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79800000005

第5章 先秦军事思想史(4)

第四,讲究军事训练的方法。先秦兵家普遍注意讲究军事训练的方法,提倡“教得其道”。一是主张从实际需要和可能出发,不拘常法,灵活施教:“因便而教,准利而行。教无常,行无常,两者备施,动乃有功”(《管子·兵法》)。二是主张分层设教,骨干演化,循序渐进,共同提高军事技能水平:“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士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吴子·治兵》)。三是“简募良材”,练其精锐:“兵之胜在于篡(选)卒,其勇在于制,其巧在于势,其利在于信,其德在于道,其富在于亟归,其强在于休民,其伤在于数战”(《孙膑兵法·篡卒》)。

(三)治军的关键:申饬军纪,严明赏罚

严明军纪、申饬军法是先秦兵家共同关注的治军之道,在他们看来,做到号令严明,军纪森然,乃是经武治军的关键环节。早在《周易·师·初六》中就有“师出以律,失律凶”之说,将军事纪律视为克敌制胜的前提条件。《左传》也强调:“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襄公三年》),把严明军纪置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先秦兵家有关申饬军纪军法的理性认识,就其内容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讲究政治纪律,要求军队做到爱民抚众、以取得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不杀老弱,不猎禾稼,服者不禽,格者不舍,奔命者不获。凡诛,非诛其百姓也,诛其乱百姓者也”(《荀子·议兵》)。其次是强调军事纪律,要求将上做到令行禁止,以保证军队的战斗力,“三军服威,士卒用命、则战无强敌,攻无坚阵矣”(《吴子·应变》)。其三是纪律成于教育,从严治军从平时管理抓起,养成士卒严守军纪的习惯,“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孙子·行军篇》)。如是,军队才能成为节制之师,无往而不胜。

“徒法不足以自行”,申饬军纪军法必须通过具体而有力的手段加以保证。这个手段按照先秦兵家的理解,集中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治之以法”,二是“信赏明罚”。“治之以法”,就是制定严明的法规制度,以规范军队的行动。这一点在先秦兵家中具有悠久的传统,如孙子重视军队的法制建设,一再强调“治乱,数也”,“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孙子·计篇》)。又如《尉缘于》主张,凡兵“制必先定,制先定则士不乱,士不乱则刑乃明”(《兵令下》)。在先秦兵家的眼中,要严明军纪,第一步是要制定出法令禁条,所谓“法令者,民之命也,法之本也”,正是这个意思。“信赏明罚”,是先秦思想家一再提倡的确保军纪军法得以执行的基本途径。即通过严刑厚赏迫使将土畏法守纪,听从命令,勇敢杀敌,“故先君明赏以劝之;严刑以威之。赏刑明,则民尽死;民尽死,则兵强主尊”(《韩非子·饰邪》)。指出“非号令毋以使下,非斧钺无以威众,非禄赏毋以劝民”(《管子·重民》)。从而做到“进有重赏,退有重刑”,“令行禁止,严不可犯”。

值得重视的是,先秦兵家与诸子还提出了一系列赏罚原则,以保证信赏必罚的主张得以落实。第一,“罚贵大,赏贵小”。提倡“将以诛大为威”,敢于惩罚那些权贵,“刑上究”,以收“杀一人而三军震”之效果。而奖励则“以赏小为明”,奖于普通士卒,“赏及牛竖、马洗、厩养之徒”,“赏下流”,以激励士气。第二,“罚不避亲,赏不嫌疏”。提倡执法如山,赏罚不私近亲,亦不避仇,“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犯国禁,乱止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商君书·赏刑》);“诚有功,则显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韩非子·主道》)。第三,“赏罚至深至重”。一方面以重赏来励军争胜,“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韩非子·五蠢》)。另方面以严罚来威慑将士,使之不敢轻于犯法,“刑重则人畏,内畏则外坚”(《尉缭子·重刑令》)。第四,赏罚及时,不失时机。“赏不逾时,欲民速得为善之利也;罚不迁列,欲民速睹为不善之害也”(《司马法·天子之义》)。强调赏罚一定要及时,以起到激励将士继续立功,杜绝违令之举再度发生的效果。第五,随时变宜,灵活处置。既讲求执法的严肃性,又注重执法的灵活性,以更好地发挥军事法纪的作用。用孙子的话说,就是“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孙子·九地篇》)。

