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80500000007

第7章 道与术——皇帝的道德标准与治术运用(2)

孝,原是一个纯粹的伦理道德概念。子之于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不但能养,而且当敬。敬,正是人孝道之所以区别于牛马的地方。(《论语·为政》)《孝经》则开始把孝和忠直接联系了起来。它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君子之事亲能孝者,故资孝为忠,可移孝行以事君也。”儒家认为,忠、孝,在本质上是相通的。“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子思亲之情,是天生自然之乐。父以尊严临子,子以亲爱事父,尊卑既陈,贵贱斯位,则子之事父,如臣之事君。”父子关系包括有君臣关系;君臣关系则奠基于父子关系。所以说:“以孝事君则忠。”忠是孝在政治领域的推演。这样,孝也便同时具有政治上的价值。两汉的统治者对孝特别尊崇。每个皇帝的谥号前都冠以“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武之类。颜师古注:“孝以善述父之志,故汉家之谥,自惠帝以下皆称孝。”两汉政府大力以孝弟力因为旌奖,选举人才。《资治通鉴》胡注:“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力田者,取其竭力服勤于回事。孝弟,人之大伦;力田,人生之本,故令郡国举之,复其身,以风厉天下也。”(卷十二)文帝十二年诏:“孝悌,天下之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三老,众民之师也;廉吏,民之表也。”“其遗谒者劳赐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梯者、力田二匹;廉吏二百石以上率百石者三匹。”“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以孝行为名,进行奖励,并作为察举人才的标准。提倡孝悌是两汉始终奉行的根本国策,统治者们希图以此教化人民、扶世导俗,以期达到厚人伦而端王政的目的。把孝提高到一项国策的程度,无疑是和家长式的专制主义制度相适应的。这种提倡对东汉时代门阀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

勤政是帝王的一种美德。《册府元龟·帝王部·勤政》序言:“《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传》曰:‘人道敏政。’况乎宇宙之大,民物之众,内抚诸夏,外安百蛮。体元以立制,建侯以共治,礼乐征代于是乎在。三皇以前,风俗简朴,虽日无为,无不为也。五帝神圣,其臣莫能及,故自亲事。处乎法宫之中,明堂之上,朝以听政,昼以访问,暮以修令。故《虞书》曰:‘无怠无荒,四夷来王。’夏禹则曰:‘子思日孜孜。’《商书》则曰:‘先王昧旦丕显,坐以待旦。’《周书·梓材》曰:‘既勤朴斫,惟其涂丹雘。’《无逸》曰:‘文王自朝至于日中吴,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乃至未明求衣,斋居决事,亲临庶狱,延见大臣,议论讲贯,或至夜分。斯则圣人之用心也。始乎劳,终乎逸。若云行雨施,春生秋敛,而岁功成矣!”理想化的先王在勤政方面的这些表现就是后来君主们所提倡的榜样。要想作一个像样点的皇帝,日理万机,的确也是相当辛劳的。《国朝纪事》记宋真宗在位,“每旦御前殿,中书、枢密、三司、开封府、审刑院及请对官以次奏事。辰后人宫,上食。少时,出坐后殿,阅武事,至日中罢。夜则召侍读、侍讲学士询问政事,或至夜分还宫。其后率以为常。”宋真宗可算得中上之主,在位期间国家变故尚不算多,能每天这样劳作,非勤是难以坚持的。赵翼记乾隆“每晨起必以卯刻,长夏时天已向明,至冬月才五更尽也。”早餐后,乾隆在“阅部院所奏事及各督抚招子毕,以次召见诸大臣,或一人独见,或数人同见,日必四、五起。最后见军机大臣,指示机务讫,有铨选之文武官,则吏、兵二部各以其员引见。见毕,日加巳,皆燕闲时矣!”当西北用兵时,有军报至,虽夜半亦必亲览,趣召军机大臣指示机宜,动千百言。(《簷曝杂记》卷一)暇时则以诗为娱,其作品之多,甚至连诗人也很少能与之匹敌。大抵历史上有所作为的君主,无不是在勤政方面作得比较好的。

