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79900000009

第9章 柏拉图“分离学说”的主义(3)

柏拉图指出,“是者”不等于“存在”,“非是者”不等于“非存在”。他的理由是:如果“是者”等于“存在”,那么就不能用“是”表述“非存在”;如果“非是者”等于“非存在”,那么它也不能表述“存在”。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他分析说:当我们说这个东西不存在时,“这个”已经是一个可指称的对象,已经“是一个东西”。并且,“不存在的东西”这种说法有单数和复数两种形式,本身已经“是一个有数量规定性的东西”。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可说出的东西都是存在,那么人们将不能有错误的表述。他于是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按某一方式,非是者存在;另一方面,是者在某一意义不存在。”就是说,“是者”和“非是者”这对通种是相通的。

同样,“是者”与“运动”和“静止”也是相通的。因为我们既可以说运动是什么,静止是什么;也可以说:“是者在运动”、“是者静止”。因此,“是者”与“运动”和“静止”这对概念是相容的。然而,我们却不能说:“运动是静止”或“静止是运动”,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表明“运动”和“静止”两个概念的不相容性。

比较“是者”、“运动”和“静止”三个通种,会发现它们两两相异,每一个又与自身相同。由此可知“相同”和“相异”也是同样普遍的型相。进一步的考察表明,“是者”、“运动”和“静止”都与“相同”和“相异”这对概念相通,但又不会与它们中的一个相等同。因为:如果“运动”和“静止”是“相同”,那么、就会造成“运动是运动”,“静止是静止”的同义反复;如果“运动”和“静止”是“相异”,那么就会造成“运动是静止”的矛盾;如果“是者相同”,那么运动和静止也相同,因为它们都是是者;如果“是者相异”,那么是者将不是自身,便不能说这个东西是什么。这些论辩说明:“是者”、“运动”或“静止”可以同时分有“相同”和“相异”,而不能只分有它们其中的一个。这无异于说,存在。运动或静止的东西既是一(相同),又是多(相异);但不能说,它们只是一而不是多,或者只是多而不是一。这又是一个反巴门尼德的论证。

如果一个东西同时分有“相同”和“相异”,我们便可以说它既是又不是。柏拉图明确地说:“当我们说出叫E是者’时,我们并不指与是者相矛盾的东西,而是指相异的东西。”因此,“是者”与“非是者”相异而不矛盾。柏拉图总结说:“我们不仅证明了不是的东西存在,而且表明了非是者的真实性质。我们证明相异的性质存在,这些性质分散在所有相互联系的存在事物之中。”

“通种论”是柏拉图理念论的一个重要发展,它不但具有反驳爱利亚派。论证自己学说的现实针对性,而且对于形而上学的诞生和发展具有长远的理论意义。柏拉图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打破了爱利亚派在“是者”和“非是者”、“动”和“静”、“一”和“多”之间设置的悻论,使这些基本哲学范畴融会贯通,为哲学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领域。

就柏拉图学说自身而言,“通种论”的重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前所述,“既是又不是”、“既相同又相异”、“既运动又静止”、“既是一又是多”等说法,是可感事物性质的合理表达。“通种说”还是对《巴门尼德篇》中对“分有”诸难的一个间接回答。通种之间的分有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概念之间相容与不相容的逻辑关系;并且,个体所分有的型相不是单独的,而是相互贯通的众多型相,从而避免了“老巴门尼德”提出的相似性的无穷倒退问题。

两分法

柏拉图说哲学家“是区分和集合的热爱者”。区分和集合是辩证法的两条途径:集合是由低到高逐步上升的过程,区分是相反的由高到低的下降过程。区分的方法实际上是两分法,它的程序是这样的:为了确定一个概念的定义,从包含它的最高概念开始,把它分成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撇开其中与所需定义无关的一个,把另一相关概念再分析为相互矛盾的两个概念,以此类推,逐步下降,直至所需定义出现为止。两分法的一个实例是柏拉图对“政治家”的定义,如下页图所示。