(四)治军的要义:举贤上功,将为国辅

先秦兵家与诸子认为,“夫将者,国之辅地”,将帅各方面素质的优劣高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军队建设的成败,作战行动的胜负和国家命运的安危:“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孙子·作战篇》)。鉴于对将帅地位重要性的认识,他们普遍重视对将帅队伍的建设,就此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系统形成了选将为将之道,使之成为整个治军理论中的重要内容。

第一,主张将帅要具备优良的素质。其总的原则是文武兼备,刚柔相济:“总文武者,军之将也;兼刚柔者,兵之事也”(《吴子·论将》)。其具体标准,在孙子那里,是要达到为将的五项标准(“五德”):“智、信、仁、勇、严”;在《六韬》那里,是要具备“五材”、“勇、智、仁、信、忠”;在《司马法》那里,是必须拥有“仁、义、智、勇、信”等五种美德。其实均大同小异,基本的要求都是要求做到德才兼备,智勇双全。更具体地说,即一名良将在处事上要“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孙子·地形篇》);有为国献身的崇高道德情操,“师出之日,有死之荣,无生之辱”(《吴子·论将》);在才能上要“知彼知己”、“知天知地”、“通于九变之术”;在管理上要“令素行以教其民”,“与众相得”,关心爱护士卒,能够与广大士卒同甘共苦,“暑不张盖,寒不重衣,险必下步。军井成而后炊,军食熟而后饭。军垒成而后舍,劳逸必以身同之”(《尉缭子·战威》)。树立以“信”、“严”为本的管理手段和以理手段和以“仁”、“勇”为核心的带兵作风。在个人性格修养上,将帅要具备高度的自控能力。用孙子的话说,即“静以幽,正以治”(《孙子·九地篇》)。沉着镇定,喜怒不形于色,待人接物公正无私,处理事务条理井然。处处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敬则谦,率则服”,“使法在已日专,与下畏法曰法”(《司马法·定爵》)。

第二,提倡选将任将问题上要做到惟才是举,量才录用。《尉缭子·武议》主张“举贤用能”“贵功养劳”;《管子·七法》强调“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骏雄”;均是先秦兵家与诸子有关选将必须“惟才是举”理念的典型表述。同时,他们主张在任将上,要注意量才录用,即考察将帅的实际能力以决定适当任用,“以战功之事定勇怯”(《管子·明法解》);“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六韬·文韬·举贤》)。尤其是要注重将帅的基层锻炼经历,即所谓“猛将必发于卒伍”。

第三,强调妥善处理君将关系,做到用将不疑。先秦兵家和诸子普遍主张保持将权的适当集中和专一,反对国君脱离实际情况干涉部队的指挥事宜。“得主专制,胜”,“御将,不胜”(《孙膑兵法·篡卒》)。认为制胜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将能而君不御”。为此,他们提倡将帅应拥有机断指挥权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君命有所不受”(《孙子·九变篇》),即“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六韬·龙韬·立将》)。

四、因敌制胜的战略战术思想

战略战术思想在整个军事思想体系中处于主干的地位,也是中华传统兵学文化的精髓之所在。由于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先秦时期)战略战役战术的层次区别并不清晰,所以我们也可以把它们合称为作战指导思想,或更简单地称作制胜之道。

先秦是中国古代作战指导思想全面发展、基本成熟的重要历史阶段。当时兵家与诸子对作战谋略、作战原则的总结阐发,揭示了先秦战争活动的一般规律,指导了先秦军事实践的开展,并规范和决定了整个中国古代有关制胜之道的基本架构以及嬗递轨迹,即所谓?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武备志·兵诀评》)。

