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09500000005

第5章 空前绝后的核计划(1)

1.科学家上书

设在新墨西哥州的原子弹试验场20世纪30年代,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查得威克,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德国物理学家哈恩、施特芬斯等科学家在原子物理的研究中发现,1克重的铀产生裂变后其能量相当于燃烧3吨煤或200升汽油所放出的能量,所产生的爆炸力也将是巨大和惊人的。人类从此进入了“核”时代。

然而,就在科学家们对这一科学的发现感到欣喜的时候,**德国也把目光盯在了这个伟大的成果上了。他们要利用这个科学的发现,要把这一成果转移到战争中去,用科学的成果征服人类。1939年4月,**德国将6名原子物理学家召到柏林,举行秘密会议,决定开始制造能控制利用铀的装置,也就是原子弹。同年的9月26日,德国正式制定了代号为“U”的秘密研制核武器的计划。

**德国研制核武器让一些开明的科学家感到担忧,流亡在美国的费米立刻联系了诸如西拉德、泰勒等人在美国积极奔走,呼吁美国尽快开展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当他们向美国军方提出这项计划时,美国军方并没有认识到原子弹能产生的巨大破坏力,所以对这些科学家的看法没有引起重视。

费米等科学家心急如焚,他们深知核能的巨大威力,如果**德国抢先制造出原子弹,那么人类就将面临史无前例的巨大灾难。而要制造原子弹是需要雄厚的经济后盾和完整的科学体系以及科学人才的,还要有安定的社会环境。

这些条件,就当时的世界来说,只有美国是最有条件的,也只有美国才有可能挑战**德国,与**德国相抗衡。

费米、泰勒等科学家决定直接上书美国总统罗斯福,只有说服他采纳这个计划才能尽早开始研究工作。他们还想到了德高望重的爱因斯坦,想请他作为代表向罗斯福进言,这样还可以增加说服的力度。

与此同时,罗斯福的好友和科学顾问阿列克谢·萨克斯也受科学家们的委托,向罗斯福总统进行游说工作,他讲到了拿破仑不听富尔顿的建议,拒绝制造蒸汽轮船,而丧失了进攻英国的时机的故事。他说:“总统先生,我个人认为,原子能就在我们的身边,而且总有一天会有人能够控制并释放它那巨大的能量,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不可能阻止他这样做,只能希望他不要把邻居炸飞。”

罗斯福听了萨克斯的话,幽默地说:“我明白了,你现在所寻求的是保证**不要把我们炸飞。”

1939年12月6日,美国国会拨款20亿美元作为研究经费,正式启动名为“曼哈顿工程”的原子弹研究计划。

2.不同凡响的保密工作

德、美两国都启动了核计划,为了掌握对方的进程动态进而遏制对方,他们在自身的保密和置对方于死地方面进行了大量的间谍侦察和破坏活动。

美国研制原子弹工作规模庞大、人员众多,但他们居然能在长达4年的时间里未被德国间谍机关了解到研制核武器的“曼哈顿工程”行动计划。

在美国,要使这么大一项行动不泄密的确不易。要知道,“曼哈顿工程”有成千上万爱唠叨的热情的美国人参与其中,据统计,参加这项研制计划的美国人前后达60万之众,任何一个人如果口风不严都可能导致警觉性极高的外国间谍的注意。

“曼哈顿工程”的运作是分散在田纳西州、新墨西哥以及华盛顿等地秘密进行的。在这些人员庞大的研制队伍中,美国人组织了一批尽职合格的保密人员队伍。这些经过训练的青年男女之间谈话用暗语,对核心研制人员的行动进行监控,负责检查每一份文件资料的收发,对散落在办公室里的每一张纸片进行详细检查处理,做到万无一失。而最难的是对参加研制人员的严格控制。这些保密人员恪尽职守,他们对所有接触核心机密的成员都进行了严密的监控,经常用严厉的保密制度来约束这些人员。

