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勃朗森1950年出生于英国的一个偏僻小镇,从小就接受英国传统教育,但天生叛逆的他无法忍受学校的教条禁锢,16岁那年就辍学归家。勃朗森从小就梦想做一个成功商人,满脑子里充斥着天才构想和经商计划。辍学后,勃朗森如鱼得水,急急忙忙投入到商海之中。年仅16岁的勃朗森兴办了一份名为《学生》的杂志,但效果并不理想。没多久,他突发奇想,要办一家邮购唱片公司。然而,当时的勃朗森对流行音乐一知半解,对唱片市场更是一窍不通。他凭着自己的感觉和年少的无畏,勇敢地行动,借助《学生》杂志的广告一举成功。理查德·勃朗森一夜间声名鹊起,订购单如雪片般飞进他的口袋。
随着事业逐步成功,勃朗森善于行动的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每找一条创建新品牌的独特模式和商业运作,都是一次冒险行为,使得20多年后,人们都知道他这样一位特殊的行动家。除了商场上,在生活中,勃朗森也热爱冒险,他曾经横渡大西洋并打破世界纪录,还曾经乘坐热气球向死神挑战获得成功。
勃朗森相信行动而不相信任何商业教科书,甚至向教科书发起挑战。例如,哈佛商学院的必修课程将航空业、可乐市场和英国的金融服务市场划入竞争最为激烈、最不容易涉入的市场。但勃朗森却能轻而易举地进入这些市场,而且搞得天翻地覆。
他在航空业是呼风唤雨的人物,也曾经将可乐巨人打得一败涂地,所有这些都可称得上是成功的范例。但他的这些成功,却是以敢想敢做为基础的。
通过这些行动,理查德·勃朗森将自己推进了《福布斯》杂志全球首富排行榜,使自己成为英国民众的崇拜偶像。如今,理查德·勃朗森拥有200家公司组成的商业网,他是一系列国际顶尖品牌的创始者和经营者。他个人的财富已超过30亿美元,而维珍集团的财富更是无法统计。
勃朗森把他的成功归结为“抓住了机会”,然而有几个人像他一样,抓住那么多机会呢?当他有一个个天才的构想时,他都能毫不犹豫地实施,并不以自己是某个行业的门外汉而望而却步,而是坚定地朝着自己认定的目标前进。我们难道缺少想法吗?不!我们周围有很多人很有想法,但很少人能真正去实现自己的想法,我们缺少冒险的勇气和实现目标的动力。
创业者要提高自己的行动力,不要害怕行动会带来失败,失败了重新再来,失败只证明某一种想法不合时宜,但还有无数个想法等待我们去努力,为什么我们还要沉浸在失败的阴影中!
行动意味着不言放弃,意味着自己和自己较劲,意味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意味着放下了夸夸其谈的花架子,意味着你将要抓住机会,意味着成功离你已不遥远。
众所周知,微软是全球IT业的领头羊,即使在世界信息行业竞争最激烈的时候,仍能快速增长,并一路畅通无阻地发展。对微软的发展史,比尔·盖茨认为,“这是科技发展和进步的必然,所不同的是,我们更善于抓住机会,并且快速行动。”
1977年,比尔·盖茨刚20岁,当时还只是哈佛大学的一个学生。由于预见到电脑行业的前景,他就从哈佛办了退学,进入创业者的行列,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和同伴合创的这家小电脑软件公司——微软。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同伴艾伦因身体不佳不得不离开微软。自此以后,盖茨成为公司的领导者,全力以赴地向信息技术行业新领域前进。
1980年,微软与著名的电脑公司IBM签订了一份合约,IBM委托微软公司为他们新推出的个人电脑提供操作系统。这对微软来说,是一次改变命运的难得机遇。此后,当个人电脑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时,市场顿时增加了数千竞争者,而所有这些企业使用的都是微软的MS—DOS。他们大把大把地将钱付给微软,使微软获得了足够的发展资金。
想想看,如果没有超强的行动能力,盖茨如何能去创业?如果没有善于抓住机会,并且快速行动的能力,微软又如何能够一鸣惊人呢?
