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8400000028

第28章 下篇 佛说人生苦,儒说人生乐 (1)

第三章 佛说人生苦,儒说人生乐 (1)

儒释皆破执,执有不同义

“佛家之破执,是破生命中原来之执,此执在佛家为俱生我执与法执……孔家不但不破俱生执,且认为是根本所在。”

意必固我之人,总以为“非如此不可”,这种态度其实就是落入了佛家所说的“执”。佛家看来,人世的痛苦正是来源于此。佛法说:“世间诸灾害,怖畏及众生,悉由我执生,留彼何所为?”又曰:“由内心执取自我,所以在家人执取五欲,出家人执取种种错误之见解与毫无意义之禁戒。” 执取,又名执著,我执,乃是导致世人产生种种烦恼困苦的根源,是意必固我的代名词。佛家把执分为我执和法执,无论是我执还是法执,都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执着,一者执着于我,一者执着于天地万物。

我执有两种:俱生我执(俱生执)和分别我执。佛家要把执一破到底,梁漱溟先生说,佛家之破执,是破生命中原来之执,此执在佛家为俱生我执与法执。所谓“俱生我执”,也就是“与生俱来”的对于“我”的执著。颜子死,子哭之恸,在孔家不算为执,不算为意必固我,但在佛家则以为执。此为生命原来有者,为俱生执。孔家不但不破俱生执,且认为是根本所在。

人们都认为这个“身体”是真正实在的“我”,所以“俱生我执”,就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我”对“身体”的执著;在这方面人们必须获得觉悟才能破除“我执”,获得“解脱”。所以佛家要破“财、色、名、食、睡”这“五欲”,认为他们会是对生命的妨碍,但孔子却说,食色,性也。把被佛家作为俱生执的东西作为生命的一部分。孔子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所以孔子对于生命是持“在意”的态度的,对生活中的一切都很珍惜,而佛家宣扬四大皆空,谓世间万事皆虚,包括人自己,都并不存在。如刀子伤我而痛,在孔家并不认为执,而佛家则认为执,他要一直破到底。

因此梁漱溟先生说,佛家是彻底的无我,而孔家则在直觉之中之我并不排斥。孔子也要破分别我执。“我之观念完全由后天分别而成,有区划范围,指定方向,所以如此之空间,如此之时间而命之为我,此之为分别我执。”人本身应当是一个意味,生命的存在怎么能用时间、方位来限定呢?分别我,就是把他人和自己分开,心中有“私”的意思。平时大家在生活中说“小我”“大我”,其实已经走入了分别我执之中,不知道其实只有一个“我”。在这一点上,儒家和佛家的态度是一致的。而佛家更进一层,把“我”又等同于万物和外物。

唐朝时,有一位懒瓒禅师隐居在湖南南岳衡山的一个山洞中,他曾写下一首诗,表达他的心境:

世事悠悠,不如山岳,卧藤萝下,块石枕头;

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复何忧?

这首诗传到唐德宗的耳中,德宗心想,这首诗写得如此洒脱,作者一定也是一位洒脱飘逸的人物吧?应该见一见!于是就派大臣去迎请禅师。

大臣拿着圣旨东寻西问,总算找到了禅师所住的岩洞,正好瞧见禅师在洞中生火做饭。大臣便在洞口大声呼叫道:“圣旨到,赶快下跪接旨!”洞中的懒瓒禅师,却装聋作哑地毫不理睬。

大臣探头一瞧,只见禅师以牛粪生火,炉上烧的是地瓜,火愈烧愈炽,整个洞中烟雾弥漫,熏得禅师鼻涕纵横,眼泪直流,大臣忍不住说:“和尚,看你脏的!你的鼻涕流下来了,赶紧擦一擦吧!”

懒瓒禅师头也不回地答道:“我才没工夫为俗人擦鼻涕呢!”

懒瓒禅师边说边夹起炙热的地瓜往嘴里送,并连声赞道:“好吃,好吃!”

大臣凑近一看,惊得目瞪口呆,懒瓒禅师吃的东西哪是地瓜呀,分明是像地瓜一样的石头!懒瓒禅师顺手捡了两块递给大臣,并说:“请趁热吃吧!世界都是由心生的,所有东西都来源于知识。贫富贵贱,生熟软硬,你在心里把它看做一样不就行了吗?”