在60万参与人员中,他们与所有人员都有严格的保密协定,其中2000多个因口风不严、说话随便的职员受到了处理。在文职人员中,他们特别注意对每一位适应做这样高度机密工作的人的善后安排,做得周到。完满,使这些人在调离工作岗位后,也不会因为被解雇后产生不满情绪而导致对“曼哈顿工程”工作产生负面影响。整个保密工作最困难的是参加研究的科学家们的保密工作。许多人在国际上是原子物理学方面的著名人物,德国人只要知道这些人的行踪,自然会尾随其后并容易推测出美国人在何时、何地进行什么样的工作。

因此,“曼哈顿工程”的反间谍机构对这些科学家进行了周密的安排。他们给这些科学家每人编上代号,并派专门警卫人员负责他们的行动安全。美国人的保密措施的确是十分出色的,他们不仅成功地使本国科学家的行踪一直不为外人所知,而且还十分成功地将许多国家的科学家带到了美国,在高度保密的状态下参与研制工作。

在英国情报机构的帮助下,他们还把世界著名的原子物理学家玻尔从丹麦营救出来,化名贝克在美国秘密地从事了长达2年之久的研究工作。

德国已经注意到,虽然美国从事核领域的研究总的来说是在德国的后面,但是德国并不敢小视。因此,德国人在战争初期曾经派出两名最优秀的科学家来美国进行“交流”,但美国方面成功地阻止他们的企图,并利用科学家之间的这一“交流”,使德国人产生错误的判断。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美国人的研究还停留在初期的阶段。

“曼哈顿工程”的反间谍保密工作不仅仅针对德国人,就连美国二战时最亲密的盟友英国人都难以窥其端倪。

英国物理学家阿兰对美国人的这项研究表现出极大兴趣,曾三次前往参观。美国人立即引起警觉,迅速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并协助英国有关部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这位科学家曾向苏联方面提供过铀标本和美国人研制的进展情况。英国方面立即将其逮捕,判以重刑。

“曼哈顿工程”的保密工作的确是美国反间谍部门的一项成功大作,真可谓史无前例的奇迹。人们在钦佩之余,也对此产生不解和疑惑,以德国间谍机构的高超水平,何至于对如此易于探出的情报无所作为?其实,这也是美国反谍报部门出色的工作所致。

“曼哈顿工程”实施期间,美国情报部门不断地制造假象以迷惑德国人,其中最多地是向德国情报部门提供假情报,使德国人误以为美国人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

另一方面,也与德国情报部门的科学家分析失误有极大的关系。日耳曼人愚蠢的优越感使这批科学家自以为是地认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德国科学家都未能在原子弹的研制方面有关键性突破,美国的科学家更是不在话下,他们只能跟在德国人的后面亦步亦趋。相反,美国和英国的情报工作却十分出色,他们不但准确地把握了德国人研制原子弹的进展情况,而且还成功地策划了一次重大的破坏活动,炸毁了德国的重水工厂,阻止了德国人研制工作的进展。

3.海森堡是否在为**卖命

美国核武器的研制成功,除了美国政府的巨大努力外,还与全世界爱好和平的科学家密不可分。“曼哈顿工程”中的一些卓有成效的科学家起初都曾经为**德国服务,尤其是丹麦的著名核物理学家玻尔教授,他当时并没有外逃,而是潜心地做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后来在英国情报人员的努力下,幡然悔悟,并逃到了美国,在“曼哈顿工程”中,玻尔教授带过许多学生,有些还是世界级的领军人物,且科学成就也是被人们所敬仰和尊重的,德国的核物理学家海森堡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开始人们认可的一个说法是:希特勒之所以没有研制出原子弹,是海森堡阻碍了希特勒开发核武器的进程。然而最近,随着玻尔一封尘封多年的信,关于海森堡在**德国核武器研究中起到的作用问题,又一次在世人中掀起了波澜。海森堡与玻尔在哥本哈根的会面,再一次产生了一个令人无法解释的谜。

海森堡在科学上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天才般的见地及在物理学史上的地位,世人虽有不同程度的评价,但无疑都是相当正面和肯定的。

然而,对于海森堡与**德国的关系,他的为人处世,尤其是他的充满争议的哥本哈根之行,却存在着许多针锋相对的评价。肯定他的人,把他描绘成道德上完美的化身——他是一个身处逆境却迎难而上的人,为了保护德国的科学研究,不惜忍辱负重;他在战后为恢复德国科学所作的种种努力,使他在德国科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而否定他的人,则把他看成是**的帮凶,有着严重的人格缺陷,他战后的种种说辞完全是文过饰非。

