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恐怕大家都听过,但读来仍别有意味,真正参透梦境、参透人生之人又能有几个?说到“大梦谁先觉”,又想到了禅宗中著名的“桶底脱落”。某日,清了禅师在厨房看到一位弟子在倒水,忽然水桶的底掉了,整桶水全洒了。众人见状说:“好可惜啊!水全洒了!”可是,禅师却说:“桶底脱落是件好事啊!各位为什么烦恼呢?扶持旧桶,桶底呼脱,桶底无水,水中无月。”
想想,桶底都掉了,桶中还有什么呢!什么都没有,而且东西再也装不进去,岂不是很好。“桶底脱落”是顿悟的境界,“大梦先觉”也是醒悟的表现,人生恍然如梦,一樽还酹江月。道家中的庄子临死前弟子很悲伤,因为庄子比起颜回的贫穷也差不了多少。庄子看着那些哭泣的弟子们就说:“我要大地做我的棺,天空做我的椁!你们还有什么好悲伤的呢?你们怕我被乌鸦给吃了肉,难道就不怕我埋在地下被蝼蚁所啃掉吗?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偏心蝼蚁呢?”这是庄子式的洒脱与诙谐!但凡修养很高的人是不会介意自己死后的事情的——因为想管也管不了了。人的生命在走向尽头的时候,两手张开似乎是在昭示:“看,我什么也不能带走。人生真的就是一场梦啊。”
人生的这场大梦,不知道能有几个人真的清醒。有的人可能一辈子就这样浑浑噩噩地走完了,有的人等醒悟的时候已经晚了,生命之车已经快驶到了终点。
正是:锦样年华水样过,轮蹄风雨暗消磨。仓皇一枕黄粱梦,都付人间春梦婆。
人生本来是梦,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是梦中之梦,都是妄执,都是假的。佛告诉我们自性本来空,既然是空,还要求个果位?还想得个道?所以,“空花哪得兼求果”。夏天在高速公路上,就可以看到前面路上漂浮着水,这其实是阳焰。阳焰就是光影,这是假的光影幻境,怎么会是水呢?“摄动是禅禅是动”,把两条腿盘起来,把心里的念头拼命压下去,以为这就是学佛,以为这就是静,其实,这才动得厉害。不求清净不求空,“只缘无事可思量”,自然而然,这就对了,“不禅不动即如如”。
能够放下世间的一切假象,不为虚妄所动,不为功名利禄所诱惑,一个人才能体会到自己的真正本性,看清本来的自己。如果一个人能够体悟到其中的妙处,自然就会得道而逍遥。
世间难有真圆满,不对命运求全责备
娑婆世界,万事都有缺陷,没有一个是圆满的。这就是佛学说的道理。人世间做人做事之难,也在于任何事都很少有真正的圆满。
有时候,一时的丰功伟绩,从历史的角度看,却恰恰相反。乾陵有一块“无字碑”,也称丰碑,是为女皇武则天立的一块巨大的无字石碑。据说,“无字碑”是按武则天本人的临终遗言而立的,其意无非是功过是非由后人评说。武则天辉煌一时,临终前在经历了被逼退位之后,便预见到她身后将面临的无休止的荣辱毁誉的风风雨雨。所以做人做事,能不管成功与失败,做到没有后患的,只有最高道德、得道的人才能够做到,这就是人生在世的最高处。
有一位金代禅师非常喜爱兰花,在平日弘法讲经之余,花费了许多的时间栽种兰花。有一天,他要外出云游一段时间,临行前交代弟子:要好好照顾寺里的兰花。在这段期间,弟子们总是细心照顾兰花,但有一天在浇水时却不小心将兰花架碰倒了,所有的兰花盆都打碎了,兰花散了满地。弟子们因此都非常恐慌,打算等师父回来后,向师父赔罪领罚。
金代禅师回来了,闻知此事,便召集弟子们,不但没有责怪,反而说道:“我种兰花,一来是希望用来供佛,二来也是为了美化寺里环境,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金代禅师说得好:“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而禅师之所以看得开,是因为他虽然喜欢兰花,但心中却无兰花这个障碍。因此,并不因为生活的不圆满而影响他心中的喜怒。
