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孙子曰:夫陷齿戴角,前爪后距,喜而合,怒而斗,天之道也,不可止也。故无天兵者自为备,圣人之事也。黄帝作剑,以阵象之。羿作弓弩,以势象之。禹作舟车,以变象之。汤、武作长兵,以权象之。凡此四者,兵之用也。
何以知剑之为阵也?旦暮服之,未必用也。故曰,阵而不战,剑之为阵也。剑无锋,虽孟贲之勇不敢将而进者。阵无锋,非孟贲之勇也敢将而进者,不知兵之至也。剑无首铤,虽巧士不能进。阵无后,非巧士敢将而进者,不知兵之情者。
故有锋有后,相信不动,敌人必走。无锋无后,劵不道。何以知弓弩之为势也?发于肩膺之间,杀人百步之外,不识其所道至。故曰,弓弩也。
何以知舟车之为变也?高则……何以知长兵之为权也?击非高下非……卢毁肩,故曰,长兵权也。凡此四……中之近……也,视之近,中之远。权者,昼多旗,夜多鼓,所以送战也。凡此四者,兵之用也。皆以为用,而莫彻其道……功。凡兵之道四:曰阵,曰势,曰变,曰权。察此四者,所以破强敌,取猛将也。
【注释】
此是篇题,写在本篇第一简简背。
陷:借为含。“含齿戴角、前爪后距”,指有牙、角、爪、距的禽兽。
天兵:指自然赋予动物的武器,如齿、角、爪、距等。无天兵者:指人。
作:创造,发明。
象:象征。
羿:后羿,夏代有穷国的君主。
禹:夏朝的建立者。
汤、武:指商汤和周武王。
服:佩带。
孟贲:古代著名的勇士。
首铤:剑的把柄。
走:败走。
道:由。意谓不知从何而来。
“为”字原简写脱,据文义补。
彻:通达,明白。
自“……功。凡兵之道四。”至此为一残简。这一简的位置也有可能在上文“凡此四……与……中之近”之间。
【译文】
孙膑说:凡有齿、有角、有爪、有距的禽兽,都是悦时聚,怒时斗,这是自然现象和规律,是无法制止的。而人虽然没有齿、角、爪、距那样天生的武器,却可以制造,古代的圣人们就是这样做的。黄帝制造剑,而兵阵的作用就像剑一样。后羿制作弓弩,而兵势就要像弓弩发射一样,锐不可挡。夏禹制作舟车,而用兵的机变也正像舟车灵活多变一般。商汤、周武王制作长兵器,兵权就要像用长兵器一般紧握在手。以上四个方面,都是用兵之本。
怎么知道军阵像剑一样呢?剑是无论早晚都佩戴在身上的,但未必使用。所以说,军队要随时保持阵形,但未必就作战,在这个意义上说,军阵像剑一样。剑如没有把柄,那么,即使技巧高超的人也不能用它去杀敌。军阵如果没有后卫,就像没有用剑技巧的人却用没把的剑去杀敌一样,那是完全不懂用兵的情理。
所以说,军阵有前锋又有后卫,而且协调一致,保持阵势稳定,敌军就必定会败走。如果军阵既无前锋又无后卫,怎么知道兵势和弓弩一样呢?弓弩是从肩和胸部之间发射出去的,在100步以外杀伤敌人,敌人还不知弓弩是从哪里射来的。所以说,兵势要像弓弩一样,在敌军尚不知道时已经给予打击了。
怎么说用兵的机变像舟车一样的灵活呢?怎么知道兵权像长兵器一样呢?所以说兵权像长兵器一样。指挥作战,白天多用旗帜,晚上多用金鼓,来传达作战命令。这四项都是运用的根本。人们总以为明白了,其实不然,你未必完全透彻。用兵的根本有四项:第一叫兵阵,第二叫兵势,第三叫机变,第四叫兵权。懂得这四项,才能用来击败强敌,捕获猛将。
【心得】
