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宋美龄,浮现在人们眼前的大抵上是她风姿绰约的身影,抑或者是她在美国国会的精彩演说。但细想起来,她背后的“四大家族”,那联手掌控中国,紧紧扼住了祖国半壁江山的利益群体,却让人对她无法概而论之。即便有陈立夫跑到美国养鸡的事实,即便宋美龄过世后确认没有留下什么遗产,但深入人心的观念即便在“四大家族”翻案后仍不得人心。而让人不得不追溯的,还有她和蒋介石的婚姻。
这桩举世瞩目的婚姻从一开始就为人所津津乐道,这也注定了他们的婚姻生活无法平凡低调。世人几乎都认为,蒋介石选择宋美龄,完全是出于政治和财富方面的考虑,说苛责点,这就是一桩建立在交易基础上的婚姻。但,真正的中美合作,是两个人结婚就能够完成的吗?他们结婚后的相濡以沫,互敬互爱,难道是一桩交易所能够达到的境界吗?
如果我们能够挤出这桩婚姻中积累了数十年的有关政治偏见的水分,也许会发现,真正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并不是这桩婚姻本身,而是站在不同立场上的政治人物给它添加上的浓墨重彩罢了。简单地说,在八十余年前结合的这对夫妻,也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对普通夫妻而已。
浑然天成的明星范儿
1897年3月5日这一天,上海商人宋嘉树和妻子倪桂珍迎来了他们的第四个孩子,一个胖嘟嘟的小女孩。虽然不是上帝给予他们夫妇的第一个礼物了,但虔诚的基督徒宋嘉树与倪桂珍还是做了祈祷,感谢上帝的恩赐。
这是一个西方味道很重的家庭,虽然夫妻俩是地道的中国人,但宋嘉树九岁就到印度尼西亚讨生活,十五岁的时候坐船偷渡到美国,得船长栽培,成为了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辗转回到中国之后,宋嘉树虽然离开了赖以生存的“美国圣经会”,但内心的信仰从未改变过,他的信仰,也影响到了他周围人的身上。
庆祝新生儿的祈祷仪式结束之后,宋嘉树给这个女儿取了名字-美龄。这样,他膝下便有了长女宋霭龄、次女宋庆龄、长子宋子文以及三女儿宋美龄这四个孩子了。
此时的宋家,住在租界旁的一栋新房子里,气派的上海式小洋楼,华丽的屋内装修,周围绿树环绕,幽静宜人。
可以说,宋美龄是幸运的,因为她注定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富家女子。
美龄有两个榜样式的好姐姐,尤其是年长她八岁的大姐宋霭龄。美龄既爱大姐,也敬大姐,处处效仿,不敢落后。
在美龄长到五岁的时候,她便向父母提出来,要像大姐一样进入马克迪耶学校上学。
宋嘉树夫妇对这个自小就表现得比同龄人更聪明也更外向的小女儿从来不担心,便依照女儿的要求送她去上学。
果然,在学校里,美龄根本感受不到什么课业的压力,她几乎是半玩儿半学,就能把功课做得很好,争强好胜的性格自小就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也使得她小小年纪,就成为了学校里面的“名人”。
马克迪耶学校一共有两栋大楼,中间有一条狭长的走廊连通着,可是走廊上没有灯,每到晚上,这里就像通往幽暗世界的道路一样,令人有些毛骨悚然,小孩子们谁也不敢从这里走。只有宋美龄例外,她每次都独自一人,泰然自若地从前楼走到后楼,完全不理会同学们的惊声尖叫,因此也成为了老师用来教育大家勇敢的榜样。可是,宋美龄自己才知道,因为这条狭长黑暗的走廊,她晚上还做了很多次噩梦呢。
宋美龄小时候,总是喜欢和比她年长一些的玩伴在一起,因为她那时胖嘟嘟的,因此姨夫给她取了个外号叫作“小灯笼”。小灯笼总是穿着花棉袄,宽长裤,还有鞋头绣了小老虎的鞋子屁颠屁颠跟在哥哥姐姐后面,大家都想甩掉这个跟不上节奏的小“跟屁虫”。
宋美龄那个时候最讨厌玩的游戏就是捉迷藏了,因为每次躲的时候她都战战兢兢,生怕被发现,可越害怕越容易暴露。但轮到她去找人的时候,她又找不到了。伙伴们为了摆脱她,便想了一个坏主意,让她蒙上眼睛数到一百,给大家时间,都藏好了,她再去找人。
可是小美龄还没学会数数呢,嘟嘟囔囔数到三十就再也数不下去了,一个小朋友叫道:“你这样不算,要重新数!”
