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74900000016

第16章 董仲舒:主张“纲常”与兴办太学

一、董仲舒简介

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中国西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教育家、政治家。广川(今河北衡水)人。

董仲舒出身于大地主家庭,他自幼熟读儒家经典,“三年不窥园”,达到如痴若愚的程度,尤其长于《春秋公羊》学和《易经》阴阳学,有王佐之才,是汉代著名的儒家学者,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景帝时,他因专精崇尚黄老之学,他无事可做,仍在朝廷从事文化教育工作。汉武帝即位后,命各地推荐贤良方正之士以备咨询,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接连对他进行了三次策问,基本内容是关于天人关系问题,也称为“天人三策”,他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太学”、“改革选士制度”等重大建议,同时还论证了天人关系,天人感应、神权与君权等重大问题。汉武帝十分赞赏他的意见,他应征获第一名。对策后,他被派到江都易王刘非那里任国相,后又被派往胶西王刘端那里任国相,到了晚年,他退职家居,专门从事著书立说和教育活动,但朝廷有大事,仍常派人向他请教。

有关董仲舒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著录123篇,但大部分已亡佚。今存由后人辑录的《春秋繁露》82篇,《汉书·董仲舒传》载有《对贤良文学策》,其他散见于《史记·儒林传》,《汉书》的《五行志》、《艺文志》、《食货志》、《匈奴传》等。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时代政治上统一的需要,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并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在儒家《春秋》公羊学的名义下融会起来,建立了“天人感应”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依据,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董仲舒把儒家的伦理规范概括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和“仁、义、礼、智、信”的“五常”的道德教条,这也就是他关于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所要培养的德性。“三纲”的教育发扬着君权、父权和夫权的封建统治思想,“五常”作为调整和补充“三纲”的道德规范。他以“天人合一”的思想把道德归之于天意,提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他把道德的来源推到抽象的人性上,再从人性归到天命上,这样就使封建道德神圣化,成为超阶级的普遍的东西,从而美化封建道德,掩盖其为地主阶级利益服务的真相。

董仲舒从天道到人性、从人性到道德的教化理论,目的是要统治者对人民灌输封建道德,加强精神上的统治,从思想上消灭“犯上作乱”的根源。他说“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教化立而奸邪皆止”。

董仲舒认为,吏为“民之师帅”,教化的统治术能否推行,关键在各级官吏。他要求选用“德教之官”,而不可“独任执法之吏”,他更反对当时“任子”和“訾选”的入仕制度。他认为选用官吏应以“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为原则。只有贤能的官吏,才能担当起教化人民的职责。于是他提出了察举和兴办太学这两项政策建议。

在教育方面,他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教训,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为汉王朝的文化教育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班固说:“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他向汉武帝建议,规定诸列侯和郡守每年在他们管辖的地区内,贡举贤士二人,以供朝廷考察录用。贡举贤能者赏,贡举不肖者罚。这样,诸列侯和郡守就会尽心访求贤才,天下的贤才也就能为朝廷所用。

董仲舒认为,朝廷求得贤才最根本、最可靠的办法,是兴办太学,通过教育培养贤士。他对汉武帝说,平日不培养士,而想求得贤士,就像玉不经过雕琢而要求玉有文彩一样;培养贤士没有比办太学更为重要的了。太学设在国都,在朝廷的直接管辖之下,聘请高明的教师培养天下的士人,经常地考问他们,以发展他们的才能,这样,就能够得到人才。正由于太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受过系统的儒家经典的教育,选派他们担任各级官吏,便可以按照儒家的一套统治术去教化万民,所以董仲舒认为,太学是培养人才的场所,也是推行教化统治术的一项根本性措施。“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董仲舒由教化提出改革吏治,由改革吏治建议兴办太学,培养既忠君又善于治民的官吏,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制。他把春秋战国以来所形成的私家养士的风气,发展成由封建国家统一的养士制度,对中国古代教育是有贡献的。此后,太学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学府之一。

二、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1董仲舒的教育原理

(1)行教化、重礼乐

董仲舒对统治者强调人事的重要,认为“事在强勉”,“治乱兴废在于己”,只要尽力“行道”,那就会“德日起而大有功”,就可以收到速效,统治地位就可以巩固。在董仲舒看来,君主的重要职责是实施教化。他认为仁、义、礼、乐都是治道的工具,古代圣王之所以能够长治久安,都是礼乐教化的功效,所以王者的职责就在于“承天意以从事,任德教而不任刑”,“以教化为大务”。由此得知,董仲舒十分重视教育作为统治手段的功用。

