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90800000008

第8章 欧洲中世纪美术(2)

由于加洛林王朝重视恢复古典文化,在宫廷罗致了文人学者整理古籍,著书立说,自然也促进了书籍插图艺术的发展。《圣马太》是“去理曼福音书”的插图(约800—810),它在风格上力图恢复古代的写实手法,在构图、造型和人物的精神状态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充分显示出“宫廷派”绘画所具有的写实技巧。而比它晚约二三十年的另一幅《圣马太》插图却反映出新的加洛林绘画语言。在《艾伯总主教福音书》的一页中,虽然有明显的“查理曼福音书”的痕迹,但是画面却充满着一种活力,画中的每一件东西似乎都被风裹了起来,这位传道者已经由以前平静的罗马作家变成了一位受圣灵引导的先知,显出全心依赖上帝的意愿和一颗虔诚、单纯的心灵。

查理曼死后,加洛林帝国随之完结,但“文艺复兴”的影响却延绵不绝,特别是在号称“神圣罗马帝国”的奥托王朝,继承了加洛林的传统,并发展出一种肃穆宏大的风格,在恢复圆雕形式上也迈进了一大步。科隆大教堂中《杰罗的十字架》是奥托王朝时期的代表作,具有纪念碑式的规模,带有强烈的情绪表现,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也被前所未有地表现为半裸体,艺术家着重强调的是受难的肉体痛苦,沉重的躯体、向前凸起的腹部更加重了双手和肩膀的负重,给人一种无法忍受的痛苦感。面部很深的阴影、多边形的凹凸面将所有的生命力从脸上抹去,更加深了这种惨痛。从《杰罗的十字架》,我们可以看到拜占庭艺术的若干影响。《圣米迦勒教堂》(1010—1033)体现了奥托时期建筑的典型风格,它极其强调对称:完全一样的袖廊,一样的角楼以及中堂中成对的圆柱。应该说,圣米迦勒教堂确定了德意志地区在中世纪建筑中的独立地位。

(第四节)罗马式美术

(公元10世纪—12世纪)

罗马式美术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在欧洲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将哥特艺术以前的所有艺术都称之为“罗马式”,或者指在13世纪以前凡是与地中海艺术传统有关的东西。按这个标准,查理曼帝国和奥托帝国的艺术都应称为“罗马式”。随着对中世纪艺术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意识到“罗马式”这一概念的含混性,但至少目前对于“罗马式”有这么几点是可以肯定的:10世纪之后,西欧经济水平提高,封建制度稳固;作为社会精神支柱的教会势力也与贵族力量并行发展,特别是修道院制度更为完备;十字军东征和大规模的传道活动扩充了教会的势力和影响;对圣人遗物的崇拜,掀起了各地朝拜的热潮。经济的发展和宗教狂热使新的教堂和修道院层出不穷,为了追求更加壮观的效果,这些建筑普遍采用类似古罗马的拱顶和梁柱结合的体系,并大量采用希腊罗马时代的“纪念碑式”雕刻来装饰教堂,因此这个时代的风格被称为“罗马式”。“罗马式”概念的含混性意味着罗马式艺术与加洛林文艺复兴、奥托王朝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除此之外,罗马式艺术还有许多不太明显的外来影响:古希腊时代的古典艺术,早期的基督教、伊斯兰教。拜占庭和克尔特—日耳曼的传统。所有的这些风格在11世纪最后完全融合在一起。

从地理上说,罗马式建筑分布在天主教盛行的地区:从西班牙的北部到莱茵河地区,从英国到意大利北部。这时的教堂不但数目比以前多,而且更巨大、更华丽,在外部墙面上有许多建筑装饰品或雕刻。罗马式教堂是从巴西里卡式演变过来的,并开始用石头屋顶替代过去的木顶。为了支持石头屋顶的重量,在结构上广泛运用拱券,创造出用复杂的骨架体系建筑拱顶的办法。同时,丁字形的巴西里卡式发展成为拉丁十字形,以满足复杂的宗教仪式容纳更多教徒的需要。在封建割据的情况下,罗马式教堂也具有封建城堡的特点,石墙很厚,窗户小,距地面较高,教堂前后往往配置碉堡似的塔楼,后来塔楼逐渐固定在西面正门的两侧,成为罗马式建筑的标志之一。