在提倡勤政的同时,又标榜所谓“无为而治”、“垂拱而治”,这似乎是一个很矛盾的现象。“无为”这一概念,最早是老子提出来的,后来的道家、杂家、法家、儒家,都使用这个概念,但理解和内容则各不相同。老、庄的无为是纯任天道的自然变化。有为就是在有知、有欲、有争的驱动下实现的,因此,它是祸乱的根源。人君必须“去甚、去奢、去泰”,清净自正。“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故曰:“无为而无不为”。法家的无为主要是一种驭臣之术。(刘泽华著《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第143页—148页)《吕氏春秋》的无为婉转地反映了吕不韦本人的政治要求,它“采用自然主义者的无知无为论,却仍回到一种虚君的丞相制”。“不躬亲政事,故不会作错事。政事的责任全在丞相身上。”(《中国中吉思想史长编》第57页)陆贾论无为为正己,就是以谨敬之行,化民以德。(《新书》)孔子也说过:“无为而治者,其舜也钦?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这是称赞舜能够化治于无形之中。朱注:“无为而治者,圣人德盛而化民,不待其有所作为也。独称舜者,绍尧之后,而又得人以任众职,故尤不见其有为之迹也。”然则儒者之无为,主要是形容德化,但在先秦儒家政治理论中仍不占重要地位。汉初尚黄老,把无为之治推为国策,其要在清静无为、不扰民,与民休息,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从此,无为之治也为汉儒所吸取,成为儒术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的内容包括提倡德化、清心节欲、选任贤能及与民休息等。帝王的勤政,应当表现在决策与任贤上面,躬亲簿书,即使勤苦如秦始皇、隋文帝,都是不及无为而治的理想境界的。因此,无为与勤政也是并不矛盾的。

爱民,也就是要施行仁政。仁是天地之至德,也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天理的根本。仁宇从人、从二会意,是人与人间道德的总称,所以说:“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发之于父母则为孝,兄弟则为梯,夫妇有义,朋友有信;推而广之,则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仁民爱物也就是儒家所标榜的帝王道德的极至。

孟子提倡仁政,认为行仁政“必自经界始”,即行井田以养民,同时又兴库序以教民。孟子设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可知仁政的要旨,其第一义就在于保养民人,即保障其乐岁终身饱,凶年得免于死亡的生存条件,犹之乎我们今天讲的生存权。这也就是天覆地载的天道之仁。所以,养民是人君的最大责任。在《尚书》中,殷、周的统治者都反复强调“养民”、“畜民”。《左传》文公十三年载:“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利,就是利其生。《吕氏春秋·孟春纪》也说:“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之,谓之天子。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此官之所自立也。立官者,以全生也。”这个看法,一直为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沿奉。西汉末鲍宣上皇帝疏,明确地指出:“陛下上为皇天子,下为黎民父母,为天牧养元元。”(《资治通鉴》卷三四)唐太宗也说得很清楚:“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朕与卿辈日所衣食,皆取诸民者也。故设官分职,以为民也。”(《资治通鉴》卷一九二)

上面,我们列叙了皇帝在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等四个方面的职责与道德要求。如果进一步进行概括,所谓帝德,可以归纳为“体天法道”四个字,或者干脆集中为“道”一个字。有道的便是圣君、贤君、仁君、明君;无道的便是暴君、昏君、乱君、暗君。所谓“道”,我们在上文已经指出,本质上是天道,是亘古不变的当然之理。所渭“天不变,道亦不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王朝按照五行德运的循环方式在反复更嬗,而道德却是永恒的。天膺有德做有德者得天下。这当然是骗人的鬼话,实际上却是有天下者便是有“德”。强权强奸道德的事,历史上是无处不在的。

同类推荐
  • 九一八

    九一八

    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陌生的话题,但我们还是想探究隐于事变背后的某种玄机。为此,《细节见证历史·抗日战争》之《九一八》撷取了事变发生前后21天的历史,通过38个细节性的事件和话题,力图多层面,全方位地展示事变背后的政治角力。你会看到,虽然占领中国东北是日本的既定国策,但事变的爆发也是日本国内各种政治努力复杂博奕的结果;虽然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早已臭名昭著,但也脱不开当时的国情和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虽然中日双方是事变冲突的主角,但当时国际社会与国际列强的姿态,从定意义上讲也极大地影响了事态进程与结束。
  • 逍遥侯

    逍遥侯

    李中易,本是最牛的中医,因车祸到了五代十国,附体在一个文不能科举、武不能提刀的废柴身上!这时候,儿皇帝石敬塘刚刚卖掉燕云十六州不久。后蜀国主孟昶,正在与花蕊夫人嬉戏。南唐后主李煜,隔江犹唱后庭花!后周世宗柴荣,做梦都惦记着北伐。北宋太祖赵匡胤,正琢磨着黄袍加身。这是混乱的时代,却也是李中易的时代!逍遥侯书友一群:75206776,欢迎兄弟们进群讨论!
  • 大秦王朝4

    大秦王朝4

    大秦王朝作为时代精神汇集的王朝,集中地体现了那个时代中华民族的强势生存精神。中华民族的整个文明体系之所以能够绵延如大河奔涌,秦王朝时代开创奠定的强势生存传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本部丛书中,我们立足传统史学,借鉴正史的观点,以期全面解读大秦王朝的历史,给青少年朋友奉上一道不可多得的精神盛宴。
  • 考古故事总动员