本文章写得生动入微。以野兽都有角、齿、爪、距,并且时聚时斗,生动形象地来说明在人们之间也难免会有争斗,并通过人类作战手段演变的情况,引出了用兵作战的四项根本。这种写法对人们很有吸引力又具有启发性。文章以剑作比喻,说明兵阵的重要和布阵的要点;用弓弩发射说明兵势的含意和作用;用舟车的灵活说明用兵必须机智;用长兵器紧握说明兵权的重要,都很形象生动,让人思考和想象。文章在最后总结时又强调指出,只有懂得这四项根本,才能破强敌,取猛将。这就是要求统兵将领必须懂得兵阵,善蓄兵势,能机智指挥,要牢牢掌握兵权。
说到兵阵,诸葛亮算是布阵的大行家了,所以很多人都怕落入他所设下的陷阱,他布阵之妙,为世人称道。
三国时,刘备进攻汉中一带,曹操亲自率领大军前来防御,两军在汉水两岸隔河相对。诸葛亮仔细观察了地势,见汉水上游,有一片丘陵地带,可埋伏1000余人,他回到军营中,对赵云说:“将军可以带领500人,携带战鼓号角,埋伏在上游的丘陵地带。只要听到我军炮响,你们就可以擂鼓吹号,但不要出击敌人。”赵云遵命带兵埋伏去了。
第二天,曹军前来挑战,蜀军却闭营不出,连弓箭也不放,任凭曹军叫骂。曹军见蜀军不出战,只好撤回。晚上,诸葛亮见曹军大营灯灭人歇,便下令放响号炮。赵云听见炮声,立即下令擂鼓咚号。曹军忽听外面鼓角齐鸣,以为是蜀军前来劫营,连忙集合队伍准备应战,却看不见一个蜀军人影。
折腾了半天,刚准备回营休息,岂料一声炮响后,鼓角再鸣,蜀军呐喊声震天动地。曹军不敢休息,通宵未眠。此后,一连三个晚上,蜀军用这样方去搅得敌军疲惫不堪。曹操心中有些发慌,便令曹军后退30里扎营。诸葛亮于是请刘备亲自渡过汉水,在水边扎下营寨,并嘱咐他如此这般依计行事。
第二天,曹操见刘备背水扎营,不由得大喜,便指挥曹军前来进攻。蜀军派刘封出阵挑战,曹将徐晃拍马上前同他交手。两人没战几个回合,刘封抵敌不过,拨马便逃。曹操立即指挥大军掩杀过来。蜀军逃到水边,丢下刚扎起的大营,并将粮草军器散落满地。曹军见状,停住追击,纷纷争先恐后地拾取蜀军丢弃的东西,阵脚立即乱了起来。
曹操知道中计了,急忙下令鸣金收兵,但蜀军已经不失时机地杀了回来。早就埋伏好的赵云、黄忠也从两边杀出,曹军大败而逃,蜀军在后面连夜追赶。曹操想逃回南郑城,不料到了城下,却见城头上飘满了蜀军的旗帆,原来张飞、魏廷二将早已率部攻取了南郑。曹操愈加慌乱,急忙领兵逃往阳平关。
诸葛亮命令张飞、魏廷去截断曹操的粮道,又吩咐赵云、黄忠兵分两路去放火烧山。曹操退守阳平关后,派探子出去打听蜀军的消息。探子回来报告说,蜀军已经堵截了远近小路,并且放火烧光了山上的柴草。过了一会儿,又有探子报告,张飞、魏延已经把粮草劫去了。曹操听后大惊失色,曹军的粮草供给断了!他知道拖延不是计,便领军出了阳平关,想同蜀军速战速决。两军交锋不久,蜀军便又败退,曹操求胜心切,便指挥大军不顾一切地追杀过去。突然蜀营中又鼓角齐鸣,曹操一惊,怕有埋伏,连忙下令后退。曹军上次吃了大亏,现在又听蜀营呐喊声声,便惊慌失措,自相践踏,死伤很多。
曹操率军退回阳平关不久,蜀军追兵便来到了城下。蜀军并不急于攻城,而是到处放火,又是擂鼓又是鸣号,而且喊杀声不断。曹操已如惊弓之鸟,坐立不安。他最后决定奔城出逃,蜀军又一路追杀。曹操逃到斜谷界口,见蜀军又跟杀过来了,只好勉强出战。魏延见曹操出营了,便张弓搭箭,一箭将他射伤。曹操再不敢恋战,只好放弃斜谷界口逃命。汉中从此落入刘备之手。
