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8600000027

第27章 历史需要细看 (9)

第五章 历史需要细看 (9)

如打满洲,依照制度要全国平均调兵。但是对一个大国来说,从全国各地调几十万人集中到中央,早已是全国骚动。再实际一点来说,天南海北的人风俗习惯、语言面貌都是陌生的。国家的武库里面所藏的兵器衣装,也不知是那一年存贮的。铁也锈了,线也烂了。这也不能怪政府,哪有政府能经常隔三年两年要做几十万军装摆在库里让它霉烂呢。就算是今天的美国,也是到不得已才努力制造军用飞机的。如果没有苏联大敌在前,也不会大力发展军工业。霉烂的军装分发兵众,胖子穿着紧,瘦子穿着肥,大家想调换一套称身的,也不容易,大多数是勉强马虎穿上身。

临出发,军队照例要先祭旗,祭旗的典礼,要杀一条牛,据说明代那时,连条牛都杀不死。因武库的刀太久了,又锈又钝。祭旗杀牛用的刀都是如此,几十万士兵手里拿得就可想而知了。

再看对手满洲人,他们生活在气候寒冷的北方,身上的穿戴都格外不同。戴的帽子两边可以到颌下,只露两只眼一张嘴。民国时候的马褂与长袍,也是当时满洲的军装。为了骑马方便,长袍两面开袴,骑上马,还可把里襟搭过来盖着两条腿。他们的马蹄袖,正好保护伸出的手指。而中国内地的服装,骑上马,膝盖手都露出来了,冻得没办法。而且有些是云南人,有些是广东人,有生以来也没见过冰和雪。骤然调到北京,穿上那些不称身的旧军装,再调到关外,大风一刮,精神惨沮,还说什么打仗?当时一个叫杜松的军官,就是因为帽子锈了,被满洲兵一箭射死的,总兵官尚且如此,士兵更不用说。

当时徐光启在南方,专门为此事上奏,表示要从头练新兵,每个兵都该量着尺寸作军衣,又要适合着东北关外的气候。刀枪武器也该配合各人的气力做新的。他的计划政府也赞成,但户部拿不出钱,就没能照办。

军装武器在武库里安详地度过了三百年,全国农民也都习惯了安静和平地过活,生平没有见兵革。一旦边境出了祸事,这些百姓便要千里迢迢跑到关外去打仗,而军装武器就是军队的生命,物质条件配不上,单靠精神,很难持久。几百年的太平消耗了明国的武力,突然出来一个满清,抵不住也不足为怪。这种情况,不能归罪到我们的传统文化头上。

历史注脚:

徐光启

徐光启最大的贡献主要是在天文学上,他主持历法的修订和《崇祯历书》的编译。在中国古代,农历是关系到国家生产的大事,历代王朝都很重视。中国古代的历法准确的程度是比较高的,但到了明末,却不如西方了。明王朝长期执行不准私下学习天文,严禁民间研制历法的政策,导致了我国历法进步的缓慢。成化年间开始,陆续有人建议修改历法。万历三十八年十一月日食,司天监再次预报错误,政府才开始修订历法。

戚继光抗倭

十四世纪初叶,一些日本南朝的封建主组织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国沿海进行走私和抢劫烧杀的海盗活动,称之为“倭寇”,沿海居民深受其害。明初筑海上16 城,籍民为兵,以防倭寇,取得了一些成效。嘉靖时倭寇又猖獗起来,抗倭名将戚继光成为改变这种情况的关键人物。戚继光是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负责山东御倭兵事。他亲赴“俗称慓悍”的义乌招摹农民和矿工,组织训练一支 3000 多人的新军。治军有方,教育将士要杀贼保民,排演自己创制的鸳鸯阵,被誉为“戚家军”。