最丰富、最有地方色彩、最具有创新观念的罗马式建筑风格在法国有生动的表现。南部图鲁兹省的圣赛尔南大教堂是我们讨论罗马风格的第一个例子。它和这时一些朝圣教堂一样,建在朝向西班牙西北部圣地亚哥的路线上。从平面上看,圣赛尔南比奥托帝国的圣米迦勒教堂更为复杂也更为统一,它的平面图是一个经过强调的拉丁十字架的形状,重心在东部的一端。这也表明教堂的功能是用来容纳众多的善男信女,而不是给修道士修行的,从另一侧面上反映出宗教的繁荣发展。教堂内部由立柱隔成许多个方形的小单元。在边廊尽头的塔楼和中堂里众多穹顶进一步反映出它的罗马式风格特征,然而它只是罗马式风格的开始,真正罗马式风格的形成以英国杜勒姆教堂的建成为标志。杜勒姆教堂在苏格兰和英格兰边界北部,它始建于1093年,虽然它的平面设计较为朴实,但是中堂却是圣赛尔南教堂的3倍,这意味着它的拱顶必须更能负重。教堂东边的拱顶完成于1107年,西边的拱顶完成于1130年,它们架在有三层楼高的中堂上,这种设计可以容纳更多的信徒。教堂内部由立柱隔成许多小长方形单元而不是以前的方形单元。中堂上的每个拱券与拱券之间有两个“x”型的设计,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肋拱。它显然是稳定穹顶的骨架,于是肋拱间的天花板可以非常薄,这样一方面减少了天花板的承重,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它的坚固性,而且在顶上一边可以加一个气窗。这种助拱的出现以杜勒姆教堂最早。早完成的拱顶是圆形,后完成的拱顶是尖形,显然这是由建筑师不断改进尝试的结果。作为代表性的罗马建筑还有德国的圣基列阿达教堂、意大利的比萨教堂。值得注意的是著名的比萨斜塔作为教堂的塔楼是与教堂的主体工程截然分开的。

罗马式艺术复兴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石雕的复兴层为此前除了一些小型的金属雕刻以外几乎没有什么大的雕刻,浮雕也都比较浅,稍微大型的雕刻杰罗的十字架也只是木雕而已。罗马式石雕的复兴最早发生在法国西南部和西班牙北部,也就是在通向圣地亚哥朝圣的路上。石雕的复兴与朝圣的行程关系很密切,它们多分布在教堂的外部用来吸引、引导善男信女们。和罗马式建筑一样,石雕在1050—1100间50年的快速发展,深深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宗教的狂热。在圣赛尔南教堂至今仍保存着当时的石雕,表现的是一个传福音者,与早期的浅浮雕相比,它们更具三度空间感。其粗犷、沉重的风格,显然是为了吸引远处的视线。结实的形体、古典的气魄,都反映出罗马晚期雕刻的影响。罗马式教堂广泛使用雕塑装饰,在教堂正立面通常有一块半圆形的凹进去的空间,俗称“拱角板”,这里往往安装一块最大的浮雕构图,取材于“最后的审判”。法国奥顿教堂上的这块浮雕很有代表性,作为审判者的耶稣在构图中央占有很显著的位置,围着他的是一个象征荣誉光辉的椭圆图形,左边描绘的是接受善者人天堂的情景,右边是天使为罪人衡量善恶比重把他们赶人地狱的场面,下面一层是复活的人们。人物都被夸张和变形,拉长的比例、细小的头部、不自然的动态、恐怖的面部表情构成了中世纪艺术特有的造型。

在工艺品方面具代表性的作品有《哈斯廷之战·诺曼入侵者渡过海峡》(107—1080)。这是为纪念诺曼国王威廉占领英格兰而制作的亚麻布羊毛刺绣。挂毯描绘了威廉征服英格兰的过程。作者将故事性的叙述和装饰趣味融合在一起。挂毯的主要部分用两条长边框起来,上面有纯装饰性的图案,下面是阵亡的战士和马匹。尽管是一件工艺品,但它仍能反映出和当时手抄本插图一致的绘画风格。以轮廓线来表现运动,在轮廓线中以鲜明、平涂的颜色填满,于是画面上的三度空间的感觉就减低成平面的重叠。这种抽象、明朗和新鲜的感觉是罗马式艺术所特有的。从这件作品中,可以看到英格兰传统绘画风格如何演变为一种“罗马式”的盎格鲁—诺曼风格,它也是这个时代极难得的一件世俗题材的作品。

