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71900000013

第13章 旷达人生(12)

九月六日,朝廷的祭祀活动结束,大臣们就都急着赶往司马光的宰相府吊唁。程颐负责主持司马光的丧事,却不许大家在这个时候吊唁司马光。为什么?理由来源于孔子的《论语》。程颐说:“《论语》中说过:‘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孔子曾经说过:如果你今天参加了丧礼吊唁之类的活动,就不能再参加唱歌、跳舞这类综艺娱乐活动,否则就是对礼仪的亵渎。

程颐说:“你们刚刚参加了朝廷的吉礼活动,现在又来参加丧礼,同一天里一会儿嘻嘻笑笑,一会儿哭哭啼啼,太不严肃,不符合古代的礼仪。明天来吧。”

孔子的这段话的确是对礼仪之道的规范,但这种规范也是建立在人们真实情感的基础之上的。一个人经历或者沉浸在巨大的悲伤中,从情绪上来讲,很难真正忽然转为喜悦、兴奋,所以孔子这段话是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古代的礼仪制度并不是凭空想像出来的,而是这样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点点总结出来的。

转悲为喜不大符合人之常情,但是乐极生悲,从喜悦转为悲伤,从情感上来讲就比较顺畅了。这就好比流水很容易很自然从高处落到低处,但是要从低处到达高处,就比较麻烦。正因为如此,当时就有人反驳程颐道:“孔子是说过哭则不歌,但并没有说歌则不哭呀。”

程颐有些尴尬,满脸涨得通红,不禁提高了嗓门,继续高声争辩。这件事情本来与苏轼没有任何直接关系,但是一则苏轼本来就很讨厌程颐古板僵硬的作风,二则他看见这种尴尬而滑稽的场面,觉得非常可笑,似乎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止不住上前加入争辩的队伍,进一步挖苦程颐道:“此乃鏖糟陂里叔孙通所制礼也。”(事载《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93)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叔孙通是秦汉之际的儒生,刘邦称帝后,他为汉王朝制定了一整套规章与礼仪,算是汉朝开国的大儒,礼仪策划的总监。“鏖糟陂”则是一处污泥烂草、肮脏不堪的沼泽地,位于东京汴梁西南十五里处,“夏秋积水,沮如泥淖”(宋·庄绰《鸡肋编》)。

“鏖糟陂里叔孙通”的意思是:程颐是一个从京城郊区污泥脏水中爬出来的冒牌叔孙通,这套伪规矩都是村学究制定的。这是讥讽程颐拘泥小节,不识大体,是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假学者。

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在司马光去世的哀悼现场,本是一派庄重肃穆的氛围,而苏轼随口勾画出的却是一个滑稽、生动的漫画式的程颐形象,这一切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对照,在场的官员们禁不住哄堂大笑。程颐一下子恼羞成怒,而朝廷中那些程门弟子更是怒不可遏。从此,苏门与程门算是结下了深仇大恨,也为后来的政坛引出无穷的后患。

这件事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一场口角之争,无关国家大体,至多不过反映了苏轼、程颐两人在思想、志趣和性格上的歧异,但从深层来看却意味深长。

第一,北宋以来的学者,普遍具有个性执拗、独树一帜、严以律己、严以律人的特点。发展到极致,不免自我标榜、惟我独尊,对于异己观点动辄大肆批判甚至群起围攻,王安石、司马光、程颐身上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特点。对于一般人来说,这些特点不过是有些古怪、古板或者不合人之常情罢了。但是在苏轼看来,这就是奸伪。如前所述,苏轼就曾数次指责程颐的这种表现是“奸”,也就是“奸伪”。所以说苏轼对程颐的嘲讽首先就是基于这种学风、人格乃至个性的差异。