好容易乱七八糟地念到一百,美龄睁开眼睛一看,哪里还有人影!周围可以藏身的地方也都没有人。这时候她才意识到,原来大家早就抛下她跑去玩了。美龄伤心地站在原地哭泣,迟迟不肯回家,最后还是大姐找到了她,一番宽慰,才把胖嘟嘟的小美龄领回了家。
在美龄七岁的时候,大姐做出了另一个表率,她要单枪匹马到美国念书了,这当然也是父亲宋嘉树的主意。夫妻俩把女儿送到美国读书的举动可谓开了中国风气之先,消息一传出,震惊大上海。别的有钱人家,养了女儿,顶多是为女儿找个门当户对的人家,然后准备殷实的嫁妆就够了,大家都不赞成宋嘉树把女儿的嫁妆钱作为增长知识的投资。但宋嘉树毫不理会,为女儿举办了惜别宴会,然后托正要去美国的老友一路照顾女儿。看来除了伟大的男人后面的女人以外,伟大的女儿背后也总有一个伟大的父亲啊。
最喜爱的大姐踏上了漫漫旅程,小美龄不争气地掉下了眼泪,但也在心中暗暗发誓,自己也要追随姐姐的脚步。
1907年,宋家再次决定,把二女儿宋庆龄也送到美国韦斯利安学院学习。这时,十岁的宋美龄来到父母面前,郑重其事地宣布,她也要随二姐一起去美国念书。母亲一脸错愕,说道:“可是你才十岁,怎么能照顾好自己呢?”
宋美龄满脸自信地回答道:“有什么不能的呢?再说还有姐姐们啊。”
看父母均蹙眉不言,宋美龄接着说道:“爸爸妈妈,上个月我生病了,你们答应过我,只要我听话,乖乖接受治疗,那么不管我要什么,你们都会同意的。现在我提出我要的,那就是跟二姐一起去美国念书,你们可一定要信守诺言啊……”
就这样,她辩赢了,父母同意了她的要求。宋庆龄和宋美龄在姨妈和姨夫的陪同下一起去到了美国。第一年,姐妹俩寄宿在新泽西州的一所学校里学习语言,到了1908年正式转入韦斯利安学院。
由于宋庆龄是按照正规的学业程序来读的,因此各门功课都能赶上,生活上也能够照顾自己,但她的小妹妹宋美龄却让学校感到棘手了。这个小丫头属于跳级上来念书的,在学校里年龄最小,成绩有些跟不上,且生活上也需要人多多照顾。因此学校特批她做一个旁听生,这也给了宋美龄无限的自由,因为她想在哪个教室上课就能在哪个教室上课。一位英文教授的女儿非常喜欢宋美龄,便自告奋勇地担起了照顾宋美龄的责任,教习英文,辅导功课,对宋美龄的生活起居等也很尽心。
宋美龄爱美的天性从十岁的时候就展露无遗了。
有一天课间,一位同学惊讶地问她:“你的脸上是擦了粉吗?”
