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致人而不至于人
孙子在《孙子兵法·虚实篇》中提出了“致人而不至于人”的著名论断,阐明了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夺取克敌制胜主动权的战争指导思想。致,就是受制,这里指调动,于就是被的意思。
致人而不至于人,敌有形而我无形,才能处处占据先机。如果你的一举一动都在别人的掌握之中,就毫无胜算的可能。孙子兵法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阐明的正是这种在战术上出奇制胜的道理。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与其说中了黄盖的诈降计,不如说是自己丧失警惕,兵法上说:受降如受敌。对迎接敌人来降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特别是曹操和东吴还没有发生主力决战,黄盖的船队,完全可以在较远的距离派出部队拦截检查,所以说,曹操失败的主要原因不是敌人使用的诡计,而是自己在实力较强,又是在平定荆州的顺利形势下轻敌所致。
三国时期魏国的守将邓艾在白水之北扎营,蜀国的大将姜维派廖化驻扎在白水之南。邓艾仔细察看了蜀军的行动之后对部下说:“对方兵多,我方兵少,敌人应该主动过河来攻击我们才对,可是对方连桥都不架。我想这是姜维故意用廖化来拖着我军,好令他本人去偷袭洮城。”
于是,邓艾当天夜里悄悄率领部队离开白水,赶往洮城。等姜维果然率领部队兵临城下时,邓艾早就做好了一切迎战的准备。结果姜维无功而返。
这个故事很特殊,它是从反面讲述了姜维实施暗度陈仓之计失败和邓艾看穿计谋后的应对之策。
姜维失败了,原因就是邓艾看穿了他的佯攻计划。因为廖化的行为不够真实,暴露了姜维真实的战略目的。邓艾从蜀军没有架桥的情况认识到蜀军并不急于攻击自己,既然蜀军不急于攻击自己,为什么又在白水之南结塞?自然是企图使自己误以为蜀军要来进攻,从而掩饰蜀军其他的军事行动。
邓艾看穿姜维的计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姜维声东击西,要偷攻洮城。但是他没有立刻增援洮城,否则可能在撤退的时被廖化追击,造成很大的损失,也有可能被廖化通知姜维,赶在自己的前面将洮城包围攻克。他临乱不变,一直等到深夜才偷偷撤走,连夜赶往洮城。等到天亮的时候,廖化才发现魏军已经消失了。而姜维按照原计划到达洮城,已经失去了所有偷袭的优势。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两个方面,有矛盾就有对立,有对立就有竞争。在竞争中谁掌握了主动权,谁就能取得胜利;否则,就被动,就失败,就会被淘汰。这就说明了,无论是军事斗争、政治角逐、经济活动、体育竞赛,还是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都有一个争取主动权的问题。
公元前270年,秦国出兵攻打韩国,两军相持于瘀与。赵王召见廉颇,问他说:“可以发兵去救援韩国吗?”廉颇说;“距离太远了,沿途道路狭窄险要,困难太大,不好办。”
又去问乐乘,乐乘的看法几乎与廉颇完全一致。唯独赵奢说:“道路遥远而且险要狭窄,这就如同两只老鼠在洞穴里打架,谁最勇敢谁就能取胜。”
赵王于是任命赵奢为将,命他率军去解瘀与之围。
赵奢领兵走出邯郸30里后便停滞不前了,下令说:“谁如果就军事部署来向我提出什么建议或谏劝,处死刑。”
秦军在武安西演练,气焰嚣张,声势震天。赵军中有一人提议应急救武安,立即被赵奢斩首。一连停留了28天不再前进,不断增修堡垒。赵奢还捕获了秦军的一名间谍,丝毫没有难为他,还款待了他一番便释放了。
间谍回去后把情况报告了秦军的将领,秦将十分高兴地说;“仅仅走出国门30里就停止前进了,在那里挖沟筑垒准备固守,像他们那样慢腾腾的,什么时候才能赶到瘀与,连边也沾不上啊!”
正在这时,赵奢忽然下令,全边偃旗息鼓,卷甲疾进,来了个急行军,仅用两天一夜的时间,就抵达距离瘀与只有50里的阵地,以精于箭术的前锋部队为主,构筑起了防御工事。秦军闻讯后,急速朝赵军驻地蜂拥而来。
军士许历不畏禁令求见赵奢,说是要就军事部署向他提出谏劝。赵奢立即吩咐:“进来吧!”
许历对赵奢说:“赵军突然到达,出乎秦军意料。他们这样迅速地蜂拥过来,是憋着一股子劲的,士气高,战斗意志坚强。将军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严阵以待,否则将吃大亏。”
赵奢说:“还有什么要说的吗,继续谈下去啊!”
许历说:“不是有军令,不准就军事部署提出意见吗?我现在已违犯了军令,请求你惩罚我。”赵奢说:“这个嘛,等到返回邯郸时再说吧!”