右边一系列概念把“人”从“动物”冲区分出来。他对“人”的定义却引起异议:人难道只是无翼的两足动物吗?亚里士多德后来把定义方法规定为“种加属差”,“人”被定义为“有理性的动物”。亚里士多德把两分法看做一系列选言推理,批评两分法犯了偷用结论的错误。比如:从“动物可分为可朽或不朽”这一选言判断,得不出“人是可朽动物”的结论,除非事先已经肯定人有“可朽”的属差。亚里士多德还批评两分法不能发现某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属差)。

但是,柏拉图使用两分法的目的本来就不是为了找出事物的本质。两分法具有维护分有说的作用,它通过从上向下的分析,接近了个体,从而提供了联结普遍型相和可感个体的纽带。型相因其普遍性而与个别事物相分离,因其特殊性而与个别事物相接近。当然,即使最特殊的型相,相对于可感事物而言,仍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它们与可感事物差距最小,可以成为可感事物的直接原因,或者说,可感事物是与它们最相似的摹本。柏拉图的两分法的最终产物被称作“不可分割的型相”,它们是普遍性最低的型相,因而能够与个别事物直接联系。

(第四节)灵魂学说

灵魂与肉体的区分是两个领域区分的延伸:正如世界有可见与不可见两种,人也有可见与不可见两部分。可见的人是人的形体,不可见的人则是寓存于人的形体之中的“内在的人”。他的区分蕴涵着后来被称作身心二元论的观点,即,灵魂和身体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实体。柏拉图并未像以后的身心二元论者那样否认灵魂与身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明显的理由是:按照不可见的理念统摄可见的有形物的原则,灵魂统摄身体。柏拉图把人的本性归结为灵魂,在他看来,人不是灵魂与身体的复合,而是利用身体达到一定目的之灵魂。另一方面,他也看到身体对灵魂的反作用,这种作用或者有益于、或者有害于灵魂。

灵魂的三重区分

《理想国》首次对灵魂做出理性、激情和欲望的三重区分,柏拉图称它们为灵魂的三个部分。但我们应该理解,“部分”仅仅是一个比喻的用法,在此之前,他用的是“型相”这个词,说明灵魂包含着人的行为必须服从的三个原则:理性控制着思想活动,激情控制着合乎理性的情感,欲望支配着肉体趋乐避苦的倾向。柏拉图认为,理性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是人的灵魂的最高原则,它是不朽的,与神圣的理念相通。激情和欲望则是可朽的。激情高于欲望,因为激情虽然也被赋予动物,但只有人·的激情才是理性的天然同盟。欲望专指肉体欲望,理性的欲望被称作爱欲(erms),这是对善和真理的欲求。肉体的欲望或服从理性而成为一种德性,或背离理性而造成邪恶。

柏拉图所说的灵魂和身体的关系归根到底是灵魂内部理性和欲望的关系:当理性原则支配着灵魂时,灵魂正当地统摄着身体;反之,当欲望原则支配着灵魂时,身体反常地毁坏着灵魂。不管在哪一种情况之下,起决定作用的总是灵魂自身的原则。《菲德罗篇》里有一个比喻,灵魂好像是两驾马车,理性是驭马者,激情是驯服的马,欲望是禁骛的马。灵魂的善恶取决于驭马者驾驭着这辆马车,还是继骛的马不受控制地拉着马车任意狂奔。凡此种种,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灵魂始终支配着身体活动,即使身体对于灵魂的有害影响也是通过灵魂中的欲望而起作用的。

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说,理性存于头部,激情存于胸部,欲望存在于腹部。这种说法可追溯到荷马史诗。柏拉图运用这一传说是为了强调灵魂的每一部分都是支配身体的原则,因此与身体的各部分分别相对应。他还把灵魂的各部分与各种德性相对应:理性对应于智慧,激情对应于勇敢,欲望对应于节制。我们将看到,灵魂与德性的对应关系是政治等级关系的基础。