20世纪80年代后,微软在盖茨的领导下,又成了华尔街的新宠。
1996年上半年,微软的市场股价突增,从1986年的每股2美元涨到了105美元,盖茨一夜之间成了亿万富翁。这一成绩是他坚持自己的主见,并快速行动的必然结果。
我们总是很佩服盖茨的勇敢,却很少注意到他善于抓住机会并迅速行动的能力。很多事,做与不做,存在着质的差别,仅仅有想法,那就绝不是一个真正的创业者。
创业家们,别再等了,现在就动手做吧!你可以用各种方式告诉全世界,你的想法有多么超前,但你必须通过行动,让别人知道你的想法。行动就从现在开始,这是最好的自我激励器,因为,你将马上脱离拖延苟且的坏习惯,而要逼近成功了。
创业要修德
有人说:“一个人有几分德行,就能做几分事情。”的确,大德之人必有大誉,大誉之人必可成大事。德鲁克认为,创业者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否则即使他能发财,也不能赢得人心。显然,德鲁克所说的品德,是他一贯提倡的企业的使命、责任、信念和绩效精神。对于创业家而言,根本的问题在于虚心学习、端正自我道德取向,从为别人提供了什么产品和服务的角度去认识自己的创业计划和创业诉求,而不要将目的仅仅局限在利润、资本的原始积累等浅层的问题上。创业者要重视修德,要将眼光放远,切莫蝇营狗苟,贪图小利。你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你未来的事业打基础。无德即无财,这是被无数成功创业者所证明的基本经验。
华人首富李嘉诚就是靠诚信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的。
李嘉诚说:“我做生意一直抱定一个信念,就是不投机取巧,以诚待人。如果你用经验加你能学到的知识,两者配合起来才能成事,要有诚信,不怕吃亏。”李嘉诚如是说。
李嘉诚17岁开始创业,当时,有一家贸易公司订购了一批玩具输往外国。当货物已卸船付运,可以向对方收取货款的时候,忽然,贸易公司的负责人来电通知,外国买家因财政问题,无法收货,但贸易公司愿意赔偿损失。李嘉诚认为,这批玩具设计独特,很有市场卖点,不愁顾客,损失有限,就不必赔偿了。而且他也是考虑要留有余地,建立互信关系,日后就有更多的生意机会了。
后来李嘉诚开始转营塑料花,也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有一天,一位美国人突然找到他,说经某贸易公司的负责人推荐,认为长江厂是全香港规模最大的塑料花厂,这令他一时语塞,因为当时他的厂房并不大。后来他才知道,从前那个贸易公司的负责人,认识这位美国人,并告诉他李嘉诚是完全值得信任的生意伙伴,希望他们能够合作。
这位外商希望能在长江厂大量订货。但是为确证李嘉诚的供货能力,外商提出须有雄厚实力的厂家作担保。李嘉诚白手起家,没有社会背景,他跑了几天,磨破了嘴皮子,也没人愿意为他作担保,无奈之下,李嘉诚只得对外商如实相告。
李嘉诚的诚实感动了对方,外商对他说:“从你的坦诚可以看出,你是一位诚实君子。诚信乃做人之道,亦是经营之本,不必用其他厂商作保了,现在我们就签合约吧。”没想到李嘉诚却拒绝了对方的好意,他对外商说:“先生,能受到如此信任,我不胜荣幸之至!可是,因为资金有限得很,一时无法完成您这么多的订货。所以,我还是很遗憾地不能与你签约。”
李嘉诚的实话实说使外商内心大受震动,他没想到,在利欲熏心的香港商界,竟然还有这样一位“出淤泥而不染”的诚实商人,于是,外商决定,即使冒再大的风险,他也要与这位具有罕见诚实品德的人合作一回。李嘉诚值得他破例,他对李嘉诚说:“你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可信赖之人。为此,我预付货款,以便为你扩大生产提供资金。”
