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74900000009

第9章 儒家的教育思想(3)

①教育内容和目标。“孟子是以‘仁义’、‘五伦’为基础的伦理道德,以‘君子’为楷模的人格理想作为教育的标准内容”,他的教育,主体上是人伦教育、道德教育。他施教的目标是培养“明人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他心中的君子,应当是有崇高的道德修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义轻利,舍生取义。“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滕文公上》)“明人伦”作为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三代的共同教育经验。人伦的具体内容是以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为核心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孟子还主张坚持以孝悌为主体的道德教育,使“五伦”“仁义”深入人心。“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离娄上》),仁、义、礼、智的基础就是孝悌,教育就是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梁惠王上》)。之后,“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以培养‘明人伦’的士君子为目标的教育就逐步演变成为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

②教育作用和任务。孟子深刻阐述了教育所起到的重要性和任务。

第一,“求放心”。孟子认为教育对人性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告子上》)他把人的“善端”的转化,看作是自内扩充的过程:“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水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不能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孙丑上》)而“善端”自内扩充的关键在于教育。“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所以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使人固有的善端得以保持和发扬,使失去的善端得以恢复;教育的作用,既表现为“求放心”,又表现为“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尽心上》)

第二,教育使人区别于禽兽、使贤区别于不肖。“孟子认为有无先天善良本性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离娄下》)他此处所说的“庶民去之,君子存之”的那个“几希”之物,正是指人的善良本性。并且认为,这个“几希”之物区别了人和动物,“有,则为人;无,则为禽兽”。因此,人只有存续和扩充先天的善性,才能和禽兽相区别,那么,如何去保存和扩充呢?这就是教育的功用和任务所在。孟子还认为教育使贤与不肖相区别,“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此话中的“养”,就是教育、熏陶。

第三,教育是社会伦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基石。只有建立了稳定的“社会伦常秩序”,才能“治国”,才能“平天下”。而“社会伦常秩序”的建立依赖于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各方面。“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孟子认为“人之有道也”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其二是精神需要和追求,精神需要就是要“明人伦”,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这种精神需要,即只有通过“教以人伦”,才能“明人伦”。如果只知道满足其前一种需要,而不让其后一种需要同时得到满足,“只知道衣、食、住、行,而人伦不明,就‘近于禽兽’,不能算作是‘人’”。

第四,教育是使民心得以归服的重要途径。孟子认为统一天下、笼络民心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力服人,一种是以德服人。以力服人是霸道,孟子认为不可取;以德服人是王道,孟子非常赞同。所谓以德服人,关键在于得民心,使民心归服。“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离娄下》)就是认为,单纯以善使人服输,还不能得民心,所以“未有能服人者也”;只有用善去熏陶教育人,才能得民心,服天下。得民心之法,在满足“民”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就得靠教育,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方法。孟子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尽心上》)

第五,教育是实现“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上》)

孟子认为用伦理道德去弥补社会财富分配不足,使社会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等社会动乱和不安。通过“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使广大黎民百姓懂得伦常秩序和“孝悌之义”,把养老敬老、怜孤恤寡当成一种美德,当成自身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在“强兵”方面,首先孟子提出两种策略:第一是“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第二是“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梁惠王上》)仁政可以使百姓“得耕耨以养其父母”,解除作战时得后顾之忧;对外又可发挥强大的威慑作用,使之不予抵抗。其次是教育。教育才能使壮者“修其孝悌忠信”使之在家庭侍奉父母,友爱兄弟;在社稷尊敬上级忠于朝廷。

(3)教育者及其教授方法

正如后来韩愈所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因此,教育者本身的修养品德、知识水平以及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第一,由博反约、诲人不倦。教育者必须具备很高的道德修养和渊博知识,孟子说:“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尽心下》)教育者必须有“君子之守”“教者必以正”。“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离娄下》)“教育者博学多览,融会贯通知识后能用简单的语言讲述和传授大义,由博反约,精思旁通”。“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公孙丑上》)教育者应该具有诲人不倦的基本职业道德。

第二,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尽心上》)“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告子下》)“不同的学生,具体情况不同,所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去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和才能”。

第三,树立目标、坚持标准。孟子主张对学生应该严格要求,孟子说:“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告子上》)教育者一定要确立其明确的教育目标,就像射箭、工匠“规矩”一样;“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尽心上》)对学生的要求要有标准,不能降低。

第四,循循善诱、启发思维。孟子说:“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公孙丑上》)教育也一样,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要循循有序,切不可急于求成,否则会“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同时还有积极启发学生思维,要引而不发:“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4)受教育者及其学习方法

教与学是个双向的过程,正如儒者所言“教学相长”,除了老师的教授外,受教育者自身也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欲求自得。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只要自觉摸索体会得到的知识,才能深刻掌握和灵活运用。“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尽心下》求学不能完全依靠老师,还得通过自己的一番探索和钻研,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熟练掌握。