许历便又建议说:“在我们阵地的北面有一座山,依我看,谁先占据了北山谁就将胜利,谁落在后面就得吃败仗。”
赵奢当即许诺照办,下令派遣一万人赶在秦军的前面将北山占领。秦军到达后,赵奢已全都布置停当。秦军发起攻击前去争夺北山,怎么也攻不上去,赵奢纵兵出击,于是大败秦军,秦军被迫撤退,遂解阏与这围.赵奢凯旋归国,赵惠文王赐号他为马服君,而以许历为国尉。
兵法有云:“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至于人而已。”赵奢如果直接去救阏与,己方长途奔波,秦军也早有准备,主动权就会落在秦军手中;而赵奢故意装作在挖沟筑垒准备固守来迷惑秦军,又出其不意地偃旗息鼓,卷甲疾进,迅速地占据了战场优势,从而完全掌握了主动权。
主动权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于它决定着敌对双方谁左右谁的行动问题。能左右对方行动的一方,可以选择在对自己最有利、对敌最不利的条件下与敌交战,从而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做事绝招:
致人而不至于人,敌有形而我无形,才能处处占据先机。如果你的一举一动都在别人的掌握之中,就毫无胜算的可能。孙子兵法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说明的正是这种在战术上出奇制胜的道理。
二、感化势不两立的对手
古人云:冤冤相报何时了,能饶人处且饶人。这是一种宽容,一种仁慈,一种博大胸怀,一种不拘小节的潇洒。自古至今,宽容被圣贤乃平民百姓尊奉为做人的准则和信念,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且被视为育人律己的一条准则。当你面对一个敌人的时候,你所面临的不只是十个敌人,你所感受到的威胁将十倍于他实际上给你的威胁。而当你用友情感动了一个敌人,使他成为你的朋友的时候,你所得到的也将不只是十个朋友,你所感受到的快乐也将十倍百倍于他实际所给你的快乐。
有一个很富有的商人,他有三个儿子,在他年事已高的时候,他决定把自己的财产全部留给三个儿子中的一个。可是,不知道道地留给那个儿子,他于是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让三个儿都花一年的时间去游历世界,回来之后看谁做到了最高尚的事情,谁就继承财产。
一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三个儿子陆续回到家中,他要三个人都讲讲自己的经历。大儿子得意地说:“我在游历世界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陌生人,他十分信任我,把一袋金币交给我保管,可是那个人却意外去世了,我就把那个金币原封不动的交给了他的家人。”
二儿子自信地说:“当我旅行到一个贫穷落后的村落时,看到一个可怜的小孩,不幸掉到河里了,我把他救了上来,并留给他一笔钱。”三儿子犹豫地说:“我,我没有遇到两个哥哥碰到的那种事,在我旅行的时候遇到一个人,他很想得到我的钱袋,一路上千方百计的害我,我差点就死在他手上。可是有一天我经过悬崖边,看到那个人正在悬崖边的一棵树下睡觉,当时我只要抬一抬脚就可以轻松地把他踢到悬崖下,我想了想,觉得不能这么做,正打算走,又担心他一翻身掉下悬崖,就叫醒了他,然后继续赶路了。这实在算不上什么有意义的经历。”
商人听完了三个儿子的话,点了点头说道:“诚实、见义勇为都是一个人应有的品质,称不上是高尚。有机会报仇却放弃,反而帮助自己的仇人脱离危险的宽容之心才是最高尚的。因此,我决定把我的全部财产给老三。”
恩将仇报的人和事屡见不鲜,有机会报仇却放弃,反而帮助自己的仇人脱离危险的人和事却不多见。但只有这么宽容和豁达的人,才能化敌为友,赢得对方的真心尊重,享受人生的最高境界。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对与别人的过失,必要的指责无可厚非,但能以博大的胸怀去宽容别人,就会让世界变得更精彩。人在一生中要走过漫漫的人生路,就会有太多的不如意,退一步海阔天空,只要不忘记自己的最终使命,你还是你。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发生这样的事:亲密无间的朋友,无意或有意做或报复似乎更符合人的本能心理。但这样做了,怨会越结越深,仇会越积越多,真是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你在切肤之痛后,采取别人难以想像的态度,宽容对方,表现出别人难以达到的襟怀,你的形象瞬时就会高大起来,你的宽宏大量、光明磊落就会使你的精神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你的人格将会折射出高尚的光彩。
用诚挚之心、宽容之气来感化对手,敌人方可成朋友。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可谓这方面的范例。