在懒瓒禅师看来,天地万物并无区别,贫富贵贱、生熟软硬都一样,一切都不过是瞬间的存在。因此,他否认自己的存在,流鼻涕的那个俗人已经不是他了,完全把自己超脱了出来,与万物等齐。故梁漱溟先生说,儒家和道家均属于世间法,他们心中都珍视有个体生命;而佛家则为出世间法,真的超脱于生命之外,把人作为人的特征都看做空空无物。

弦外听儒音

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这首诗出自《红楼梦》,说的正是道家那种万事皆无的虚无主义。

乐本无所待,何须身外求

“生命根本上自己是生活,实无待找。”

佛家说,苦海无涯,回头是岸。人世之苦是因“执着”太多,贪嗔痴等诸惑皆是执。本来无一物,向前一步便是“执”。梁先生最初也认为自己的痛苦来源于贪。他说十三四岁的自己“仿佛是个野心家……野心者,是一个太贪的心……这种太贪的心,真是厉害,人若是不想名利,无所要求,就没有碰钉子的时候。但有了欲求,就会碰钉子。欲求愈大,所碰的钉子愈甚,我欲达很大的要求,遭到层层挫折,弄得神经衰弱,心中苦痛。”佛学在这点上正好和他当时的心情相契合,他便认为“苦乐是因欲求而有”,“苦乐实起于贪欲;贪欲实起于分别执着。——内执着乎我,外执着乎物”。

王国维先生就在《红楼梦评论》中提出宝玉的“玉”乃“欲”之象征,悲欢离合皆由它起。当时正在研读佛经的梁漱溟应是赞成此说的,他说:“可见苦乐是因欲求而有……生命根本上便是欲求,故人有求生之欲而拒绝痛苦。此种欲求不是在念虑上,乃在生命里便有。”他还立了四条根据:

一是欲念无已时。人容易饱暖思淫欲,只要生命存在就会有欲望的存在。

二是世间苦多于乐。人难以满足,所以生活中觉有所短缺的时候居多,这时就会觉得痛苦,快乐是极为短暂的。

三是振贝子的苦乐与拉车者之苦乐相等。无论地位高低都会有苦乐,而且差别不大,即苦乐与境遇无关,而在于境遇是否为其欲求之所在,也就是说对于当前的境遇自己所持的心态如何,是否有不满而且想着要去改变。

四是欲求愈进必愈苦。人之苦在于欲望难以得到满足,一旦满足便是“乐”,但是欲望得遂后新的欲望又起,而新的欲望比原来的更难得到满足。所以梁先生说:人类愈进化则愈聪明,愈聪明则愈多苦。

这四点都是从佛家看待世人的角度推出的观点,特别是从第四点出发,把整个人类的发展进步都进行了否认,无疑是很消极的。这些论点的前提就是“欲”之难以消除,而且人把苦乐都寄于欲的满足与否上。

智德禅师在院子里种了一棵菊花。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秋天,院子里长满了菊花,香味随风飘到了山下的乡村。

到禅院来的信徒们都对菊花赞不绝口:“好美的花儿呀!”

有一天,有人开口,想向智德禅师要几棵菊花种到自家的院子里,智德禅师答应了,他亲自动手挑了几株开得最盛、枝叶最粗的,挖出根须送给那人。消息传开了,前来要花的人络绎不绝,接踵而至。智德禅师也一一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不久,禅院中的菊花就都被送出去了。

弟子们看到满园的凄凉,忍不住说:“真可惜,这里本来应该是满院飘香的呀!”

智德禅师微笑着说:“可是,你们想想,这样不是更好吗?因为三年之后,就会是满村菊香四溢了!”

“满村菊香。”弟子们听师父这么一说,脸上的笑容立刻就像盛开的菊花一样灿烂起来。

弟子们看到的是菊花已空,心中的凄凉来自于对菊花的留恋,这就是欲念,也是执,因此有不满,落入了苦海。智德禅师心中明了,菊花在此在彼其实都并无不同,随缘即好,因此他并没有想要给自己挽留住菊花,菊花不过是一个意味,一个与天地同尘之物。他的一席话其实正是在破弟子之执。

