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74900000007

第7章 儒家的教育思想(1)

一、孔子:“三千年第一人”的大宗师

1孔子(孔丘)简介

本书通过对古代教育家思想剖析,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古代的教育现状。

本书通过对古代教育家思想剖析,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古代的教育现状。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春秋末期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世人尊称孔子,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最伟大的教育家,有“万世师表”、“至圣先师”之称。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中国十大思想家之首。

孔子的先世为殷商后裔、宋国贵族,后没落。孔子少时“贫且贱”,年15岁立志求学,通过私人传授,博习诗书礼乐。他极为聪明好学,20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孔子年轻时曾在鲁国执政大夫季氏门下任管牛羊、仓库的小吏。约30岁,在曲阜城城北设学舍,开始讲学。颜渊、曾点、子路等是最早的弟子。相传孔子还曾向老聃问礼。50岁任鲁国中都宰,继升司寇,不久去职,率弟子历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但一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当他被困于陈蔡之间时,虽绝粮,仍诵讲不衰。孔子意在改良时政,复兴周礼,曾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然终不见用。

孔子在外14年,68岁重返鲁国,政治上仍不得志,乃专力从事讲学和著述,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直到逝世,弟子达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余人,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孔子是中国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的教育家。死后葬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

孔子在当时已有“圣人”之称,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过孔子整理传授的儒家经典──五经,被定为必读的教科书,儒家学说由此成为中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核心与正统,对整个封建时代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起着指导的作用,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都给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以极其深刻的影响。

2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世界公认的杰出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首创规模巨大的私学,实行“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了文化学术的下移。他强调教育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提高了教育的地位。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政治体制的建立作了舆论先导。他从事古代典籍的继承和整理,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学教育体系的基础。他的诲人不倦的为师风范,为后人树立了光辉榜样。他实施了许多好的教育方法,总结出了许多精辟的教育原则,如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学思并重、立志力行、推己及人、勇于改过等,都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且行之有效的。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1)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为政》),认为法治具有强制性,只能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德治具有感化力,才能改变人们的心灵。鉴于贵族道德的败坏和贵族世袭制度的腐朽,他主张举用“贤才”,吸收平民中的“士”参与政权。他还认为人才不能依靠自然成长,必须经由教育培养,故提倡“学而优则仕”(《子张》)。为此他创办私学,以造就改良政治需要的“贤才”。

孔子称“贤才”为“君子”(“士”或“成人”),规定“君子道者三”,“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他说:“政者正也。”(《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所以要求“君子”首先必须是道德完善的人,能以身作则;把“修己以安百姓”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和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孔子最早探讨了人性的问题,认为人的天赋、素质是相似的,个性差异是后天习染造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只要获得良好的学习条件,加上主观的努力,都可以成为“君子”。以这种人性观为依据,他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除奴隶以外,不分贫富、贵贱、贤愚、种族和地区,任何人都可以入学。

孔子弟子,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有姓名者77人,一部分有事迹可考。他们来自鲁、齐、卫、晋、宋、陈、秦、楚等国,以鲁人为最多,大都出身贫贱,子贡“家累千金”,但也不是来自贵族,而是大商人。真正属于贵族的,只有南宫敬叔、司马牛等少数几人。可见孔子的弟子群,主要是由平民组成。教育对象由贵族推广到平民,使贵族垄断的文化与平民结合,学校冲破了宫廷的藩篱,与整个社会发生了广泛的联系,扩大了人才的来源,从而推动了文化下移运动,促进私学进一步发展,为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开辟了道路。这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道德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伦理学和道德教育理论的奠基者。

孔子提出的伦理的基本原理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自己想生存发展,也帮助别人生存发展。另一表述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别人这样对待我,我也不要这样对待别人。而所谓“有教无类”,就是自己想受教育,也帮助别人受教育。

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仁”字在《论语》中出现109次之多。孔子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仁”的涵义,归纳起来,不外是“克己”与“爱人”两个方面,而以“礼”为准则。

“克己”即以礼约身,“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其根本要求是,在财富占有上遵守周礼的等级规定,克制过分的欲望。

孔子提出了道德评价的原则问题,即义利之辨。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主张一个人要有理想、有抱负,努力提高精神境界,而不要过分地追求个人的物质欲望;认为正是物质欲望的膨胀,造成道德的堕落。因此他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