(一)全胜不斗与上兵伐谋

全胜战略思想是先秦兵家所追求的用兵最高理想境界,它的核心含义是以谋略制敌,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辉煌的胜利。其产生渊源于春秋中期以前的战争实践,而将它提炼升华到理论层次,形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观念,则是兵圣孙子。

考察春秋中期以前的战争历史,可见到当时的战争除了铁血厮杀这残酷一面以外,还存在着比较多的以迫使敌方屈服为宗旨的温和一面。而即便是铁血残酷较量那类战争中,也不缺乏崇礼尚仁的特色。如武王灭商后,曾封纣王子禄父“殷之余民”,让其保留殷商的血祀;即使在周公东征平叛后.也还将殷商嫡裔微子封于宋地,延续作统。这些就是比较典型的“兴灭国,继绝世”的事例。

至于春秋前中期的战争,那就更多的是以迫使敌方屈服为基本宗旨,因而是军事威慑多于会战。换言之,以军事威慑和政治谋略迫使对方接受自己的条件,乃是当时相当普遍的现象,真正以主力进行会战决定胜负的战争为数比较有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以兵车”,就是明显的例证,这一战争的时代特色,为形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提供了历史文化的温床。

系统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全胜战略,倡导“上兵伐谋”的是兵圣孙子,他在《孙子·谋攻篇》中明确表示:“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是故上兵伐谋,其次代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此言高屋建瓴。大气磅礴,要言不烦、主旨鲜明深刻地揭示了用兵手段的极致——上兵伐谋;描绘了用兵理想的臻境——不战而屈人之兵。先秦兵家的“全胜”战略思想大厦由此而高高矗立了起来。

《孙子》十三篇中,提到“全”的地方多达十余处。可见“全”在孙子兵学体系中的地位,如同孔子哲学的核心“仁”,老子哲学的核心“道”,墨子哲学的核心“兼爱”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孙子认为,推行全胜战略是理之所宜,势之必然。它对己方来说,代价最小;对彼方来说,反抗最小;对民众来说,灾难最微;对天下来说,获益最大。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其他先秦兵家与诸子对全胜战略也是普遍认同、积极阐发的。如(六韬》就一再强调“全胜不斗,大兵无创”(《发启》);“故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军势》)。《尉缭子》指出:“高之以廊庙之论,重之以受命之论,锐之以逾垠之论,则敌国可不战而服”(《战权》)。《老子》也从“不以兵强于天下”的基本立场出发,明确提出在战略上所应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为“善胜敌者不与”(《六十八章》)。以“无为而无不为”、“不争而善胜”的方式来实现战略上的全胜。它们之间论述的侧重点虽不无差异,但其核心精神应当说是一致的,就是要做到以威德服人,智谋屈敌,不假杀戮,广致投降。