而孔子“他不从改造局面去救人,不是看乐事有所依待,而是走无所依待之路”。梁先生在接触了儒家之后,便由此便对前面的四条做了调整。从儒家的观点出发,境遇无苦乐、大家苦乐相似都没错,但欲念无已和人生苦多于乐两点错了。这两点成立的前提是人的苦乐寄于欲念,欲念无已,故人生常苦。因此,梁先生说,“我当时因不知有不找之可能,故有此说,若不找时,此说便不能成立了,于此可知欲求实有已时……而生命根本上自己是生活,实无待找。你找的时候便缺短。若时时待找,便时时苦多于乐,但是若把生活重心放在生活里面,实在时时都是不成问题,时时是满足,时时是畅达溢洋。”所谓的“找”便是欲求,把自己的苦乐寄托在外在的东西上,而忘记了自己的本心。这个时候就会生出苦来。如果专注于内而非外,就不会有苦的存在了。

佛家和儒家都认为苦在人的身上存在,不同之处在于:佛家认为苦是人世间的常态,因为凡人既然常被执所束缚,自然难免就会被欲所困扰,由此便产生了苦。而儒家则不然,他把乐作为生活的本源。生活中虽然存在苦,但那时生活的非常态,完全可以通过自己得以解脱。

弦外听儒音

君子三乐:孟子说君子有三乐,这三乐与治理天下没有关系。父母俱在,兄弟安好,一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得到天下的好学生,然后教育他们,三乐。

解脱之道:顺生还是无生

“生命是欲求,他(佛家)就根本不要生命……孔子不是如前面所说从取消问题去救人,是从不成问题去,听他感触应付下去,不加一点意思。”

同类推荐
  •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谈佛论道,目的是去除我们心灵上的杂念,智慧一旦在生活中发挥功用,则活泼自然,不受欲念牵累,让人焕发全新的生命活力,扭转人生危局。同时,有了佛道,就有了富有大千的生活,它如同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埃,用一颗平和清净的心,创造自己的事业,开创人生的辉煌。
  • 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

    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

    一本集中体现季羡林先生天人和谐思想的作品。 书中的万事万物都被季羡林先生赋予了生命的内涵,老妇人、小男孩儿,一枝花,一条老狗,一场雨......季老以朴素的笔触描写对天地万物的情感,一生经历的人、事、物、景,在季老笔下是鲜活感人的,集中表达了季羡林先生对天地万物那种"民胞物与"的大爱。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不只是在诉说着他的情感,更想向世人传达一种力量,跟随季老感受生命、体悟人生,收获内心安宁平静的力量。
  • 一本书读懂星云大师

    一本书读懂星云大师

    无论你是否信佛,这本书都是让你心灵安静的一滴甘露。对于社会中的人来说,即便生命无常、一切皆空是真理,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按这样的真理去生活。世俗红尘依然是绝大多数人不可能离开的地方。所以,星云大师提倡“人间佛教”——以出世胸怀做入世事业。星云大师乃方外之人,全无私心杂念,所以对世事看得透彻,将佛教义理生活化,本书对于大师的人生观、财富观、爱情婚姻、家庭教育、人际交往、成功励志等诸方面进行阐释。不可否认的是大师的作品很多,对于很多读者来说可能存在选择上的疑惑,本书是将星云大师对于生活中最常见问题的指点做出归纳,在一个个小故事中,让你恍然开释,一切都为了让你的心灵得到安宁和舒适。
  • 圣经的智慧

    圣经的智慧

    《圣经的智慧》以讲述圣经故事的形式将《圣经》中最具智慧的经典故事和箴言精选提炼出来,并用智慧的语言全新诠释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经典作品的精髓, 它是一本让你阅读方便且完全避免了宗教色彩的启迪人生的智慧书。
  •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相传为慧能所说,除大梵寺说法,弟子的问答机缘,都是晚年所说,由门人法海记录而成。这是一部由我国僧人六祖慧能大师的传教记录,而破例地被尊之为“经”者,这不仅是中国佛教史,亦是世界佛教史上绝无仅有的事,足见其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六祖坛经浅析》除逐段注释外,另加“提示”。所提示的内容可加深读者对《六祖坛经浅析》的认识外,更显示出从宗教实践的角度去阅读、体验《六祖坛经浅析》,是《六祖坛经浅析》的特色。
热门推荐
  •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相传为慧能所说,除大梵寺说法,弟子的问答机缘,都是晚年所说,由门人法海记录而成。这是一部由我国僧人六祖慧能大师的传教记录,而破例地被尊之为“经”者,这不仅是中国佛教史,亦是世界佛教史上绝无仅有的事,足见其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六祖坛经浅析》除逐段注释外,另加“提示”。所提示的内容可加深读者对《六祖坛经浅析》的认识外,更显示出从宗教实践的角度去阅读、体验《六祖坛经浅析》,是《六祖坛经浅析》的特色。
  • 对症自我按摩治百病