第二,苏轼对程颐的嘲讽还反映了苏轼本身的个性缺陷。苏轼虽然担任着翰林学士、经筵侍读等重要官职,但是性情并没有很大的改变,依然有意气用事的一面,喜欢以个人好恶来臧否人物。这也从某些方面说明苏轼政治上的不成熟,说明他在政治上难以堪当大任。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做宰相必须要能够容纳不同的人物性格、政见,将各方面的人物团结起来共同做事。苏轼的师长欧阳修就善于团结个性耿介不群的石介,司马光更是善于将不同派别的人物聚拢帐下,苏轼却没有这个本事,这是他政治个性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缺点。

第三,苏轼对于程颐的这种态度,以及发展到后来的“洛蜀党争”,反映了司马光去世后,旧党一派人物群龙无首的政治局面。比起新党人物,旧党内部的政治、文化、学术乃至人际关系要复杂得多,混乱得多,凝聚力也要差得多。司马光这杆大旗一旦倒了,他们就立刻互相攻击,乱作一团,难以形成一个拥有共同奋斗目标的团结体,自然也就难以形成强大的统一的政治力量,自然也就给新党人物的卷土重来创造了机遇。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新党势力尚未重返朝廷的时候,旧党人物各走各的路,等到新党再次上台,旧党人物就都开始“分享”共同的悲惨结局,在这个时候,他们似乎才开始走到一起了。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司马光去世之后,矛盾重重、貌合神离的保守派旧党阵营分裂为三个学术兼政治派别。一派以程颐为首,朱光庭、贾易为辅,程颐的籍贯是河南洛阳,所以这一派被称为“洛党”;一派以苏轼为首,吕陶等人为辅,苏轼的籍贯是四川,这一派被称为“蜀党”;还有一派以司马光提拔的谏官刘挚、刘安世等人为首,羽翼尤多。刘挚是河北东光人,属古代河朔地区,所以这个门派被称为“朔党”。

苏轼的一句取笑嘲讽之语从此拉开了洛蜀两派党争之幕。

在上一章我们曾说过,苏轼对于元佑时期的政治有一个基本的态度,即:“今朝廷欲师仁祖(仁宗)之忠厚,而患百官有司不举其职,或至于蝓;欲法神考(神宗)之励精,而恐监司守令不识其意,流入于刻。”(《试馆职策问三首》其一)大意就是,既不能像仁宗时期那样过于松懈惰怠,也不能像神宗时期那样过于紧张严苛,应当作必要的调合折中。

程颐的门生、谏官朱光庭针对这几句话进行了断章取义的解释,认为苏轼的言论是对仁宗与神宗皇帝的恶意诽谤,要求朝廷对苏轼予以惩治。主持朝政大局的高太后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对朱光庭等谏官的这套手段洞若观火,她没有明确表态,而是采取了和稀泥的办法,下诏苏轼免罪,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苏轼却不肯受这冤枉罪,马上表白自己的那段话的真实含义,指出朱光庭为诬告。朱光庭也不肯善罢甘休,继续上表攻击苏轼。殿中侍御史吕陶乃是蜀党的人物,他也上表弹劾朱光庭,一针见血地道破朱光庭弹劾苏轼的真实意图:

议者皆谓轼尝戏薄程颐,光庭乃其门人,故为报怨。夫欲加轼罪,何所不可,必指其策问以为讥谤,恐朋党之敝自此起矣。(《宋史·吕陶传》)

意思是说:大家都知道苏轼曾经戏弄嘲讽程颐,朱光庭是程颐的门人,这样做分明是在报复苏轼。如果要给苏轼加罪,什么理由不可以,为什么非得指责他的进士策问之题?我担心朋党的弊端从此会兴起。

俗话说得好,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场洛蜀之间的口水大战难道真的就因为苏轼对程颐的几句嘲讽之语吗?而朱光庭弹劾苏轼,也难道仅仅就是为了报一箭之仇吗?恐怕没有这么简单。