嘉靖四十年,他率军在龙山大败倭寇。继之在台州地区 9 战皆捷,扫平浙东。次年率 6000 精兵援闽,捣破倭寇在横屿的老巢。嘉靖四十二年再援福建,升总兵官,与刘显、俞大猷分三路进攻平海卫,“斩级二千二百”。次年春,相继败倭于仙游城下,福建倭患遂平。嘉靖四十四年又与俞大猷会师,歼灭广东的倭寇,东南沿海倭患才完全解除。

五 真正的独裁的满清时代

私心的部族政权

钱穆在评价历代政治得失时,对汉、唐、宋、明都抱有他所说的“温情”,也对前贤往圣心怀敬意。但是提到清朝,突然变得“横眉冷对”,将最重的批评都用在了清一朝上。这样的角度在今天看来,不符合我们现在提倡的多民族国家大团结的宗旨,但是他身在战乱年代,有这样的看法并自圆其说,我们也当同样用心理解他那一片赤诚的爱国之心。

首先,钱穆拒绝承认清朝有政治制度。因为“制度是出之于公利,在公益下形成的一些度量分寸。而法术则出于私心,因此没有一定恰好的节限。”虽然他也承认,要建立一项绝对大公无私的制度,不仅古代历史未有,将来这希望也还远。不过公私之间该有分量的轻重。

钱穆说,论汉代,西汉可说是制度,东汉则多半出于光武的私心。论唐代,确实可说在建立制度,而宋代则有许多只算是一种法术。明代,有许多只能说它是一些事,不能说它是一些制。尤其是清代,可说全没有制度。它所有的制度,都是根据着明代,而在明代的制度里,再加上他们许多的私心。这种私心,可说是一种“部族政权”的私心。

从中国历史来说,皇帝个人并不能掌握政权,从汉代到明代初,宰相一直起着调节皇权的作用。到明代废了宰相以后,皇帝在政府的权力大大提升,但也并不是在当时政治制度里,整个主权都在皇帝,中国皇帝没有讲过“朕即国家”这句话,即是明清两代的皇帝也都不敢讲。单只是皇帝代替了宰相,那仍是制度上的改变,不是理论上的翻新。

到了清朝的部族政权,君王开始用另一批人来代替读书人,而这一批人的选拔标准,就是出身。元代的蒙古人与清代的满洲人成了当时政权的实际掌握人。表面上来说,清代也有读书人,如有名的纪晓岚。但这是中国传统的政治理论,满洲人没有正式反对这种理论。他们只在此理论之下,另用一种法术,将满洲部族凌驾于中国读书人之上。“若说他们是专制,则该是部族专制,而仍非皇帝专制。”

钱穆的这番话虽然严厉,但也不无道理。清人入关之后,最初的措施就是推行“剃发易服”政策。强令被征服的汉人一律改变发式、更换服装,投降的明朝将士也必须剃发易服,作为臣服的标志。

然而,我们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衣冠服饰。《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人成年之后就不可剃发,男女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而满族的男子把前颅头发剃光,后脑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汉人的服装汉服以交领、右衽、无扣等为主要特色,满装的主要特点是立领、对襟、盘扣等。

清军于明崇祯十七年入关时曾颁发“剃发令”,因引起汉人的不满和反抗,于是公开废除此令。清兵进军江南后,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便发生了嘉定三屠事件。此起彼伏的斗争历经几十年,最终结果是满族封建统治者取得胜利,汉族大部分生者都剃发结辫,改穿满族衣冠;坚持不愿改换衣冠者要么被杀,要么逃到海外,要么遁入空门,带发修行。

到辛亥革命推翻清帝国,号召民众剪去辫子时,仍然有许多人不愿意剪,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害怕剪去辫子后被官府杀头,可见“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易服”政策对汉族影响极深。当时的陈名夏曾说过:“免剃头复衣冠,天下即可太平”。然而不久他就因为说了这句话而被满门抄斩了。清朝的文字狱就更是猖狂了,因为一字而全家被杀者,不在少数。这样的政治,实在是另人毛骨悚然。

