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0900000016

第16章 官场图腾:识人驭人自有道 (1)

位高不自居,功高不自傲

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曾语良言

没有一个领导者能够不得众而长久地居于高位。曾国藩知道,要真正地赢得将士们的爱戴,名和利是最好的资本。因此,他从来都不独享功劳,而总是推功于人,他说,凡是遇到有名、有利的事情,都要注意和别人分享。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果没有利益的诱惑,有多少人会真心地在战场上卖命呢?

曾国荃围攻金陵久攻不下,但是又想独享大功,不愿意接受李鸿章的援军,曾国藩就写信开导说:

近日来非常担心老弟的病,初七日弟交差官带来的信以及给纪泽、纪鸿两儿的信于十一日收到,字迹有精神、有光泽,又有安静之气,言语之间也不显得急迫匆促,由此预测荃弟病体一定会痊愈,因此感到很宽慰。只是金陵城相持时间很久却还没有攻下,按我兄弟平日里的性情,恐怕肝病会越来越重。我和昌歧长谈,得知李少荃实际上有和我兄弟互相亲近、互相卫护的意思。我的意思是上奏朝廷请求准许少荃亲自带领开花炮队、洋枪队前来金陵城会同剿灭敌军。等到弟对我这封信的回信,我就一面上奏朝廷,一面给少荃去咨文一道,请他立即来金陵。

曾国藩在此委婉地向曾国荃表达了希望李鸿章能够与他一同作战,同立战功的想法。但是李鸿章一方面看到曾国荃并不想他插手金陵,同时也不愿意借此揽功,就上报朝廷,一方面上报朝廷说曾氏兄弟完全有能力攻克金陵,另一方面又派自己的弟弟前去帮助攻城。

攻下金陵之后,李鸿章亲自前去祝贺,曾国藩带曾国荃迎于下关,说:“曾家兄弟的脸面薄,全赖你了!”李鸿章自然谦逊一番。曾国藩一再声称,大功之成,实赖朝廷的指挥和诸官将的同心协力,至于他们曾家兄弟是仰赖天恩,得享其名,实是侥幸而来,只字不提一个“功”字。

他还上书朝廷把此次战功归于朝廷的英明和将士们,不提自己和弟弟曾国荃的辛劳。谈到收复安庆之事,他也是归功于胡林翼的筹谋划策,多隆阿的艰苦战斗。在其他战役中,曾国藩也总是把赏银分给部下,把功劳归于他人并加以保举,如此一来,即得到了将士们的心,鼓舞了他们的士气,也让朝廷对他放心。

与之相对的是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大将项羽。项羽力能扛鼎,一方称王,但是最终却失败了。韩信在分析他的性格时说: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有生病的人,心疼得流泪,将自己的饮食分给他,等到有的人立下战功,该加官进爵时,把刻好的大印放在手里玩磨得失去了棱角,舍不得给人,这就是所说的妇人的仁慈啊。将士的浴血奋战却没能得来应得的报酬,长此以往,项羽自然会失去军心;军心一失,失败早已注定。

曾国藩这种“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气魄展示了一个领导者的魅力,每一个将士都愿意跟随这样的领导者,乐于为他所用。

在其位谋其政

务宜敬以持躬,恕以待人。敬则小心翼翼,事无巨细皆不敢忽。

——曾语良言

在其位谋其政,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自己的位置,一个成功者不可能是整日浑浑噩噩的人,官员更是如此。一个在自己岗位上得过且过的人怎么可能有升迁的希望呢?作为臣子,既要对天子负责,又要为百姓着想,如果尸位素餐还不如干脆把职位撤掉更好。认真负责的人心中时时有“敬”,即是把自己的职责时刻放在心中,全力以赴做到最好。曾国藩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凭着敬业的精神做到了最出色。

曾国藩由学入仕,始终为国家大事而兢兢业业地工作着。他一生都恪守职责,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鞠躬尽瘁。他每日早起晚睡,既要处理军政要事,又要读书、应酬,几乎无一时之闲暇。其中最耗费心神的,是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公文。曾国藩早年 “遇陈奏紧要之件,每好亲为草稿,或大加削改”。后来随着年纪渐增,“精力日减,目光愈退”,但仍“沿此旧习”。由直隶回任两江总督后,他的右眼已经失明,左眼的视力也不好,看文写字深以为苦,一般公文只好令人代拟,但“其最要者,犹不假人”。