其实,以朱光庭的地位,要想扳倒苏轼是根本不可能的。元韦占时期,苏轼、苏辙在朝廷中都曾经担任很重要的官职。苏轼先后担任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苏辙则先后充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吏部尚书、门下侍郎等职;蜀党的门生在朝廷中也很有权势。与此相比,洛党一派在朝廷中的政治权势则小得多。再说,程颐即便因为苏轼的嘲讽而恼羞成怒,但他这个人说到底不过是一介书生,距离政治较远。况且,就洛党本身而言,也并不是什么成熟的政治派别,他们对于“熙宁变法”乃至“元韦占更化”并没有提出过什么更为独立的见解,说到底,洛党还算不上一股巨大的政治力量。

但是当朱光庭对苏轼展开激烈的弹劾,尤其当朝廷传言要罢免朱光庭的时候,却在当时的政坛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不仅洛党,连朔党也开始群起而围攻苏轼,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攻击苏轼的政治浪潮,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原来,洛党的势力只不过是扮演了马前卒的角色,它背后真正强大的政治势力在于刘挚、刘安世等人为首的朔党。当初苏轼因免役法与司马光争得不可开交,根据苏辙的回忆,司马光本想将苏轼挤出朝廷,但他恰好去世了,这件事情也就放下了(语载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现在以刘挚等人为代表的朔党一派,借着洛党弟子朱光庭开战的机会,也纷纷拉开架势开始对苏轼群起而攻之,认为他结交朋党,认为他维护免役法,甚至认为他可能是又一个王安石。

那么,朔党对于苏轼的攻击难道也仅仅是为了废除免役法,为了维护朝廷的传统体制?恐怕也没有这么高尚!

说到底,朔党攻击苏轼的本质是为了权力。此时正值司马光去世前后,宰相这个权力中心出现了真空地带,朔党人物眼看苏轼深得高太后赏识,所以借着洛党与蜀党的矛盾,试图推动整个事态朝着不利于苏轼的方向发展。所以这一场洛蜀党争的口水大战,从表面来看,是因苏轼与程颐的口角之争而起,结果逐渐发展为洛蜀两党的争斗,但其本质却是苏轼与朔党人物的内在矛盾冲突,这个冲突的表象是所谓政见不一,而其实质还在于权力斗争。

苏轼对此其实看得非常清楚,他在奏章中说:陛下即位,起臣于贬所,不及一年,备位禁林,遭遇之异,古今无比。臣每自惟昆虫草木之微,无以仰报天地生成之德,惟有独立不倚,知无不言,可以少报万一。始论衙前差顾利害,与孙永、傅尧俞、韩维争议,因亦与司马光异论。光初不以此怒臣,而台谏诸人,逆探光意,遂与臣为仇。臣又素疾程颐之奸,未尝假以色词,故颐之党人,无不侧目。(《杭州召还乞郡状》)

大意是说:皇上即位之后,将我从贬所迅速提拔到翰林的位置,这样的恩遇古今少有。自己为报答圣上恩典,一直坚持独立政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前番与诸位大臣所争论的不过就是与司马光有分歧的免役、差役问题。当初与司马光争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本人并不因此而与我反目。只是他所提拔的诸位谏官,妄自揣度司马光的意图,故意与我结为怨仇。我又看不惯程颐奸伪的作派,所以洛党一派也对我没有好眼色。

司马光尚且不与苏轼结仇,为什么他手下的谏官却急着跳出来结这个仇呢?就是权力之争。所以苏轼将他与朔党的矛盾排在前面,而洛党不过是第二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洛朔两党人物对苏轼是步步紧逼,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一天,御史中丞傅尧俞、侍御史王岩叟与高太后当面发生激烈的争论。王岩叟等人手持苏轼的策问之题,要求太后惩戒苏轼妄自议论仁宗神宗的“为臣不忠”之罪。高太后不想扩大朋党相争的混乱局面,没等王岩叟等人说完便忽然厉声说道:“我不想也没有必要看这些策问之题!”王岩叟等人不肯罢休,当面开始诵读苏轼的策问之题,高太后表示大不以为然,王岩叟等人说:“如此看来,太后是坚决偏袒苏轼,站在苏轼一边了!”高太后气得厉声说道:“我凭什么偏袒苏轼?苏轼又不是我的亲戚!”盛怒之下扬言要将争辩的双方统统撵出朝廷(事载《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49)。