柏拉图对灵魂做出的三重区分并不影响他所坚持的灵魂统一性。在他看来,灵魂的本性是理性,激情和欲望都应服从于理性;欲望违背理性而耽于肉体享受是违反灵魂本性的反常行为。当他不加区别地使用“灵魂”这一词时,往往指合乎本性的灵魂。比如,他所说的“灵魂不朽”,主要指理性灵魂的不朽。只是在需要分析灵魂与身体、道德和政治活动的对应关系时,他才区别灵魂包含的不同因素,而不把“灵魂”与“理性”等同起来。在不同的场合,他有时强调灵魂的统一,有时强调灵魂的区分,然而却始终坚持了灵魂在本性上高于身体的原则,保持着灵魂学说与理念论的衔接。

灵魂回忆说

灵魂既是理念,为什么会与身体结合在一起呢?柏拉图用一个神话故事做出解释。宙斯率领诸神去赴宴,次等的神和灵魂跟随在后面。装载他们的马车由一些顽劣的马拉着,驭马者也缺乏高超的技巧,在经过陡峭天路时失去对马车的控制,被顽劣的马曳落到地上。灵魂被折断翅膀,不能上升到天上的理念领域,只得附着于肉体作为暂居之处。这个神话以隐喻方式暗示,灵魂是一些不纯粹的理念,包含着向往身体的因素(“顽劣的马”),灵魂和身体的结合虽然是一种堕落,但却是符合灵魂状况的堕落,具有某种必然性。

灵魂在未跌落之前,对理念领域有所观照,包含着天赋的知识。灵魂在附着身体之后,由于身体的干扰或“污染”,它忘记了过去曾经观照到的东西。只有经过合适的训练,才能使它回忆起曾经见过的理念。因此,学习就是回忆。在《曼诺篇》中,苏格拉底做了一个实验,通过适当的提问,便使从未学过数学的童奴知道如何计算正方形面积,知道两个正方形面积之比等于它们边长平方之比。柏拉图通过这个事例说明:知识不是后天获得的,也不是从灵魂中自发产生的,而是灵魂固有的,或者说,先天地存在于灵魂之中,但处在潜在状态,宛如在梦境一般。学习的作用在于触动、提示或唤醒知识,使之明白地昭示于灵魂。如果把柏拉图的语言变成现代的语言,他的意思是:灵魂有无意识和意识两种状态,无意识包含着意识的内容,意识活动是对无意识内容的自觉与反思。

柏拉图说,“回忆说”旨在解决这样一个难题:“一个人既不会寻求他所知道的东西,因为他既然已经知道它,就无需再探寻;他也不会寻求他不知道的东西,因为他甚至连他要寻找的东西是什么都不知道。”智者提出这个悖论是为了否定知识的可能性。“回忆说”肯定一个人可以学习他所知道的东西,但对“知道”的意思进行了分析:知识包含于灵魂之中,已经是被知道的东西;被知道的东西不一定是被关注的东西,拥有知识的灵魂不一定知道它的拥有。“回忆”、“寻求”,都是灵魂对自身的关注,是对拥有知识的再认识。按照这样的分析,原初的知识是灵魂对理念的自我观照,知识的学习则是对原初知识的摹本,灵魂的摹仿就是回忆。在此意义上,柏拉图说,回忆是“死亡练习”。他的理由是,原初的知识既然是灵魂在降落在肉体之前获得的,既然灵魂在肉体之中忘却了知识,那么,只有尽量地净化肉体的污染,才能尽可能地接近知识。最彻底的净化是灵魂与肉体的完全分离,这意味着个人生命的终结,灵魂重新回到对理念的观照,最高的智慧只有在死亡之后才能达到。因此,哲学家是惟一不畏惧死亡的人,不畏惧死亡的人也不会畏惧其他任何东西,哲学家因而是最勇敢的人。柏拉图把灵魂的回忆等同于灵魂的净化,强调智力训练和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死亡练习”和“爱的追求”同样神秘,最后到达“惊喜交集,不能自制”的迷狂境界。

“国家是大写的人”

柏拉图认为社会起源于经济需要,一个人与另一些人合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更好的生活必需品。相互帮助和合作的人聚集而居,“井把聚集的居所称作城邦”。社会的原则首先是专业分工的原则:每一个人都按照自己的自然禀赋从事一门职业劳动,这样,社会劳动的技能和产品数量才能优于社会分工之前的状况,最初的职业有农夫、织匠、鞋匠、木匠、铁匠、牧人、商人等,随着财富的增长,又出规了适应奢侈生活需要的职业:乐师、诗人、教师、护士、理发匠、厨师、糖果商等。然而,随着城邦人口的增长,维护奢侈生活的需要必然导致对外扩张,因此发生与邻邦的战争。