每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都会经历许多不尽如人意之事,偶然的失落与命运的错失本来是具有悲剧色彩的,但是因为命运之手的指点,结局反而会更加圆满。如果懂得了圆满的相对性,对生命的波折、对情爱的变迁,也就能云淡风轻处之泰然了。
人活在世,每个人都在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其实,不完满才是真正的人生。
放下心灵的重负
当一个人可以放下一切的时候,他自然能够逍遥自在,快乐无穷。一个人如果真的能够学会放下,就是佛的境界,就会无为无不为,就能够逍遥人间。
禅宗经常用一句话:放下,就是丢掉了。做了好事马上要丢掉,这是菩萨道;相反的,有痛苦的事情,也是要丢掉。而如果不丢掉,换句话说,就是心有所住。有所住,就被一个东西困住了,你就不能学佛了。真正学佛法,并不是叫你崇拜偶像,并不是叫你迷信,而应无所住而行布施,这才是解脱,是大解脱。一切事情,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有个书生和未婚妻约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结婚。但到了那一天,未婚妻却嫁给了别人,书生为此备受打击,一病不起。
这时,一位过路的僧人得知这个情况,就决定点化一下他。
僧人来到他的床前,从怀中摸出一面镜子叫书生看。书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丝不挂地躺在海滩上。
路过一人,看了一眼,摇摇头走了。
又路过一人,将衣服脱下,给女尸盖上,走了。
再路过一人,过去,挖个坑,小心翼翼地把尸体埋了。
书生正疑惑间,画面切换。书生看到自己的未婚妻,洞房花烛,被她的丈夫掀起了盖头。书生不明就里,就问僧人。
僧人解释说:“那具海滩上的女尸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个路过的人,曾给过她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恋,只为还你一个情。但她最终要报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后那个把她掩埋的人,那个人就是她现在的丈夫。”
书生听后,豁然开朗,病也渐渐地好了。
书生为什么会病倒?就因为他太在乎、太执著,对自己的未婚妻始终放不下。当僧人帮他解释了未婚妻的情况后,他就能从心底将这件事放下了。放下了,病自然也就好了。
禅宗认为,一个人只有把一切受物理、环境影响的东西都放掉,万缘放下,才能够逍遥自在,万里行游而心中不留一念。
心空自然天地宽
放下一切,是开始处。一个人不但要放下,而且要放得彻底,不但要将自我肉体和物质享受放下,而且还要将各种净土观念也放下,完全空下来,人生才能有一个新的开始。
《指月录》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黑氏梵志仙人到释迦牟尼佛那里去献合欢梧桐花,佛看见黑氏梵志,就对他说:“放下!”
梵志放下了拿在左手的一枝花。
佛接着又对梵志说:“放下!”
梵志又放下自己右手的那枝花。
佛接着对梵志说:“放下!”
梵志不解,对佛祖说:“我现在已经两手空空了,你还让我放下什么呢?”
佛说:“我不是叫你放下你手中的那些花,你应该放下你的六根六尘和泥的六识啊。”
梵志当下大悟。
梵志仙人从来没有想过要放下,所以他才会像凡人一样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和由此产生的痛苦,如果他真的能够按照佛祖的建议来做,他的未来将会发生彻底的改变了。
有一个弟子前去拜见禅师,问道:“师父,为什么我觉得自己这些年来总是没有长进?”
禅师笑着说:“先喝杯水吧!”于是就拿起桌子上的茶壶,往杯子里倒水。水很快满了,禅师却仍不罢手,依旧往杯里注水。
弟子提醒他:“杯子已经注满了。”禅师意味深长地对弟子说:“再倒一些吧,说不定能倒更多一些呢!”