同治十一年正月二十九,也就是他去世前的第五天,他的日记里这样记载了他一天的活动:

起床后诊脉,开药方;早饭后清理文件;见客五次;然后阅《二程遗书》;见客人一次;中饭后阅本日文件,见客一次;核科房批稿簿;至上房一谈;傍晚小睡一次;夜核改信稿五件,约共改五百字。二更五点睡。

二月初二日,去世前的第三天,曾国藩仍然如往常一样工作,但是觉得特别疲倦,“若不堪治一事者”。下午右手发颤,不能握笔,口不能说话,只好停办公事。

“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事情毕竟不多,在通常情况下,只有真心地去呵护花,花才能开得更艳。如果都是无心而成,又怎么会懂得它的价值之宝贵呢?

一个替人割草打工的小男孩打电话给一位布鲁斯太太说:“您需不需要割草工?”

布鲁斯太太回答说:“不需要了,我已有了割草工。”

小男孩又说:“我会帮您拔掉花丛中的杂草。”

布鲁斯太太回答说:“我的割草工就做得很好了。”

小男孩又说:“我会帮您把草与走道的四周割齐。”

布鲁斯太太回答说:“我请的割草工也已做得非常出色,谢谢你,我不需要新的割草工人。”

小男孩挂了电话,此时小男孩的室友问他说:“你不是就在布鲁斯太太那儿割草打工吗?为什么还要打这样的电话啊?”

小男孩说:“我只是想知道我做得有多好!”

对自己的工作永远保持着审视的眼光,这就是敬业。曾国藩不辞辛劳地在自己的工作上奔波,却还是认为自己没能完全做到尽忠职守,因而心存愧疚。

他在日记中说:“不能振作精神,稍治应尽之职责,苟活人间,惭悚何极!”次日又说:“余精神散漫已久,凡遇应了之件,久不能完,应收拾之件,久不能检,如败叶满山,全无归宿。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

身担大任者,总是会执著于自己的事业,力求做到尽善尽美,否则自己的价值又在何处呢?否则自己的追求又有什么意义呢?成功者的眼光更挑剔,因此他们的工作也总是更为出色。

用人之智:磨其锐,激其才

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

人才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动谓无人可用。

今日所当讲求,尤在用人一端。人才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法,有考察之法。

——曾语良言

曾国藩并不善于亲自临阵指挥,他在前线指挥的每次战役基本都以失败而告终,然而他懂得用人。如刘邦那般,虽然带兵不能如韩信那般多多益善,却善于用将,这就是他运用人才的艺术。

“天生我材必有用”,但是人才也要经过不断的打造磨炼才能真正成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因此,曾国藩说对待人才不必太苛刻,人无完人,但是一定要对他们有意识地进行培养,把身上一些粗糙之处尽可能地磨掉,让原本光亮的地方更加耀眼。如果求全而责备,那么天下就没有可用之人了。

伯乐不仅是要懂得什么是千里马,更是能够看出每匹马各自持有的特点,知道如何把常人认为的劣马训练成良马。

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他得知曾国藩在江西征缴太平军后,就动身前往,希望能得到重用。但他一等就是一个月,曾国藩都没有接见他,只好通过在幕府任职的陈鼐探听消息。

陈鼐向曾国藩提起时,曾国藩故意冷淡地说:“他是翰林,才高气大,我这里恐怕容他不下。他还是回京任职更有前途吧。”

陈鼐自然听出了曾国藩的弦外之音,忙为李鸿章说话:“他这些年在外面也受了不少磨炼,已经不是往日那个年轻气盛的少年了,为何不给他一个机会呢?”

