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74900000009

第9章 儒家的教育思想(3)

①教育内容和目标。“孟子是以‘仁义’、‘五伦’为基础的伦理道德,以‘君子’为楷模的人格理想作为教育的标准内容”,他的教育,主体上是人伦教育、道德教育。他施教的目标是培养“明人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他心中的君子,应当是有崇高的道德修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义轻利,舍生取义。“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滕文公上》)“明人伦”作为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三代的共同教育经验。人伦的具体内容是以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为核心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孟子还主张坚持以孝悌为主体的道德教育,使“五伦”“仁义”深入人心。“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离娄上》),仁、义、礼、智的基础就是孝悌,教育就是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梁惠王上》)。之后,“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以培养‘明人伦’的士君子为目标的教育就逐步演变成为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

②教育作用和任务。孟子深刻阐述了教育所起到的重要性和任务。

第一,“求放心”。孟子认为教育对人性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告子上》)他把人的“善端”的转化,看作是自内扩充的过程:“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水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不能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孙丑上》)而“善端”自内扩充的关键在于教育。“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所以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使人固有的善端得以保持和发扬,使失去的善端得以恢复;教育的作用,既表现为“求放心”,又表现为“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尽心上》)

第二,教育使人区别于禽兽、使贤区别于不肖。“孟子认为有无先天善良本性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离娄下》)他此处所说的“庶民去之,君子存之”的那个“几希”之物,正是指人的善良本性。并且认为,这个“几希”之物区别了人和动物,“有,则为人;无,则为禽兽”。因此,人只有存续和扩充先天的善性,才能和禽兽相区别,那么,如何去保存和扩充呢?这就是教育的功用和任务所在。孟子还认为教育使贤与不肖相区别,“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此话中的“养”,就是教育、熏陶。

第三,教育是社会伦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基石。只有建立了稳定的“社会伦常秩序”,才能“治国”,才能“平天下”。而“社会伦常秩序”的建立依赖于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各方面。“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孟子认为“人之有道也”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其二是精神需要和追求,精神需要就是要“明人伦”,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这种精神需要,即只有通过“教以人伦”,才能“明人伦”。如果只知道满足其前一种需要,而不让其后一种需要同时得到满足,“只知道衣、食、住、行,而人伦不明,就‘近于禽兽’,不能算作是‘人’”。

第四,教育是使民心得以归服的重要途径。孟子认为统一天下、笼络民心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力服人,一种是以德服人。以力服人是霸道,孟子认为不可取;以德服人是王道,孟子非常赞同。所谓以德服人,关键在于得民心,使民心归服。“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离娄下》)就是认为,单纯以善使人服输,还不能得民心,所以“未有能服人者也”;只有用善去熏陶教育人,才能得民心,服天下。得民心之法,在满足“民”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就得靠教育,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方法。孟子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尽心上》)

第五,教育是实现“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上》)

孟子认为用伦理道德去弥补社会财富分配不足,使社会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等社会动乱和不安。通过“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使广大黎民百姓懂得伦常秩序和“孝悌之义”,把养老敬老、怜孤恤寡当成一种美德,当成自身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在“强兵”方面,首先孟子提出两种策略:第一是“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第二是“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梁惠王上》)仁政可以使百姓“得耕耨以养其父母”,解除作战时得后顾之忧;对外又可发挥强大的威慑作用,使之不予抵抗。其次是教育。教育才能使壮者“修其孝悌忠信”使之在家庭侍奉父母,友爱兄弟;在社稷尊敬上级忠于朝廷。

(3)教育者及其教授方法

正如后来韩愈所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因此,教育者本身的修养品德、知识水平以及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第一,由博反约、诲人不倦。教育者必须具备很高的道德修养和渊博知识,孟子说:“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尽心下》)教育者必须有“君子之守”“教者必以正”。“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离娄下》)“教育者博学多览,融会贯通知识后能用简单的语言讲述和传授大义,由博反约,精思旁通”。“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公孙丑上》)教育者应该具有诲人不倦的基本职业道德。

第二,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尽心上》)“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告子下》)“不同的学生,具体情况不同,所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去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和才能”。

第三,树立目标、坚持标准。孟子主张对学生应该严格要求,孟子说:“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告子上》)教育者一定要确立其明确的教育目标,就像射箭、工匠“规矩”一样;“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尽心上》)对学生的要求要有标准,不能降低。

第四,循循善诱、启发思维。孟子说:“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公孙丑上》)教育也一样,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要循循有序,切不可急于求成,否则会“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同时还有积极启发学生思维,要引而不发:“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4)受教育者及其学习方法