为了达到预期的全胜战略目标,先秦兵家和诸子主张在战略谋划上做到胜敌一筹,这就是强调“知彼知己”,“遍知天下”,系统全面地考察战争的主客观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校之以计而索其情”(《孙子·计篇》);“兵起而程敌,政不若者匆与战,食不若者勿与久,敌众勿为客,敌尽不如,击之勿疑”(《商君书·战法》);“为兵之道……存乎遍知天下,而遍知天下无敌”(《管子·七法》)。在力量对比上争取占有强大的优势,即加强军事实力,造就“胜兵以镒称铢”、“胜于易胜”的有利态势。在战争准备上,做到周到细致,文武并重,即“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孙子·形篇》);“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史记·孔子世家》);“圣人务具其备,而慎守其时,以备待时,因时兴事,时至而举兵”(《管子·霸言》)。从而牢牢地“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在实行方式上,重视“伐谋”与“伐交”,即“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六韬》更提出“文伐十二法”,通过各种非军事手段削弱和瓦解敌方,“十二节备,乃成武事。所谓上察天,下察地,征已见,乃伐之”(《文伐》),从而“必以全争于天下”。在作战行动卜,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或强调先发制人,突然袭击,速战速决,进攻取胜,即提倡“兵贵胜而不贵久”(《孙子·作战篇》);“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孙子·九地篇》);要求做到善于把握战略进攻的时机:“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善战者,见利不失,遇事不疑。失利后时,反受其殃。故智者从之而不释,巧者一决而不犹豫”(《六韬·军势》)。或主张后发制人,积极防御,持久破敌,“尽其阳节,盈吾阴节而夺之”(《国语·越语下》);“守弱节而坚之,胥雄节之穷而因之”(《十大经·顺道》)。总之,要辩证处理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人的关系,“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左传·昭公二十、年》),为实现全胜战略服务。先秦兵家这一以谋制敌的全胜战略思想,系统而完备,深刻而辩证,”反映出古典战略理论已趋于成熟,对中国历代兵学理论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二)鸣鼓而战与不以阻隘

同类推荐
  • 军临天下

    军临天下

    一个充满矛盾的男人。南宋,当大散关之战中陈天放意外救出岳飞之子岳云之后,属于他的命运就已经悄然改变,和他一起改变的还有岳飞的命运,冷血中带点柔性,宋高宗的十二道金牌令箭?陈天放说:“飞爷,不用去理会,跟着我,保你一命。”面对自己所爱的人,陈天放柔到极致;面对自己的朋友,陈天放刚到极致;面对自己的敌人,陈天放狠到极致。柔、刚、狠,杀伐果断,不一样的南宋,不一样的历史,不一样的剧情,究竟谁才是胜者,谁又是败者?《军临天下》期待你的加入!另外,欢迎关注千军的新浪微博,门里千军
  • 鏖兵台儿庄

    鏖兵台儿庄

    蒋介石是当时中国军队的最高统帅,他调兵遣将,任命李宗仁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策定津浦线防御战;他下令处决韩复榘;他同李宗仁及台儿庄前线各高级将领保持密切的电报联系;在台儿庄最危险的时刻,他亲临前线巡视;在举国欢庆台儿庄大捷时,他通电全国,告诫军民保持清醒头脑,“闻胜勿骄”。
  • 孙子兵法与三国精髓

    孙子兵法与三国精髓

    本书分上下两部,讲述了《孙子兵法》与《三国演义》的战术原则,以及它的谋略精华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孙子兵法》和《三国演义》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历代中外军事家、政治家及文史学者和生产经营管理者都重视它。特别是在军事领域,它被誉为“兵经”、“兵学圣典”、“百代谈兵之祖”,蜚声于世界军事理论界,载誉于世界文化史。青年毛泽东最喜欢的就是两本书;办事兼传教之一曾国藩誉其为处世为人之圣典;经营之神松下幸这助誉其为经营管理的天条。《孙子兵法》与《三国演义》也是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它的影响遍及全世界,它已被译成英、俄、日、德、意、捷、朝等数十种文字出版。
  • 世界军事百科之海战武器

    世界军事百科之海战武器

    军事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和稳定的象征,在国家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军事知识,是我们每一个人光荣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
  • 诗国文苑:古代文学经典选读

    诗国文苑:古代文学经典选读

    徜徉诗国,畅游文苑,我们与古代文学大师“交游”。将上古的醇厚、汉唐的华美、两宋的平易、明清的包容揽入手中,展卷细读,掩卷长思,如品清茶,如饮醇酒。在这里,我们感受到的是美的熏陶,心灵的皈依,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鸣。
热门推荐
  • 落日传说