(第五节)哥特式美术

(公元12—15世纪)

意大利文艺复兴学者把12、13世纪到他们时代之间的艺术称为“哥特式”。他们认为那都是“蛮族”哥特人所作,事实上,这种艺术可以说与哥特人没有多少关系。但是,哥特武艺术却无疑是整个中世纪艺术发展的一个顶点。它开始于建筑方面,而后才逐渐波及到雕刻和绘画。纵观整个哥特式艺术,它的发展重点是从追求建筑的效果而转向绘画的效果的:早期哥特式雕刻和绘画都是巨大建筑的一部分,而晚期的建筑和雕刻则追求平面装饰性的效果,不再追求结实和简洁的处理。

哥特式艺术开始于法国巴黎及其附近的地方,确切地说开始于1140—1144年间路易七世的掌玺官苏热重修圣德尼教堂之时,而后才开始波及全欧洲。这次改建首次系统地应用了以肋穹结构为基础的新建筑体系,这套体系经历了随后百余年的发展,到13世纪中叶趋于成熟。圣德尼教堂内部有双层回廊,但这并不使内部显得拥挤,相反,细长的拱门、肋架和支持拱顶的圆柱使其格外通畅、轻巧。这种轻巧首先表现在彩色的玻璃窗已扩大到整面墙,其次是内部结构在形体上优雅而富有韵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建筑师在玻璃窗外面修了一道扶墙,于是拱顶向外的冲力就被分担了。当时所有土木工程的支持重点都集中在这些扶墙上,由于负重区域被挪到教堂外部,内部也就更为轻巧、空旷了。在圣德尼教堂中体现出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和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强调严谨的几何形造型和对于明亮光线的追求。苏热在修建教堂工程中就一再强调这两点,他认为比例的协调感是美的根源。

圣德尼教堂表明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从本质上区别于罗马式建筑:首先,后者有着结实而厚重的墙壁,而前者具有轻盈、纤细的结构。罗马式教堂建有沉重的拱顶,其稳定性取决于足够厚实的墙壁,以支撑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应力。圣德尼教堂的设计者们开始采用尖券和肋拱来减轻拱顶的重量,它们比半圆形的拱顶更为稳固,并能够跨越各种形状的开间,在助拱间填以很轻的石片和纤细的墩柱便可支撑拱顶的重量了。其次,在罗马式建筑中,窗户总是很小,而现在,窗户的尺寸大大增加了,允许空前规模地采用彩色玻璃画。第三,圣德尼教堂的平面遵循了带有呈放射状分布的礼拜堂的后堂回廊式型制,但这些礼拜堂不再像早先建筑那样呈孤立的单元。礼拜堂间的墙被除去了,造成了一种统一的空间效果,两排呈半圆形排列的承重圆柱对统一的空间进行分节。昏暗的罗马式室内被宽敞、开放、充满各色光线的结构所取代。

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是法国巴黎圣母院。它的兴建与11世纪初期以来城市的再次繁荣大有关联。它不仅作为当时巴黎最重要的宗教活动中心,而且也以建筑艺术上的高超水平而饮誉欧洲。这座教堂建于1163年,充分显示出圣德尼教堂的直接影响。在平面的布局中它强调的是长度轴心,中堂的若干布局虽然保留了罗马式教堂的特点,但大气窗上的窗户、室内的采光和所有形体瘦长的造形等等都创造了一种显著的哥特风格。教堂内部的所有细节都充满着上升的直线,这样室内空间也相应地具有了哥特风格所有的“向上高升”的感觉,这与罗马式强调巨大的支撑力是大不相同的。圣母院内部分为3层:下层以柱廊和尖拱构成,中层是带侧廊的隔层,上面为明亮的玻璃窗。三层之间以细长的石柱相连,最后集于肋穹中心,各层皆以尖拱相互呼应、统一。这种和谐而极具逻辑性的建筑语言,是基于经院哲学的体系和思维方式。巴黎圣母院的西面工程也别具一格,各个部分在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上极为成功,以中间圆形玫瑰窗为中心向四周放射状地分布着门洞。窗户和未完成的塔楼(塔楼应该是尖顶的),达到了整体上的完美均衡。这一面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把所有细节都互相配合成为一个平衡、协调的整体,苏热当时所竭力强调的结构上的协调、数学的比例与韵律,在这里得到了比圣德尼教堂更完美的体现。