教与学是个双向的过程,正如儒者所言“教学相长”,除了老师的教授外,受教育者自身也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欲求自得。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只要自觉摸索体会得到的知识,才能深刻掌握和灵活运用。“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尽心下》求学不能完全依靠老师,还得通过自己的一番探索和钻研,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熟练掌握。

第二,反求诸己、改过迁善。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离娄上》)在行动和学习上,要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主体要自觉反省。对于比自己优秀的人,不能埋怨他,“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也。”(《公孙丑上》)

第三,立志持志、磨炼意志。孟子说:“仁义而已矣。……居仁由义,大王之事备矣。”(《尽心上》)一个人能以“仁义”为志,才能分辨善恶,认清当为与不当为之事,“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离娄下》)孟子强调立志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持志”,“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尽心上》)即要求人们不管处在得意或穷困的时候,都要能坚持自己的理想。除了立志、持志外,“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一个“大丈夫”经过磨炼,应当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并且为了道义,在必要时要能“舍生取义”。

第四,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孟子说,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一心二用”,他举了个例子说明专心致志的重要,“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若与?曰:非然也。”(《告子上》)两个同时学习,成绩却不一样,并非由于智力缘故,而是由于专心与不专心。学习还必须持之以恒,切勿一暴十寒,“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上》)又以掘井为例,要求做事学习要坚持到底,“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废井也。”(《尽心上》)

总之,孟子是中国古代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孟子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素质教育也有很多借鉴之处,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三、荀子:人之初,性本恶,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

1荀子(荀况)简介

荀子(生卒年不详,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中国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时人尊称他为“荀卿”。荀子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史记·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

荀子的主要政治、学术活动约在周赧王十七年(公元前298年)至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之间。他曾几次去当时学术活动中心齐国的稷下,三为稷下学宫祭酒(负责人)。一说他是50岁始游学于齐,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后来被逸而适楚,依春申君为兰陵(今山东枣庄东南)县令。春申君死后,他就定居兰陵,不再从事政治活动。在此期间,他曾入秦,称秦国“治之至也”。又到过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晚年隐居并从事教学和著述,最后老死于楚国。

荀子学问渊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的猛烈抨击,如清代的王先谦、民国的梁启雄等。谭嗣同在他的《仁学》中这样评价:“(中国)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

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末期,封建社会已渐形成。荀况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维护新兴的封建制度。他的思想,反映了当时新兴的地主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统一的要求。荀况是战国末期儒家最后的一位大师。他批判地继承了孔丘以来儒家的思想传统,又批判地吸取了道、法、墨、名各家学说,成为先秦集大成的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遗留下来的著作,经后人整理成《荀子》一书,在汉代据说有300余篇,又经刘向的编订,删去重复的,定著凡20卷、32篇。其中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处世、治学、教育等许多方面的内容。

2荀子的教育思想

(1)荀况关于教育作用与目的的论述

同类推荐
  • 中华句典4

    中华句典4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语文字奥妙无穷。悠远的历史为我们创造出了鲜活精彩的语言和文字,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一个故事,都牵动着华夏文明的神经。本书共收录名言警句、歇后语、谜语、对联、俗语、谚语等上万条。这些鲜活的语言文字语简意赅,大多经过千锤百炼,代代相传,才流传至今。这些语句,或寓意深长,或幽默风趣,有着过目难忘的艺术效果。本书以句句的实用性、典型性和广泛性为着眼点进行编排,所选的句句时间跨度相当大,从先秦时期的重要著作,到当代名人的智慧言语均有涉及;所选的名句范围非常广,从诗词曲赋、小说杂记等文学体裁,到俗谚、歇后语、谜语等民间文学都有涉猎。
  • 诸葛亮文集译注

    诸葛亮文集译注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他不但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导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创造了彪炳千秋的业绩,而且以其精辟的著述,丰富了我国思想史的宝库。诸葛亮的著作,涉及内容十分广泛,既有论及治国富民的篇章,又有谈论发展生产的内容;既有治国治军的宏论,又有举贤斥佞的表文;既有畅谈外交、形势的文章,又有提出战略决策的雄文。其中,有关治军、用兵的论述,又成为诸葛亮著作中引人注目的、闪耀着朴素辩证法思想光辉的瑰宝。罗志霖译注的《诸葛亮文集译注》即对诸葛亮的著作进行了翻译和注释,题解着重介绍时代背景、著作内容,并简要揭示其思想意义。
  • 悦读MOOK(第十五卷)

    悦读MOOK(第十五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妄谈疯话

    妄谈疯话

    诠释豪情人生的态度,剖析官场弊事的怪象,演绎男女情爱的风韵,解读处世哲学的智慧。
  • 大地牵龙

    大地牵龙

    本书是中国管道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又一个成果,是中国管道文学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管道文学繁荣发展的里程碑。
热门推荐
  • 回忆一个恶人

