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72600000013

第13章 联吴抗曹(1)

《孙子兵法·九地篇》说:“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荆州在当时战略家眼中,就是一块必欲得之以取其利的战略“争地”。

诸葛亮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孙吴鲁肃说:“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曹操的谋士荀彧对曹操说:“愿公急引兵先定河北,然后修复旧京,南临荆州,责贡之不入,则天下咸知公意,人人自安,天下大定,乃议古制,此社稷长久之利也。”

从上述三个人的言论可知,刘备若得荆州,就可以从荆州和益州夹击中原,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目标。孙权若得荆州,便可依长江天险,鼎足于江东,抗衡曹操,进而谋取天下。曹操若得荆州,便可雄据江东上流,乘长江而下,吞灭孙吴,一统天下。

荆州既为战略争地,就决定了它的安宁期是有限的。荆州的安宁,外取决于各路军阀忙于自身的巩固与扩展,内取决于刘表团结荆州士人拥兵自保。一旦这两个条件起了变化,荆州就将陷入风雨飘摇之中。

建安八年(203)以后,荆州得以安宁的两个条件已经起了变化。

先说外部条件。

官渡之战后,袁绍于建安七年忧愤而死。他有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袁绍生前对三个儿子作了安排,小儿子袁尚,因受后妻刘氏之宠,袁绍把他留在自己身边,打算让他继承自己的位置。长子袁谭,被派出去任为青州刺史。二子袁熙,被任为幽州刺史。外甥高干,被任为并州刺史。对于这样的安排,谋士沮授认为不妥,他谏劝说:“世称万人逐兔,一人获之,贪者悉止,分定故也。谭长子,当为嗣,而斥使居外,祸其始此矣。”对沮授的劝告,袁绍并没听进去。袁绍死后,众人都认为袁谭身为长子,当继承袁绍。袁谭自己也认为理当如此,赶回来继位。袁绍的老部下逢纪、审配、辛评、郭图分为两派,逢纪、审配不满于袁谭,辛评、郭图则依附于袁谭。逢纪、审配二人怕袁谭继位于己不利,便抢先假造袁绍遗书,拥立袁尚为嗣。待袁谭赶回,木已成舟,无法改变,便自称车骑将军,屯兵黎阳(治今河南浚县西南)。从此,兄弟二人矛盾加深。

袁谭、袁尚兄弟不和,给曹操北平冀州造成机会。建安七年九月,曹操出兵攻打袁谭。曹操大兵压境,反倒促成了二袁暂时的联合。袁尚率大兵授助袁谭,与曹军一直对峙到建安八年。这时,曹操的谋士郭嘉献计说:“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曹操接受了郭嘉的建议,撤兵回许县。

建安八年八月,曹操南征荆州,屯军于西平(治今河南西平西)。曹操此举,亦虚亦实。虚者,正如郭嘉所说,“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减轻对袁谭、袁尚的压力,让二人矛盾重新激化。但是,曹操兵指荆州,并非完全做做样子,如果二袁没有变化,或者遇到机会,征伐荆州很可能变成实际行动。因为占领荆州也是曹操的战略方针之一。

事实上,曹军到西平以后,恰逢袁氏兄弟纷争又起,袁谭派辛毗向曹操求救。当时“群下多以为刘表强,宜先平之,谭尚不足忧也”。但谋士荀攸劝道:“天下方有事,而刘表坐保江、汉之间,其无四方志可知矣。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十万,绍以宽厚得众,借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今兄弟构恶,此势不两全。若有所并则力专,力专则难图也。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此时不可失也。”曹操本已答应先平河北,“后数日,更欲先平荆州,使谭、尚自相敝”。郭嘉劝阻,辛毗也力劝曹操先行攻打袁氏兄弟。在众人的劝说下,曹操才最后决定暂时放下荆州,北上攻打袁尚。曹操率军北上时,说了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我攻吕布,表(指刘表)不为寇,官渡之役,不救袁绍,此自守之贼也,宜为后图。”在曹操的战略计划里,荆州是他平定北方后接着就要进攻的目标。

