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8500000015

第15章 名家与儒家:去外在的雕饰,树纯净的内心 (1)

第二篇 第七章 名家与儒家:去外在的雕饰,树纯净的内心 (1)

虚浮难成器,求真方务实,

一个读书人背着刚买来的一捆书从村前走过,一个中年男子问读书人,这些都是什么书,读书人回道:“书是用来研读的,知道是什么书没有用,看书本身就很有意义。”

男子不解,便又问道:“即便看书重要,知道要看的是什么书也是必然吧。否则书籍众多,怎么能知道自己要读的是哪些书。”

读书人听完男子的一番话,皱皱眉,冷冷笑道:“迂腐!书只为看,看后就知道此书是否为自己所用,又何必纠结于先知道是什么书,才能知道是否适合自己?”

说完,读书人自鸣得意的哈哈一笑,背起书又向前走去。

牟宗三先生认为,儒家学说犹如在清澈见底的溪水中跋涉,水中景象一目了然,因为言之有物,以强调做人为要点,能够清晰地了解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因此也更能看到自己身上需要改进的所在,以便更快的成长,如同故事中那个男子说的一样,知道要看的是什么书,才能在众多的书籍中选出适合自己看的书,牟先生说这就是儒家一贯提倡的“教而知,知而悔,悔而过”的人生进程,而名家这一学派则更像是在迷雾中穿行,让人全然辨不清方向,于是也就失去了对于一般人而言的实际指导作用,有如读书人自认的高论一般,买书只为看,而书是何书,与自己又有何种意义,则全然不顾。可想而知,这样的所谓“研读”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人生启发?

这就好像只说白马不是马,而不是去着眼于这匹马是如何从小马驹长成千里马的,更不会去关心马平时吃的是什么饲料,钉马掌请的是哪位师傅,正因如此,也就无从对“马”这种动物有深刻完整的了解,也就培育不出更为优良的马种。在牟宗三先生看来,这是舍本而求末,结果往往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其三。

一群工蜂在外面巡逻,它们个个神情严肃,高度戒备,在不久之前,这群工蜂刚和另一群外来的工蜂发生过遭遇战,所以,它们不敢有丝毫大意。这次巡逻,巡逻队里新加入了一只工蜂,这只工蜂年轻有力,巡逻队长决定充分发挥它的长处。

巡逻队长给这只工蜂布置了任务,让它在工蜂的巡逻范围内每天来回飞三次。这只年轻的工蜂自信的接受了这个任务。工蜂巡逻队度过了几天太平的日子,第五天,当这群工蜂飞往巡逻地的途中,突然遭遇了一群马蜂的袭击,经过一场恶战,巡逻队死伤过半,队长带着剩下的几只工蜂败退到自己的蜂窝。

进了蜂窝,刚喘了几口气,那只年轻的工蜂这时也进来了,队长质问道:“今天你在位置上吗?”

工蜂回道:“在啊,我遵照您的指示,一天来回飞三次。”

“既然这样,照理说,你应该早就发现了那群马蜂,为什么一点动静也没有,害得我们差点全军覆没!”

工蜂解释道:“您是让我在巡逻地来回飞三次,我做到了,我每天早出晚归,每天都完成飞三次的任务,而您并没有说遇到敌人后我应该怎么办,这似乎不是我的任务。”

巡逻队长听完工蜂的解释,吐出一口鲜血,昏死过去。

这只年轻的工蜂只记住了“来回飞三次”的命令,而没有深入去理解这个命令里所包含的意义,于是,飞行巡逻成了一种摆设,而真正大敌当前,却浑然不知所措。这样的错误也是我们经常容易犯的——做事不明所以,做人只求表象,久而久之,任何事情都在“不求甚解”之间,故而有人半途而废,有人拖拖拉拉,丧失真理而苟活于世。