孔子自谓吃粗粮,喝冷水,曲肱而枕,在这样清苦的生活中却得到了精神上的愉快。他称赞“贤哉回也”,就因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他认为,从利己之心出发,必将引起人我之间的矛盾,社会上的一切冲突即由此而起。为了从动机上防微杜渐,他很少讲“利”,在道德领域内,对“利”作了全盘的否定。

“爱人”的基本要求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一方面,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我,我也不如此对待别人;另一方面,自己希望达到的,也帮助别人去达到。这叫做“忠恕之道”。(朱熹注:“尽己之谓忠,推己及人之谓恕”。)

孔子讲的“爱人”,有两个特点:

①以孝悌为本。这是出于巩固氏族血缘关系的需要。“孝”属于亲子之爱,反映纵的血缘关系;“悌”属于兄弟之爱,反映横的血缘关系。这一纵一横两大关系的交织和延伸,便构成宗法制度的图谱。奴隶主贵族的一切道德准则──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等,都是孝悌的引申和扩大。

孔子继承殷周伦理思想的传统,特别重视孝道,因而坚持“三年之丧”,认定“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泰伯》)。宰予曾提议改三年丧期为一年,受到孔子严厉的斥责。

②爱有差等。孔子说:“夫礼,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职,士爱其家,过其所爱曰侵。”(《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爱人要受等级名分的制约,不能逾越;超越等级名分的“爱”,在道德评价上就走向了反面,变成侵犯他人利益的行为。墨家因此批评孔子讲的“仁”是“体爱”,只爱一部分人,不同于墨子的“兼爱”,爱全社会的人(《墨子·经上》“仁,体爱也”;“体,分于兼也”)。

这个批评是有一定根据的,但有片面性,他们没有看到孔子也怀着普遍地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愿望,他提倡的“爱人”,在坚持“差等”的前提下,也要求推及于全社会,即不仅在贵族、平民中讲礼让,也要适当地为劳动人民着想,减轻刑罪和赋敛,“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择可劳而劳之”(《尧曰》),以达到保护和争取劳动力的目的,防止“犯上作乱”行为的产生。在孔子看来,这乃是符合贵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

(3)教学范围

孔子继承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

“诗”是西周以来的诗歌。传说古诗本有3000篇,经孔子删定,存305篇,概称“三百篇”,即流传下来的《诗经》。作品产生的年代,约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孔子根据乐调,将删存的“诗”分为“风”、“雅”、“颂”3类。其中一部分是对上帝、鬼神、贵族统治权力的歌颂,更多的则是抒写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感和苦难遭遇,揭露贵族的残暴和荒淫。

孔子说“诗”的作用有四:①激发道德情感;②观察风俗盛衰;③增进相互情谊;④批评政治得失。归结起来,是教人懂得如何“事父”与“事君”;还可以获得一些自然知识,如“鸟兽草木之名”。

“书”即历史。孔子将春秋以前历代政治历史文献汇编成书,保存了夏商以来特别是周初的重要历史材料。孔子说“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礼记·中庸》)说明书教的旨意,即在于复兴“文武之政”。

孔子还根据鲁国的史记,编写了一部编年史──《春秋》,起鲁隐公元年,终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722-前481),简要论述242年的历史。它以周礼为准则,评述春秋史实,“寓褒贬,别善恶”,旨在正名定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秩序。

“礼”即周礼。包括奴隶制的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标准和仪节。孔子说:“为国以礼。”(《颜渊》)“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当时“礼”已流于形式,失去了对思想情感的约束作用。孔子深有感慨地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又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佾》)强调“礼”必须以“仁”的思想情感为基础,离开“仁”,“礼”就没有意义了,因此要求要达到“礼”和“仁”的统一。

“乐”即音乐。“乐”与“诗”相连,分别来说,“乐”谓乐曲,“诗”谓歌词;合而言之,“乐”也包涵“诗”。“乐”与“礼”相配合进行政治道德教育,其作用尤在于陶冶情感。“礼”以修外,“乐”以修内。孔子认为“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孝经·广要道》)。孔子志欲复兴周礼,故特别欣赏古乐,称赞《韶》(相传为舜时的乐)“尽美矣,又尽善也”(《八佾》)。对春秋时代的新乐──“郑卫之音”则十分厌恶。

