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最初的时候,铸币行业与其他行业没有什么区别,19世纪初资本主义开始时期,铸币权都是分散的,每一个铸币者生产最讨顾客喜欢的钱币——大小或形状讨顾客喜欢,其价格经市场自由竞争后确定。古希腊几乎每个城邦都有自己铸造的货币,中世纪的德国各封建领主的铸币机构有600多所。
人类用货币欺骗的历史和人类最早使用金币的历史一样久远。在坦桑尼亚,牛曾经被用来当做货币,可不幸的是,人们发现交易中所支付的牛都是瘦弱的病牛,因为价格只是用牛的数量来表示,价格在优质牛和劣质牛之间没有区别,因此将劣质牛作为支付,而将优质牛保留起来就是很自然的事。即使在**集中营里,劣币也会驱逐良币,手工卷烟很快就将机器卷烟驱逐了出去。
古罗马时期达到了最疯狂的时候,曾铸造仅含白银2%的银币。渐渐的,那些足值的货币会离开市场。
为了避免劣币充斥市场,人们开始反对私人铸币,他们更愿意信赖政府铸币,并相信政府能够防止或者惩罚那些私人铸币的欺诈行为。于是,政府渐渐地垄断了铸币权。
可是政府就真的值得信赖吗?
在16世纪英国,贵金属不敷造币使用,必须在新铸造的货币之中加入其他金属成分,故当时市场上就有两种货币,一种是原先不含杂质的货币,另一种是被加入其他金属的货币。虽然两种货币在法律上的价值相等,但人们却能加以辨认,并且储存不含杂质的货币,将含杂质的货币拿去交易流通。故市面上的良币就渐渐被储存而减少流通,市场上就只剩下劣币在交易。
公元1世纪,在臭名昭著的尼罗皇帝时期,这些铸币的贵金属含量开始减少,金币和银币中越来越多地掺进了合金,紧接着用这种计量单位表示的价格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上涨,罗马帝国的衰落也就从通货膨胀开始了。
但是很多时候,经济生活中也存在“反格雷欣法则”的现象,也就是说良币驱逐劣币。
你拿着100元在菜市场买菜,当你认真检视找回来的50元钞票时,是否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你在检查收到的是否是假钞,套用经济学术语:你在驱逐劣币。
没错,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劣币则不能驱逐良币,因为每一天都有无数的人在自发地驱逐劣币。买主固然倾向于使用劣币支付,但他们未必能够得逞。因为卖主和买主一样精明,他们会拒绝接受劣币。买主要想买到商品,只好把藏起来的良币投入使用。
每个人既是买主又是卖主,当他作为买主被卖主拒绝劣币之后,他做卖主时,自然也会拒绝劣币。你为什么反复检查出租车司机找给你的钱?因为你知道如果你收到假币,就很难把它花出去。长期下来,劣币就将退出流通。因此,在市场竞争条件下,总是良币驱逐劣币,而不是劣币驱逐良币。
比如在中国的钱庄、票号时代,哪家的信用好,哪家的银票就坚挺。山西的四大恒票号信用卓著,四家的银票同时通行全国,连慈禧太后也得使用。而那些信用成问题的钱庄票号,它们的银票就会被迅速抛离市场,充分体现了良币驱逐劣币的威力。红顶商人胡雪岩的阜康钱庄,信用出问题后也是落得个被抛弃的命运。银元时代,墨西哥鹰洋和袁大头由于其优质的成色,一直作为良币稳占市场,从来没有被驱逐之忧。
也就是说,当金融货币为银行券或纸币替代后,“格雷欣法则”就被倒置了,即良币驱逐了劣币。这是因为,金融货币与商品相交换时,体现的是一种“钱货两清”的等价交易;而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与商品的交换体现的是一种债权债务的信用关系,商品生产者售出商品接受纸币,以信任纸币发行人的信用为前提。所以,“好”的纸币发行人发行的纸币必然受到欢迎,而“差”的纸币发行人发行的纸币必然遭到抵制,于是良币驱逐了劣币。
纸币是让一个国家繁荣的最好方法
约翰·劳是18世纪欧洲的一个金融家,以推行纸币而闻名。当时,欧洲各国货币还是采用金属本位,市场上不是金币就是银币,总之没有纸币。因为欧洲人民都觉得跟黄金白银相比,纸币太不可靠了。但是,约翰·劳先生说:“不,纸币是一个国家繁荣的最好方法。”他的信念就是,“要繁荣,发纸币”。
1715年法王路易十四去世。这个死去的国王生前喜欢奢侈品,倡导高消费,搞得法国到了财政濒于破产的地步。在他死后掌管法国的摄政王奥尔良公爵,为了还清他哥哥生前留下的财政窟窿,伤透脑筋。这时约翰·劳先生出现了,他说纸币可以带来繁荣,可以轻松地还清债务。奥尔良公爵立刻听从了这个建议,授权劳这个英国人组建法国历史上第一家银行,发行纸币。在开业初期,约翰·劳先生坚守承诺,他的任何银行发行的纸币都可以立刻兑换相当于面值的金币。老百姓因此相信他的纸币是有价值的,争相持有。可是,到了后来,法国政府顶不住增发纸币的诱惑,纸币泛滥成灾。终于在1720年的某一天,人们发现纸币的面值已经超过了全国金属硬币总和的1倍还多,于是纸币崩溃了,不得不全数被折价收回,重新流通金属硬币。无数人遭受巨大损失,法国差点爆发革命。约翰·劳先生逃到了意大利,这位曾经的全法国最大的红人,1729年无声无息地死在威尼斯的一个贫民窟里。
这位约翰·劳先生可以算得上是货币史上的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发行纸币这个观念本身并没有错。那么,约翰·劳先生为什么会失败呢?他的错误又是什么呢?