宋美龄骄傲地抬起头回答道:“是啊,我们中国的粉嘛。”
一个十岁的小女孩就知道涂脂抹粉来精心装扮自己,这无疑让所有老师和同学都感到惊讶。
她给韦斯利安学院大部分人留下的印象,除了爱漂亮之外,最大的特点便是活泼和任性了。虽然年纪不大,但宋美龄非常有主见,她喜欢的事情会努力去做,不喜欢的,即便有规矩约束着,她也依然会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处理。
比如说上音乐课,老师指定要学习某一首曲子,可宋美龄偏偏就不喜欢,她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乐曲练习,到了考试的时候,她只告诉老师:“我不爱弹您布置的那首曲。”然后便自顾自地用自己练习的乐曲交差了。
由于年纪小,不能和大学生们一起搞联谊会,耐不住寂寞的宋美龄便和两个与她年龄差不多的女孩子一起,成立了属于她们的组织,且张罗出了一份报纸,她自己负责文字的编辑和校对。在办报纸的过程中,宋美龄那种喜欢高高在上驾驭别人的特性也逐渐显露出来了。虽然三个女孩子面上是“平等”的,但她常常说一不二,不容其他两人拒绝,且将诸事安排得井井有条,她只需要别人按吩咐办事就行了。
彼时,宋氏三姐妹是韦斯利安学院为数不多的中国人,她们身上有着中国人那种认真、刻苦且肯钻研的特质,很受学校老师的喜爱。但比起大姐的城府、二姐的冷静,宋美龄则显得更活泼可爱,狡黠且爱耍小聪明,不按常理出牌。
后来三姐妹成为中国政坛的风云人物,远在大洋那端的韦斯利安学院也因为是她们的母校而声名鹊起。
美好的初恋
1910年,大姐宋霭龄学成归国,二姐宋庆龄仍旧在韦斯利安学院学习,宋美龄则被转到乔治亚州皮德蒙特市念公立学校以完成她八年级的学业,她被安排住在大姐一个同学的母亲家里,在生活上也有个照应。
在这所学校,班里的同学几乎都是成年人,他们多家境普通甚至贫寒,要靠自己的努力工作积攒学费,才能完成小学高年级的学业。与这些同学相处让宋美龄迅速成长起来,自小锦衣玉食,不知人间疾苦的她第一次深深体会到贫富差距,也体会到那些没有父母做强大经济靠山的人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接受教育的。如她日后所说:“我在少女时期接触这些朋友的经验,深深影响到我,让我懂得去关心那些没有福分含着金汤匙长大的人,这是我在别处都无法得到的经验。”
1913年,宋美龄十六岁,已经开始二次发育的她渐渐告别了小女孩的“无性别”,前凸后翘,出落成了一个丰满的小女人。不过因为个子不高,且有些胖嘟嘟的,在个人形象上并不出众,属于长相平凡的一类。这一年,二姐从韦斯利安学院毕业,准备回国。考虑到美龄只身一人无人照顾,家人便把她转到了离哥哥宋子文较近的马萨诸塞州威尔斯利学院上学。这是一所一流的女子文理学院,成立于1875年,地处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城西的小镇威尔斯利,为美国“七姐妹”女子学院之一。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的大学排名,威尔斯利学院在美国文理学院中排前五名。
学校热衷于为女子提供教育机会,其创始人杜兰特(Mr.Durant)的目的在于让女子为冲突以及巨大的社会变革做好准备。美龄到了这里,必须重读大一的课程才能跟上学业,但家人依然为她深深骄傲。
从波士顿向西前行十二公里,就进入了威尔斯利小镇,这里风景独好,学院就隐匿在大片的树林之中,虫鸣鸟叫,绿树成荫,空气中时常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宋美龄将在这里度过她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可是初到这里的时候,由于和姐姐以及好朋友的分离焦虑,她曾经表示不喜欢这所学校,且坦言“我不会在这里待很久”。但没过多久,她就放下了那些伤感的情绪,全身心地融入到这所学校“张扬个性”的氛围中来。