历史注脚:

部族政权

清代被钱穆称为部族政权,就是指把政权掌握在某一个部族的手里。如蒙古人满洲人跑进中国,不是元清两代皇帝个人能掌握整个政权的。在他们的身后,是蒙古满洲全体部族在拥护这个政权。在清朝时设立的满蒙八旗,就是对这两族人的特殊保护。

剃发与留头

张春曾经是四万明军的统帅,在大凌河之战中被后金俘虏。皇太极对劝降很有一套,后来的明将祖大寿、洪承畴这样的大腕都是他劝过来的,对付张春应该有富余。被俘当晚,皇太极就派人送来了佳肴美酒,但为张春拒绝。此后,张春开始绝食,但求一死。三天之后,皇太极出马,亲自给他赐食,张春不知道是被感动还是实在太饿,开始吃饭,这就意味着他愿意效忠了。如果事情照这样发展下去,以张春的能力,他会是一个默默无闻效忠新主的明朝降将。但是张春虽然同意了投降,但是死活不肯剃发,皇太极无奈只好把他安顿在三官庙“恩养”。由于张春始终不愿剃发,最后死于庙中。

秘密政治最可憎恶

我们现在提倡要政务公开,透明办公。钱穆所愤恨最甚者,就在于清代的秘密政治。清代政治,和中国传统政治不同,始终袒护满洲人,也须满洲人在后拥护,才能控制牢固。在这种私心下,政府就需要一种法术来对付地方,其中之一就是秘密政治。

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的手续,很不合历史以往的做法。最高命令称“上谕”,上谕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

明发上谕都是相对来说不关紧要的事,如皇帝出外巡幸、上陵、救荒、人事上的升降、发布给中外的通知等。先是由内阁拟好,皇帝看过,再由内阁交到六部。

前一种方式是常见的,但是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寄信上谕不按程序,而直接由皇帝通过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比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就直接寄给巡抚本人,旁人谁也不知道。如果要交给吏部尚书的,也是直接寄信给吏部尚书,此外无人得知内容。

寄信上谕最开始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军事机密,但是后来凡是紧要的事,都用寄信上谕发出。这种上谕,由军机处拟给皇帝看,皇帝看过以后,封来盖起一个“办理军机处”的印,这个印一盖,谁也不能看了。如果是有关经济财政问题的,送给江苏巡抚,户部大臣也不能看。若是有关军事的,送给两广总督,兵部尚书也不能看。这种上谕封好,办理军机处的印盖了,就交给兵部尚书,兵部尚书不能拆看,只要他加一个封袋,直接发给受命令的人。如是则一切事情,全国中外各长官,都直接和皇帝联络,其他旁人全都不知道。全国政治都变成了秘密,不再公开。

雍正是有名的专制皇帝,他的上一代康熙帝,在中国历史上算是一个好皇帝,但是到了雍正便太专制了。如今还存留着他的朱批上谕的印章。当时,全国各地地方长官一切活动他都知道,全国各地都有他私派的特务人员。因此许多人的私生活,连家人父子亲戚的琐碎事,都瞒不过他。一切奏章,他都详细批。

雍正元年,世宗胤禛召王大臣九卿宣布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说:“建储一事,理宜夙定。今朕亲写密封,缄置锦匣,藏于正大光明匾额之后,诸卿共识之。”雍正驾崩之后,庄亲王允禄等人打开雍正元年预立皇太子的秘密诏书,高宗弘历依诏即皇帝位。从此成为大清王朝不可动摇的基本制度。因为雍正皇帝创立的秘密建储制度,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中国封建王朝长期难以解决的接班人制度问题,因此人们长期对雍正皇帝的这个做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秘密立储,也是清朝的一个创造。兄弟父子之间为夺王位相互暗算,如此大费周章也是无奈之举。对皇室尚且秘而不宣,更不用说要对黎民百姓交代什么了。