劳最初的成功在于,他发现当商品货币短缺时,可以通过发行信用或纸币来从新达到最优,这样就弥补了货币不足对经济的影响。但约翰·劳后来的错误在于,他将创造货币等同于创造财富。然而,对于国家而言,重要的不是创造货币,而是创造财富。
纸币作为货币的价值符号,现在已经通行世界。如中国的人民币、美国的美元等都是一个国家的法定货币,由这个国家的中央银行统一发行、强制流通,以国家信用作保障,私人不能印制、发行货币。纸币本身没有金属货币那种内在价值,纸币本身的价值也比国家确定的货币价值要小得多,它只是一种货币价值的符号。
如果单从纸币本身的质地看,它自身的价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纸币不仅可以交换任何商品,甚至连昔日的货币贵族——黄金也可以交换。这是为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从纸币的历史说起。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中国。北宋时期,四川缺铜,流通中主要使用铁钱。铁钱易腐烂、价值低,10单位铁钱只相当于1单位铜钱,用起来极为笨重。比如,买一匹布需要铁钱2万,重达500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富有的商人就开起了“交子铺”,人们可以把笨重的铁钱交给交子铺保管,同时换取交子铺开出的纸票——交子,然后拿着轻便的交子去买卖货物,交子铺则收取一定比例的保管费。最早的交子印有密码、花押,以防伪造,金额是兑换时临时填写的。后来,有些富商联合起来,共同发行数额已经写好的标准化交子。
有了交子和交子铺,人们可以随时把钱币换成交子用于买卖,也可以随时凭交子从交子铺兑换现钱,确实大大便利了流通。但是问题出现了,如果发行交子的商人不讲信用,或者因经营亏损而拿不出别人要兑换的现钱,甚至是弄虚作假,就会导致交子票无法兑现,持有交子的人就和开交子铺的富商打起官司来。后来,北宋政府不得不进行干预,禁止私人发行交子,改由政府印制发行官方交子,称为钱引。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纸币未能持续流通。
纸币诞生后,在很长的时期内只能充当金属货币(主要是黄金,也有的国家是白银)的“附庸”,就像影子一样,不过是黄金的价值符号。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纸币的含金量,人们可以用纸币自由兑换黄金,这种货币制度也被称为金本位制。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金本位制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货币制度,但它存在着先天无法克服的缺陷。
困扰金本位制的就是纸币与黄金的比价和数量问题。当依据黄金发行纸币的时候,必须确定一个比价,而此后不论是黄金数量发生变化还是纸币数量发生变化,原先的比价都无法维持,金本位制也就无法稳定运行。
英国最早实行金本位制,国家规定纸币与黄金的固定比价,纸币可以自由兑换黄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为了筹措军费大量发行纸币,同时从美国购买军用物资,支付了大量的黄金。纸币发行量剧增,黄金储备量急剧下降,原先纸币和黄金的比价无法维持。英国不得不在战时停止英镑兑换黄金,暂时放弃金本位制。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中,英国的金本位制彻底崩溃。
这个问题在后来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仍然存在,并最终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金本位制最终崩溃并退出历史舞台表明,纸币再也不能直接兑换成黄金,也就是不能直接兑换回金属货币,纸币这个金属货币的“附庸”终于走上了舞台的中央,成为货币家族的主角。纸币成为本位货币,以国家信用作保障,依靠国家的强制力流通。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大发战争横财,黄金储备居世界第一。1944年,各国在布雷顿森林市召开会议,决定确定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比价(35美元=1盎司),各国货币再与美元确定固定比价。这个新的货币体系也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此后,为了适应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美国大量发行美元,远远超过黄金储备量,人们对美元逐渐失去信心,黄金抢购狂潮不断。1971年8月,美国不得不宣布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金本位制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从此纸币大行其道。