牟宗三先生认为,之所以社会上有这种现象的存在,重点还是在于人们重巧言令色而轻实实在在的人生追求,当然他们也谈追求,但只停留在嘴边,而儒家的生活方式,则更重视实践的力量,牟先生说,这种实践就是一种价值标准,就像本文开头故事所示,需先知自己所看的是什么书,才能得悉是否对自己有用,方能如鱼游水,怡然自得。

这种怡然自得的心境是以持之以恒,不畏难、求真切为基础,故而有向善之心,有进取之意,更有拼搏之力,牟宗三先生说,这正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生生不灭的道德感,所以他又说,真正的中国人是干实事的一群人,而对于虚张声势,他们认为是旁门左道。这也一如孔圣人说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是孔子追求的人生志向,并且身体力行,不以嘴上功夫为荣,终其一生,风尘仆仆而来,风尘仆仆而去。

儒音凡录

白马非马:孔子的六世孙孔穿找到公孙龙。孔穿说“白马非马”是谬论,公孙龙对孔穿讲了一个故事:当年楚王曾经张开“繁弱弓”,装上“亡归箭”,在“云梦”的场圃打猎,结果把弓弄丢了。随从们请求去找。楚王说:“不用了。楚国人丢了弓,楚国人拾了去,又何必寻找呢?”孔子听到了说:“楚王的仁义还没有做到家。应该说人丢了弓、人拾了去就是了,何必要说楚国呢?”公孙龙评论道:照这样说,孔子是把楚人和人区别开来的。人们肯定孔子把楚人和人区别开来的说法,却否定我把白马与马区别开来的说法,这是错误的。孔穿无言以对。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颜渊、子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平淡之心生出高人之径

平淡不是平凡,更不是躲进深山求一己之乐,牟宗三先生说真正的平淡,是你在选定了人生道路后,向前跋涉的畅然而坚定的心情,因为你已不用为作出最后的抉择而苦恼,不用为看不到明天的朝阳而烦躁,

你知道自己需要的是怎样的人生景色,也为看到这样的景色做好了全部的准备,这不是佛家看破红尘的自慰,也不是道家逍遥游的离世之心,而是对自己所要达到目标的确定,所以,你立场坚定,心态平和,一如牟先生所言,一切归于平平,却开出了人生的智慧,成就高低即在于此。

一个秀才模样的人悠闲的走在满是尘土的路上,这个秀才背着诗词,摇着脑袋,满是惬意的模样。

秀才出门已经一年多了,他原先是进京赶考的,但是考场失利,名落孙山,心情黯淡中度过了几个月的黑色时光,整日借酒消愁,以泪洗面。两个月前,他和几个朋友共游兰若寺,与一禅师相谈,秀才到处了心中的苦闷,禅师听后,说道:“昨天早上与你说话的第一个人是谁?”

秀才回道:“这个已经忘了。”

“那明天你会遇到什么人?”

“这个我哪里知道,明天还没来。”

“此时此刻,你面前有谁?”

秀才愣了一下,说:“我面前当然是禅师您啊。”

禅师轻轻点头道:“昨天之事已忘却,明日之事尚未来,未能把握唯在此刻,施主又何必对过去之事耿耿于怀,因为明天不可知,昨日已过去,不如放下挂念,平淡对之,你并没失去什么,不过是重新开始。”

秀才瞪大双眼,等着禅师继续说下去,他似乎听懂了禅师话中的意思。

禅师说道:“既然又是新的开始,又何来执著于以前?如潺潺溪水,偶被沙石所阻,但其终究万里波涛始于点滴。施主可曾明白了?”