12到15世纪是经院哲学高度理性化的时期,它要求对教义的解释和形象再现必须遵循严格的规则秩序,作为教堂的主要装饰物的雕塑创作也必须循着固定程式布局。但是由于苏热在圣德尼教堂修建过程中对雕刻的重视,使得这一时期的雕塑呈现出越现现实性方向发展了。但是从风格上说,它们代表的是哥特式艺术中的古典主义倾向。

哥特式的建筑和雕刻在圣德尼和夏特尔大教堂分别产生了,而绘画却一直发展得比较缓慢。这时的绘画成就除了体现在手抄本的圣经插图中,还体现在大批的彩染玻璃上。由于苏热要求教堂内部照射着连绵的彩光,于是玻璃画一开始就成为哥特式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技术上,玻璃画的技巧最晚成熟于罗马式美术时期。但在哥特美术发展的时期,当时的设计者们吸收了建筑和雕刻的特点,逐渐形成了哥特式玻璃画风格。这时玻璃画的代表是法国布杰大教堂中一系列旧约先知的肖像。这些彩染玻璃画并不是由一整块玻璃组成的,而是由几百块小彩色玻璃组合,中间用铅线连接而成的。由于中世纪玻璃制造工业的方法较为原始,使小块玻璃的尺寸大受限制。艺术家并不能直接在玻璃上画画而是像镶嵌画一样,用不规则的碎片玻璃经过剪裁后嵌在轮廓线中。在诸如眼睛、头发、衣褶等细部,则用黑色或灰色的颜料画在玻璃表面上。

在哥特式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国际性的传播与地方性的发展是相对和平行的。最早它只是法国的一个地方风格,进而慢慢扩展,到了13世纪,则慢慢和各地风格融合在一起,各地区间又不断交流融合,成为一种统一的哥特式风格。但是这种统一的局面很快又被地方风格所打破。最早出现的急先锋是在佛罗伦萨城,它的风格通常被我们界定为早期文艺复兴。

同类推荐
  • 艺术百科知识博览

    艺术百科知识博览

    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其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出于一种朴素的愿望,为了让大家对艺术有一个基础性的认识和理解,王志艳精心编撰了《艺术百科知识博览》。
  • 著名建筑(生命百科)

    著名建筑(生命百科)

    在埃及早期的历史上,皇室的宫殿都有设防的塔楼及胸墙。而这些建构物纵使在往后失去军事价值时,仍出现于领导阶层的庄院上。在第十二王朝时,埃及已扩充疆土至整个尼罗河流域,为了保卫他们新获的南方边境。
  • 西方音乐简史

    西方音乐简史

    该书概括地介绍了西方音乐的发展过程,力求简明阐述了各个时期的风格特点和重要作曲家及著名作品。全书分为六卷,如第一卷古代音乐这一阶段的西方音乐的主要事情及整体状况进行了横向的飞类叙述,最后一卷为现代音乐,介绍了20世纪西方音乐的成就及其多分化发展态势。
  • 死水(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死水(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死水》采用了象征和反讽的艺术手法,全篇深刻揭露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表现了作者与这个黑暗政府势不两立的决心。...
  • 中国古代戏曲故事经典

    中国古代戏曲故事经典

    我国古代的戏曲故事,从元杂剧中的《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到四大南戏中的“荆、刘、拜、杀”,再到明清传奇中的《牡丹亭》《桃花扇》,从充满神话色彩的《柳毅传书》到富有生活气息的《救风尘》,从瞒天过海的《连环计》到引人入胜的《梦黄粱》,从伸张正义的《灰阑记》到大义凛然的《赵氏孤儿》。足以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本《中国古代戏曲故事经典》适合大众阅读。
热门推荐
  • 优美的爱情散文(散文书系)

    优美的爱情散文(散文书系)