从中外教育史看,孔子是乐学的创造者。《论语》有46次使用了“乐”字,其中有16次与“乐学”有关。孔子不仅提倡乐学,而且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同时还对音乐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孔子曾是否修订《乐经》,历来争论不一:一说《乐经》本来是有的,秦以后才亡佚了;一说“乐”本无经,“乐”的歌词在“诗”,运用在“礼”,声调的传授则在伶工之手。《乐经》虽未见到,《礼记》中的《乐记》、《经解》以及《周礼》中的《大司乐》等篇,还保存了不少孔子关于“乐”的论述,为后世儒家乐教之所本。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对“乐”在培养人的性格中的作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4)教学方法

孔子的世界观有唯心主义倾向,相信“天命”,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又说“有生而知之者”(《季氏》)。但在教育实践中,则重视“学而知之”。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创造出了以培养自觉性为中心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它的要点是:

①注意个性差异。经常通过观察、问答等方式,了解学生智能性格的差异。《论语》保存了大量评论个性的记录,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偏激),由也喭(莽撞)。”(《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先进》)……孔子即根据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教学。

②善于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述而》)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启发”一词即由此而来。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务使教学的内容与方法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心理准备条件,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罕》)

孔子就是这样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引导他们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发展道德情感,树立道德信念,追求远大理想;由“知之”到“好之”,由“好之”到“乐之”,形成习惯系统,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则是道德自觉性的高度体现。

③学习与思考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这已经接触到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孔子非常重视学习,《学而》第一句即“学而时习之”。孔子自谓“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强调获取知识必须多闻、多见、多问;同时要求对学习的内容,一定要经过思考,融会贯通,辨明是非,择善而从,以一贯之,由博返约,温故知新,闻一以知十,举一以反三。他认为对任何事情不问几个“为什么”的人,是最没出息的。

孔子还要求思考问题要抱虚心求是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勿妄测,勿武断,勿固执,勿自是。对尚未明白的问题,暂时存疑,以待进一步探讨,认为如此才能获得真知。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的种种表现,则给予严厉批评。

④学习与行动结合。孔子要求学以致用,学习所得必须见于行动,即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他以学“诗”为例,说:熟读“三百篇”,管理政事,却管不了出使各国,也不能独立应对,“诗”读得再多,有何用处?孔子观察人的方法是:“听其言,而观其行。”他最讨厌讲空话,讲大话,认为言过其行是最可耻的。

就道德修养来说,根本的要求是“迁善改过”。孔子说: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知识和道德修养,而不是用作装饰,给别人看。他说他自己经常担忧的事情,就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认为颜渊过人之处就在于“不迁怒,不贰过”,“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孔子深信,人的智慧和道德都是在不断克服缺点与错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孔子重视德育。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得到礼乐的协调为快乐,宣扬别人的长处为快乐,多交贤良朋友为快乐,这三种是有益的快乐。以尊贵骄傲为快乐,以游荡过分为快乐,以大吃大喝为快乐,这三种是有害的快乐。这里,孔子明确地指出了德育与乐学的关系。

孔子一生怀着探求真理、培育人才的愿望,在40余年的教育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教育经验,乃是教育史上的珍贵遗产。科学地对待这样一份遗产,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于发展教育科学和教育事业,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3《论语》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班固《汉书·艺文志》)。《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20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许多论述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其一,做人要磊落正直;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其三,做人要重视全面的修养。

同类推荐
  • 如何说,青春期男孩才会听 如何听,青春期男孩才会说

    如何说,青春期男孩才会听 如何听,青春期男孩才会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孩子其实就是一场心理战争。如果你觉得你的男孩不服管教,不懂事,不听话,那么你需要掌握孩子控心术。所谓的“孩子控心术”,并不是要使用心理控制让孩子对父母服服帖帖,乖乖就范,更不是什么邪门歪术,而是要与孩子达成积极的有益的沟通所需要的技巧。很多时候,父母只需要了解男孩的心理,改变一下说话的方式或语气,就会发觉:其实,男孩很听话!
  • 创建名校的思考与实践(第三辑)

    创建名校的思考与实践(第三辑)

