究竟、一门一切门、一种一切种、一受一切受等。又约破立权实而为一破一切破、一立一切立、一权一切权、一实一切实等之解释也。”

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1]。一真一切真[2]。心量大事[3],不行小道[4]。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5],自称国王[6],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1]不妄名真,不变名性,是吾人本具之心体也。《楞严经》一:“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

[2]真者,离虚妄之义,所谓真如。《三藏法数》四:“无二曰一,不妄曰真。”

[3]大事者,总言转迷开悟,即《法华》所谓佛知见,《涅槃》所谓佛性,《无量寿经》所谓往生极乐也。《天台仁王经疏》上:“大事因缘,为兹出世,显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法华以佛知见为大事,涅槃以佛性为大事,维摩思益以不思议为大事,华严以法界为大事;今此般若,以成佛因果为大事。名字虽别,其义一也。”

[4]小道,指空心静坐等。

[5]恰,适当之辞。凡者轻微之称,庸也。凡人,即平常之细民也。

[6]国王,前世持十善戒,今生得其果报,得诸天之保护者,又名天子。《金光明王经》三:“因集业故,生于人中,王领国土,故称王。处在胎中,诸天守护,或先守护,然后入胎。虽在人中,生为人王,以天护故,复称天子。”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1]。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2]愚即般若绝[3],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4]。般若无形相[5],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同类推荐
  •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本书讲述从所罗门王起犹太民族700余年的历史,对应《圣经·旧约》的后27卷。该卷讲述了犹太国从辉煌到亡国,犹太人被驱逐出故里四处流亡到重返家园的历史。
  • 佛学中的做人道理

    佛学中的做人道理

    从大量平凡而琐碎的生活事例出发,层层深入,以最通俗的语言,最常见的故事,将佛学的做人道理娓娓道出,使佛法智慧与尘世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佛道,佛道是一种大思想,大艺术、大智慧、大境界。禅,不仅是中华文化之精粹,亦为整个东方文化所推崇。佛,让我们远离尘世的烦恼,在喧嚣与浮华中筑起一座盛放心灵的舞台;让我们在面对挫折时,有一颗豁达的心去承载,让我们遭遇坎坷时,有一种信心和勇气去打拼;让我们在苦难来临时,用笑容和爱去坦然面对;让我们无法拥有时,体会到轻松挥手告别的美丽。
  • 清虚集

    清虚集

    本书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50多篇。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多篇。内容包含了论宗教系统、道教科仪和易理、道教在海外的传播、藏外道书和明清道教、论道教教义思想的结构、上海道教斋醮和“进表”科仪概述、道家科仪中的伦理教化等。
  • 天香:圣经中的女人

    天香:圣经中的女人

    这是一本比较特殊的书,我们在一个女作家笔下,第一次看到一组圣经里的女性群像圣洁的圣母、英勇的女士师、温柔幸福的妻子、沦落又皈依的女子、给人间带来灾难的少女、给民族带来福祉的王后……
  • 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何谓慈悲?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慈悲是一切德行的根源,慈悲是无量智慧,慈悲是大爱。能感知一切众生的痛苦,能善待一切众生,并有想帮一切众生摆脱痛苦的心,就是慈悲心。慈悲心包括放下执著心、保持正心、宽容心、随缘心等。本书共分八篇,以佛学思想为核心,分别从善念、放下、静心、做事、宽容、智慧、平常心、随缘八个方面,讲解了慈悲给我们带来的福报以及怎样修得慈悲心。书中还有“佛陀格言”、“禅机妙语”、“佛家典籍”、“佛心故事”等版块内容,使读者能更好地了解和感悟佛法。我佛慈悲。慈悲即佛。佛即慈悲。
热门推荐
  • 复来归

    复来归

    曾经有人告诉过我,红尘绮梦,韶华白首,说到底亦不外乎七字蕴言。打怪,升级,死情缘。九万年的痴念,她放下了作为神女所有的骄傲,只为换得他闲暇时的那一回顾。她原本以为,即便流渊现下不爱她,好在她还有那余下万万年的时光陪在他的身旁,无论爱与不爱,她花璟都会是他名正言顺的妻子。只是,任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婚礼上的那一场变故。
  • 春闺梦里人

    春闺梦里人

    “我不甘心,不甘心!即使是做鬼我也要生生世世诅咒你们,鹣鲽散,圆镜碎,鸳鸯各自飞!”执念不散,冤魂难离。季曼只不过是看本小说打发时间,却不想好像被扯入了一个很奇怪的梦境。她成了书中最恶毒的女二,角色出场重新开始,替被赐死的女二再走一遍故事的发展结局。宅院深深的侯府,圣母玛利亚一样的女主,无数恶毒的炮灰。皇家恩怨牵扯不休,后院争斗一人不留。她一个注定没有好下场的女二,该怎么扭转命运?斗天斗地花言巧语,骗老骗少满腹计算。看在她这么尽职尽责破坏男女主关系发展的份上,能不能给她一条活路啊?
  • 雷罚

    雷罚

    修炼的极至是什么,只是飞升神界而已吗?意外得到一本不完善的上古法诀乾坤典,从地球来到修真界,由心思单纯的小白,步步成长为各大势力间游刃有余的煞星,仙界遇天照大神,却是某国祖先,一怒下杀之。
  • 契婚之天价妈咪