第二,反求诸己、改过迁善。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离娄上》)在行动和学习上,要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主体要自觉反省。对于比自己优秀的人,不能埋怨他,“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也。”(《公孙丑上》)

第三,立志持志、磨炼意志。孟子说:“仁义而已矣。……居仁由义,大王之事备矣。”(《尽心上》)一个人能以“仁义”为志,才能分辨善恶,认清当为与不当为之事,“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离娄下》)孟子强调立志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持志”,“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尽心上》)即要求人们不管处在得意或穷困的时候,都要能坚持自己的理想。除了立志、持志外,“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一个“大丈夫”经过磨炼,应当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并且为了道义,在必要时要能“舍生取义”。

第四,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孟子说,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一心二用”,他举了个例子说明专心致志的重要,“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若与?曰:非然也。”(《告子上》)两个同时学习,成绩却不一样,并非由于智力缘故,而是由于专心与不专心。学习还必须持之以恒,切勿一暴十寒,“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上》)又以掘井为例,要求做事学习要坚持到底,“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废井也。”(《尽心上》)

总之,孟子是中国古代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孟子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素质教育也有很多借鉴之处,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三、荀子:人之初,性本恶,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

1荀子(荀况)简介

荀子(生卒年不详,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中国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时人尊称他为“荀卿”。荀子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史记·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

荀子的主要政治、学术活动约在周赧王十七年(公元前298年)至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之间。他曾几次去当时学术活动中心齐国的稷下,三为稷下学宫祭酒(负责人)。一说他是50岁始游学于齐,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后来被逸而适楚,依春申君为兰陵(今山东枣庄东南)县令。春申君死后,他就定居兰陵,不再从事政治活动。在此期间,他曾入秦,称秦国“治之至也”。又到过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晚年隐居并从事教学和著述,最后老死于楚国。

荀子学问渊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的猛烈抨击,如清代的王先谦、民国的梁启雄等。谭嗣同在他的《仁学》中这样评价:“(中国)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

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末期,封建社会已渐形成。荀况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维护新兴的封建制度。他的思想,反映了当时新兴的地主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统一的要求。荀况是战国末期儒家最后的一位大师。他批判地继承了孔丘以来儒家的思想传统,又批判地吸取了道、法、墨、名各家学说,成为先秦集大成的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遗留下来的著作,经后人整理成《荀子》一书,在汉代据说有300余篇,又经刘向的编订,删去重复的,定著凡20卷、32篇。其中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处世、治学、教育等许多方面的内容。

2荀子的教育思想

(1)荀况关于教育作用与目的的论述

同类推荐
  • 超级分析力训练

    超级分析力训练

    本书介绍分析力的培养方法,并且附有测试题,使人提高分析能力、掌握分析力,使人提升素质,丰富自己生活。
  •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转移是这一趋势和规律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水平的重大战略举措。因此,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加快,农村向城镇转移人口的数量将持续而快速地上涨,农民工市民化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
  • 破解戒毒难

    破解戒毒难

    一本从实践中来,通过总结、提炼上升为理论成果,具有指导性作用和操作性较强的戒毒专著。书中对新形势下的戒毒康复进行了有益探索,一是对《禁毒法》实施前后的戒毒康复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在戒毒理念、方法、措施等方面有所创新和发展。二是戒毒康复理念上的创新。三是博采众长,总结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 悦读MOOK(第二十一卷)

    悦读MOOK(第二十一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大地牵龙

    大地牵龙

    本书是中国管道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又一个成果,是中国管道文学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管道文学繁荣发展的里程碑。
热门推荐
  • 教育漫话

    教育漫话

    《教育漫话》是英国哲学家洛克的教育代表作,集中反映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教育观。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从孩子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再到他们的学习成长,都有着详尽的叙述。为了将作者的本意更好地传达给读者,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本书在语言润色上做了一些调整,以符合现代人的阅读要求。在书的最后,还加上了洛克的经典教育格言,以供读者学习。书中对教育力量所持有的深刻信念、对父母的教育责任和早期教育的重视以及具体教育工作的见解,在今天还是能带给人们很大的启迪。
  • 明朝那些事儿7

    明朝那些事儿7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自来有许多传说。关于崇祯究竟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还是一个力图奋起的人,一直众说纷纭。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残酷的时代,也是一个精彩的时代。本书对这一段历史进行了分析梳理,引人思索。在这一时期,北方的后金势力崛起,经过努尔哈赤的经营,势力急剧壮大。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袁崇焕就在这一时期迈上了历史的舞台。本文作者告诉我们,袁崇焕这个民族英雄,在历史上不过是个二流角色。一场与他无关的争权夺利,把他送上了死刑台。大明的动乱此时才不过刚刚开始,随后陕西等地爆发了各路义军。本书作者一如既往地用诙谐的笔调,告诉您历史的真相,以及纠缠在历史背后那些汹涌澎湃的暗流。
  • 蝶后