秀才微笑着点点头,此刻的他,已经有了新的打算。在京城办完了一些事情后,这个秀才告别朋友,踏上了回家的路途。他决定三年之后,自己还要再考一次。

常人说,我们害怕失败,是因为我们想的太多,想的太多是因为情绪太盛。秀才考场失败后,人生顿觉颓唐,也是同样的道理,好在他及时醒悟——心境归于平淡,目标得以重新确立。在这个秀才身上,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放弃后的心如止水,两眼迷离,而是再度追逐后的豁然,因为这种豁然,我们不再对过去的遗憾耿耿于怀,不再对未知的将来作不肯定的畅想,我们的心落在了此时此刻的“禅师”面前,这个“禅师”就是我们现在需要做的事以及如何将其做好。

从这个角度来说,平淡生活倒不一定是平静淡雅,因为内心永远充满着激情,只不过这份激情用一种更为实在的方式表现出来,正因如此,在生活的节奏一如既往的向前推进的同时,我们才能风吹而不动,地动而不陷,就像牟宗三先生所言,是理性的对待生活的折磨和历练,不委过,不虚无,认真生活,做好每一件具体的事情,在牟先生看来,这就是儒家讲的“君子坦荡荡”的另一层意思。

牟宗三先生说,君子行为端正,言行一致,立鲲鹏之志而不奢求,展宏图大业而稳健,是为大智,大智的人往往生活平淡,心安人静,却依然能做出大事情来,这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不媚俗,懂追求,不以世俗的观念影响自己的选择,牟先生由此指出,圣人以东为东,以西为西,就是把原本简单的看成简单,原本复杂的做成简单的,而世人之所以活得累,其根本就是在于将简单的事情想的复杂,做的复杂,从而自我设限,以至于平淡生活最终成了平庸生活。

一只蚂蚁满头大汗的爬行在通往山顶的路上,它要去看日出,为了实现这个愿望,这只蚂蚁已经在路上走走停停的爬行了半年多时间,对它来说,这已经是最快的速度了,但是蚂蚁还是不满足这个速度,它希望自己更快些,它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完成看日出的心愿。

同类推荐
  • 做才是得到

    做才是得到

    现在,许多人常抱怨生活太苦,想尽各种方法寻求解脱之道。实际上,就算有人告诉了你苦的真相,以及改变逆境、离苦得乐的究竟智慧和方法,但你不相信,就是不去做,最后还是只有在人生中高一脚、低一脚地跋涉,从一种苦陷到别一种苦中,对快乐只有望洋兴叹。本书开示我们:唯有敬畏因果、感恩无常,依靠佛法的殊胜加持,方能挣脱逆境,不怕苦、不怕死,享受人间各种福报利益。如此,人生不同年龄段的所谓“难关”,也只不过是通往解脱的阶梯而已。
  •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佛教史相关历史知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第六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第六卷)(方立天文集)

    方立天编著的《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把佛教中国化界定为“三化”,即民族化、本土化和时代化,并叙述了佛教中国化的不同阶段、途径和方式,还通过与中国的政治理念、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民间信仰、社会习俗等的互动关系,揭示出佛教中国化的实质,总结出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的六个重要特点:重自性、重现实、重禅修、重顿悟、重简易、重圆融。
  •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本书从佛的众多角度来诠释佛的真意,将佛的精神、佛的智慧、佛的精髓融入生活、工作当中。仔细阅读本书,会使你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让你的心更加善良、慈悲,胸怀更宽广。
  • 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106岁高寿的本焕长老,在清明节前安详化归而去。总结他的一生,刺血写经、燃臂孝母;忘身求法、建寺安僧;弘法利生、行愿大千。世界浮躁,如何静定?生活的节奏那么快,烦恼那么多,如何解脱?对待名利财富,如何看淡、善用?对待生死,如何超脱?本焕长老给了一个答案:看得开,放得下。
热门推荐
  • 救赎

    救赎

    ,一步一步走向自我救赎之路。深层次剖析了受难后人们的心灵创伤,汶川大地震的幸存者何国典跟随妻子杜茉莉来到了上海,在这个大都市里他经历了种种来自灵魂深处和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折磨,为幸存者的心理重建作了深刻的探索。《救赎》不仅仅给受地震灾害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心理救助的文本,作家李西闽用他细腻的笔触和悲悯的情怀,真实描绘了灾难给人带来的残害,而且给所有经历过灾劫的人的心灵安抚提供了一种可能。同样是汶川大地震的幸存者。在黑暗的心灵中寻找光明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做所以我能