鲁莽爽直而又没有什么心计的孟获是蜀国南方部族的首领,因起兵反蜀而被蜀军擒获,却不肯认输,诸葛亮为稳定南方部族,对他不骂不打更不杀他,而是陪他参观了蜀军的军营后,就放他回去并约定日后再战。于是孟获改变了与蜀军正面交战的策略,率兵马趁夜色来偷袭蜀军营,殊不知这早就在诸葛亮的意料之中,于是,孟获及部下陷入了蜀军的埋伏圈中,再次被擒。他依然不服,诸葛亮又再次将他放了。此后,孟获虽一次又一次地改变战略,或声东击西,或退守原地,却总免不了一次又一次地被擒。当他第七次被蜀军擒获后,他终于心服口服地归顺蜀国,发誓永不叛变。于是蜀国的后方变得稳定,南方部族的人民也就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从这段历史中可以看到,诸葛亮是很懂得以德服人的诀窍的,即:攻心为上,并善于以周密的计策和雄厚的实力作为实现其目标的基础保证。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给傲慢的孟获留下了一条生路,通过擒后放他来达到使他感化的目的。
即使一个非常宽容的人,也往往很难容忍别人对自己的恶意诽谤和致命的伤害。但唯有以德报怨,把伤害留给自己,才能赢得一个温馨的世界。正如释迦牟尼所说:“以恨对恨,恨永远存在;以爱对恨,恨自然消失。”
做事绝招:
如果你在切肤之痛后,采取别人难以想像的态度,宽容对方,表现出别人难以达到的襟怀,你的形象瞬时就会高大起来,你的宽宏大量、光明磊落就会使你的精神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你的人格将会折射出高尚的光彩。
三、理解别人,严于律己
为了修行,四个和尚参加禅宗的“不说话的修炼”。这四个和尚当中,有三个道行较高,只有一个道行较浅。因为该项修炼必须点灯,所以点灯的工作就由道行最浅的和尚负责。“不说话修炼”开始了,四个和尚围绕着那盏灯盘腿打坐,几个小时过去了,四个人都默不作声。
油灯中的越来越少了,眼看就要枯竭了,负责管灯的那个和尚见状非常着急。一阵风把灯火吹得左摇右晃,几乎快熄灭了。管灯的和尚实在忍不住了,他大叫说:“糟了!灯快要灭了。”
另外三个始终没说话的和尚,听到管灯的和尚的喊叫声,道行比他高的第二个和尚立刻斥责他说:“你叫什么!没看见我们在进行‘不说话修炼’,不许开口说话。”第三个和尚闻声大怒,他对第二个和尚说:“你不也说话了吗?”那第四个道行最高的和尚,始终沉默静坐。可是过了一会儿,他就睁眼傲视另外三个和尚说:“哼!这次修炼只有我没说话。”
这四个“不说话修炼”的和尚,因为一盏灯,先后都开口说话了。最好笑的是,自认为“得道”的那三个和尚在指责别人“说话”时,却都不知道自己也犯“说话”的戒律了。
这就是人生的真相:当我们在指责别人时,殊不知我们正在犯着相同的错误。
“严以责人,宽以待己”是人性的通病,我们在教育批评别人时,往往只看到别人的过错,却看不见同样的错误也发生在自己身上。先要严于律己,才能宽以待人;先要看到自己也有不足,才能宽恕别人的不足,理解别人所犯的错误。
别人也许全错了,但他本人并不一定意识到这一点。不要去责备他,那样做太愚蠢了。应该试着去了解别人,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人。理解别人方可以德服众,以宽大的胸怀交更多的朋友,而后严于律己,将一个朴素的原则上升到人类命运的高度。
1754年,身为上校的华盛顿率领部下驻防亚历山大市。当时正值弗吉尼亚洲议会选举议员,有一个名叫威廉·佩恩的人反对华盛顿所支持的候选人。
据说,华盛顿与佩恩就选举问题展开激烈争论,说了一些冒犯佩恩的话。佩恩火冒三丈一拳将华盛顿打倒在地。当华盛顿的部下跑上来要教训佩恩时,华盛顿急忙阴止了他们,并劝说他们返回营地。
第二天一早,华盛顿就托人带给佩恩一张便条,约他到一家小酒馆见面。佩恩料想必会发生一场决斗,做好准备后赶到酒馆。令他惊讶的是,等候他的不是手枪而是美酒。
华盛顿站起身来,伸出手迎接他,说:“佩恩先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昨天确实是我不对,我不应该那样说,不过你已然采取行动挽回了面子。如果你认为到此可以解决的话,请握住我的手,让我们交个朋友。”
从此以后,佩恩成为华盛顿的一个狂热崇拜者。
伟大的人从来不小气,对他人善于理解,对自己严格要求。在工作中同事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协作。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与同事相处,应多看人家长处,不能摆出“一贯正确”的样子。在工作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要主动地及时纠正,听到同事的埋怨和牢骚,切不可放在心上伺机报复,要用宽容谅解的态度对待同事并争取获得同事的支持。
对爱唠叨和喜欢独断专行的同事,一定要学会不要强求他们,不要使用过激的语言如“老是这样”、“从来就没有”等,要对他们有体谅之心,言谈话语要亲切自然,表现要光明磊落,这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和思想境界。
严于律己是做事成功的保证。因此,无论双方谁对谁错,首先应从自己身上找出不足,并主动与对方言归于好。适度地理解他人、宽以待人,满足他人的正常心理需要,在有许多人的场合下,不使对方难堪,才能真正处理好与同事之间的各种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