在把教育工作放在政治第一位的思想指导下,董仲舒要求汉武帝不但要“求贤”,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养士”。他说:“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养士三法以太学为最重要,所以他又说:“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他要求汉武帝“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他还认为,当时的吏治不贤明,其原因就在于选举不当。他对当时纳资授官和积日累久的升官办法提出了批评,建议“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通过试用,便当“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他认为,如果能如此尽心访求人才,天下贤士便都可成为官使,只要遍得天下的贤人,就哪怕像三王那样的兴盛也容易做到,像尧舜禹那样的名望也是可以比肩的。

(2)兴太学、重选举

董仲舒认为,这两种具体措施必须统一在一种指导思想下,才能发挥为当时政治服务的作用。他指出,思想不统一,会妨碍政治统一。他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因此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便是“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政策。他认为,这样一来,就会“邪辟之道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董仲舒为中国封建社会找到了“儒术”作为最合适的上层建筑,以儒家思想代替汉初的道家思想作为整个政治的指导思想,并且为汉代及其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制定了“独尊儒术”的政治统治和文化教育方针。

董仲舒关于上述几个建议的思想,不但影响了汉武帝的政教政策,而且影响了两汉及后来各封建王朝的政教政策。

2董仲舒论人性、教育对象与作用

在他的思想体系中,董仲舒一方面认定帝王“受命于天”,另一方面又借假天威,谏劝帝王治国理民要“承天意以从事”。“天道”表现为阴阳,阳主生,阴主杀,阳为主,阴为辅。因此,帝王按“天道”的法则来统治人民,就应当以德教为主,刑罚为辅。“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他又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认为人性也是由“天”决定的。

董仲舒提出了性三品的思想,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他认为,上下两种人的性都不能真正叫做性,只有中等人的性才可以叫做性。这种性三品说的实质,是把人区分为三等,是一种由神意决定的阶级论。上等人就是圣人,他们的性不仅生来就是善的,并且是超过“善”的,人类社会“善”的标准和具体内容就是由他们制定出来的。上等人是不多的,只包括统治阶级的最高阶层,包括帝王和那些制礼乐、定法度的当权人物。下等的斗筲之人是指封建社会中最贫苦、最“低贱”的劳动人民,他们的性生来就是恶的,根本上不算是人性,简直把他们排挤在人性之外了。圣人生而知之,不必受教育;斗宵之人则是愚昧的,不能受教育的。除了上下两种人以外,其余的都是中民,这指的是地主阶级。中民具有善质,但必须受了教育之后才能成为善性。所以董仲舒的教育对象就是这个中民等级的人,贫苦的劳动人民是被排除在教育之外的。

董仲舒把中民之性,即把地主阶级的人性当作一般的人性,他所说的性就是指中民之性而言的。他认为性只是质材,它的本身还不能说就是善,必须“待教而为善”。这就是说,性只是具有教育的可能性而已,受了教育之后,这种善的可能性才能变为现实性。他说:“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善当与教,不当与性。”这就从地主阶级的先天特点肯定了地主阶级受教育的可能性,又从地主阶级的政治要求肯定了地主阶级受教育的必要性。

他批评孟轲的性善说,认为孟轲既然说人性已善,那就没有教育的必要了。这一点,他比孟轲进步。但是董仲舒又认为,人同时具有“贪”和“仁”两种性,这又陷入了善恶二元论,这是他企图把孟轲的性善说和荀况的性恶论结合起来的结果。他认为天有阴阳,所以禀之于天的人性也就是有善有恶。他又认为性属阳,是善的;情属阴,是恶的。人生来就具有性和情两个方面,也就是具有善和恶两种性。他虽然说“情亦性也”,但又说“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这又似乎陷入了性情二元论。这样他把性当作是善的,实质上维持了“正统”儒学即孟轲的性善学说。他把情从性划出来以后,便进一步主张扬性抑情了。他以为天道是禁止阴的,所以人也应该“损其欲而辍其情”,这就是说要发展善性而抑止恶情。这种思想为后来宋明理学家所发展,而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董仲舒吸取了荀况的性恶论思想,认为万民的从利就好像水往下流一样,如果不用教化去提防它,那就不能停止。他从这一点来强调教育的必要性,并把教育当作防止恶性发展的工具。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像制陶和冶金一样,可以随意铸造,并把国家的治乱兴废都归于礼乐教化,这又未免夸大了教育的作用。