北面曹操虎视眈眈盯着荆州,东面的孙权已经对荆州采取了行动。

建安五年孙策死前的第二次攻伐黄祖,实际上是向荆州拓展势力。孙权继位掌管江东,张昭、周瑜等人认为孙权是可成大事之人,委心而服事之。孙权待张昭以师傅之礼,又命周瑜、程普、吕范等人为将帅,“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鲁肃初见孙权,即建议他“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孙权当时表示:“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孙权虽然这样说,但并非不想占据荆州,只是觉得江东尚未巩固,进兵荆州是下一步的事。经过几年巩固江东的时间以后,孙权便开始实施鲁肃的建议。

建安八年,孙权出兵,西伐荆州夏口(今湖北武汉)守将黄祖。这一仗,大破黄祖水军,但还没有攻破夏口城,因后方山越反叛,孙权只好回军。

建安十二年,孙权再次西击黄祖,“虏其人民而还”。

建安十三年,黄祖下属甘宁投奔孙权,促使孙权下决心再一次大规模征伐黄祖。

这是孙权对黄祖的第三次进攻。

对于孙吴的进攻,黄祖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他在沔口设下两只蒙冲大舰,用两条粗大的棕榈绳各系一块巨石沉入江底。把两条大舰牢牢固定住。每条大船上放置千名弓弩手,乱箭齐发,飞矢如雨,犹如两扇紧闭的大门,使吴军不能通过沔口。吴国前锋大将董袭和凌统,各领百名敢死队员,每人身穿两层铠甲,乘大舸船冲进去,逼近蒙冲大舰。董袭挥刀接连砍断两条棕榈绳,使两条蒙冲大舰失去了根基。两条大船如大门离开枢轴,失去了防卫功能,吴国水军一下涌进来。黄祖忙令都督陈就率水军迎战,吴平北将军吕蒙一马当先,斩杀陈就。黄祖见大势已去,开门逃走,被骑士冯则赶上,一刀杀死。这一仗,孙权大获全胜,不但杀死了黄祖,还“虏其男女数万口”。

北方的曹操,东面的孙权,都对荆州虎视眈眈,志在必得。

他们对荆州所采取的军事行动,虽未对荆州造成致命摧毁,但分明让人感到了疾风暴雨来临前夕的阵阵凉风。

山雨欲来风满楼。

再来看看荆州内部的条件。

荆州这座楼,以什么面貌迎接这场必定要到来的暴风骤雨呢?这是一座危机重重、千疮百孔、摇摇欲塌的危楼。

荆州内部的危机,表现为三种矛盾:刘表家族内部的矛盾、刘表政权内抗曹派和降曹派的矛盾、荆州境内的主客矛盾。

刘表家族内部的矛盾,主要指他的两个儿子刘琮、刘琦争夺继承权问题的斗争。刘表政权内抗曹派和降曹派的矛盾,主要指刘表自保荆州的主张与其臣下投降曹操主张的分歧。荆州境内的主客矛盾,主要指刘表集团与客居荆州的刘备集团的矛盾。这三种矛盾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互相交叉,互相作用,缠绕在一起的。

先看刘表家族内部的矛盾。

刘表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琦,次子刘琮。开始,刘表很喜欢刘琦,不仅因为他是长子,而且因为他长得很像自己。但是,自从次子刘琮结婚以后,刘表爱子的天平渐渐地偏到了刘琮一边。原来,刘琮所娶之妻,是刘表后妻蔡氏的侄女。因为这层关系,蔡氏想让刘琮取代刘琦的位置。她多次对刘表说刘琦的坏话,还联合蔡瑁、张允等向刘表进谗言。这三个人都是荆州政权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蔡氏是刘表的妻子,蔡瑁是刘表的妻弟,张允是刘表的外甥。她们三个人一齐讲刘琦不好,渐渐地,刘表竟真的以为刘琦不好了。蔡氏不喜欢刘琦,除了刘琮的关系外,恐怕还与刘琦的政治态度有关。蔡氏是属于亲曹派,这点后面我们还要细说。至于蔡瑁,与曹操的关系更不一般。史载:

蔡瑁字德珪,襄阳人。性豪自喜,少为魏武(即曹操)所亲。刘琮之败,武帝造其家,入瑁(指蔡瑁)私室,呼见其妻子,谓曰:“德珪,故忆往昔,共见梁孟星,孟星不见人时否?闻今在此,哪得面目见卿邪!”

蔡瑁与曹操关系如此亲密,可见也是亲曹派。而刘琦却不同,他作为刘表的长子、荆州未来的首领,是坚持父亲自保荆州方针的。刘琦非常器重诸葛亮,诸葛亮“虽志恢宇宙而终不北向”,是坚决的反曹派,从刘琦与诸葛亮的关系,可以看出刘琦反对亲曹的政治态度。在这点上,刘表家族内部的矛盾又与荆州内抗曹和降曹派的矛盾相互纠缠着。

刘琦日益被刘表疏远,心内非常不安,便找诸葛亮请求自安之术。开始,诸葛亮只是搪塞应付,并未认真给他出主意。诸葛亮这样做,并不是对刘琦不负责任,而是认为对这件事的处理须谨慎。此时诸葛亮已经加入刘备集团,他认为,刘琦之事若处理不好,不但害了刘琦,而且会使刘备集团受到影响。他在琢磨着既不使荆州当局疑心,又能保证刘琦的安全,同时又对刘备集团有利的办法。

刘琦见诸葛亮迟迟不为自己出主意,心中暗暗着急。有一天,刘琦又邀请诸葛亮到他家去作客。诸葛亮知道刘琦又要向自己讨求安身的办法了。此时,诸葛亮已经想好了一条三全其美的办法,便接受了刘琦的邀请,来到他家。刘琦把诸葛亮带到后园,此地非常僻静,除了看园的家丁绝无他人。在后园内,有一座小阁楼,二层楼上,刘琦早已摆好了一桌宴席。二人来到楼上,边饮边谈。突然,阁楼的梯子被刘琦的下人搬走,楼上只剩下刘琦、诸葛亮二人。诸葛亮忙问为何,刘琦说:“是我让他们这样做的。现在我们上不着天,下不至地,旁无他人,言出您口,入于我耳,总该说说您的主意了吧?”诸葛亮微微一笑,说:“主意倒是有,不过你先得听我讲一个故事。”刘琦忙说:“只要有好主意,听听故事又何妨。我洗耳恭听便是。”

诸葛亮不慌不忙,讲起了春秋时发生在晋国的一段故事:

晋献公攻打骊戎时,娶了一个名叫骊姬的女人。在此之前,晋献公已经有了几个儿子: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夷吾。后来骊姬也生了个儿子,名叫奚齐。骊姬为了让奚齐能立为太子继承王位,便阴谋设计陷害申生和其他几位太子。有一天,骊姬对申生说:“你的父亲梦到你的生母齐姜了,你得赶快祭祀她。”申生很孝顺,便回到自己的封地祭祀母亲。祭祀完毕,申生又把祭祀用的酒肉拿回来献给父王。此时,晋献公外出打猎未归,骊姬便把酒肉收下,代为送达。申生走后,骊姬却往酒里肉里都渗了毒药。晋献公回来后,骊姬假意献酒,故意让酒洒在地上,剧毒掉在地上,立刻起了反应。骊姬假惺惺地说:“酒里有毒,肉里也一定有问题。”便让狗吃了一块肉,狗也当场毙命。晋献公勃然大怒,下令逮捕太子申生。骊姬又添油加醋,说其他公子也参与了此阴谋。晋献公下令把重耳、夷吾也一起逮捕。有人劝申生向晋献公揭穿骊姬,或者逃出晋国,都被申生拒绝。最后申生自杀,而重耳等人却跑到国外,过起流亡生活。