    蝶后

    她是丰姿绝伦,美冠三界的蝶后.却被从小就深深嫉恨她的亲姐姐设计陷害,以至魂飞魄散.千年后,她重新聚魂,成为了二十一世纪的一个美丽可人青春无敌外加有点迷糊娇憨的美少女.必然的穿越,宿命的齿轮开始转动,千年前的老帐也要和新帐一起坐下来慢慢地清算...................他是蝶界的左王,也是蝶后的亲亲王夫.却在一次蓄意的陷害中成为了杀死自己最爱的妻子的凶手.自己的爱人就在自己的怀中含恨逐渐淡逝,这叫他情何以堪.斩杀了外表娇柔内心狠毒的姐姐,他杀灭了自己的圣体,原神在无数次的轮回中寻觅着那一抹倩影...............重生后,他贵为王子.因为一些原因却离她越来越远.他要她,就是死,也绝不允许她逃避开自己.直到她在自己的面前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才惊觉大错铸成,心灰意冷的他一夜白头.........他是蝶界的右王,为了寻找魂飞魄散的爱人不惜碎体重生..................重生后,他是缥缈宫的少宫主裴子玉.多少年的艰难等待和无尽的波折,他终于得以和她长相厮守.可是天意弄人,为什么最后等来的却是她的死讯,她怎么可以,怎么可以弃他而去.既然生不能在一起,那么就让我们死后相随吧!他和他都是千年的人参精,幼小的年纪就已经爱上了美艳绝伦的她.那时,他们都盼着自己快快长大,好取代那二个碍眼的家伙.再见时,以是千年以后...............他是二十一世纪影视歌三栖明星,却在一次巡回演出中,落下了舞台摔死,成为了无数穿越人中的一枚.风流自封的他自以为不会动心,却在不知不觉中,心丢在了那个只见过一面的女孩身上.试问,他这种身经百战的战神,怎么也和一见钟情这玩意儿搭上边,真是笑死人了..................他是绝命楼楼主,本来要一心一意杀死她的.可是看到她的痛苦,为什么自己的心也跟着难受.难道他已爱上了这个坚强的小人儿.即使粉身碎骨,永世不得超生,他也要救她!救她成为了他将死前唯一的信念.他是蛇王的亲弟弟,也是害她致死的帮凶.他是凶恶贪婪而又六亲不认的,为什么面对她却下不了手.不管那鸹噪的女人,这个美丽的妖精他是要定了.....................他是蛇王,初见她时的悸动既决定了他的生死相随..................美女宝贝鹿鹿的书:十六岁,我被迫嫁入豪门:藩王的爱奴:冷艳杀手做皇后: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霸道萌宝宝:首席靠边站

    霸道萌宝宝:首席靠边站

    “于海诺,你永远是于向成一个人的。”这是一个六岁的天才宝宝对自己的妈咪的宣誓。“夏安迪,不准和我抢于海诺,要女人自己去勾引,就是不准勾引于海诺。”这是一个六岁的天才宝宝对自己的精子总裁老爸的宣战。“于向成,不准和我抢老婆。”这是一个腹黑总裁爹地对不承认自己是他老爸的儿子的宣誓。“于海诺,你为什么要生下这个臭小子,让他霸占你所有的时间。”这是一个即将离婚夫妻的老公对自己老婆的抱怨。
  • 有梦才有远方

    有梦才有远方

    有梦才有远方,没有梦想的人是世界上最可怜的人之一。《有梦才有远方》中所辑文章,有向命运挑战的呐喊,有为自由而战的宣言,有对苦难与光明的阐释。它们共同奏响了一曲奋斗的主题歌。闽语有:天公疼憨仔。西谚有:自助者天助之。执着于梦想的人,成功绝不会轻易将他遗弃。尼采说:“谁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但愿书中的文章,能够重燃您希望的灯火,能够照亮您前行的征程,伴您梦想成真!
  • 异想天开大课堂(中小学生奥林匹克集训与选拔)

    异想天开大课堂(中小学生奥林匹克集训与选拔)

    “中小学生奥林匹克集训与选拔”丛书旨在通过向青少年提供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科学文化知识,激发他们学习科学和热爱科学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拓宽视野,不断创新,最终达到提升综合性素质的目的。其中涉及到青少年必须知道的许多知识领域,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和现代性,是青少年学习的最佳读本。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德行书

    德行书

    何谓道德?“道”的本来含义是道路,引申为原则、规范、规律。“德”是指人们内心的情感和信念,是人们一贯坚持行为准则所形成的品质或境界。东汉学者徐慎在《说文解字》中写道:“德,外理于人,内得于已也。”西方学者认为,“道德是人控制的意识激情,找出一个内心的代言人,既满足个人欲望又不违背外界和内心的规范的适应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