弟子笑着说:“杯子已经满了,你再怎么倒也不能增加杯里的水。”
禅师意味深长地答道:“人生也是这道理,要想装进去东西,就必须先把旧东西倒出来。”
一个人对外物的追求没有止境,他的生命已经满溢各种各样的人世知识,哪还有再追求的可能。因此,一个人要想使自己的智慧清明起来,必须先放下一切,使自己真正空起来,才能拥有无限的可能。
赵州禅师语录中有这样一则:
问:“白云自在时如何?”师云:“争似春风处处闲!”
看,那天边的白云什么时候才能逍遥自在呢?就在它像那轻柔的春风一样,内心充满闲适,本性处于安静的状态,没有任何的非分追求和物质欲望,放下了世间的一切时,它就能逍遥自在了。
能够放下世间的一切假象,不为虚妄所动,不为功名利禄所诱惑,一个人才能体会到自己的真正本性,看清本来的自己。
布袋和尚曾写过一首诗: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睹人青眼少,问路白云头。”
如果一个人能够体悟到其中的妙处,自然能够获得自由逍遥的心境,对于现实中的大事小事举重若轻。
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
一个真正得道的人,在物质世界当中,会抱着一种超然物外、游戏人间的心理看待人生,即“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游戏人间不是玩世不恭,而是让自己的心境轻松,守住做人的本分,从俗事中解脱,不被物质所累。
生而为人,便应遵循人生的价值,为了国家为了天下,乃至宗教所说的为了救人救世。明知道这条命要赔进去,也是十分坦然的,是“托不得已”的命之所在,义之所在。“以养中”这个“中”,即内心的道,自己修的道。诚心修道,掌握了为人处世的原则,就是真正的有道之士。
生活中,人们总是牵挂得太多,太在意得失,所以情绪起伏。被负面人性牵着鼻子走的人,不可能活出洒脱的境界。
爱默生曾解释过什么是成功:“笑口常开;赢得智者的尊重和孩子的热爱;获得评论家真诚的赞赏,并容忍假朋友的出卖;欣赏美的事物,发掘别人的优点;留给世界一些美好,无论是一位健康的孩子,一个小园地或一个获得改善的社会现状都可以;知道至少一人因你的存在而过得更快乐自在,这就是成功。”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不让世俗功利蒙蔽你的心灵,淡然面对得失,坦然接受成败,才能超脱物我,找到生命的真谛。
有个人问慧海禅师:“禅师,你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答:“有。”
“是什么呢?”
慧海答:“我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感觉疲倦的时候就睡觉。”
“这算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有什么区别呢?”
慧海答:“当然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不一样呢?”
慧海答:“他们吃饭时总是想着别的事,不专心吃饭;他们睡觉时也总是做梦,睡不安稳。而我吃饭就是吃饭,什么也不相想;我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做梦,所以睡得安稳。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禅师继续说道:“世人很难做到一心一用,他们在利害得失中穿梭,囿于浮华的宠辱,产生了‘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他们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这是他们生命中最大的障碍,他们因此而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平常心’。要知道,只有将心灵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由此可见,心无杂念的心才是真正的平常心。这需要修行,需得磨炼,一旦我们达到了这种境界,就能在任何场合下,放松自然,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施展自己的才华,从而实现完满的“自我”。
我们只有心无杂念,将功名利禄看穿,将胜负成败看透,将毁誉得失看破,才能获得禅宗所说的“平常心”点评。生命是一个过程,让我们拥有玩味的心情对待身边所有的事情吧。
有时候,人们为了心中的妄念,做出违背自我的事情,因为手中拥有的东西比别人多,最终反而陷入人生的困境。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以恬淡的心境面对万事万物,反而能够“无心插柳柳成荫”。第三章 克制自私,对人生有所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