故事讲到这里,诸葛亮突然问刘琦:“你知道为什么申生死了,而重耳却活下来了?”刘琦没有回答,他想听听诸葛亮的高见。诸葛亮见刘琦不答,便说道:“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

刘琦恍然大悟,诸葛亮哪里是在讲故事,分明是在给自己出主意。他决意离开襄阳,离开这权力斗争的中心。送走诸葛亮,他来到父亲刘表处,要求外出任职。正巧黄祖刚死不久,刘表便让刘琦担任江夏太守。不久,刘琦离开襄阳,到江夏任职去了。

诸葛亮为刘琦出此计策,一方面是解刘琦之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刘备集团的利益。他知道,在刘表集团内,主张投降曹操的人不在少数。刘表体弱多病,万一荆州有变,刘备的抗曹将与当局的降曹相冲突,到那时,刘琦的江夏郡还可以作为一块立足的根据地。从这方面讲,刘表宗室内部的矛盾又和荆州内的主客矛盾相纠缠着。

荆州内部的第二个矛盾是抗曹派和降曹派的矛盾。刘表是不主张降曹的。他苦心经营荆州十九年,把它变成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的小王国,可以说,这是他一生的心血,一生的成就。他怎能轻易拱手让人!早在曹操屯军西平,兵临荆州时,刘表就表示了他不轻易投降的态度。他认为曹操之所以兵临荆州,是由于袁尚、袁谭兄弟不合作抗曹,致使曹操无后顾之忧的缘故。所以,他分别写信给二袁,晓以利害,喻以大义,企图说服二人和好,与自己结成抗曹联盟。他给袁谭的信中说:

夫欲立竹帛于当时,全宗祀于一世,岂宜同生分谤,争校得失乎?若冀州(指袁尚)有不弟之傲,无惭顺之节,仁君当降志辱身,以济事为务。事定之后,使天下平其曲直,不亦为高义邪?今仁君见憎于夫人,未若郑庄之于姜氏;昆弟之嫌,未若重华之于象敖。然庄公卒崇大遂之乐,象敖终受有鼻之封。愿捐弃百痾,追摄旧义,复为母子昆弟如初。

他又给袁尚写信说:

今二君(指袁尚、袁谭)初承洪业,纂继前轨,进有国家倾危之虑,退有先公遗恨之负。当唯曹是务(指抗曹),唯国是康。何者?金木水火刚柔相济,然后克得其和,能为人用。今青州(指袁谭)天性峭急,迷于曲直。仁君度数弘广,绰然有余,当以大苞小,以优容劣,先除曹操,以平先公之恨,事定之后,乃议曲直之评,不亦善乎!

刘表如此苦口婆心,与其说是在挽救二袁的昆仲之谊,不如说是在挽救荆州。他的目的是在自己抗御曹操的进攻时,能得到二袁的外线配合。

在刘表政权内,主张抗曹保荆的还有一些人。例如大将王威,在刘表已死,刘琮降曹,刘备败走之时,仍向刘琮建议说:“曹操闻将军既降,刘备已走,必懈弛无备,轻行单进。若给威奇兵数千,徼之于险,操可获也。获操,即威震四海,非徒保守今日而已。”又如刘表大将文聘,在外据守汉川。刘琮降曹,令文聘与他同降,文聘拒绝说:“聘不能全州,当待罪而已。”

