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传记
一、传记的源流和作用
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因此也称人物传记.
我国传记写作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的史学著作中,就有了记人的成分.比如《左传》,作者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就往往写到人物的思想、言论和行动,从而使人物形象活现于纸上,这是传记写作的萌芽.到了西汉司马迁《史记》的出现,传记就以其翔实而典型的文字记录和朴实而又形象的文学色彩,高耸于史学和文学园林之中.《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既是以帝王将相及当时有影响人物的活动为中心的史实“实录”,也是我国古代人物传记的典范.从此,传记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源源不绝,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写作也日益兴盛.
传记是有着很高的价值的.
1.从史学上来说,它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史料,生动逼真地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风俗人情等各方面的真实画图,成为《史记》以来历代“正史”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史书中的记事部分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如果说,史书中记事部分是舞台上的彩色背景,那么,传记是同一舞台上活跃着的人物,更具有可感性.
2.从文学上来说,传记注重于写人,注重写细节,注意个性化语言,这不仅给人以艺术熏陶,而且为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各类文学创作准备了丰厚、感人的资料.在某种意义上说,传记文学开了小说、戏剧创作的先河.
3.传记中所反映和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对于人们有着很重要的启迪作用,可以为人们治理国家、处理繁纷世事以及工作与生活提供有益的借鉴.正因如此,人们喜爱传记,不少人撰写传记.于是,传记便成为社会生活中常用的一种实用文体.
二、传记的种类
从古迄今,我国是传记和传记文学写作十分繁荣的国家.随着社会的前进,传记这一文体的写作也不断发展变化,出现了百蕾竞绽、争奇斗妍的绚丽景象.它既有尺幅精小的数百、数千言的短章,也有规模壮观的数万、数十万言的宏篇;它既有以记叙生平事迹为主的,也有以评述思想演变过程为主的.目前常常用的,则有自传、传(包括小传)、评传、别传、外传等.一部分以追述人物生平事迹为主的回忆录,也是传记的一种形式.
1.自传.是自述生平的文章.作者为了让别人了解自己所走过的生活道路,把自己一生中经过的历史,系统而又有重点地介绍出来,这就是自传.自传有繁有简,繁的可达数十万言,简的可少至数百或数十言.长篇自传可以包容当时当地大的时代背景、周围的环境、人物以及自己当时的思想状态、所作所为等,如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即是.短的自传则可将重点放在自己的思想与行动上,甚至可以选取自己生平的几件典型事情来写.有的自传可简略到如同一些表格的简历一样.自传的内容大多根据自己工作的性质来确定.如革命家的自传,主要记述自己的革命经历;作家的自传,主要记述自己创作的过程和经验.自传可以是生平事迹的实录,也可以具有一定文学性而又不同于自传体小说.自传体小说,如高尔基的《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郭沫若的《黑猫》等,已是文学作品,因为它们已经过艺术加工,有了一定程度的夸张和虚构.自传若写成了自传体小说,那就会减弱它的历史价值和真实性、准确性.
2.传与小传.是记述他人生平的文章.记述较全面、篇幅较长的,可叫做传或传略;记述较简或只是有选择地写出几件有代表性的事情,篇幅较小的,叫做小传或事略.小传也应写出一个人经历的全貌,只是笔墨着重放在几件典型事情上,但它决不是人物小故事.无论是传还是小传,都不应写成传记体小说或故事,而应写出人物的诞生地、出生年月、主要经历的概貌等.现在这类作品很多,如《马克思传》、《恩格斯传》、《列宁传》,以及一些科学家小传、作家小传等.
3.回忆录.可算作传记的一种形式,但它又不全是传记.它有的记述某一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有的回忆一个家庭的兴衰,有的叙说某人的片段故事,这些都不能说是传记.惟有较为全面系统地叙述本人或他人生平事迹的,才能算作传记.
唐代刘知几在《史通》中,还提到有“别传”.他说:“贤士贞女,类聚区分,虽百行殊途,而同归于善,则有取其所好,各为之录,若刘向《列女》、梁鸿《逸民》、赵采《忠臣》、徐广《孝子》.”这种所谓“别传”,原是区别于正史传记的“另体”,而现在随着被传对象地位的变化,已登堂入室,成为“正传”.了.它合则成书,分则成篇,和“传与小传”合流了.
此外,还有“外传”.刘知几说:“其余外传,则神农尝药,厥有《本草》;夏禹敷土,实著《山经》;《世本》辨姓,著自周室;《家语》载言,传诸孔氏.”这种“外传”,虽称为传,实际并非人物传记.《本草经》原是药书,《山海经》记山川、部族、物产,有人物却为神话传说,并无真人真事.《世本》辨列诸侯、大夫的姓氏、世系、居作(都邑与制作),《孔子家语》也只以遗文逸事综合成篇,未记孔子生平.这些都不是现在意义的传记.至于《飞燕外传》记赵飞燕姐妹故事,《汉武帝内传》写武帝降生至崩葬事,虽杂事实,却多为推演,显是小说家言.外传、内传,或为史书所不载的人物立传,或于正史外另为作传,所记皆遗闻逸事,不可视为传记的正宗.