在威尔斯利学院,宋美龄主修英国文学,兼修了哲学,并选修了包括天文学、历史学、植物学、英文写作以及音乐等多门课程。在英国文学和哲学方面,宋美龄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她的英文老师尤其喜欢她,认为她用英语写出来的文章很有内涵,且善用成语。因为宋美龄写作的时候,通常是直接用英语来思考,而非先用中文然后翻译成英语。而她的一口美国南部的“斯嘉丽腔调”也给学校师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随着年龄的增长,宋美龄的个性越来越凸显出来。她喜欢冒险,甚至有些胆大妄为,穿着作为校服的水手上衣的她剪短了头发,更显得男孩气十足。精力充沛的她几乎对所有事情都充满了好奇,也参加了很多活动,虽然她的成绩并不十分优秀,可是人缘却很好,在美国人眼中,她几乎已经褪去了“外国人”的色彩,作风已经西化了。可是在她心中,从来不认为自己是美国人,作为一名堂堂正正的中国女性,她对东方文明始终尊崇。
自小爱美的宋美龄一直认为自己最大的缺陷就是太胖了,但这在喜爱丰满的美国人眼里是迷人的优点,再加上她一副明眸皓齿的东方面孔,充满了神韵和神秘之感,这所人杰地灵的大学更是让她出落得蕙质兰心。那个时候她所住的宿舍楼叫“木庐”,常常见到木庐旁徘徊着很多年轻人,他们都是冲着宋美龄来的,这其中有想要追求她的西方面孔,也有外校慕名而来的中国人,宋美龄在威尔斯利学院再度红透半边天。
可惜,这些人都不足以引起宋美龄的兴趣,这时候她身边最亲近的异性,只有哥哥宋子文。每到周末,宋美龄最期待的就是楼道里响起哥哥的脚步声,然后她就会飞快地迎上去,给哥哥一个最灿烂的笑容。这对兄妹年龄相差五岁,却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1916年的夏天,身在异乡的宋氏兄妹无法回家过暑假,便计划着一起出游。一个飘着小雨的午后,宋美龄来到哈佛大学,在接待室里等着哥哥,这时候,突然一张东方面孔闯进了她的眼帘。来人面目清秀,却有一丝淡淡的忧郁,眼角的惆怅与之略显瘦削的身形相得益彰。接待人员礼貌地问他找谁,当他吐出“宋子文”三个字的时候,宋美龄的眼前一亮。她迅速在脑海中回想着,哥哥是否有这样一位朋友,这时只听得宋子文欢欣雀跃的声音:“兆铭、美龄,你们都来啦?”
原来,这位忧郁小生便是哥哥时常挂在嘴边的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好友刘纪文(字兆铭),刘纪文此时也注意到了宋美龄。虽然在国内,他已经在孙中山先生身边见过宋霭龄和宋庆龄,但没想到这位小妹竟比两个姐姐更加耀眼美丽,他的心跳加速了。
三人相约着进行了一场短途旅行,朝夕相处中,刘纪文被宋美龄的聪明活泼和独特见地深深吸引了,而宋美龄也了解了刘纪文之所以面露忧郁之色,是因为一场凄美无果的爱情。
对女人而言,有故事的男人永远是无法抗拒的,因为他们从过往中沉淀出来的内涵和气质,能够让女人因为好奇和心疼而泥足深陷。果然,刘纪文为了宋美龄推迟了回日本的行程,而宋美龄也深深地爱上了这位有故事的人。
不过,宋美龄内心还是惶恐的,首先因为哥哥强烈反对他们交往。其次,在国内,二姐宋庆龄爱上了比她年长二十多岁的孙中山,最后竟不顾父母反对与之私奔了,这对宋家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宋美龄也担心,回国后,她会无可抗拒地嫁给一个由父母安排好的男人。虽然她一向特立独行,但是她也不忍伤了父母的心。
但任他再理智的人,也无法抗拒爱情的魔力,何况这是宋美龄的初恋!她首先态度坚决地说服了哥哥:“如果两个人不相爱,即使在一起生活十年,也擦不出火花,可是我和他既然已经相爱,且有着一样的情趣和人生追求,为什么不能在一起呢?为什么一定要逼着我去痛苦,而不是感受幸福呢?”就这样,宋美龄用她的善辩说服了哥哥。
在宋子文的见证下,他们很快订了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