1年后的1元钱已不同于今天的1元钱
一个虔诚的教徒有一天遇见了上帝,就问:“上帝啊,对你而言,100年意味着什么?”上帝回答说:“不过一瞬间而已。”教徒又问:“那100万元呢?”“不过1元钱而已。”于是教徒很高兴地说:“上帝呀,请给我100万元钱吧!”上帝给了他一个让人绝望的回答:“没问题,请等我一瞬间。”
会心一笑后请认真思考一下,这个小幽默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请回答这样一个问题:相同的1元钱在今天和将来的价值是否相同?很多人都会说是的,但经济学家说:不同。为什么?回答是,因为人们具有时间偏好——人们在消费时总是抱着赶早不赶晚的态度,认为现期消费产生的效用要大于对同样商品的未来消费产生的效用。因此,即使相同的1元钱在今天和未来都能买到相同的商品,其价值却不相同——因为相同的商品在今天和未来所产生的效用是不相同的。正是人们的时间偏好使货币具有了时间价值。这也正是上面那个小幽默的寓意所在:货币是具有时间价值的。今天的1元钱到明年可能就不是1元钱了,通常今天1元钱的价值要多于明天的1元钱。
所谓货币的时间价值,就是指货币经历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后所增加的价值。换句话说,货币用于投资并经历一定时间后会增值,增值部分即为时间价值。今天的1元钱和一年后的1元钱的潜在经济价值是不相等的,前者要大于后者,因为现在的1元钱在1年之后,可以超过1元钱。因为如果把这1元钱用于投资,从社会的角度分析,投资会有一个收益,而这个收益就是时间的价值。如果从投资者角度分析,投资就是将目前的消费推迟到将来,把这1元钱用于投资而不是用于消费,投资是要求报酬的,这个报酬就是货币时间价值。当然也可以这样考虑,由于投资者消费时间向后推迟,货币的时间价值就可以理解为是对投资者牺牲当前消费的一种补偿。
相信每个人对时间价值都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只是有些人没有注意。如1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为5%,那么把1元钱存入银行,1年之后就可以获得1.05元,这0.05元就是货币的时间价值。如果银行存款利率为5%,那么,只要现在存入1÷(1+0.05)元,1年之后就可以得到1×(1+0.05)÷(1+0.05)元,这就表示,1年之后的1元钱只相当于现在的1÷(1+0.05)元钱。这个原理构成了投资学分析的基础,不管多么复杂的定价公式,其分析模型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
在货币的时间价值计算中,有两种计算方式:单利和复利。
单利是指在计算利息时,每一次都按照原先融资双方确认的本金计算利息,每次计算的利息并不转入下一次本金中。比如,张三借给李四1000元,双方商定年利率为5%,3年归还,按单利计算,则张三3年后应收的利息为150元(3×1000×5%)。
在单利计算利息时,隐含着这样的假设:每次计算的利息并不自动转为本金,而是借款人代为保存或由贷款人取走,因而不产生利息。
复利是指每一次计算出利息后,即将利息重新加入本金,从而使下一次的利息计算在上一次的本利和的基础上进行,说白了也就是利滚利。上例中,如张三与李四商定双方按复利计算利息,那么张某3年后应得的本利和计算如下:
第1年利息:1000×5%=50;
转为本金后,第2年利息:(1000+50)×5%=52.5;
转为本金后,第3年利息:(1050+52.5)×5%=55.125;
加上本金,第3年的本利和:1050+52.5+55.125=1157.625。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复利带来的巨大利润。事实上对于财富来说,复利是最大的奇迹。
还记得那个24美元买下曼哈顿岛的故事吗?这笔交易确实很划算,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重新计算一下呢?如果当初的24美元没有用来购买曼哈顿,而是用来投资呢?我们假设每年8%的投资收益,不考虑中间的各种战争、灾难、经济萧条等因素,这24美元到2004年会是多少呢?说出来吓你一跳:4307046634105.39也就是43万亿多美元。这不但仍然能够购买曼哈顿,如果考虑到“9·11”事件后纽约房地产贬值的话,买下纽约也是不在话下的。
回到前面上帝与教徒的例子。假设你将1元钱投资到股票市场,每次收到的红利都进行再投资,如果每年投资能获得15%的收益率,根据科学计算,1元钱连续投资100年后的收益将近120万元!
不知你是否意识到,这就是货币的时间价值在起作用。
投资可以获得收入,银行存款可以给储户带来利息,今天收到的1元钱比明天收到的1元钱更值钱。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如果你将现在的100元存入银行,存款利率假设为5%,那么1年后将可得到105元。这5元就是货币的时间价值,或者说货币的时间价值是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