然而,在刘表政权内,主张降曹的人为数很多,而且他们中许多人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早在袁绍、曹操在官渡对峙时,刘表的从事中郎韩嵩、别驾刘先就对刘表说:“夫以曹公(指曹操)之明哲,天下贤俊皆归之,其势必举袁绍,然后称兵以向江汉,恐将军不能御也。故为将军计者,不若举州以附曹公,曹公必重德将军,长享福祚,垂之后嗣,此万全之策也。”就连协助刘表开创荆州的蒯越,此时也劝刘表投降曹操。后来,刘表派韩嵩到曹操那里观察虚实。不料韩嵩回来后,盛称曹操威德,并劝刘表送儿子到曹操那里为人质,以表示对曹操的忠诚。对于韩嵩的过分举动,刘表勃然大怒,要把韩嵩杀掉。这时,刘表的夫人蔡氏出来讲情,她说:“韩嵩,楚国之望也,且其言直,诛之无词。”其实,蔡氏为韩嵩讲情,恐怕不仅仅是因为他是“楚国之望”,更主要的是韩嵩对曹操的态度与她相同。

建安十三年,刘表病重,刘琦听说后,立即从江夏赶回来探视。蔡氏、蔡瑁、张允等人知道刘琦性慈孝,害怕他们父子相见后感动刘表,使刘表把后事托给他,便定计阻挠刘琦与其父见面。蔡瑁、张允在门外拦住刘琦对他说:“将军命你在江夏守住荆州东门,这是非常重要的任务。而你现在擅自离开重地回来,将军知道必怒责于你。惹父亲不高兴而加重他的疾病,恐怕不是孝敬的行为吧。”刘琦无奈,只好流着泪返回江夏。这件事表明,荆州政权内的降曹派已牢牢地控制了政局。

同类推荐
  • 杜甫学史

    杜甫学史

    《杜甫学史》主要有以下内容:杜甫其人研究史:杜甫生平研究;杜甫思想精神研究;杜甫生活研究;杜甫创作历程研究;杜甫集文献研究史:杜甫集的编纂、版本、目录、校勘;杜甫作品注;杜甫作品的阐释;杜甫作品系年;杜甫集的内容研究史:杜甫作品反映的现实;杜甫作品表现的思想感情;杜甫作品内容的意义;杜甫集的艺术研究史:杜甫作品的艺术方法;杜甫集的艺术风格;杜甫艺术创作历程;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研究:继承与创新;贡献与地位;传承与影响。这是我们的研究思路。我们把它提供给读者,是为了读者更好地了解本书的内容。
  • 梁漱溟人生智慧书

    梁漱溟人生智慧书

    梁漱溟先生提出了自己的志愿:愿终身为民族社会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在确立了这个志向之后,他的生命就有了前进的方向,不断地为家国民族而四方奔走,风雨无阻,毫不游移。一条清晰的人生轨迹呈现在后人面前。
  • 十八学士

    十八学士

    本书是《千古数风流丛书》之一,记述了唐代十八学士的生平事迹和替补队员陈孝孙。语言通俗易懂,人物形象既真实可信,又生动活泼,并配插图,为广大读者了解古代英雄人物提供参考。玄武门之变以后,高祖被迫禅位,李世民终于登上天子之位,他立刻重新组建朝廷,用自己的心腹取代高祖近臣,十八学士也全都受到重用,成为李世民所依赖的朝中重臣。勿庸讳言,十八学士的确是当时杰出人才,李世民慧眼独具,将他们吸收到自己的周围。他在政变成功以后,将十八学士全部吸纳到朝中,与他们一起讨论天下政事,为太宗朝政治的清明以及贞观之治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 诗人哲学家:叔本华

    诗人哲学家:叔本华

    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本书遴选了人类历史上最富影响力、最具个性的名人——叔本华,作者结合青少年的阅读习惯,用生动活泼、严谨细腻的笔触向读者介绍了这些世界知名人士的生平故事、理想追求和光辉业绩,为广大读者描绘了一幅幅极具传奇色彩而又引人入胜的名人人生画卷,是青少年学生最佳的成长伴侣。
  • 刘勰与《文心雕龙》

    刘勰与《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一部讲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专门著作。它总结了齐梁以来各种文体的写作经验,使之上升到文学理论层面,而且还运用这些理论对各个时代和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刻的批评,是一部世界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文艺创作理论集大成之作。它的作者刘勰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
热门推荐
  • 求知力学的故事(中华成语故事全集)