    考古故事总动员

    课堂上的知识丰富着我们的头脑,课堂外面的世界丰富着我们的阅历。对人类来说,好奇几乎是一种本能。孩子们,你们一定也想知道人类的祖先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你们更想知道,时光流逝,沧海桑田,锦绣的中华大地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是啊,人类到底从何而来?世界何时开始?这些问题让我们焦灼,也让我们困惑。我们渴求答案。可惜,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在我们平常阅读的课本里,也很少会出现在中学老师的课堂上。那么,我们应该去哪里寻求答案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学习的动力。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过去,了解历史的发展与变迁,我们精心编写了《考古故事总动员》这本书。本书作者精心挑选了极具代表性的考古故事,既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又能让孩子们学到真正的知识。
  • 回到大明当才子

    回到大明当才子

    总之一句话,张大少爷确实是一位非常非常难得的好人,谦谦君子,绝对算得上大明朝的道德楷模!当然了,不遭人妒是庸才,张大少爷兼张大探花再是好人,总有一批心胸狭窄、心理变态、居心叵测、缺乏教养的宵小鼠辈对他是百般诋毁、万般污蔑——至少建奴们和包衣奴才们就没一个能看张大少爷顺眼的。为什么呢?因为咱们的张大少爷活生生的毁了大清天朝入主中原!赤果果的毁了康乾盛世!恶狠狠的毁了被包衣奴才无比吹捧大清十二帝啊!
热门推荐
  • 霸道老公

    霸道老公

    “你是我的,永远都是我的!”他霸道,小气,甚至连他亲生的孩子,他也不允许和他争她世界上有这种让人窒息的爱吗?让人的心痛的窒息的爱
  • 重生豪门大小姐

    重生豪门大小姐

    “上官菲菲,给我滚出来!”响亮又傲慢的冷喝声仿如一声惊雷,在宴会上近百人的上空中轰炸!人影随声而至,门口出现一男一女。高大挺拔的身姿,旁边携带一名性感的女伴,两人亲昵的手挽手臂,踏着优雅的步伐走来!偌大的场面鸦雀无声,惊讶的众人怔怔地望着来人。一张颠倒众生的脸庞满是傲持之气,直挺的鼻梁,唇角噙着上抹邪魅的笑意,看似是玩世不恭的态度,眼中闪耀着暗黑的色……
  • 解放海口(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解放海口(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本书以纪实手法描述了解放战争中,为解放海南,中国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纪录了他们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再现了解放战争的悲壮场面……
  • 地理探谜

    地理探谜

    本套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 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普性于一体, 深入浅出, 生动可读, 通俗易懂,目的是使广大读者在兴味盎然地领略世界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的同时, 能够加深思考, 启迪智慧, 开阔视野,增加知识, 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 激发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 激起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不断掌握开启人类世界的金钥匙, 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人。
  • 世界最具科学性的科幻小说(3)

    世界最具科学性的科幻小说(3)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用轻功

    用轻功

    叶勐,河北省作协会员。作品见于《人民文学》《芙蓉》等期刊。小说《老正是条狗》入选《2005年短篇小说年选》。《亡命之徒》电影改编。《塞车》被译成英文。《为什么要把小说写得这么好》获2008年度河北十佳优秀作品奖。现为河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
  • 相逢是首歌

    相逢是首歌

    包括《相逢是首歌》、《女孩的金秋》、《不买车票的小女孩》、《重逢的意义》等,主要以情感类、校园类小说为主。阎耀明的小小说大都把笔触延伸到社会的最底层,本书收录了阎耀明的作品,在关注那些小人物的际遇和命运的同时,营造着一个具有他自己特色的文学空间。 作品立意深刻,构思巧妙,情节曲折,于质朴中见幽默,于调侃中见温情,于娓娓叙述中蕴含人生哲理,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厚体验和独特思考,对广大读者和写作者有着极其特殊的启悟意义
  • 女孩子必读的公主故事大全集

    女孩子必读的公主故事大全集

    本书精选白雪公主、人鱼公主、睡美人公主等经典故事,让天下的女孩子感悟什么是勇敢、善良、坚强、乐观、自信、纯真,如何成为一个从外表到内心都美丽的公主。
  • 《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修订版)

    《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修订版)

    《周礼》一书原名《周官》,最初见于《汉书·河间献王传》。《传》云:献王好古学,广求遗书,所得皆先秦古文旧书,有《周官》、《尚书》等多种。武帝时,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献王入朝,当以此书进献,遂入于秘府。哀帝时,刘歆校书中秘,得此书,著于《七略》。班固本之,作《艺文志》,录《周官经》六篇。汉末郑玄作注,唐贾公彦作疏,此书遂列于五经,为《三礼》之首。自汉至今,学者对此书争论甚烈,迄无定论。我们在今日跳出经学之争的圈子,以史学眼光看此书,把它作为研究周代典章制度的史料,应取何种态度,学者所见亦往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