    对症自我按摩治百病

    获得健康主要有三种途径:养生、保健与治病,在祖国医学中,能够同时发挥这三种作用的方法很多,按摩、食疗养生就是其中一种!最了解身体的莫过于自己,科学证明,手对身体具有极强的感知力,通过对经络、反射区、穴位进行按、揉、压、搓等操作,能够将这种感知传达给身体各处,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体自愈潜能。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刺猬

    刺猬

    爱跟伤害是并行的。我期待一场毕生难忘的恋爱,也期待一场刻骨铭心的纠缠,回头看看,却发现,有时候,什么都不懂,才是最幸福的时候。青春,很美好,不是吗?
  • 清初三大疑案考实

    清初三大疑案考实

    ,剥开裹挟在历代档案、史料中的重重迷纱,慎密考证了一直为民间广为流传的“太后下嫁”、“顺治出家”和“雍正即位”这三大疑案。寻求历史的真相,本书为《太后下嫁考实》、《世祖出家事考实》、《世宗入承大统考实》三部分组成。孟森先生以史家之严谨,极富趣味
  • 全球顶级企业通用的8种营销管理方法

    全球顶级企业通用的8种营销管理方法

    选择最实用的方法,创建最优秀的企业!西方的市场营销早已走出了科特勒营销理论模式,逐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本书总结出企业通用的8种营销管理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是来自顶级企业的具体经验,同时又被其他成功企业反复借鉴和使用。
  • 人性的优点(大全集)

    人性的优点(大全集)

    作者为了撰写这本书,曾经读过所有作者能找到的、有关此题意的资料。包括迪克斯报纸信箱回答、离婚法庭的记录、双亲杂志,以及多种著名的著述。同时,作者还雇用一位受过训练的人去研究、探索。他费了一年半的时间,在各图书馆中阅读作者所遗漏了的资料,探究各种心理学的专集,阅读多种杂志文章,探索无数的伟人传记,要找出各时代大人物是如何应对人生的。可以说。作者是世界上听过“克服忧虑”的演讲最多的人。除此之外,作者还接触过成百上千的“克服忧虑”的经验。有些是他人寄给作者的,还有一些是在班上得过奖的。总之,这本书绝非来自象牙之塔,也不是如何克服忧虑的学院派研究报告,而是一本记录成百上千位成年人克服忧虑的报告。
  • 遇见,在最忧伤的年华

    遇见,在最忧伤的年华

    年轻有为的高帅富,生命却将嘎然而止。有多少女人愿意为他生下后代?已为人妻的平民女子,清纯无邪的初恋女友,作风大胆的风尘尤物,门当户对的豪门千金,她们各自为着怎样的理由为他怀孕生子?当懵懂少年的渴望难负残酷现实的沉重,当两情相悦的快乐不抵巨额财富的吸引,当逢场作戏的婚姻不谙深藏多年的阴谋,一场纯粹的爱情,是否还能挽救行将逝去的灵魂?她是他心底的最爱,却被眷顾得最少,被误解得最多。她仍是一个处女,却诞下了他唯一的孩子。--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博弈

    博弈

    博弈是一种理论,历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和演变的一个过程,博弈是人类社会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也是从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是历史和博弈的关系。博弈讲究的是一种策略,策略决定输赢。在人生、事业不顺的时候,如何能够快速突破困境呢?找到合理的策略是解决这种问题的关键。这个策略必须要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基点上,而这个基点又必须是建立在对前途及周围所处环境等多方考虎基础上的,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顺利前行。人要生存,必须要同周围的人交际。在与人交际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磕磕碰碰的事情发生。要想让自己不受损失,就需要充分运用博弈论,对事情进行周详考虑,作出恰当的选择。
  • 文摘小说精品:校园卷

    文摘小说精品:校园卷

    本书收录了一些文摘小说中的精品故事。青春是一首歌,演绎着浪漫的童话,这里有我们青涩的成长历程,有我们甘之如饴的美好回忆。任时光流转,最初的亦是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