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小区门口的菜市场,有两个豆腐摊,一个摊主是中年妇女,很精明的样子,斤斤计较,不肯吃一点亏,少一分钱也不卖;隔着不远,另一个是个20多岁的小伙子,一副憨厚、朴实的样子,他的豆腐不论斤,1元钱一块,用刀拉一块就得,而且保证比那位女摊主的1元2角一斤的豆腐分量还要足得多,既利索,又实在。于是人们都喜欢买小伙子的豆腐,一天能卖好多屉,而那位精明的女摊主一天最多卖一屉,有时还得剩下……
商务谈判有一句经典台词:会买卖的称赞对方,不会买卖的挑剔对方。小伙子憨厚朴实,吃小亏而赢大利,正是摸准了顾客不在乎那一两角钱,需要的是卖主的信任和亲切感,从而赢得了更多的回头客,其总体收益可想而知;而那位精明的女摊主,只顾眼前利益,不懂顾客心理,舍不得、也不会以情感人,如果她不改变方式方法的话,就可能很快从这个市场消失。
人活在世上,谁不愿意活得自然、自由、自在呢?谁不愿意过得潇洒、愉快、轻松呢?谁不愿意事业蓬勃、财运亨通呢?谁不愿意成为别人羡慕的人呢?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培养自己的“糊涂”意识。
综观人类发展的全过程,可以用“返璞归真”一词来形容。从糊涂开始,又归于糊涂,只是中间经历了数字和精确。总之,从最终的意义上看,人类还是处于糊涂之中。
糊涂是一种心态、一种做人的智慧。既然世上许多事,分清对错不容易,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搞清楚的必要,那么还是难得糊涂比较明智。
难得糊涂,该糊涂时不妨糊涂一下吧。
自从清朝的书画家郑板桥写下“难得糊涂”这一至理名言后,“难得糊涂”就成了人们为人处世的准则和行动指南。
学会糊涂,至少有如下三方面的好处:
1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烦恼
一个单位,少则十来人、几十人,多则几百人、几千人、几万人,不可避免地要发生许多不顺心的事情。对这些问题,单位领导如果都认真去处理,是怎么也处理不好的。而且,有些问题,处理后又出现新的问题,怎么也处理不完。本来,这些问题无关大局,你不去处理,也会自然消失了,有的由于社会舆论的压力而被制止了。你若不插手,就可以减少许多烦恼,且又不影响你的工作,何乐而不为呢?
2有利于运筹全局的大事
有不少人,整天忙于处理鸡毛蒜皮的小事。处理这些问题,费时费力,但对全局的工作并没有多大的好处。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忙于处理这类问题,就没有多少精力和时间去运筹全局的大事了。这叫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有时甚至费力不讨好,连芝麻也没捡着。那些有经验的人总是“大事抓透抓紧,小事不闻不问”。
3有利于搞好与朋友之间的关系
某些人人缘不好,主要是因为他们处理一些小是小非的问题时有错或者不够全面。如果干脆不去处理,不就不存在这类问题了吗?当然,非追究不可的问题,应当认真追究,以挽回或者减少损失。能带过的就要带过,这样别人就会觉得你是一个能理解和容忍别人缺点、错误的人,你就会受到他人的尊重。
糊涂反而难得,似乎不可理解。其实,要做到糊涂还不容易呢!不仅要有一定的修养,还要有一定的雅量。对于人际关系中的小是小非问题,同样不要认真,糊糊涂涂让它过去就行了。
从聪明中入,从糊涂中出
生活中,诸如功名、利益、事业、地位、家庭等,都是每一个人梦寐以求的。几乎每个人都会将自己一生的精力投注于这些方面。精打细算虽然有助于事业的经营,有助于提高做事的效率,但一个精明干练的人,却难以获得大多数人的喜爱。尤其是在为人处世方面,往往会遭遇一些无法预料的阻力。所以说,对于有些人和事,应该学会糊涂。不过,到底什么时候应该糊涂?什么时候不该糊涂?什么事可以糊涂?什么事不能糊涂?糊涂到什么程度才算恰到好处?说起来这些都是很深的学问,在什么时机“从糊涂中入,从聪明中出”,或在什么时机“从聪明中入,从糊涂中出”,如此出出入入,由聪明转为糊涂,由糊涂转为聪明。你若能够掌握其中的要领,就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智者了。
春秋时期,楚王请了很多臣子来喝酒吃饭,席间歌舞妙曼,美酒佳肴,烛光摇曳。同时,楚王还命令两位最宠爱的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各位敬酒。
忽然一阵狂风刮来,吹灭了所有的蜡烛,漆黑一片,席上一位官员乘机摸了许姬的玉手。许姬一甩手,扯下了他的帽带,匆匆回到座位上并在楚王耳边悄声说:“刚才有人乘机调戏我,我扯断了他的帽带,你赶快叫人点起蜡烛来,看谁没有帽带,就知道是谁了。”
楚王听了,连忙命令手下先不要点燃蜡烛,却大声向各位臣子说:“我今天晚上,一定要与各位一醉方休,来,大家都把帽子脱了痛快饮一场。”
众人都没有戴帽子,也就看不出是谁的帽带断了。
后来,楚王攻打郑国,有一健将独自率领几百人,为三军开路,斩将过关,直通郑国的首都,而此人就是当年摸许姬玉手的那一位。他因楚王施恩于他,而发誓毕生效忠于楚王。
楚王具备宽容、大度的素质。当有人调戏自己的妃子时,他做出了令那位调戏者没有想到的决定。楚王之所以能够顺利平定内乱,成就霸业,且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与他的宽容大度、小事糊涂、善于笼络部属是密切相关的。
鲁迅先生曾专门揭示了“难得糊涂”的真正含义,他说:“糊涂主义,唯无是非观等等——本来是中国的高尚道德。你说他是解脱、达观罢,也未必。他其实在固执着什么,坚持着什么……”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在坚持着什么”,其实难得糊涂的人实际上是再清醒不过的。之所以要“糊涂”,是因为将世上的一些事情看得太明白、太清楚、太透彻,因为有某种无以言表的原因,不得不糊涂起来。生活中,人们在小事上不妨糊涂一把,索性放下包袱,轻松、潇洒一回。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大凡能够做到“糊涂”的人还真的非常有限,因为他们无法达到超然的境界。因此,生活包袱里装满了大事小情,往往思想还要被那些事情所缠绕。有这样一句人生格言“小事多糊涂,大事不含糊”,最适合这种人了。
糊涂看世界,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这就要求人们在观察社会上的大事小情时,对一些不打紧的事情糊涂处之,而涉及至关重要的原则性问题时要清醒对待。如个人的名利,该糊涂时糊涂,该聪明时聪明,在糊涂的同时不能丧失原则和人格。
如果能做到大肚弥勒佛那样“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天下难容之事”,说明你已进入忘我境界。综观古今,达到这种境界、拥有这种智慧的人还是有很多的。
俗话说:“吕端大事不糊涂。”这就是告诉人们要在小事上糊涂些,而真正遇到大事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关键时刻表现出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