3董仲舒论知识和教学

董仲舒认为天在创造人类时也赋予人以封建道德。所以“天道”寓于人心之中,天心和人心相通,认识了人的本心,也就认识了“天道”。人通过内心反省,就可以体会“天意”。人的知识就是经过“内视反听”的内省过程得来的,进而达到“明善心以反道”的境界,所以他说:“道莫明省身之天。”“内视反听,故独明圣者知其本心。”这种不通过感官只通过内省体察就能获得知识的观点,和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求在我”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具有神秘的唯心主义的色彩。

董仲舒认为只有圣王才有可能“发天意”“承天意”,人们学习的内容就应该是他们所制作的诗、书、礼、乐和封建的伦理道德等知识,至于自然知识那是不应该学习的。他说:“能说鸟兽之类者,非圣人所欲说也。是人所欲说,在于说仁义而理之。”他具体规定儒家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为教材。他说:“《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各有自己的特殊作用。

董仲舒要求学习儒家的“六经”。他说:“《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但他又认为,“六经”各有所长,《诗》长于质,《礼》长于文,《乐》长于风,《书》长于事,《易》长于数,《春秋》长于治人,所以学者应“兼其所长”,不要“偏举其详”。这种“兼其所长”的教学观点还是可取的。

在学习上,他提出了“多连”和“博贯”的方法。他以为,只要“连而贯之”,就可以推知天下古今的知识。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方法论。但是联系和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在教学上往往可以用来加强理解,融会贯通。在学习范围上,他认为不能太博也不能太节,太节就会使得知识暗昧,太博又会使人厌倦。这种思想也有一定的道理。

董仲舒要求教师尽量达到“圣化”的境地,“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齐时早晚,任多少,适疾徐;造而勿趋,稽而勿苦;省其所为,而成其所湛,故力不劳而身大成,此之谓圣化,吾取之。”他从锻造教师自身素质开始,进而论及教学应该适时,应该注意受教育者的才性,要能从容引导,不急不缓。这比较符合教学一般规律,也是孔子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教学原则的具体发展。

同类推荐
  • 悦读MOOK(第五卷)

    悦读MOOK(第五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破解戒毒难

    破解戒毒难

    一本从实践中来,通过总结、提炼上升为理论成果,具有指导性作用和操作性较强的戒毒专著。书中对新形势下的戒毒康复进行了有益探索,一是对《禁毒法》实施前后的戒毒康复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在戒毒理念、方法、措施等方面有所创新和发展。二是戒毒康复理念上的创新。三是博采众长,总结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 语言历史论丛(第六辑)

    语言历史论丛(第六辑)

    本书为学术论文集,收录了关于语言学理论、文字、音韵、语法、训诂、方言调查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出版意义。
  • 中国生存启示录

    中国生存启示录

    这是一本面对现实如何生存的启示录,一本发现人生智慧、追寻幸福生活的指南书。是中国第一部以“培育健康价值观”为专题的心灵励志书。作家、教授梁晓声把他用心灵发展出的生存智慧反哺到精神境界中,再用他从社会生活中发展出的知识浸透到心灵里去,为那些生活在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寻找一份心灵寄托与精神生活的充实,以及能够解决一些现实问题的方法。他以平常心去思考人生和社会中的常态及潜在的问题,用从容的心态做一些新的尝试和突破,力图为大众的现实生活寻找借鉴,在现实与精神的总作用下,告诉我们他自己的生活感受,启迪人们面对各种各样的现实应该拥有怎样的生存态度。
  • 大变局:经济危机与新技术革命

    大变局:经济危机与新技术革命

    经济学大师约瑟夫·熊彼特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或所谓历史经验,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时代的经济现象。”他还指出,“目前经济分析中所犯的根本性错误,大部分是缺乏历史的经验,而经济学家在其他方面的欠缺倒是次要的。”本书试图通过梳理现有的对经济危机与技术创新的研究成果,刻画出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为应对当前的全球经济危机提供一定的借鉴。全书共8章,对学术研究者、政府官员、企业管理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热门推荐
  • 诸葛亮智圣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诸葛亮智圣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人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有着太多太多的智慧等待着我们去汲取、领悟;思想是一片宽广无垠的大海,有着太浓太浓的魅力吸引我们去畅游其中。名家的人生,闪烁智慧的光芒,为我们折射出人生的光彩,波荡出生活的弦音;名家的人生,尽显思想的魅力,引领我们享受心灵的美丽旅途,体味生命的丰富元素。驰骋于睿智的思想海洋,让我们的精神变得充盈,心灵变得纯净而通透。
  • 杨尚昆谈新中国若干历史问题