    散文是美的,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什么样的散文才是最美的散文呢?秦牧曾说:“精粹警辟的、谈笑风生的、亲切感人的、玲珑剔透的,使你读时入了神、读后印象久久不会消失的好散文,还是不多。”他还说:“一篇好的散文,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给人以思想的启发、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品读精美的散文,宛如清风般涤荡沐浴;让散文的清扬与美丽永远地伴随你。
  • 何如当初莫相识

    何如当初莫相识

    她的婚姻还不如一块嚼到没有味道的口香糖,苍白到没有一丝味道,到最后只剩下苦涩。可是口香糖是可以吐掉的,而婚姻,如何吐掉?别人都羡慕她有福气,嫁了个有钱人,年纪轻轻就过着奢华的贵妇生活,不用为生活而奔波劳苦。可是,谁看得见这奢华背后的苦楚?他的身上沾着陌生女人的香水味;他的手机里有数不清的暧昧短信;他对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很忙。”,还有一句,“明天出差。”空空的房子,冰冷的床被,她时常呆坐到天空,孤独一点一点侵蚀了她的灵魂……面对背叛,面对漠视,面对如坟墓一样的婚姻,她终于忍无可忍——谁说女人一定要忍受?
  • 你不可不知的100个教子误区

    你不可不知的100个教子误区

    《你不可不知的100个教子误区(畅销双色版)》一书,正是奉献给广大家长和老师们的一部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很强的自学读物和教材。这本书组织了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国外的若干教育专家和教授,集结了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诸多老师的教育智慧共同撰写而成。全书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中借鉴,掌握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避免造成劳而无功、事倍功半、事与愿违、一事无成等各种失误。
  • 运程学

    运程学

    命中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运里求。“命”是不变的种子,而“运”却是可变的土壤;只有被淘汰的车,没有被淘汰的路,让命中注定的你因选择而发生改变。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穿越之春暖花开

    穿越之春暖花开

    有穿越、有王爷、有种田、没空间、没异能、没胆子!在强大的婆婆及公主的压力下,还是带着藏獒翘家种地安全些!至于这个小包子??呵呵,管他的,又当爹又当妈,穿越前,这种女强人一直是我的偶像嘛!被捉住?呵呵,人质在手!没有一生一世一双人!亲王殿下,拜拜了您啦!
  • 爱的五种能力

    爱的五种能力

    爱情需要学习,婚姻需要练习。情感教练赵永久提出:爱一个人需要具备爱的能力,但它包含了五种具体的能力,它们是——情绪管理、述情、共情、允许、影响。这五种能力也是情商的具体体现。本书结合真实案例详述爱的五种能力,帮助你重新认识爱,修复爱,拥有爱,传播爱。
  • 巧手一招鲜

    巧手一招鲜

    本书中大师教您做菜的巧招。家常菜是指百姓人家日常制作和食用的菜肴,是选用普通的原料、根据家人的品味爱好制成的,不仅味美可口,而且有浓郁的乡土情愫,让人深深地喜爱和留恋,犹如乡音、母语一般深入骨髓和灵魂。中国烹饪大师史正良先生通过潜心总结研究、反复实践、制作、编写出这一套全新的家常菜谱,其中的菜肴用料普通、制法简便、调味适口,并且营养合理、易学易变,对于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培养美食情趣有极大好处。
  • 神奇的世界

    神奇的世界

    人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神奇现象,而实际上,这些现象不仅仅限于人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这些,在一些人们没有接触到的领域,神奇的现象同样存在。本书从灾难、生活、亲缘、灵异、预言、历史等八个方面向读者结介绍了古今中外各种神奇的现象,一则则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从另一种角度了解神秘的大千世界。
  • 神级小商贩

    神级小商贩

    新书《我的吃货商店》开始上传——胖子沈麒麟在手机里下载了一款软件,名字叫:吃货商店。这款软件神奇的很,只要每天完成不同的吃货任务,就可以兑换商店里新奇的商品。想要魔术手套?一斤木耳两管芥末,一口气吃掉即可。想要东海避水珠?让活章鱼在你嘴里蠕动一会儿吧!想要末世旅行卡?这东西可贵重了,你得吃个丧尸才能得到!对于沈麒麟来说,吃是件幸福的事儿,只是这么吃下去,脂肪堆积,唯恐健康。吃货商店发来一条新的消息:您可用身体脂肪兑换抽奖机会。有了吃货商店,胖子变男神高富帅就不再是梦了。一句话简介:一个吃货的欢乐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