曾国藩其实一直很赏识李鸿章,只不过是他心高气傲,想消磨一下他的锐气,这样才更有利于他的成长。现在他主动前来,曾国藩自然很欢迎,后来又对他进行了一些磨炼,李鸿章终成继他之后晚清的一大肱骨之臣。

对于刘铭传也是如此,曾国藩说他“所长在果而侠,其所短在欠淳蓄”,于是就派他去守卫沙河,让他在那里慢慢领悟坚忍之道,断粮他的气量,进而就能够达到淳蓄之境。

除了对人才进行磨炼外,曾国藩还善于通过激励的手段来鼓舞士气。

咸丰四年(1854年),湘军接连攻克了岳州和武昌,咸丰皇帝大喜,在曾国藩的保荐下,哨长一级的军官都得了朝廷封赏,成了朝廷命官。曾国藩特意打造了五十把腰刀奖给立有大功的勇士。

四十七把腰刀都一一奖给了塔奇布、彭玉麟等,底下的军官羡慕赞叹不已。曾国藩又说,“现在还有三把腰刀,谁想要的话可以上来说出理由,若是真的能称得上是位勇士,就奖他一把军刀。”

一个哨长跳上来自报了战功,得到了一把腰刀。此后其他的军官纷纷上台,果然大有勇武之人,军刀已经不够用了。曾国藩激动地宣布说:“本部堂将再打造五十把腰刀,奖励给立功的勇士!”

此言一出,此次没有得到腰刀的军官士气大振,在日后的作战中更是竭尽一己之力,原来身上的潜能也被大大激发了起来。

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值得激发的潜能,也有成为大才必须要剔除的毛糙之处。曾国藩因洞察幕下各类人物的特点,才能够把人才运用得恰到好处。

轻薄之人不可用

观人者恒在出处进退之际,选将者最忌浮华取巧之流。

人才要以朴实廉介为质。

——曾语良言

曾国藩用人不拘一格,他主张去看每个人身上的优点,因此他的幕府中各路豪杰都能各尽其才,但并不是说任何人都能收入麾下得到他的赏识栽培。他在取舍之中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质朴”。

曾国藩说:搜求人才博收杂进,则深识之士采纳众议,鄙人亦颇留心。唯于广为延揽之中,略存崇实黜华之意,若不分真伪博收杂进,则深识之士不愿牛,骥同皂,阳蜻得意,而贤者反掉头去矣。

同类推荐
  • 陶冶学生高尚情操的美德故事

    陶冶学生高尚情操的美德故事

    探索的脚步才时刻充满力量;正因为有了美德的滋润,我们才永葆希望之源的常青;正因为有了美德的牵引,良好的品德决定一生。正因为我们有了对美德的盼望,我们才会在沧桑与风雨的日子里不偏离前进的航向;正因为有了美德的积淀,生命才变得如山一样不屈,如海一样博大
  • 说服力

    说服力

    说服力在人生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某种程度上它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那些成功者总是能说会道、口惹悬河。
  • 不可不知的礼仪常识

    不可不知的礼仪常识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知要经历多少的坎坷。每一次的成功,也许都要经历唐僧取经般的九九八十一难。如果我们的生命真有无限长的话,即使把所有的路都走一遍都无所谓,但事实是生命有限,人生苦短,人生真正能够做事的时间不过是短短的几十年。鉴于此,我们编著了这套《不可不知丛书》,作为读者朋友面对现实生活的一面旗帜,来感召和激励人生,共同朝着美好的未来前进。
  • 时来运转心理学

    时来运转心理学

    无论你身在何处,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无论你在家庭中担当什么角色,无论你在人生的哪个阶段,心理学是始终对你有帮助的一门学问。本书正是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加上成功励志的元素,来引导读者如何让幸运来敲门,如何能够时来运转。本书作者力图做到将励志与心理这两个元素进行有效的结合。所以,读者朋友们,当你真正完全理解了本书的内容之后,幸运也就悄悄开始向你靠近了。
  • 犹太商道:世界上最伟大的创业思想

    犹太商道:世界上最伟大的创业思想

    本书是继第一本《塔木德--犹太商人的创业圣经》热销后,我们又推出的一本犹太商道创业励志重点图书。本书图文并茂、穿插经典的犹太创业故事,给每一个渴望财富与成功的有志青年以重大启发。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生来就是百万富翁,但是人人可以成为百万富翁,只要你学会犹太人的经商之道。书中汇集了洛克菲勒、摩根、哈默、罗斯柴尔德、索罗斯等犹太巨擘的财富理念,给每一个追求财富的普通人以具大的激励与启迪
热门推荐
  • 娘子,别逃了