    回忆一个恶人

    监狱大院长大的杨顺成在监狱高高在上,虐待犯人,肆无忌惮。他喜欢同学高玲玲,喜欢诗,吉他弹得好,会写歌。毕业去了西藏,穿着皮大衣回来看高玲玲,遭高玲玲漠视,他断琴告别。他去广东佛山强奸了房东女儿,劫车杀人碎尸,成为彻头彻尾的恶人。是音乐给了他新生,他加入火柴乐队,但是结局却被枪毙。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冯友兰说传统文化

    冯友兰说传统文化

    一部《中国哲学简史》,足以让“冯友兰”这三个字烙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上。冯先生所说的哲学,就是本书所说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人世苍茫,能看清者又有几何?冯友兰先生辗转其中,沉醉于人间烟火,勾勒着关于人生理想的美丽图景。他的人生或许不完美,然后他的理想至今余响不断,让无数后人追之随之。
  • 在最美的年华遇见你

    在最美的年华遇见你

    浪漫古典素心系列,选取了民国风华绝代的人物为主要对象,此为综合卷,写了沈从文与张兆和徐志摩与陆小曼等五对民国伉俪。无论时空如何改变,爱情是永恒的话题,感情的世界没有是非。婚姻的鞋子,冷暖自知。那些个在民国那个风华绝代的年代用他们的风华绝代谱写了一曲曲爱情篇章的才子与佳人们,他们曾经那样相爱过。在岁月的长河中,给无数后来人以仰慕与唏嘘。--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活色生香话水浒

    活色生香话水浒

    《水浒传》的故事家喻户晓,人们大多耳熟能详。但您知道那108条好汉绰号的来历吗?他们的绰号与他们的性格是否有关系?里边都含有怎样的寓意?与他们的人物命运和性格发展是否有照应?这些人的经历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翻版?他们对现代社会的我们有何启示?看了这本《活色生香话水浒》,您就都会释然。
  • 至爱季先生

    至爱季先生

    因为拒婚,她在酒吧买醉,却把自己亲手送给了她未婚夫,一夜之后,男人环着她的腰:“现在你是我的女人了,你想跑都跑不掉!”他说不能跑就不跑吗,美的了,直到她一次次被抓到之后,才明白为时已晚……
  • 邪君 妖妃

    邪君 妖妃

    德高望重的父皇驾崩,她本是天朝上国云中国的女皇。青梅竹马的恋人却在这个时候造反,还非要把她纳为侍妾!自幼就心高气傲的她如何忍受这等屈辱转身投入另一个男人的怀抱——我可以给你一切,只要你帮我杀了他!*他,镜尘夜,身为一个在权力漩涡中成长起来的男人,从来不是一个轻易会对别人施以援手的男人。可是这给一无所有的小丫头却让他起了莫大的兴趣。稚嫩,纯澈,还口口声声囔囔报复反正也不过是玩玩,说放手便放手,玩玩又何妨?*那一夜,是她勾引他上她的床她生怕他不理她,不帮她,不救她,不要她。可是他占有了她,却不帮她,绝情的撤手离去——反而留下腹中一个孩子,让她在绝望中投入火海。*三年后她浴火重生成了另一个男人的夫人,带着一个小男孩重新来到他身边。他身边依旧女人无数,却在梦里只唤起她的名字,只对她的身体敏感。这时她却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无邪的、甚至只想好好和他在一起的小公主。她带着伤口回来,也带着仇恨回来了——镜尘夜,我要你生不如死!****人在最绝望的时候那个伸出手给与温暖的人总是会有许多无法言喻的深刻感情哪怕那个人用心险恶哪怕那个人明知道她已遍体鳞伤还再次把她抛入绝望之中他们之间却像是胸口的刺青注定纠缠到死*“倾我一生一世念,来如飞花散似烟。梦萦云荒第几篇,风沙滚滚去天边。醉里不知年华限,当时月下舞连翩。又见海上花如雪,几轮春光葬枯颜。清风不解语,翻开发黄书卷。梦中身朝生暮死一夕恋。一样花开一千年,独看沧海化桑田。一笑望穿一千年,几回知君到人间。……千载相逢如初见。”--------------------好朋友希希的《柒·欺颜》:好朋友浅笑梨涡的《总裁的新宠》
  • 自知如镜化伟力(指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故事集)

    自知如镜化伟力(指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故事集)

    学生时代,是一个充满理想的季节,也是人体发育的转折关键期,这一时期,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生理变化,怎样面对生活和生理的各种烦恼,是决定青少年身心是否健康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