再说兵势,李世民的一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李世民当年统兵征讨王世充时,唐军刚到青城宫,还未筑营,王世充已带领2万精兵,在谷水岸边依险布阵。唐军兵将见敌军阵势严谨,军兵强壮,都有惧怕之心。李世民却对大家说道:“贼军已经势穷了,他们所有军兵前来,是想拼死一战,侥幸取胜。我军只要这一仗打败了王世充,他就再也不敢出战了。”李世民随即命屈突通带领5000步兵,渡过谷水去向敌军挑战,一交锋就以纵烟为号。前锋走后,李世民命令众将士整好衣装随时待命。不久,对岸青烟如柱,升腾起来,李世民一马当先向敌阵冲去。众将士紧随其后,纷纷渡河,前去和屈突通带领的军兵会合攻敌。李世民要探知敌阵厚薄,独自带领几十名兵将,冒险杀入敌阵,从阵前杀向阵后,所向披靡,直杀到河堤,又杀了回来。这时,唐军已是人自为战,相互不能照顾,李世民和随行兵将失去联络,身边只有邱行恭一人相随。敌数骑军兵追赶过来,用强弓射李世民,未中,但他的马却中了敌箭,险些翻倒。李世民及时发现,跃下马来。邱行恭慌忙回转马来,杀敌数名敌兵不敢再前。邱行恭把马让给李世民,自己手执长刀,在马前高呼开路,又砍死几名敌兵,力保李世民突阵而出,回到唐军大队之中。李世民毫不停歇,督军继续奋战。王世充不甘示弱,指挥军兵死战。两军鼓声大震,众将士欲血拼杀,击战3~4个时辰,王世充终于坚持不住,领兵退去。李世民领兵追杀,直抵东都城下,把东都四面包围起来,昼夜不停攻城。这一仗的胜利全靠李世民身先士卒的英雄气概鼓舞了唐军将士的士气,最终唐军的气势压倒了王世充的军队。这一仗,王世充乓力占优,又据险防守,自以为唐军匆忙之间必不敢来攻。可李世民却挥军猛攻,浴血奋战。兵势在这一仗中起了决定作用。通过上面的故事,我们明白,所谓兵势,就是一支军队的士气,就是对敌军的威势,要战胜敌军,必须激发将士的士气,增强他们胜利的信心。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卧龙先生诸葛亮后,对他敬重不已,拜他为军师,每有军机大事,必定向他求教,然后再作决定。刘备常常对关羽、张飞二人说:“我得了孔明,犹如鱼儿得了水”。当时诸葛亮还未曾参与过战事,关、张二人并不知道他的盖世奇才,只当他是区区一介书生,所以对他很不服气。
有一天,正好有探马来报告,说是夏侯惇率领10万曹军正向刘备驻军的新野杀来。张飞对关羽说:“既然大哥依赖诸葛亮,这次就让他去迎击曹军好了。我正要看看这位书生到底有多大能耐!”对关、张二人的心思,诸葛亮早有觉察。他担心诸将不听从他的指挥,破敌良策无从突破,便对刘备说:“主公真要让我率军破敌,就请赐我尚方宝剑,允许我对不听指挥的将领先斩后奏。”刘备答应了。
诸葛亮有了尚方宝剑后,便召集诸将前来听令。从将到齐后,诸葛亮开始调兵遣将起来。他下令;“关羽领兵1000人埋伏在博望城左边的豫山,敌人到时,不要同他们交战,放过来就行了,等南边起了火,就立即烧掉敌人的粮草辎重。张飞领兵1000人去城右边安林后的山谷中埋伏,看到火起,便去博望城中放火烧敌人的屯粮仓库。关平、刘封二人率领500人马,到博望坡后两边等候,敌军一到便放火。赵云领兵前去正面迎敌,只准输,不许赢。主公亲领1000人马作赵将军后援。诸将听清楚,不得有误。”