苏轼在这场争辩中当然也有不少的过错,甚至有不少令人遗憾的表现。但是总的来说,苏轼一直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坚决反对借此大兴文字狱;二是始终强调这场争论的核心是他与司马光的不同政见,而不是权力斗争。这其实也是鉴于自己在“乌台诗案”中的遭遇而极力避免陷入政治陷阱。

所以,苏轼一旦觉察到这场政见辩论渐渐偏离了争论的方向,开始走向政治权力斗争的时候,一方面感觉到深深的疲倦,同时也产生了一丝恐惧。曾经遭受过囹圄和流放之苦的他不愿意在这场口水仗中重蹈覆辙,他决心放弃眼前一切令人羡慕的职位与生活,请求到外地去做地方官。于是他接连上了四道奏章,请求离朝外任。

面对苏轼的请辞奏章,高太后着实为难,她非常希望苏轼能够留在朝中,成为平衡朝廷权力的重要力量。

一天,高太后唤苏轼人内起草诏书,草罢苏轼正要告退,太后忽然问他:“我有一件事想问内翰。”苏轼忙说:“请陛下明示。”太后问:“内翰前年任何官职?”前年,也就是神宗元丰八年(1085),苏轼刚刚由黄州团练副使改判汝州团练副使。苏轼不知太后为何问及此事,只好据实回答。太后接着问道:“那么内翰现在任何官职?”“翰林学士。”苏轼回答,心中更加纳闷。

太后又问:“内翰如何能有今天的地位?”苏轼赶紧回答:“都是陛下的提拔。”太后微微一笑,说:“这都不关老身的事。”苏轼赶紧说:“那一定是官家(哲宗)的提携。”“与他也没有关系。”太后摇了摇头。“难道是大臣们的推荐?”苏轼有点不解。“与大臣们更没有关系。”太后摆了摆手。苏轼心里一惊,连忙辩白道:“臣虽然无德无能,但还不至于为了做官而请托权贵朝臣。”

“早就想让学士知道。”高太后慢慢说:“学士能够有今天的地位,完全是神宗皇帝的遗愿。想当初他在世的时候,每当吃饭停下筷子看文章,宫人们都说:‘这一定是苏轼的文章。’有时候读着读着,神宗皇帝会忽然称赞说:‘奇才,奇才!’只是还没有来得及进用学士就仙逝了……”听到这里,苏轼再也忍不住悲痛,失声痛哭起来。太后与左右宫人也掉下了眼泪。

过了一会儿,太后赐茶赐座,语重心长地对苏轼说:“内翰啊,你一定要尽心尽力地侍奉官家,报答先帝对你的知遇之恩呀!”苏轼连声诺诺,拜辞而出,太后特命宫人手提御前金莲花烛送苏轼回翰林学士院(事载宋·王巩《随手杂录》)。

高太后一番语重心长的话语的确是用心良苦,苏轼也并不是不想在朝廷做出一点实实在在的成绩,可是洛朔两党对苏轼依然紧咬不放,而且大有排山倒海之势。如果继续在朝中呆下去,自己“必致倾危”。在给高太后的《乞郡札子》中,苏轼痛陈自己在朝中举步维艰,难以有所作为的困境。

苏轼说,自己与司马光交情深厚,见解相近,本来没有什么不睦之处。只是因为免役、差役问题有所分歧。但目前朝中的舆论早已经背离了他与司马光争论的初衷。洛党、朔党以及自己所谓蜀党的下属、门生、故旧纷纷群起,使用愤激的语言互相弹劾、指责甚至谩骂对方。其中造谣生事、蛊惑人心、煽风点火者大有人在。他伤心地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自己所选拔推荐的人才也都因此遭到恶意的诬陷诽谤。