这位美国人最后下了6个月的订单,更成为长江塑胶厂的永久客户。他们所需的塑料花后来全部由长江厂供应,使得李嘉诚的塑料业务发展一日千里。正是因为李嘉诚的诚信之举,使得他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李嘉诚第一次做生意就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他没有因为对方的失信而要求对方赔偿。因为他想以此使彼此信任,为将来的发展提供机遇。正是因为他的一点点宽容,为后来长江厂摆脱困境提供了机遇。作为创业者要多一点宽容,不要做什么都咄咄逼人,任何事留有余地就意味着还有机会。当外商采购塑料花时,李嘉诚又能诚实相告自己的实力,进而获得了对方的信任,并使其成为永久客户。
环顾我们很多企业,坑蒙拐骗、尔虞我诈、不择手段屡见不鲜,却很少有人将诚信作为其事业的基点,他们都成不了大事业,因为大事业需要大胸怀、大德行、大境界。
一个斤斤计较、缺少信誉的人不配做创业者,也无法创业。创业者需要坚韧,需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因为不能让别人赚钱你自己也就不能赚钱,没有人愿意和一个极端自私的人合作创业。创业者要修炼自己的德行,要与人为善,以和为贵。
曾宪梓从白手起家到跻身于香港十大富豪之列,其奋斗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仅创造了男人用品的金利来,而且还以自己的奋斗和努力,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真正男人的诚信精神。
曾宪梓创业前经历了无数磨难,一贫如洗,他的前途曾一片渺茫,看不到任何希望和未来。叔父因曾宪梓没有跟他争夺财产而心怀感激,在他落魄时寄来10,000港元。曾宪梓在置办完一些日用品后,用剩余的6000港元办起“家庭工厂”,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
曾宪梓创业伊始就制作领带,但是销售领带却异常艰难。他常常跑肿了双脚,还要忍受各种各样的冷嘲热讽,像乞丐一样遭人呵斥。一次次拖着沉重的双脚,怀着无比失望的心情离开,这种被人驱赶的命运使他百感交集。
有一天,他汗流浃背,拎着两大盒领带,走进一家洋服店,洋服店的老板正在殷勤地与一位客人谈生意,见他进来推销,马上不耐烦地将他轰出去。
原来,香港生意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在人家做生意的时候,你如果不买他的东西,最好不要去打扰他。但初入行的曾宪梓并不懂得这些,他只想着赶紧做自己的生意,卖自己的领带。
尽管被人家赶了出来,但曾宪梓向来认为,做生意应以和为贵,真诚可以弥合一切裂痕。对于这位侮辱过他的洋服店老板,他也绝不能轻易结怨,因为对他来说,这可能意味着一个商业机会。
为了缓和与那位洋服店老板的关系,第二天上午,曾宪梓又来到洋服店。这次,他没有带领带盒,而是打扮得整整齐齐。在进门之前,他特意观察了一下,看到店里只有老板一个人时,才推门走进去。那位洋服店老板非常惊讶。
曾宪梓说:“昨天非常对不起,我今天是特意来道歉的。”在这之前,曾宪梓已经叫了外卖咖啡,这时候正好送来。曾宪梓忙接过咖啡,亲自递给老板,说:“这是我专门为你要的咖啡,虽然不值钱,但说明我是真心实意地向你道歉,现在请你喝咖啡,也请你多多原谅。”
老板不好意思,他开这家洋服店,每天都有人上门推销。他已经习惯毫不客气地对待上门来打扰他的人。然而,他没想到,在被他驱赶、被他辱骂的不计其数的人当中,居然有人能够做到再次上门向他道歉,并诚心诚意地请他喝咖啡。他马上转变了态度,热情接待这位年轻人,并给他很多生意上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