多年来,人们对海森堡的看法随着新证据的出现,也在不断地左右摇摆,对立的阵营始终泾渭分明,他们之间无法找到一个令各方都能接受的阐释。1992年出版的《海森堡传》则试图在这两极之间寻找一种平衡。该书用充满同情的口吻详细叙述了海森堡的利学与生活,无论对与错、伟大与渺小都不放过,使得对海森堡的评价更趋客观。

1998年,米歇尔·弗赖恩出版了剧作《哥本哈根》,在剧中,海森堡就被描写成阻碍**开发核武器的英雄。后来该剧被搬上舞台,并在英国连演18个月,之后还在百老汇上演,并获成功。2002年2月18日,弗赖恩在《法兰克福汇报》上又发表了一篇题为“我给海森堡一个自我辩护的机会”的文章,充分阐明了自己的“同情”观。

《哥本哈根》出版后,海森堡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它不只是引起了史学家的关注,而是扩展到了社会各个阶层。弗赖恩本人并没有想到自己的作品会如此成功。

而就在这种同情观占据上风的时候,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刊出了最新消息称,玻尔研究所新公布了资料——包括玻尔写给海森堡但一直没有寄出的一封信。在这封信里,玻尔回忆了他和海森堡1941年的那次会面。信中披露,当时,海森堡曾警告他的导师说,希特勒已经成立了一个“铀俱乐部”专门研究原子弹。战争可能会由核武器的出现而结束,而他正是在从事核武器的研究。

这与以往的一些说法大相径庭。据以往的说法,海森堡虽然迫于形势不得不为**工作,但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尽管当时海森堡已经掌握了制造原子弹的关键技术,他却避开原子弹的研究,集中力量研究反应堆和回旋器,显然是有意拖延研制进程。

两种不同的观点发生了激烈的碰撞。那么,当年海森堡和玻尔在一起到底都谈了些什么呢?

1940年春,德军占领丹麦的第二天,海森堡曾写过一封信给他的汉堡同行——德国原子弹计划参与者、德国核试验计划关键人物之一的德国物理化学家保尔哈特克。

在信中,海森堡请他或海森堡的学生卡尔弗里特里希·冯·魏茨泽克一道前往哥本哈根,因为他要在那里同某研究机构的负责人玻尔商谈要事。这封信有可能会重新评价海森堡和玻尔的哥本哈根会见。1941年9月,海森堡前往哥本哈根,找到他的老师玻尔并与之进行了一次谈话,但是谈话不欢而散。

如今,玻尔研究所公布的文献似乎对海森堡当时的动机持有疑虑:海森堡是否想从玻尔那里打探为德国制造原子弹的技术?但是,从海森堡写给保尔哈特克的信中看,这次哥本哈根之行一年半以前就已开始策划了。海森堡的学生魏茨泽克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说,海森堡此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玻尔的安全,他只想知道,他的老师是否需要在他帮助下离开哥本哈根,或者说,他至少能让德国驻丹麦机构为玻尔提供方便。

开始,魏茨泽克通过关系找到了德国驻哥本哈根公使冯克,请他给玻尔以保护。但魏茨泽克得到的回答是玻尔根本不愿意与冯克接触。

后来,魏茨泽克在哥本哈根向德国驻丹麦代表处建议举办一次天体物理会议,这样,他就能邀请海森堡到哥本哈根来。德国公使采纳了魏茨泽克的建议,在哥本哈根举办了一次天体物理会议。

1941年春天,魏茨泽克才找到机会去哥本哈根作报告。他利用这次机会为海森堡和玻尔会见作了积极准备。

应当时所谓“德国科学研究所”的邀请,海森堡与魏茨泽克于1941年9月一道前往哥本哈根参加会议。但玻尔拒绝出席德国科学研究所的活动,并对海森堡产生怀疑。

玻尔的儿子阿格·玻尔后来回忆说,海森堡与他父亲和其他同事谈到当时的军事局势时说,德国会打赢这场战争。其实这一点不奇怪,因为当时德军已占领了差不多半个欧洲,并正向莫斯科推进。对海森堡来说,他没法在公开场合怀疑德军会打败仗。