苏轼在《乞郡札子》中指出,当今圣上固然天资聪明,但是目前洛朔两党气焰嚣张,震动朝廷,朝野百官无不畏避其锋芒,太后与皇上深居宫中,朝野上下的情况难以周知。自己担心如果被洛朔两党官员抓住奏章、诗文中的“小辫子”,太后与皇帝又听信了他们的言论,自己再次重蹈“乌台诗案”的覆辙,那自己在“怨仇交攻”当中,将“不死即废”了。因此他再三请求离开朝廷,去地方上任职。

同类推荐
  • 诸葛亮智圣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诸葛亮智圣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人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有着太多太多的智慧等待着我们去汲取、领悟;思想是一片宽广无垠的大海,有着太浓太浓的魅力吸引我们去畅游其中。名家的人生,闪烁智慧的光芒,为我们折射出人生的光彩,波荡出生活的弦音;名家的人生,尽显思想的魅力,引领我们享受心灵的美丽旅途,体味生命的丰富元素。驰骋于睿智的思想海洋,让我们的精神变得充盈,心灵变得纯净而通透。
  • 五代花间录(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

    五代花间录(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

    韩晓婵、兰泊宁编著的这本《五代花间录(五代分册)》攫取五代杰出女性,以传记故事的形式叙述她们的传奇生平,及在传奇后瑰丽变幻的人生。以文化的视角、历史的视野、细腻的笔触、生动的叙述,把人物和事件放在广阔历史背景上,使读者不但能享受到阅读快感,更可以通过阅读,进一步了解、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本书兼顾故事性、可看性与励志性。
  • 中国古代皇后传

    中国古代皇后传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后妃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是最高统治者、至高无上的皇帝的妻妾,是封建时代妇女中地位最高贵的人。她们的命运轨迹,兴衰荣辱、坎坷沉浮无不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联。由于她们的特殊地位,在历史长河中,既有英明辅弼帝王甚或亲自临朝,推动历史发展者;也有助纣为虐,阻碍了历史进程者;更有甚者,则扮演了祸国殃民、使历史的车轮逆转的角色;而为数更多的则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在“寂寞梧桐锁深秋”的后宫中凄凉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她们的命运既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也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后宫的生活从婚丧嫁娶到衣食住行都是丰富多采的。它既是封建时代的历史缩影,也是一幅封建时代的民俗画卷。透过她们的生活。
  • 苏东坡旷达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苏东坡旷达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人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有着太多太多的智慧等待着我们去汲取、领悟;思想是一片宽广无垠的大海,有着太浓太浓的魅力吸引我们去畅游其中。名家的人生,闪烁智慧的光芒,为我们折射出人生的光彩,波荡出生活的弦音;名家的人生,尽显思想的魅力,引领我们享受心灵的美丽旅途,体味生命的丰富元素。驰骋于睿智的思想海洋,让我们的精神变得充盈,心灵变得纯净而通透。
  • 刘勰与《文心雕龙》

    刘勰与《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一部讲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专门著作。它总结了齐梁以来各种文体的写作经验,使之上升到文学理论层面,而且还运用这些理论对各个时代和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刻的批评,是一部世界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文艺创作理论集大成之作。它的作者刘勰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
热门推荐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2011年散文排行榜

    2011年散文排行榜

    为了梳理和总结2011年中国散文创作,中国散文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散文创作中,推荐编选了2011中国散文排行榜,入选的40余篇作品均富有艺术特质,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代表了2011年度中国散文创作的整体面貌。囊括了包括余秋雨、贾平凹、陈忠实、梁晓声等著名作家的2011年佳作。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喜欢

    喜欢

    我曾经以为,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心甘情愿,总是能够变得简单。然而这么多年后,我才发现,关于爱情这件事,我一直无能为力。会过去的,一切都会过去的。我的快乐,我的悲伤,所有自第一眼看见你起伴随的爱恨嗔痴,就会随着时间灰飞烟灭。如您所愿,我是真的长大了。所以,我不需要你了。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重生珠光宝鉴