    求知力学的故事(中华成语故事全集)

    成语是汉语词汇宝库里的璀璨明珠。它是长期以来人们在相沿习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形式简洁面意义精辟的固定短语。它结可严谨,表现性强,具有庄重典雅的书面语色彩,历来为人们喜闻乐用。不论讲话或作文,准确恰当地镶嵌或点缀一些成语。本书注重知识性、可读性和完整性,每个成语都辟有释义、出处、故事三大部分。编排顺序按笔画多少排列,既方便读者阅读,又方便读者查阅。本书既可作为中小学生学习成语的工具书,又适合不同层次读者作为故事阅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 没有不该承担的责任,只有不愿承担的责任

    没有不该承担的责任,只有不愿承担的责任

    不论是楔形文字,还是象形文字;不论古今,还是中外;不论家庭,还是职场。历史的变迁、地域的隔阂、工作的转换……却不妨碍我们对责任相同的理解,责任是人生命的一部分,应该承担的任务,应该完成的使命,应该承担的后果。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爱犊居吟草

    爱犊居吟草

    本书是山西省著名作家马乃骝的诗文集,马乃骝,已故,生前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是纳兰性德研究专家……
  • 腹黑娘亲:僵尸大小姐

    腹黑娘亲:僵尸大小姐

    僵尸女魃穿越后,被黑玉中的一个美男夺去初吻,就有了可爱的僵尸宝宝。美男还邪笑说以后还生宝宝就用推到的方式,还死皮赖脸地住到女魃的身体里去。女魃气极大怒:总有一天把你挖出来,一巴掌煽墙上扣不下来!
  • 听说星星睡着了

    听说星星睡着了

    私生女谢晨曦的母亲在歌厅做红牌时有幸认识了一位商人,为了成功攀上高枝,不惜在她16岁那年,以一纸法律文书和20万元亲自与她断绝了母女关系。愤怒绝望之下,晨曦离家出走,却在半路的昏阙中遇到了救她一命的林北生。两人因此结缘,却也因性格和家世等问题而矛盾衍生,最终,背道而驰,分道扬镳。要怎样才能找回遗失的爱情?要怎样才能让记忆回到最初的美好?刹那转身,注定一生的宿命。躲不过,忘不了——离情。
  • 做最棒的员工(修订版)

    做最棒的员工(修订版)

    世界500强企业首选的职业精神培训工具书。态度决定高度,人品决定产品,能力创造价值。投资你的态度,拥有美丽“薪”情;亮出你的人品,拥有光明“钱”途;提升你的能力,拥有过硬业绩。要做就做最棒的员工!
  • 铁骑王者:成吉思汗(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铁骑王者:成吉思汗(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商女魔妃

    商女魔妃

    宁静琬,出身商贾之家,自幼由外公抚养长大,生活在富甲天下的锦绣山庄。渐长至风华初现的少女,却因一个意外,得知自己的生父尚在世,宁静琬难耐心中的好奇,假意答应父亲的请求,谁知却被卷入了一场意想不到的争斗之中。皇上赐婚,宁静琬一跃由一个地位低下的商人之女成为凤临国最尊贵的景王妃,顿时惹来无数双嫉恨的眼睛。尽管没人看得上宁静琬,可是凤临国几大豪族却都盯上了这富可敌国的财富,先后开展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财富争夺战。宁静琬为了保住宁氏的产业,与这几大势力展开了斗智斗勇的角逐!景王爷凤君寒,深沉优雅,心高气傲,风采绝世,对出身低下,名声不堪的宁静琬根本不屑一顾,大婚当晚便毅然出征边疆,坦言宁静琬这样无德无能的女人根本不配做他的正妻!然而,随着宁静琬进入景王府,一件又一件事情的发生让凤君寒竟开始正视这个一直以来被他无视的女人!看一个深藏不露的妖孽女子,一个深不可测的妖孽男子,如何在这权力,财富,爱情的角逐中最终成为赢家?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