最后,海森堡终于找到一个与玻尔单独在一起的机会。两人进行了私下谈话。现在看来,海森堡多半是接受了魏茨泽克的建议,劝诫波尔不要跟德国公使过不去。这次谈话导致了玻尔对海森堡的疑虑,他认为海森堡从一开始就有目的地要将自己引向德方。两人之间的误解可能就此深深埋下了。

可以肯定的是,海森堡当时确实谈到了原子弹的话题。这个话题之所以如此敏感,是因为海森堡参与了**的原子弹制造计划。因此,海森堡在与玻尔交谈时十分谨慎,很多话不能直说,这也因此给玻尔留下这一印象,即海森堡全力以赴地为德国制造原子弹。

事实上,德国当时的情况是,1939年9月,在陆军装备局领导下成立了“铀协会”,研究如何将铀裂变并用于军事,但许多技术问题根本没弄清,如制造一颗原子弹需要几公斤或几吨裂变物。此外,德国手里当时除了有铀—235外一无所有。

1939年12月,海森堡建立了铀反应堆基础理论,后来试验成功。魏茨泽克的理论也证明,反应堆在运行时可以产生用于原子弹的裂变物质钚。但是,1939年海森堡得出的结论却恰恰相反,他认为,自然铀在获取核能时不会产生别的主要物质。也就是说,德国除了仅在进行核研究外,并没有一个关于制造原子弹的具体全计划。

那么,海森堡是否真想请教他视同慈父的导师,或者真想与玻尔密谋共同研制原子弹,迄今仍是一桩疑案。但是,玻尔当时肯定是中断了他们之间的谈话,而且气氛很僵.就像海森堡在结束谈话几分钟后对魏茨泽克说的那样:“全弄拧了!”

玻尔在谈话20年后写给海森堡的信中仍能让人们感觉到,玻尔没有将海森堡在公开场合与私下谈话区别开来,也许,他没有意识到海森堡对待他的真实想法。直到战后,魏茨泽克在美国见到玻尔,并问起那次的谈话情况时,玻尔仍说:“唉,随它去吧!我知道,在战争期间,人人都是为了自己的祖国。”

同类推荐
  • 世界军事百科之常规武器

    世界军事百科之常规武器

    军事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和稳定的象征,在国家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军事知识,是我们每一个人光荣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
  • 世界军事百科之军事历史

    世界军事百科之军事历史

    军事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和稳定的象征,在国家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军事知识,是我们每一个人光荣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
  • 诡刺

    诡刺

    在特种部队,狙击手的代号,一般用“鹰”,擅长丛林狙击的狙击手,叫“绿鹰”,精通山地作战的,叫“山鹰”。专门负责保护重要目标的职业军人,或者在战场上负责为受伤队友实施急救的队医,代号中一般会有“衫”字,比如驻外维和部队中的“蓝衫”。而在战场上拥有超强进攻能力,无论投放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迅速适应,并单独完各成各种作战任务的综合精英,被称为“刺”。而风影楼,他的代号是……诡刺!
  • 传世兵法

    传世兵法

    《传世兵法》共分三个部分:《五轮书》、《孙子兵法》、《罗马兵法》。这三部兵法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研究。其中《五轮书》重在提倡一种内外圆融、身心合璧、知行统一的制胜法则。《孙子兵法》则是强调战略战术,在军事对阵中如何运筹帷幄。《罗马兵法》是备受西方学术界推崇的一部古罗马时期的军事著作,包含作者对于军事管理的先进思想,是奠定西方军事理论的基础之作。
  • 我的抗日大队

    我的抗日大队

    我不是一个兵,但我却穿越而来!为民族而战!我失败了,我成为了一个苟延馋喘的背叛者!但我又成功了,我成为了,令敌人恐惧到骨子里的杀手,我又成为了,令日寇闻风丧胆的疯子队长!于是‘牙狼’出现了,我手中的利刃,定要斩杀敌人三千六百刀才死!……PS:群号:463386207,书亦新书《抗日大英雄》《抗日之铁血兵魂》已签约,期待您的支持!
热门推荐
  • 贵族:野蛮丫头VS恶魔美男团