在柏拉图设想的理想国家中,统治者(包括武士)除了国家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个人的利益。为了在统治阶层中排除个人利益,他提出了统治者共享财产和配偶的设想。柏拉图认为男女的差别只表现为生育中的不同作用。除此之外,女人和男子具有同等的自然才能,应该接受同等教育,担负同等职责,包括统治者的职务。没有根据认为柏拉图主张把妇女当作财产分配,事实上,所谓的“共妻”主张不过是国家严格控制婚姻和生育的一种政策,只在统治阶层内部实行。男女统治者均由国家指定配偶,配偶不固定,致使统治者无家庭。并且,配偶在指定的时间里生育,以便能生出天性优秀的后代。婴儿出生之后即交给国家抚养教育,不属于父母。统治者也没有个人财富,摒弃金银玉器的装饰,只从生产者那里取得满足朴素生活的必需品。

柏拉图认为,社会正义就是每一个人都只做适合他的本性的事情,这就是,统治者以智慧治理国家,武士以勇敢保卫国家,包括生产者在内的所有成员以节制协调彼此的行为。反之,三个等级相互干预、彼此替代则是不正义,如天性应该当生产者的人企图脐身于武士行列,军人企图掌管治国的大权,这种僭越行为将毁灭国家。柏拉图的社会观的基础是“自然说”,基调是保守主义。他生活在社会变革的时代,却不能接受贵族沦为平民、平民执掌政权的事实,而要求按照固定不变的自然本性规范人们的行为。他在《法律篇》中做出的一些具体规定明显反映出氏族社会的习俗,例如,城邦不应设在海边,应是农业社会,而不是商业社会;应当生产,而不应进口。他说:

大海作为日常伙伴是令人愉快的,但却带来苦涩的盐味,它使大街上充斥着商贾和店董,使人们的灵魂不诚实、不确定,使城邦对她的公民和其他人等既不忠实,也不友好。

他还说,一个城邦的公民人数应为5040人,分为59个部落。这些主张显然违反氏族农业社会向城邦商业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

同类推荐
  • 阳明学与当代新儒学(阳明学研究丛书)

    阳明学与当代新儒学(阳明学研究丛书)

    从儒学广角、宋明理学发展背景,以及阳明学的内在机制上来探讨阳明心学与当代新儒学的关系。作者在阐述孟子、周敦颐、张载、程颢等儒学大师心性之学的基础上,对王阳明“以心为本的实践道德说”作了深入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进而以梁漱溟的新孔学、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唐君毅的道德儒学、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贺麟的新心学为个案,具体探讨了阳明心学的内在发展——当代新儒学的思想特质,及其与阳明学的思想联系。
  • 新国学(第七卷)

    新国学(第七卷)

    本书是第7卷《新国学》,书中具体收录了:《蔡琰的号啕,美杜莎的笑——蔡琰研究的性别反思》、《“儿女情”与“风云气”——论张华文学及其玄儒思想》、《唐代华亭德诚禅师《拨棹歌》所呈现的意涵》、《林希逸诗学思想的特色及其学术基础简论》等研究文章。
  • 听朱光潜讲美学

    听朱光潜讲美学

    对于如何处理中西关学关系的问题,长期以来众多美学家从各自的学术观点和立场出发,做了积极的探讨和研究。
  • 灵动之欲

    灵动之欲

    在科学技术走向高度发达尤其是航天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之世,探寻宇宙奥妙及万物本源问题更加引起世人的浓厚兴趣。带着这个疑问,作者对事物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深度思考,从而得出“欲乃万物之源”的哲学结论。本书探天理、究人伦、论教育、说谋略、谈情爱、道意识、鉴历史、通未来,以欲理统御全篇,汲取并融汇古今中外哲学前辈的思想精髓,对宇宙万物、人类历史及人类意识等问题加以研究和探讨,通过旁征博引、史论结合,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灵动之欲”在其中的根本作用。本书主旨在于进一步激发广大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爱好者对宇宙万物及人类意识的研究兴趣,以便更好地促进每个人的健康成长以及整个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
  • 大道无所不在: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老子的智慧