关羽见诸葛亮连刘备都派上任务了,唯独他自己无事可干,便问:“那么军师您干些什么呢?”诸葛亮答道:“我一介书生,不能上阵,只好坐守新野县城了。”张飞听后,不满地说:“军师倒挺自在,光让我们去厮杀。”诸葛亮正色说道:“尚方宝剑在此,违令者斩无赦!”张飞无奈,只好领命而去。几将领对位诸葛亮的安排都不太理解,但慑于尚方宝剑,便都按照命令去布置了。
众人离开后,诸葛亮又吩咐刘备立即带兵去博望坡驻扎,等明日黄昏曹军到来后,先弃营而逃,见火起再杀回去。他又令孙乾、简雍二人准备庆功筵、记功簿,专等诸将打胜仗回来。仗还没打便准备庆功,这倒让刘备也疑惑不解起来,但大战在即,他也不好再说什么。
夏侯惇和于禁率领曹军到了博望,留下一半人马看守粮草,在后面慢行,自己则带了另一半人马向前急行军。不一会,曹军同赵云率领的1000人遭遇了。夏侯惇见赵云的人马队伍零乱,旗帜不整,便暗暗嘲笑诸葛亮不会用兵,竟以这徉的部队作前锋。赵云拍马来战夏侯惇,刚打了几回合,便诈败而逃。夏侯惇指挥曹军紧紧追杀,追了一会儿,赵云回马再战,然后又败去。
曹将韩浩似乎看出了赵云是诈败而逃,便提醒夏侯惇说:“赵云可能是佯败,想引诱我们进人埋伏圈。”夏侯惇满不在乎地说:“敌人军容不整,即使有十面埋伏,也不用害怕。”曹军继续追击,不一会便来到了博望坡。忽听一声炮响,刘备率军杀了过来。夏侯惇见刘备的人马不多,便引军来战。刘备、赵云假装抵敌不过,急忙又逃。渐渐地,天色已晚,天上阴云密布,风也越来越大。夏侯惇领兵一路追杀,却发现道路越来越窄,两边树木杂生,野草遍地。
于禁看见这种情景,心中一惊,急忙对夏侯惇说:“赶紧停止追击,当心敌人纵火烧山!”夏侯惇也突然明白过来了,当即命令撤退。但这时,只听喊杀声大起,关平、刘封已率部到处放起火来,风助火势,很快,四面八方都是烈焰熊熊了。曹军大乱,争相逃命,自相践踏,死伤无数。刘备、赵云趁机回军掩杀,曹军溃败。
就在夏侯淳惊被困博望坡的同时,张飞领兵放火焚烧了曹军的粮草,关羽又攻取了博望城。夏侯惇杀出重围后,见无路可逃,便收拾起残军。狼狈地回到了许昌。
博望坡一战后,诸将尤其是关羽、张飞二人终于领略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从此后对他更加敬重。
诸葛亮用兵的故事告诉我们,军事上讲的机变,就是能顺应形势,因时、因地、因人而巧用兵法,用出人意料的策略战胜敌军。说到兵权的重要,前面已有涉及。总之,对于兵权必须紧握手中,又必须善于使用,才能发挥其威力。从以上的例子中可以看到,兵阵、兵势、机变、兵权,是用兵取胜的关键。兵权,是一切军事作战的前提条件;运用兵阵,是作战的基础,不会或不善运用兵阵的人,是不可取胜的;兵势和机变,可以说是保证胜利的手段,不会造成兵势和发挥兵势,就无法增强军心,更能保证胜利;不善机变,就无法超出敌人预料,同样不能保证胜利。当然,这四项又紧密相连,所以孙膑说:“察此四者,所以破强敌,取猛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