清朝之前,外面呈给皇帝的公事,一般要先送到六部,皇帝交代下来的公事,六部也一定得先看。因为政治该公开,而六部尚书是全国的行政首长。在明代还是如此,那时大官的任用还有廷推,小官的任用则只经过吏部。事关教育,则一定要经礼部的。但是清代皇帝私下决定了,就不再给政府行政长官预闻而直接办理。“这绝不能说是一种制度,这是纯粹出之于私心的。”

唐宋诸代的诏敕,宰相一定要盖章,没有宰相的章,就不成为诏书。这就是一种制度。皇帝的诏书不能给旁人看,而要直接送出,这就是一种法术。清代那种私心的政治,能够维持下去,就因为皇帝背后有全部满洲人撑腰。一个皇帝要独裁,他背后定要有一部分人强力支持他,他才能真独裁。中国历史从秦以后,历代皇帝的背后就没有这样一个固定的力量。只有元和清,皇帝后面有整批蒙古人和满洲人帮忙。

同类推荐
  • 大唐王朝4

    大唐王朝4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繁荣昌盛、辉煌壮丽的时代。在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中,历史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推进,并且呈现出波浪式的前进轨迹,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家强大的唐朝是一个公认的高潮时代。唐朝是古代重要的盛世,不但在经济、文化方面的成就光辉夺目,而且在对外关系的发展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 袁腾飞讲先秦·上古春秋

    袁腾飞讲先秦·上古春秋

    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我们祖先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实践活动、进行的理性思考、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核心的内容已成为流淌在我们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本书从上古传说讲起,女娲、伏羲、神农、黄帝、帝喾、尧、舜轮番登场。令人肃然起敬的身世之谜,补天教民的不世之功;夏、商、西周江山更迭,庸王丧邦,圣主治世,小人误国,贤臣辅主。
  • 半壁史书:历史上的那些姐儿们第2卷

    半壁史书:历史上的那些姐儿们第2卷

    《半壁史书:历史上那些姐儿们2》作者中肯地评述了汉元帝、成帝、哀帝时期后宫中的名女人,文风诙谐而不失客观,引用史料令人信服,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反思颇具厚重感,作品可读性很强,堪称“草根式论史”的又一力作。 《半壁史书:历史上那些姐儿们2》是继当年明月和袁腾飞之后又一论史巨作,那些你不知道的历史故事,那些你一知半解的历史史实,那些你好奇已久的美人的秘密,那些充满争议的女人,都可以在本书中得到答案。你还等什么?赶紧拿起此书,寻找答案吧。
  • 非议古人

    非议古人

    柏杨先生说,中国的历史最久,中国的历史书册最多,可是中国人对历史也最懵懂!“非议”古人讲述的不再是遥远的和模糊的古人,而是真实的和接近现代人语言环境中的人生。古人身上不为入重视的一面或者不容忽视的特点,是我们发现和再现古人真实履历的一种尝试,同时也就探索历史与人生的一个入口。
  • 一本书读懂英国史

    一本书读懂英国史

    要了解一个国家就要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有人称它是“小店主国家”,它却自称“日不落帝国”!有人说它偶然发现现代之路,它却说这是历史的必然!它从中世纪的黑暗中走来,却开创了文明之光!它曾执世界权力之牛耳,却在时代潮流中没落!大国的兴衰与崛起,殖民的辛酸与血泪,皇室的阴谋与爱情,文人的才情与抱负,一幅绅士般优雅、海盗般冷酷的英国历史画卷就此徐徐展开……
热门推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遗失的龙脉

    遗失的龙脉

    一枚奇怪的玉佩,引出尘封多年的往事。一个神秘的组织,调查绝对诡秘的事件。斗丧尸,寻龙脉,遇鬼魄,见奇物。闯南极,回三国,战外星,通未来。遗失的龙脉,竟然已经逝去!龙脉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闻!神秘事件调查员亲身口述,带你探索未知的领域,让你身临别样的世界。
  • 傲世界神

