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是不幸之人的第二灵魂。——歌德
【学海泛舟】
“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歌德曾经如此问道,他的答案是“惊奇”,也就是心存希望。
歌德的本身就是一项惊奇。德国哲学家息默尔说:“歌德的人生所以给我们以无穷兴奋与深沉的安慰的,就是他只是一个人,他只是极尽了人性,但却如此伟大,使我们对人类感到有希望,鼓动我们努力向前做一个人。”
以出身论,他来自富裕家庭,不愁吃穿,教养良好;以才气论,他是文坛奇才,是小说、诗、戏剧泰斗,引导了文学的狂飙运动;以现实论,他“无病无痛到三公”,官至内阁总理职位,是治世之能臣;以名气论,歌德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以来,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足与康德、贝多芬等名人匹敌;更奇特的是,歌德一生韵事不断,常成为婚姻的第三者,竟也能全身而退,而他的妻子来自女工阶层,完全门不当户不对。
歌德的一生并非循规蹈矩地从迷途走向真理,而是不断地经历人生各式的形态。他在《浮士德》中说:“我要在内在的自我中深深领略,领略全人类所赋有的一切。最崇高的最深远的我都要了解。我要把全人类的苦乐堆积在我的胸心,我的小我,便扩大成为全人类的大我。我愿和全人类一样,最后归于消灭。”这样伟大勇敢的生命信念,支持着使他全身心地投入波涛汹涌的生活激流中,乐此不疲。
可以说,歌德是世界一扇明窗,我们由他窥见了人生生命永恒幽邃奇丽广大的天空;由他而窥见了生命的无限可能性。
尽管他的人生之路繁花似锦,但精神上的冲突与挣扎却困扰了他一生,这在他的巨著《浮士德》中表现得非常明了。然而,热爱生活的信念,让他看到了更多的美好,更深沉的幸福。心存希望,方才超越了尘世的限制与纷扰。而对芸芸众生来说,希望更是我们的第二灵魂,是我们超越不幸遭遇的支柱。
【智慧心语】
我们为什么觉得,很有安全感而很舒服的生活,没有任何困难,舒适与清闲,或是鲜花载道,满身荣誉,就能够使人变成幸福快乐的人呢?然而,有史以来,来自各种不同的环境中的人,都有快乐的和不快乐的。同样的环境,有人能够得到幸福,有人却始终觉得痛苦。只有心中充满希望,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够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享受幸福。
有这样一位女人,她几乎瞎了五十年之久,她的名字叫做波纪儿·戴尔,她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我希望能看见》。
“我只有一只眼睛”,她写道,“而眼睛上还满是疤痕,只能透过眼睛左边的一个小洞去看。看书的时候必须把书本拿得很贴近脸,而且不得不把我那一只眼睛尽量往左边斜过去。”
可是她拒绝接受别人的怜悯,不愿意别人认为她“异于常人”。小时候,她想和其他的小孩子一起玩跳房子,可是她看不见地上所画的线,所以在其他的孩子都回家以后,她就趴在地上,把眼睛贴在线上瞄来瞄去。她把她的朋友所玩的那块地方的每一点都牢记在心,所以不久就成为玩游戏的好手了。她在家里看书,把印着大字的书靠近她的脸,近到眼睫毛都碰到书本上。她得到两个学位:先在明尼苏达州立大学得到学士学位,再在哥伦比亚大学得到硕士学位。
她开始教书的时候,是在明尼苏达州双谷的一个小村里,然后渐渐升到南德可塔州奥格塔那学院的新闻学和文学教授。她在那里教了十三年,也在很多妇女俱乐部发表演说,还在电台主持谈书本和作者的节目。“在我的脑海深处”,她写道,“常常怀着一种怕完全失明的恐惧,为了克服这种恐惧,我对生活采取了一种很快活而近乎戏谑的态度。”即使是在厨房水槽前洗碟子,她也能非常开心地玩洗碗盆里的肥皂沫。她说,把手伸进去,抓起一大把肥皂泡沫,把它们迎着光举起来,就能看到一道小小彩虹闪出来的明亮色彩。
厄运最难以打垮的,是渴望一切美好事物的信念,要相信,希望之光终究要驱散绝望之云,让我们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享有幸福。
只有向自己提出伟大的目标并以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之奋斗的人,才是幸福的人。——加里宁
【学海泛舟】
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加里宁是苏联共产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一,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
加里宁认为,教育是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行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的身心上,养成所希望的品质,这就是说,教育界不是自发地完成的,而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有计划的影响过程,其目的是发展人的体力、智力和情感,培养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的人。
教育是什么意义?这就是影响学生们的心理和道德面貌,要在整整十年的学生期间内,从一定方向上影响学生,就是说,要把学生造就成有素养、有追求的人。因此,他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他明确地指出:教师要做一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更是要在生活态度、精神追求等方方面面将学生导向积极的轨道。
加里宁特别重视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他说:“只有向自己提出伟大的目标并以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之奋斗的人,才是幸福的人。”他认为,青年是一个美好的而又是一去不可再得的时期,是将来一切光明和幸福的开端;无论哪个时代,青年的特点总是怀抱着各种理想,这并不是什么毛病,而是一种宝贵品质。因为理想并不是一种空虚的东西,也并不玄奇,它即非空想,更非野心,而是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清醒意识。有理想的生活,便是世界上最优美,最有趣的生活。