    契婚之天价妈咪

    这是一个单身妈妈携子奋斗,改变人生的励志故事…父母相继离世,一个月后,她的初夜被同父异母的哥哥给卖了。她伤心,她愤怒,当她鼓起勇气生活的时候,医生却说她怀孕了。为了生下孩子,她做家政时,却晕倒在他家。他,G市餐饮服装,龙头企业的总裁。爷爷是将军,父亲和姐姐都是军官。优秀的他却突然对她说:“我们结婚吧!”她低头看着自己突显的肚子,讶异的看着他,“你没生病吧!”她这不过是到他家做第二次家政服务。随既他把一份协议丢在她面前,道:“交易而已,可以就签个字。”看完协议的内容,她犹豫片刻后拿起笔签下自己的名字。就这样,他们为期一年的契约婚姻由此开始…孩子出生了,她却被赶出家门。在她无助的时候,刚出生几天的儿子却开口讲话了,“本王,这是身在何处?”她吓得差点把孩子掉在了地上,看着开口说话的儿子,无语望天,谁来告诉她这是出了什么事?为何她刚出生几天的孩子会讲话?据说儿子是带着前世记忆投胎的?据说儿子的前世是王爷。据说有了这个古代思想的儿子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片段一:这不是假结婚吗?为什么要他们同房?看着房间里只有一张床一个被子她不禁脸色为难。“放心,我对大肚婆不感兴趣。”他说。她信以为真,放心与他同床。谁知?半夜醒来,她枕着他的胳膊,而他却死死的抱着她睡得正香。她怒目责问:“喂!你不是说对大肚婆不感兴趣吗?”他呵呵一笑道:“我还以为是抱枕呢?”第二天,经他再三保证后,她再次放心与他同床。谁知?早上醒来发现他们竟然相拥而眠。她还没来得及说话,他就呵呵笑着说:“我们来做个交易吧!”“什么交易?”她好奇的问。“今后你做我的抱枕,我也做你的抱枕。”他满脸笑意的看着她,道:“这个交易怎么样?挺公平吧!”看着他一脸怪笑的样子,她没好气的骂道:“公平你个头。”这根本就是明着占她的便宜嘛!片段二:老太太来认孙子,“乖,叫奶奶。”某小孩儿眼神冷漠,“你儿子是谁?”“就是你爸爸呀!”老太太说。“爸爸是什么东西?”某小孩一本正经的问。“爸爸不是东西,是…”老太太觉着自己上当了。某小孩儿满意点头,道:“既然你儿子不是东西,我看您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这…我…”老太太被堵得不知道该说什么。《喜欢此文滴亲们,请多多收藏,评论。》谢谢!
  • 小侦探福尔摩斯:夺路缉凶

    小侦探福尔摩斯:夺路缉凶

    其中包括《波西米亚丑闻》、《红发会》、《身份的确证》、《博斯科姆比溪谷秘案》、《杀人的桔子核》、《歪唇男人的人命官司》、《谜样的蓝宝石》、《致命的斑点带子》、《工程师大拇指案》、《失踪的神秘新娘》、《绿玉皇冠之谜》、《铜山毛榉案》。全书故事惊险刺激,直面真相。或神秘,或诡谲,情节跌宕起伏,或恐怖,或蹊跷,12篇故事各有风格,在充满异域风情的英伦背景下,带领读者拨开迷雾,"本书收录了12个福尔摩斯短篇探案故事。"
  • 盛宠豪门妻

    盛宠豪门妻

    ——夏瑜,你去死吧!又是一条无名短信,仿佛来自地狱的诅咒。在甲板上晒着太阳,正和经纪人聊的欢畅的夏瑜,恹恹的看着手机屏幕,眼底闪过古怪。会是谁一连三天,每天13点13分准时发来这种短信,像是个刻意的恶作剧。“瑜,又是那种短信?”“嗯,恶作剧吧!”揉揉眉心,夏瑜懒懒的答应着,余光不经意的撞到经纪人慕寒担忧的眸,扯动唇角安慰的笑笑……
  • 无戏言:写给中国玩家的人生逆袭指南

    无戏言:写给中国玩家的人生逆袭指南

    本书通过讲述11位中国游戏界大佬的人生逆袭故事,向正以各种状态生存着的中国玩家们展示出另一片天地——如果你想,玩转人生并非只能online。
  • 重生娱乐天后

    重生娱乐天后

    她获得了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却遭遇渣男丈夫,闺蜜小白花的双重背叛。重生归来,看她再次掀起追星狂潮,晋升娱乐天后。
  • 魔王独宠呆萌妃

    魔王独宠呆萌妃

    一朝穿越,原本在现世里无依无靠的孤儿变成了王爷的庶女,本来以为能够过上好日子,却没有想到遭人计算被逐出王府,在跨出王府的那一刻,宫小暖就暗暗发誓,再见之时定是你们的忌日。他是人人都敬畏的魔王,却只独宠她一人,只倾心她一人。他深情:“即使知道是利用,我也心甘情愿。”她不屑:“我也只是个替身而已。”他说:“以后,我只为你终守一生。”她不言。历经磨难,历经风雨,她一直被伤害的内心是否可以渐渐愈合?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