    娘子,别逃了

    咔嚓……门被打开。黑色的身影站在门外,在龙清清开门的一瞬,叩响了黑色的手枪,待龙清清想要反应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天凤——她的死对头。‘阎罗殿’的头号杀手,两人是在一起被训练的,最后三千人中也只有他们两个坚持到了最后。粉色的身影向后倒去,落进了一个熟悉的怀抱,龙清清看着那张熟悉的,焦急的脸嘴角扯开了一个大大的弧度。假惺惺的男人!也好!她犯了……
  • 异界瞬发法神

    异界瞬发法神

    这里是魔法的世界。没有光芳四射的斗气,只有繁衍到巅峰的魔法!让穿越男罗林极为震惊的就是,就是应召女郎都有一手水火两重天的魔法能力。新锐的魔弓手,坚韧的结界师,跌下神坛的魔法师,以及隐藏在青天烈日之下的魔刺......一个锈迹斑斑的青铜耳钉,一个口气极度自大的器灵。陪伴着罗林展开了瞬发所有魔法的剽悍之旅。
  • 人生智慧的25堂课

    人生智慧的25堂课

    繁忙紧张的现代人忙碌着一项项大事业,那些智慧的故事蒙着灰尘静静地躺在脑海深处。直到有一天,他们抱着自己的小宝宝,才想起去买本童话书,给孩子们讲故事。真的只有孩子们才需要故事吗?有许多人生智慧故事很精彩,可惜太长;有许多人生智慧故事很精简,但已流传甚广。在《人生智慧的25堂课》一书里,作者龙柒精挑细选,力图为大家献上一份精彩的人生智慧课,滴水藏海,小中见大。翻开《人生智慧的25堂课》,慢慢去读吧,慢慢去做吧,不要让智慧消化不良,融入血液的营养才是真正的收获。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中国经典名作鉴赏系列:当代散文鉴赏

    中国经典名作鉴赏系列:当代散文鉴赏

    本书收录了多篇现代散文,并且由专家、名家为你解析、引导你鉴赏每一篇散文。这些散文的作者有:鲁迅、郭沫若、许地山、张恨水、林语堂、徐志摩、老舍、冰心、闻一多、沈从文、林徽音、余光中、何其芳等等等等。
  • 王爷少惹我:本妃忍你很久了

    王爷少惹我:本妃忍你很久了

    她看上的东西,没有偷不到的,可当有一天去王府偷东西的她撞上正偷情的王妃,目睹王爷一怒之下杀了王妃,她却险险逃过灭口之祸,却又被赶鸭子上架的当起了王妃,要配合王爷气走公主,哪晓得一不小心偷走了王府里最不该偷的东西…
  • 盗墓笔记之秦皇陵2

    盗墓笔记之秦皇陵2

    故宫博物馆发生了一起惊天大案,被盗了一件很重要的文物。黄金手杖。李浩天在从泰安回来以后,被曹明直接拉上,追寻着黄金手杖来到了新疆沙漠之中。在这里,李浩天重逢了大学同学李伟。在沙漠之中很多人都会迷路,但是李伟在十多年前就来过这片沙漠。沙漠之下的黄金,风干的尸体,痛苦离别的亲情……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这不是真的

    这不是真的

    所不同的只是我们谋生的方式和日常状态的差异。就完全和过去不一样了。在别人眼里,夜已经很深了,我还在灯下看着校样。,看待世界的眼光以及对这个社会(包括了许许多多的事)的理解,我已经四十一岁了。是的,我是一位作家。中年作家。是的,作家也许会有点与众不同?不,有些报刊上有时仍然会称我为青年作家。叫青年作家似乎也没人有意见。当然,只要一过了四十。一个男人,事实上我们与别人在本质上根本没有任何的不同。这是我的又一本新书。只是我自己知道,事实上我已经毫无争议地跨入了中年,或者说是壮年?四十岁,是人生的一道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