至于以“传”命名的《莺莺传》、《白蛇传》,以及田间的《赶车传》等,都是由传记演变而成的文学作品,不是真正的史传.
三、传记写作的基本要求
传记有史学性的,也有文学性的,以能达到两者统一的为最上乘.一般说来,前者强调事事真实可靠;后者强调在基本事实和骨干情节是真实的基础上,可有一些想像和细节虚构.二者虽然略有区别,但在写作上有着共同的要求和必须遵循的原则:
1.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考察、研究、分析传主的生平情况、所遇到的重大事件及各个时期的政治表现,从而确定传记或褒或贬的主题思想.
传记不同于史料,不是纯客观的生平记录,无论写得详繁还是简略,它都要表现出一种思想倾向,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或者给人们一定的启发.为此,传记作者的占有大量材料,科学地研究分析材料,认真地处理与组织材料,是十分重要的.给传记以明确的主题,其材料才能有用,其作品才有灵魂.如果只是罗列材料,事无巨细,芝麻豆子摊于一场,而无一条主线来贯穿,那就不可能成为传记.从材料的研究中确定写作的思想倾向,是传记写作的重要步骤.这就要求作者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对所写的人物作全面的考察、分析和估价,做到爱憎分明,评价中肯,褒贬得当.
2.传记作品还应该写出从传主的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自传更应该如此.因为写自传的目的,一方面是让组织或别人了解自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咱勺认识,以便今后更好地工作和学习.然而,这种经验教训最好不要干干巴巴地用说教口气讲出来,因为这样写会影响传记以记事为主的特点.寓理于叙事之中,让读者自己品味出来,这才是上乘之作.
3.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夸大,不缩小,不编造.真实是传记有别于传记小说的一个根本标志.传记作品要完全真实,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重要细节.一个重要细节的失真就会动摇全篇传记的价值,更不待说重要情节了.但这并不是说,撰写传记要照葫芦画瓢,眉毛胡子一把抓,把人物的一颦一笑都毫不遗漏地记录下来.恰恰相反,要有重点,要选取那些与人物生活、思想、工作有密切关系的事件和情节来写.为了将人物写得形神兼备,还可以适当地作些文学渲染.这渲染当然又是必须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的.
传记写作中的实事求是,主要指的是在写作过程中要始终贯彻“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这是传记获得强大生命力的一个关键.司马迁笔下的项羽、刘邦、陈涉、萧何、张良等人物所以能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各具神态,各有性格,就是因为他贯彻了“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譬如,在《李斯列传》中,司马迁对丞相李斯辅佐秦始皇“竞并天下”、“卒成帝业”的重要作用给予充分肯定,但又对他“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与赵高同流合污,篡改玺书,另立胡亥,导致秦亡的劣迹作了无情的揭露.在《陈涉世家》家,司马迁破天荒第一次为“瓮牖绳枢”的陈涉、吴广树碑立传,赞扬他们揭竿起义,“伐无道,诛暴秦”的功绩,尤其强调了陈涉的最先“发难”之功;同时也如实地写了陈涉称王之后,位尊忘本,深居简出,妄杀故旧,落得众叛亲离、一败涂地的下场.这样的“实录”,不仅能将人物写得有血有肉,而且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4.传记作品应该具有文学色彩.成功的传记,往往以所传之事给人启迪,所传之人供人效仿,有一定的教育作用.为了达到吸引人、教育人的目的,它就不能不注意写作技巧,不能不使之具有文学色彩.
传记是写人的.为此,在写作中一定要抓住人物的特点,记述其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大事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特征的典型小事.不写大事,无法表现人物的贡献;不写小事,无法使人物活起来,甚至还往往会使作品流于一般化、模式化.要使传记写得生动感人,就应该深入研究人物的生平事迹、性格特征和思想品德,用创造性的笔法来展现人物的思想面貌和个性特征.比如刘邦和项羽是同时代的人,都参加了反秦斗争,一般作者写这两个人物很可能写不出他们的个性.而司马迁却将这两个人物写得活灵活现,其手法就是从不忽略有特征的小事的叙述,当看到秦始皇威风凛凛出巡时,刘邦十分羡慕地叹道:“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而项羽则说:“彼可取而代也!”司马迁选用了这两句话,就把两人的不同性格、不同气概和不同地位处境活灵灵地表现出来了.
细节描写对于表现人物十分重要.如在《张仪列传》中,司马迁写张仪去楚国游说,非但没有凑效,反被怀疑偷盗玉璧,“掠笞数百”,获释还家后夫妻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
妻日:“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
张仪谓其妻日:“视吾舌尚在不?”
其妻笑曰:“舌在也.”
仪日:“足矣!”