    杨尚昆谈新中国若干历史问题

    2007年是杨尚昆同志百年诞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和中央电视台为此几次来向我了解杨尚昆的一些情况。之后,应中央党史研究室资料征集办公室之邀,陆续将杨尚昆同志在撰写回忆录期间有关回忆录第二册的谈话内容整理成文,在《百年潮》和《中共党史资料》杂志上陆续发表,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2008年秋,在杨尚昆同志逝世十周年之际,又以一篇拙文《怀念杨尚昆》回顾了他光辉的一生,缅怀伟人,激励自己。现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将这些文稿汇编成《杨尚昆谈新中国若干历史问题》出版。为了保持内容的完整性,根据出版社的要求,特将经杨尚昆生前审定、以杨尚昆名义公开发表的《高饶事件》一并放入《杨尚昆谈新中国若干历史问题》。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云海仙踪

    云海仙踪

    南宋初年,天下动荡,道佛争锋,魔门逞凶。杭州药商之子许仙身不由己卷入江湖,被迫开始一场瑰奇多姿的仙魔之旅。血海深仇,情怨纠葛,他命中注定要以一己之力与世界为敌??新古典主义神侠小说,树下野狐版《白蛇传》,带你进入大宋朝瑰丽雄奇的仙魔世界。**************************************************神门一群:275990650。VIP群:156916985。以单月超百万人气问鼎12月人气榜第一,夺下12月新书月票榜第一、月票总榜第二,评论区动辄被飘红血洗……亲爱的兄弟姐妹,感谢你们带来的壮丽而难忘的2013年最后一个月,痛快!爱你们,2014年快乐!
  • 多维视野中的比较文学研究

    多维视野中的比较文学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复兴与建设以来,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专著,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与以前相比都有长足的进展;中国学者提出的有的学术观点与学术主张,也引起了世界其他国家比较文学学者的关注。
  • 告诉学生聪慧机敏的机智故事

    告诉学生聪慧机敏的机智故事

    书中各种故事的主人公因其巧妙而出人意料的应变之策,使人们在心生敬佩之余,同时获得某种智慧的启迪。在生活当中,我们常常会面临许许多多的突发状况,这往往需要急中生智、沉着应对方能解决问题。那么,就随本书一起,在这些机智勇敢的主人公的带领下,一起感受机智的力量
  • 情感底蕴

    情感底蕴

    歌德说:“名言集和格言集是社会上最大的财宝——只要懂得在适当的场合把前者带进会话里,在适当的时间唤起对后者的记忆。我们人类社会那些出类拔萃的名家巨人,在推动人类社会向前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他们通过自身的体验和观察研究,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感悟,他们将其付诸语言表达出来,被称之为名言或格言,其中蕴含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成为世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人们将之作为座右铭,产生着无限的灵感、启发、智慧和力量,从而成为人生的航灯。作为人生的追求者,茫茫人海,关键在于找到属于自己的名家导师,关键在于找到鼓舞自己的名言警句,当然,最关键的是在这些金玉良言的指导下付诸切实的行动。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流浪的权杖:晋文公传

    流浪的权杖:晋文公传

    晋文公,姓姬名重耳,与周王室同宗,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晋献公之子,因其父晋献公宠爱骊姬,便废太子申生,立骊姬之子为嗣,重耳(晋文公)也遭到骊姬之乱的迫害,在其舅舅狐偃、好友赵衰等一班文武贤才的护送下离开了晋国,并流亡国外19年,在其流亡期间先后到达过狄、齐、曹、宋、郑、楚、秦等国,受到狄、齐、楚、秦等国的礼待。这期间,他先后与狄国公主季隗、齐国郡主齐姜相遇,并与她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继而结为夫妻。在流亡的19年里,晋文公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也了解了各国的风土人情,丰富了政治经验,为他后来称霸诸侯创造了条件。本书为你一一阐述了晋文公的传奇传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