    重生珠光宝鉴

    *新文推荐《邪少猛追妻,彪悍小中医》*一次飞机失事,使得三十六岁的苗函嫣回到十八岁那年。随着命运的改变,拟补前世的遗憾,使得悲剧不再重现,更让她学会了珍惜。一步步登峰踏远,却发现父亲和她前世的死亡并非意外,在恨意的使然下,她选择了一条不一样的路。漫步浮世间,她只为活出自我保护家人!皎月难圆,我命由我不由天,既然上天给了她如此天赋,她便要狂给世人看!古董界的鉴定大师,赌石界的翡翠王,考古界的天纵奇才,商场上的高傲女神……只是这个男人是怎么回事?女神撇撇嘴:“自恋是病,得治!”
  • 正妃住隔壁

    正妃住隔壁

    《合卺词》镜子的古文她,一个现代国际安全局的高级特工,风平浪静时慵懒闲适,帅性如风。看似全然不具杀伤力。环境变化时则出手狠绝,精准,招招毙命。她,一个架空时代王府捡回来生子的丫头,初来王府,局促不安,胆小怕事,处处看人脸色行事。为免招惹事端,习惯闭门不出。当她成了她!他,一朝呼风唤雨的王爷,温文尔雅,温润如玉,性淡若薄云,嗜睡且对一切都漠不关心,喜欢拒人于千里之外。甚至记不得近身处女子的相貌。当他被一个喝醉了酒翻墙而入的小丫头敛去所有神志,当心中寒霜被融化,暖意注入心田,他如何会对生命里唯一一次感兴趣的东西收手。她为他的妾,她和他却不知。她以兄弟称他,他将她捧于手掌,喝护于胸膛。正妃在隔壁,一切荣华炫目都在隔壁,他的视线越过茫茫人海终是投在何处?宋楚说:“白末,我不喜欢江山,不喜欢权贵,也没哪个女人见过第一面就记住相貌轮廓,唯你是铬记于心的。”宋楚说:“白末,我的身心都只沦陷给你这么一个女人,再无其他!”宋楚说:“白末,当你立于墙头,一双明亮的眼眸渲染整个星空,那一刻我便决定,将你带到天涯海角,不让尘世沾染你丝毫我欲独霸的美丽。”宫九夜说:白末,你偷去的又何止一个钱袋。我的心你拿去了,却不说要。此生,我将如何安放它?!莫凌风说:白末,本该你是我的妻。奈何我们之间,竟隔着万水千山的距离。我允许你带着目的靠近我。哪怕是背叛,这一生我也允你若干次。直到最后用自己的生命去换你的命了。这许多年明眸中好似才看到一片锦绣,竟心甘情愿被这三尺黄土掩埋。君宇墨说:白末,我的人你要吗?我的承诺你要吗?我的心你要吗?为何时间流逝了,你始终定格在我的脑子里,那一瞬间便是动也不曾动过。尘子倾说:白末,一张龙椅争了多年,时间再回到这一点,只想以江山为聘,娶你为妻,不让宫廷束缚你,同你做对平凡的夫妻。可是,我遇你,终是晚了。白末想,我不想宫廷,宫廷却已生涟漪。我不想江湖,江湖却也已泛滥。如果幸福是流沙,我只愿沿着你的方向一路追随。如果温情是场梦,我只愿一觉再不醒来。(不虐男女主,男主一路宠到女主看不到边际。)新文《重生—硬碰硬》这是一对男女总裁斗智斗勇,为你一笑间轮回甘堕的故事,女总裁不羁精怪,绝对有一鸣惊人的爆发力。男总裁邪魅桀骜,攻于算计,运筹帷幄。客观说:
  • 圣石传说

    圣石传说

    这是片存在精灵、龙族和血族三方势力的被遗弃的大陆,只有找到传说中的四块圣石才能打破遗弃的诅咒。平凡又懦弱的少女来到了建立在一块孤立海岛上的奇怪学校,,她逐渐发觉了自己的身份、天赋和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