游说之士是离不开“舌”的,司马迁抓住这个特点,在舌上作文章,既刻画出张仪受挫不馁的性格,又突出了张仪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的信念.可见,为了把人物写活,富有立体感,就必须从各个侧面挖掘和占有足以表现人物特征的典型事例和细节,即最能体现这种特征的思想、言论和行动及轶事、趣闻等,进行描写和渲染.
例一:
鲁迅自传
鲁迅,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之绍兴城内姓周的一个大家族里.父亲是秀才;母亲姓鲁,乡下人,她已自修到能看文学作品的程度.家里原来祖遗的四五十亩田,但在父亲死去之前,已经卖完了.这时我大约十三四岁,但还勉强读了三四年多的中国书.
因为没有钱,就得寻不用学费的学校,于是去到南京,住了大半年,考进了水师学堂.不久,分在管轮班,我想,那就上不了舱面了,便走出,又考进了矿路学堂,在那里毕业,被送往日本留学.但我又变计,改而学医,学了两年,又变计,要弄文学了.于是看些文学书,一面翻译,也作些论文,设法在刊物上发表.直到一九一○年,我的母亲无法生活,这才回国,在杭州师范学校做助教,次年在绍兴中学做监学.一九一二年革命后,被任为绍兴师范学校校长.但绍兴革命军的首领是强盗出身,我不满意他的行为,他说要杀死我,我就到南京,在教育部办事,由此进北京,做到社会教育者的第二科科长.一九一八年“文学革命”运动起,我始用“鲁迅”的笔名作小说,登在《新青年》上,以后就时时作些短篇小说和短评;一面也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讲师.因为作评论,敌人就多起来,北京大学教授陈西滢开始发表抨击文章,其中的“鲁迅”就是我,由此弄到段祺瑞将我撤职,并且还要逮捕我.我只好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做教授;约有半年,和校长以及别的几个教授冲突,便到广州,在中山大学做了教务长兼文科教授.
又约半年,国民党北伐分明很顺利,厦门的有些教授就也到广州来了,不久就清党,我一生从未见过有这么杀人的,我就辞了职,回到上海想以译作谋生.但因为加入自由大同盟,听说国民党在通缉我,我便躲起来.此后又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民权同盟.到今年,我的一九二六年以后出版的译作,几乎全被国民党所禁止.
我的工作,除翻译外,及编辑的不算,创作的有短篇小说集两本,散文诗一本,回忆一本,论文集一本,短评八本,《中国小说史略》一本.
鲁迅一生的阅历何等丰富,业绩何等辉煌,但他写自传,却用极其质朴、简炼的文字,毫无夸饰地写出了自己一生的主要轨迹,这种实事求是、质朴谦逊的精神,十分令人钦佩.全文虽仅800余字,但从出身、家境、求学经历、工作简历到主要著述,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且无一句空泛议论,而作者的思想倾向、爱憎感情却从字里行间鲜明透出.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写自传时应当奉为楷模的.
例二:
柔石小传
鲁迅
柔石,原名平复,姓赵,一九○一年生于浙江省台州宁海县的市门头.前几代都是读书的,到他的父亲,家景已不能支,只好去营小小的商业,所以他直到十岁,这才能入小学.一九一七年赴杭州,入第一师范学校;一面为杭州晨光社之一员,从事新文学运动.毕业后,在慈溪等处为小学教师,且从事创作,有短篇小说集《疯人》一本,即在宁波出版,是为柔石作品印行之始.一九二三年赴北京,为北京大学旁听生.
回乡后,于一九二五年春,为镇海中学校务主任,抵抗北洋军阀的压迫甚力.秋,咯血,但仍力助宁海青年,创办宁海中学,至次年,竞得募集款项,造成校舍;一面又任教育局局长,改革全县的教育.
一九二八年四月,乡村发生暴动.失败后,到处反动,较新的壁垒被摧毁,宁海中学既遭解散,柔石也单身出走,寓居上海,研究文艺.十二月为《语丝》编辑,又与友人设立朝华社,于创作之外,并致力于介绍外国文艺,尤其是北欧、东欧的文学与版画,出版的有《朝华》周刊二十期,旬刊十二期,及《艺苑朝华》五本.后因代售者不付书价,力不能支,遂中止.
一九三○年春,自由运动大同盟发动,柔石为发起人之一;不久,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也为基本构成员之一,尽力于普及文学运动.先被选为执行委员,次任常务委员编辑部主任;五月间,以左联代表的资格,参加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此后,作《一个伟大的印象》一篇.
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被捕,由巡捕房经特别法庭移交龙华警备司令部,二月七日晚,被秘密枪决,身中十弹.
柔石有子二人,女一人,皆幼.文学上的成绩,创作有诗剧《人间的喜剧》,未印,小说《旧时代之死》、《三姊妹》、《二月》、《希望》,翻译有那卡尔斯基的《浮士德与城》,戈理基的《阿尔泰莫诺夫氏之事业》及《丹麦短篇小说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