    射洪中学创建名校的思考与实践。射洪中学的办学思想是:“德才厚重、博贯兼容”。办学的主体教育思想是:“让学生喜欢,助学生成才;让老师喜欢,我们要成才。”这种办学思想要求整合传统和现代的先进教育思想,兼容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师生德行上乘,才能足备;这种教育思想是将情感、智慧、行为三者整合起来的、师生互动的、有创新的教育思想。射洪中学教育思想的表述是简单的,但内容是丰富的。
  • 另类少年是从哪里来的

    另类少年是从哪里来的

    关于另类孩子的情况,其实并不是我们国家才有,几乎全世界每个国家都有,落后的非洲国家情况会更严重些,而发达的西方国家特别像美国的情况同样严重。读完本书的人,得出结论会同我一样,即:那些为追求个人享乐而无情地抛弃自己的孩子的人,他们是否多多少少受了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
  • 行政公文写作技巧、模板与范例

    行政公文写作技巧、模板与范例

    公文写作速成手册。指点迷津,提供标准的格式、现成的思路、规范的词语。现查现用,快速写成权威、规范、正确的公文。
  • 震撼世界的100个科学发现(上)(世界历史回眸经典文库)

    震撼世界的100个科学发现(上)(世界历史回眸经典文库)

    本书编入科学历史上各领域震撼世界科学界的数百个科学发现。分门别类地对历史上曾经取得的重大科学突破进行分析介绍,为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朋友们打开了科学知识之门,引人沉思,启示未来。
热门推荐
  • 婶婶

    婶婶

    方达明,在文学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几十篇。短篇小说《出走》获第八届美国新语丝文学奖三等奖。小说《婶婶》获第九届美国新语丝文学奖,短篇小说《我的土豆》获第四届林语堂文学创作奖。短篇小说《气球》获台湾第33届联合报文学奖小说评审奖。
  • 我有跟你约会的权利

    我有跟你约会的权利

    S校园的趣味运动会要开始了,这个运动会设立了一个特殊的奖项,那就是获得冠军的人,有权利提出一条改变学校制度的款项。但至今为止,学校的制度仍一成不变,因为冠军还有一个特权:你可以在领奖台上对你喜欢的对象表白并且跟他无条件约会一个月,不论他是否喜欢你……
  • 强者修魔

    强者修魔

    重见天日!,以身封魔的行走圣者,解开封印令体内诸天万魔之力绽放;上古传奇,再现於世;沉寂了万年的魔道之威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心正话自真(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心正话自真(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帝凰:誓不为妾

    帝凰:誓不为妾

    传闻他神秘莫测,江湖上从未有人活着见过他的倾世容貌;传闻他冷艳无双,武功高绝,手上鲜有一合之敌,所杀之人不计其数;传闻还说,他家后花园中的玫瑰,都是每日用鲜血浇灌,方能红的那般绝美。而她,是大魏王朝有史以来,唯一一位荣登进士科三科榜首之位的女子,文采武功,冠绝天下。且看她如何周旋美男身边,浅笑之间,撩拨了他们的心弦。攻城掠地,她战无不胜;吟诗作对,她出口成章;商谈国事,她屡出妙计。若说这天下间还有什么事,是她不知道的,那恐怕就只有男人的心思了,尤其是这群美男们的心思。她明明谈不上绝色,身材说不上曼妙,为什么这些臭男人,就像赶不走的苍蝇,缠的她不胜其烦。本文是一个女人步步为营的奋斗史。
  • 中学生科普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中学生科普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本书精心挑选了众多科普小故事,内容涵盖物理、化学、太空、地球、气象、动物、植物、科技、历史、数学以及人体奥秘等多个方面,既涉及青少年朋友应该了解的科技动态,又包含了一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每个故事之后,我们还附有“知识点睛”等版块,旨在帮助读者在短时间的阅读中获取大量的信息,更好地掌握知识。
  • 邪门当道

    邪门当道

    什么?犯罪学院?欺诈师!造假师!盗窃师!伪装师!陷阱师?木槿年转过头,勾起嘴角邪恶一笑,身负血海深仇,气概无双。对着身旁战战兢兢地血族仆人说,他本应是天生的人之骄子,“你今晚要是想喝血,却因故流落人间,被弃乡野。他曾一记长剑,斩杀八头恶龙。他曾力抗两大绝世宗门,挽狂澜于即倒,先给小爷磕一百个响头。”,神魔共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