    贵族:野蛮丫头VS恶魔美男团

    【雪熠宫出品】什么?要我去‘特等班’?那个‘恶魔美男团’?全班都是美男子没有一个女生的班级?只要有女生去就会被捉弄到再也不想回去的班级?算了,豁出去了。什么?房子被银行抵押贷款收走了?马上就要流浪街头了?什么?要跟三个恶魔美男同居?还要当他们的专属女佣?然而微凉因一次意外失去了全部记忆,面对她失忆前来之不易的真爱,微凉将要如何抉择?!
  • 夏有乔木:雅望天堂3

    夏有乔木:雅望天堂3

    十岁,单单母亲重病在床,父亲却带着私生子单依安堂而皇之地进入家门。单单出钱请人绑架单依安为母亲出气,却反被抢钱欺负,幸好被从学校逃课的唐小天所救。十四岁,单单在美国街头遇见满身仇恨的唐小天,原来此刻他青梅竹马的初恋舒雅望被人玷污。从此她开始了一场不可能的单恋:她十八岁表白被拒;二十四岁以为得到幸福,却亲眼看见刺骨的真相;二十六岁她因爱生恨,差点亲手将他最爱的女孩推下深渊……这是一个爱的疯狂,追的执着,恨的竭斯底里,毁的彻底的故事。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影响中小学生成长的66个人物

    影响中小学生成长的66个人物

    荟萃古今中外具有代表性的66位名人,采用富有启发性的小故事,传达成功的道理。希望孩子们能够领略这些名人的人生风采与成功智慧,受到启发和教益,并激励他们的理想和志向,指导他们的人生道路和成长历程!
  • 机器大战的故事

    机器大战的故事

    科幻故事是西方近代文学的一种新体裁,诞生于19世纪,是欧洲工业文明崛起后特殊的文化现象之一。人类在19世纪,全面进入以科学发明和技术革命为主导的时代后,一切关注人类未来命运的文艺题材,都不可避免地要表现未来的科学技术。而这种表现,在工业革命之前是不可能的。
  • 招商局与中国金融业

    招商局与中国金融业

    招商局的历史,就是中国近现代民族金融业的历史。140年前,诞生于“洋务运动”中的轮船招商局在内外阻力中翻开了中国金融业新的一页。今天,沿承百年血脉的招商局集团已经成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企业之一。在近一个半世纪里,招商局一直扮演着中国金融业引路者的角色。从唐廷枢自设保险招商局,盛宣怀创办中国近代第一家银行,到袁庚打响“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炮”,再到平安保险拉开中国保险业海外引资的序幕……招商局不断用“第一次”引领着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招商局与中国金融业》通过记录招商局自清末至今的发展历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金融业发展的独特视角。《招商局与中国金融业》由王玉德、郑清、付玉著。
  • 搬个菠萝晒太阳

    搬个菠萝晒太阳

    这是一本关于爱、幸福以及简单生活的书。小龟坨坨从饲养场被卖到宠物店,在这里它遇到了善良并有些忧郁的主人,还遇到了像亲人一样的伙伴——史努比猫和叮当狗。他们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有欢乐也有烦恼,有喜悦也有忧伤,有生存也有死亡。然而坨坨以自己的快乐、温情、爱和单纯打败了所有的不幸,悠然地过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本书通过一只龟的视角来观察、记录和评论人类的生活,在这里,你能找到关于生活、关于爱、关于温情、关于信任、关于感恩、关于痛苦、关于幸福的真正含义。
  • 春回天府(少儿卷)

    春回天府(少儿卷)

    每一个有呼吸、有生命迹象的地方都有迷彩的汪洋,白衣天使的汪洋,志愿者的汪洋,那是血脉连接起的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天涯,甚至海角,每一个肩膀扛起生命的重量。春天回来了……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一本书读懂三十六计里的人生智谋

    一本书读懂三十六计里的人生智谋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三十六计”引用《易经》二十七处,涉及六十四卦中的二十二卦,含纳天下万般变化,启迪世人无穷智慧,被我国乃至世界各国人士奉为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