    我做所以我能

    每个人都是一座山。世上最难攀越的山,其实是自己。往上走,即便一小步,也有新高度。
  • 公主殿下:降魔妻主驭天下

    公主殿下:降魔妻主驭天下

    她说她:“飞、机、场。”某只受了刺激,痴线的吼到:“不平X,何以平天下?”这个在语言表达能力上,有些奇葩的女人,带着她的夫君们,在这个妖魔横行的大陆上,动荡不安的年代里,降魔、除妖、捉僵尸。传说,七煞、破军、贪狼,三星齐聚,天下必易主。被魔化的异类越来越多,即要追查来源,也要改变现状。且看公主殿下能否让四方称臣,拨乱反正,凤驭天下。
  • 霸爱总裁大人

    霸爱总裁大人

    在莫家有着一对相亲相爱的姐妹,姐姐叫莫以柔,妹妹叫莫小落。姐姐优秀高傲,妹妹无邪善良。就在姐姐莫以柔知道了秘密之后,一切都变了,她才是莫家的公主,为什么莫小落什么都要抢,为什么就连自己喜欢的曹北川也要抢?莫小落这么爱姐姐,总是希望姐姐快乐,可是姐姐越来越冷冰冰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战帝系列(四)

    战帝系列(四)

    出了残破之庙,放眼望去,果见半里之遥的地方有四个人影在奋力挥舞着兵器,向虚空狠斩力劈,呼喝声不绝于耳,状如疯狂……
  • 抢来的新郎:庄主大人很腹黑

    抢来的新郎:庄主大人很腹黑

    她是名扬天下的欧阳世家后人,一出生便身负重任:救太祖爷爷。她穿越古代救人,笑闹江湖,搅乱朝堂,还抢个皇家驸马当新郎。萌宠、阵法、绝妙医术……江湖纷争混乱中辛苦混出名堂。可那个宠她上天入地的男人竟改名换姓成了她的太祖爷爷!她呆了,傻笑尖叫着跑了,剩下气得鼻孔出火的他。不惩罚一番不行?就让她给自己生七八个小萝卜头吧!
  • 大苦逼时代

    大苦逼时代

    总裁,帝王,不能吃的刀削面。小人儿,冷峻,天神般的容颜。好男人都要灭天又杀人,一路踩着小产似的血脚印儿,恶魔似地微笑着说:“shei也不能阻挡,我要你只shuo于我!”【嗯,请就这么念】少女有做梦的权利,正如少年有梦到一堆少女的权利。相遇之前,你们shei也别管shei。
  •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政治史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政治史

    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王朝更替屡见不鲜。但有的政权能长治久安,而更多的王朝或政权却“稍纵即逝”,刚刚夺到的“江山”就得而复失,十分短暂。通过对这些长短不一的王朝、政权的考察,本书提出了“瓶颈危机”这一值得重视的重要概念。中国历史上每一个王朝政权都要经历这种类似的场面。“这使我们发现一项历史定律,即任何王朝政权,当它建立后四五十年左右,或当它传位到第二第三代时,就到了瓶颈时期。”“在进入瓶颈的狭道时,除非统治阶层有高度的智慧和能力,他们无法避免遭受到足以使他们前功尽弃,也就是足以使他们国破家亡的瓶颈危机。
  • 7日熟络:跟上司打交道:七日职场炼金术丛书

    7日熟络:跟上司打交道:七日职场炼金术丛书

    上司与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应该是双向的,想要有所作为的员工必须要“管理好”自己的上司,正如上司必须管理好自己一样。员工不一定非得被动的接受上司的命令,也不一定非得符合上司的期望。反过来,他们与上司应该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实现共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