    本书作为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老聃的经典著作,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为其时诸子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它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论证了“道”和“德”这两个核心概念,在为政、处世等方面也有深刻的见解。
热门推荐
  • 震撼中国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物

    震撼中国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物

    这是一次对英雄事迹的重温,也是一次对烽火年代的回望。所有的重温和回望,都是因为在这些远去的英烈们的身上,深藏着我们民族不可失落的魂魄。阅读他们的故事,从中感受到生命的韧劲与执著;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心灵会得到无数次震撼与洗礼。
  • 倾世魔妃:狂傲逆天血族

    倾世魔妃:狂傲逆天血族

    一朝穿越,人人自危,她插一脚,放火偷粮,落井下石。人鬼殊途,她横一手,色鬼、懒鬼、讨厌鬼,下锅油炸。人妖混战,她眉一挑,敢在你姑奶奶面前撒野?不知道她是血族驱魔师?泰然自若是她,狂傲狠戾是她,降妖伏魔亦是她,且看她堂堂血族驱魔师,如何在人、鬼、妖共存时代风声水起,绝代风华。
  • 谁在宿命里勇敢

    谁在宿命里勇敢

    叶枫从一个程序设计师沦落到黑网吧管理员,从北京到西北,从拥有事业和爱情的幸福小子到痛苦失恋、母亲离世的悲惨命运,紧接着一个离奇的命案又引出了诸多迷离的线索,当被指证为凶手的他为了洗脱自身的嫌疑而不得不选择出逃,却发现有人暗中在帮助自己的同时制造了更难以想象的复杂陷阱。
  • 田家有媳

    田家有媳

    “小姐,你不能答应啊!那田家虽然是有名的大户人家,可是这次来提亲的可是他们家的大公子啊!据说这个大公子自从小时候生病以后就成了活死人了,不再醒过来,小姐嫁过去,是要守活寡的啊!”女子淡淡看了哭泣的奶娘一眼,“妈妈觉得我有选择的余地吗?”声音听着凄苦,可是眼中的晶亮却是小小的出卖了她!“半年之内,你必须怀孕,不然别怪本夫人不给你好脸色看!”洞房花烛夜,自己的婆婆冷冷下命令道。黄燕笙看来看躺在床上的“活死人”,这········怎么那个?怎么能怀孕?“大嫂?”幽静的小道上面,迎面就碰到了二流子一般的夫家二叔田青月,想到上次的事情,黄燕笙本能的皱眉,转身就想避开,却还是晚了一步,田青月一个箭步冲了上来,拦住了她的去路,“大嫂怎么见到我就要躲开呢?可是小弟哪里得罪了大嫂?”说着就要伸出手就抓黄燕笙的肩膀。这天下,唯有你与朕共享!朕许你,一生一世一双人!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妈咪快逃,父皇杀来了

    妈咪快逃,父皇杀来了

    俗话说,有仇不报,非君子!她这名小女子,五年后,带着儿子来寻仇!“妈!你这是做什么?”一一不解望着他妈咪手上动作。“妈见你父皇,夜夜流连女人怀抱,怕他早晚会挂掉!所以他好生休息些时日!”夜晚降临,某妃子房中,传来一男子怒吼:“该死的女人!你给本王等着!”--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绝色斗师:修罗庶小姐

    绝色斗师:修罗庶小姐

    【已完结,请亲们放心阅读】他说“云菲,对不起,我骗了你,这是个必输的赌。只有我的消失才能换来世间的安稳,对不起,我丢下了你和孩子。我失信了。这一辈子我最真的一句话,一定没有骗你————我的妻,洛云菲。”【敬请期待下一本,带你走进震撼的情感世界里】
  • 趣味营销学

    趣味营销学

    本书将营销4P同被称为“竞争理论”的博弈论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一些故事和典型案例进行阐述,共分四篇:竞争策略篇、公关及服务篇、产品及品牌篇、渠道及技巧篇。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