    落日传说

    神秘的宿命之镜,晶莹的镜子城堡。到游乐园游玩的女孩易沐悠,开启了她命运中的第一个转折。被妖魔缠身的她为了得到他们的保护,不得已定下契约,穿梭于各个时空,收集镜子碎片。安静悲伤的赛修,腹黑的迪洛斯,神秘的痕,头脑简单的凯弥尔。一个个原本离她生命很遥远的少年就这样悄悄走入了她本该平凡的生活。历史、神话、传说。她在这些或存在、或消亡的历史中穿梭,邂逅着一个个未曾被史书记下的故事。
  • 富爸爸家训大全集(超值金版)

    富爸爸家训大全集(超值金版)

    本书的下篇主要讲述了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领导力。都越来越需要强有力的领导人物。上至国家、企业,本书上篇以上述研究为基础,针对我国家庭理财教育的现实,系统地借鉴和参考了西方发达国家理财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下至社团、部门,“富二代”接班的话题正在社会上讨论的如火如茶。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因为无论什么样的组织和团体。,相信会给读者带来有益的启发。其实,从小培养孩子的领导力不仅仅关系到家族企业领导人的传承问题,也关系到全社会年轻一代培养的问题,都是如此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麦城谜案

    麦城谜案

    这是一桩没有凶手的离奇谋杀,在一座无法逃离的荒诞城市中渐渐铺展。在路上旅行了多年的夏天忽然接到电话,告知他的挚友麦子卧轨自杀了,于是匆忙返回麦城。而葬礼上的一些细节,使他开始怀疑这起命案的始末,并着手展开一系列调查,最后却陷入更大的陷阱当中。麦城巨大的阴影之下,究竟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谜题?是幻想,是希冀?是欲望,是梦想?是用大段内心独白来构建出的阴谋,还是追求自由与真理的蓝色骨头和信仰?这些都不重要,唯有他,一直在这城市的深处悄然观察着。
  • 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2

    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2

    姜生与凉生,互相牵扯住对方的一生,却无法圆满一段寻常的爱情。他们之间,隔着的是世俗的伦理道德,只能默默相望而无法相守。或许只要还能相望,便会觉得时间安好。程天佑,让人心疼的男子,有着优渥的身世,却宁愿披挂着满身的伤痕等待姜生回眸……
  • 人一生要注意的50个细节

    人一生要注意的50个细节

    细节不容忽视,很多时候是细节决定成败。本书总结出决定人一生成败的50个细节,指出其对感情、生活、工作、处理等发挥的重大作用,并结合大量经典实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把握这些细节的方法和窍门,使读者不仅能深刻地认为细节,提高人生境界,还能更好地抓住细节,最终达到成功目标。
  • 以和为贵

    以和为贵

    平凡的城市白领顾夕颜因为一件偶然的救助事件穿越到了一个陌生的时空,她没有改变这个世界的能力,也没有统治这个世界的野心,只想老公孩子热炕头的平凡生活,可生活从来都是不如意的,命运自有它的安排……搬家了,大群。群号:62133879新文《庶女攻略》已开坑,欢迎姊妹们捧个人场。
  • 热血首席:宝宝去盗墓

    热血首席:宝宝去盗墓

    读者群:253654054看那粉嘟嘟的小脸,就让人忍不住吧嗒的亲一口。唐小雨刚把嘴凑过去,就听见娃娃音。“你这个女人想干什么?我可不是你外甥……”刚出生的孩子怎么就会说话了呢?“我是来自大明朝的盗墓师,你不能通过亲我吸取我的灵魂力量……”阿姨我才懒得吸取你的灵魂力量呢,不过我倒是对盗墓感兴趣,快点儿说,怎么才能盗宝藏啊?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麻醉安全与质量管理

    麻醉安全与质量管理

    该书提供了麻醉相关技术,麻醉临床争议与进展 ,危重、疑难患者的麻醉及围术期管理,麻醉实践中的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介绍。该书结合临床麻醉实践情况,论述了对手术麻醉的安全和风险等方面情况的认识,提出了加强手术麻醉质量管理的建议,进而有效减少医疗纠纷,从而保证手术麻醉的安全及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