    傲世界神

    盗墓者穿越异世界,获得界珠,学得绝世神功,掌握超绝丹术,这使他在武道之路春风得意……无聊的时候在小世界泡泡妞,找找资源,调戏高高在上的公主,无聊时在那些高人面前装装逼,累的时候让身边的娇妻们按摩按摩……
  • 穿越成草包上神

    穿越成草包上神

    哈?仙术?本上神才不稀罕!本上神有空间精灵,只要随便召唤出一个精灵,就可以灭了你们,况且本上神还有那么厉害的一个未婚夫,who怕who?(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桃花随处开

    桃花随处开

    遇见是两个人的事,离开却是一个人的决定。遇见是一个开始,离开却是为了下一个离开。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我们也要擅长告别。
  • 科学未解之谜(世界未解之谜)

    科学未解之谜(世界未解之谜)

    本书是一部以满足广大青少年读者对科学世界的求知与探索为目的的、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科普性读物。所选取的问题都是近些年来社会上比较热门的未解之谜,它们涵盖了人体奥秘、科技之光和数理迷宫。在写作风格上,编者力求生动通俗易懂,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复杂抽象的谜题深入浅出地道来。
  • 相公你醉了

    相公你醉了

    疯狂版下雨天遇上分手,过个马路遇上穿越。大四女生田甜在毕业季遇上前途爱情两茫茫的时候穿越成新娘子了,可是这新婚相公跟那个贱人长的一模一样是几个意思!于是乎,新婚夜,叉腰举火把:“我不嫁,你们再过来我就点火烧房子!”结果,新婚相公把她告上公堂,索赔……一辈子!狗血版慈祥和蔼的大哥对女儿溺爱成瘾……相貌堂堂的小叔却总对田甜为首是瞻,自己那个才十四的小妹却偏偏对他情有独钟……添乱!小夫妻家长里短的斗,娘家人又各个是极品,田甜奔溃之际发现相公人模人样起来了,正芳心暗许呢,隔壁村买豆腐的姑娘又不消停了。靠!你一村夫也有人跟姐抢!励志版算了,男人是长腿儿的,银子才是自己的。所以决定重操父业:酿酒!可这酒馆火了,相公的仕途却郁郁不得志,看在他当初帮忙的份上,田甜大手一挥:“相公,功名什么的都是浮云,我的酒馆里缺一厨子。”“……”
  • 小哲理大智慧:倒掉鞋里的沙

    小哲理大智慧:倒掉鞋里的沙

    在漫漫人生旅途,人们朝着成功和幸福的目标前进。每个人心中都有不落的太阳,我们会抬头看天,也会低头走路,难免会碰到障碍,难免会徘徊不前,速度缓慢,有时还会陷入误区。面对真实的人生,只有脚踏实地,逐步攀登,才能风光无限。使我们激动是奋斗与成功的喜悦,使我们心情悸动的还有诸多挫折、失败,而使我们懊恼沮丧的也许就源于那么一点点东西,一颗留在鞋里许久的颗粒。这个不被注意的角落让我们心力憔悴,错误连连。能倒掉鞋里的沙粒,就能攀登上人生的高峰。别为自己的挫折和错误流泪,最重要的是扫除心中的那粒沙。面对真实的社会和人生,只有付出一步一步攀登险峰的实践,才能贪略那无限的风光。
  • 谁在走廊

    谁在走廊

    光盘,广西第四、六、七届签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理事。获广西、全国报纸副刊好作品二等奖以上30余次。创作及出版长篇小说6部,在花城、上海文学、作家、钟山、北京文学等中国核心刊物发表作品若干,迄今共发表各类作品150余万字。
  • 穿越之冷月无声

    穿越之冷月无声

    这世间,最美不过情人重逢,最哀不过冷月无声。一句话简介,看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