【智慧心语】
有人说,理想能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理想能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只有心怀理想,才能激发我们内心的无穷力量,才能拥有幸福的现实。
比尔.盖茨能拥有今日的财富和境界,就是因为他义无反顾地坚持着自己的理想追求。自从盖茨进湖滨中学,他就对计算机产生了一种无法抗拒的热情。15岁时,他就为信息公司编写过异常复杂的工资程序。在他被哈佛大学接受为学生后,优越的学习环境更使他的计算机梦想得到了充分的滋养,他如痴如醉地在计算机房里通宵达旦地琢磨,那股要为自己心中的梦想而奋斗的激情是那么地炽热,以至于他提出要从哈佛大学退学,全心全意投入自己的理想王国里。短短几年的时间,他就建立了一个属于他的软件帝国,成为了影响一个时代的电脑天才。在这种随心所欲的理想生活中,他找到了由衷的幸福。
而我们当今的教育,越来越注重实际而轻视理想,以至于许多有才能的青年人,都感觉不到生存的意义,不知道何处才有幸福。这有很大一部分责任都在于父母老师没有在他们年少的时候,遵从他们的理想,或没有在他们尚小的时候为他们指引一条适合他们的理想路标。对孩子的理想前途教育,应该趁早。这是一项艰难且有意义的工作,老师务必要有恒心、有耐心。
首先,我们要明白,只有能够激发孩子百分热忱的事业,才能最充分地开发孩子的潜能。因此,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理想,就必须要深入了解孩子的偏好,因势利导。
其次,在孩子小时候,他们对于理想的认识非常地具体,诸如,长大后要做老师,或是要像爸爸妈妈一样。这都是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还比较简单,只能依据自己所闻所见来思考问题。因此,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心理特点,循序渐进,促使孩子逐渐明确成熟的理想。
第三,理想教育不能通过说教或灌输来达到目的,而是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尤其是年龄尚小的孩子,他们的思维习惯于生动活泼的语言和交谈。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来丰富他们对于理想的认识。
最后,我们知道,孩子的主要任务在于学习,他们的理想与学习是难舍难分的。学习好的孩子,比较自信,对理想前途就更有信心,他们更容易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并为之付出百分百的热情。而学习不好的孩子,则可能自暴自弃,放弃对于理想的追求。这就需要老师特别的关照。去发现学生身上的独特之处,鼓励他们,帮他们重拾信心。
世界上最幸福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全力以赴。在孩子心中播下一种理想,就好似把他们送上了幸福的人生之路。
我宁可做人类中有梦想和有完成梦想的愿望的、最渺小的人,而不愿做一个最伟大的、无梦想、无愿望的人。——纪伯伦
【学海泛舟】
纪伯伦,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
在短暂却辉煌的生命之旅中,纪伯伦颠沛流离,饱受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十二岁时,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他随母亲去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一八九八年,十五岁的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会。一九零二年返美后仅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了他母亲等三位亲人。他以写文卖画为生,与为人剪裁缝衣的妹妹一起挣扎在金元帝国的底层。
无论生活多么疾苦,始终不改他对于生活的热望,他坚持用最美的思想和艺术来充实自己的人生,照亮别人的道路。他在《沙与沫》中写道,愿望是半个生命,淡漠是半个死亡。他宁可做人类中有梦想和有完成梦想的愿望的、最渺小的人,而不愿做一个最伟大的、无梦想、无愿望的人。当别人把最昂贵的金子、银子、象牙和黑擅排列在我的面前,我把心胸和气魄排列在他们的面前。他相信,一个人的意义不在于他的成就,而在于他所企求成就的东西。有美好愿望的人,才能拥有美好的现实。
在《泪与笑》中,他告诉我们,他愿为追求理想而死,不愿百无聊赖而生。他希望在自己内心深处,有一种对爱与美如饥似渴的追求。因为在他看来,那些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者是最不幸的人,不啻行尸走肉;在他听来,那些胸怀大志、有理想、有抱负者的仰天长叹是那样悦耳,胜过管弦演奏。
【智慧心语】
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我的病人中,大约三分之一都不是真的有病,而是由于他们的生活没有意义和空虚。”换句话说,他们只是想搭人家的便车度过一生——可是游行的车队只经过而不会停留下来,于是他们去找心理分析家,谈他们那些小小的、毫无意义又毫无用处的生活。既赶不上船,就只好站在码头上,怪这怪那,却不懂得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
有人说:“什么时候树立了理想,什么时候才开始了真正的人生。”不过,人生的理想和意义是无法通过说教或灌输而找到,只能通过对人类文化的体悟、人与人之间情感互动,以及对自我心灵的叩问,才可最终寻找到。
要知道,没有梦想的人生状态,仿似一种心理病态,它会扼杀我们对于生活的享乐,让我们过着一种可怜的、不幸的生活。我们需要梦想,就如我们需要阳光、钙和关爱一样。因此,父母或老师首先应该以身示范,做一个积极向上、热爱生活、怀揣梦想的人。只有灵魂可以触动灵魂,阳光的情绪、积极的态度是最能影响孩子的心灵成长。当孩子打开感官去享受生活、探索万物时,人生的意义也就昭然若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