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67400000012

第12章 南北榜

考生分南北,大概这在中国历史上也就是明朝的皇帝能想出来。

扭曲制度

我国的科举制度最早产生于隋唐,此后,它就成为历代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重要渠道。每一个举行科举考试的王朝都是在自己国家的全部疆域之内举行公开、公正的考试,凭借考生的成绩高低来选拔人才。这“公开”、“公平”、“公正”应该是科举考试的精神内涵所在,但是有时候因为种种的原因,这三个评判标准并不一定能得到贯彻,有时是因为人为的主观因素,也有时是因为一些客观环境的因素而迫不得已的扭曲了这些原则。

明太祖朱元璋在晚年就曾经做过这样一件违背了考试规则的事。

从朱元璋即位之初,为了网罗天下的人才为已所用,安抚多年战乱之下不安定的民心,朱元璋很快就重新举办科举考试。

几年之后,他又颁布了明确的科举考试的章程,规定了考官人数和评定举子成绩的标准。每隔三年举行最高等级的科举考试,届时全国各地的考生们都聚集在京城,参加统一考试,然后根据考生的文章评出成绩,逐一颁给学位。

这种做法本来是符合公平原则的,但是在洪武三十年的这次科举考试中,朱元璋却一反常态,搞了一个区分南北榜的考试,不以成绩为取士标准,而改以地区为取士的标准。这样做又是为什么呢?

南人胜于北人

洪武三十年的这次会试本来进行的很顺利,但是发榜的这一天却发生了骚乱。骚乱的原因是这次上榜的所有举子都是南方人,居然连一个北方人都没有,这在历次的考试中是非常少见的。

在当时明王朝的首都南京城里,落选的北方举子们成群结队的涌向负责科举考试的吏部衙门,要求吏部的官员对考试的结果作出解释。他们认为这次的主考官也是南方人,所以在考试成绩上弄虚作假,故意偏袒南方举子。这一下南京城里顿时乱成一团,南方人和北方人即使是素不相识,见了面好像也变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城里时常出现因此打架斗殴的情况。负责维护京城治安的军队迅速开进城里,想设法平息这场骚乱。可是他们可以用武力制止暴力行为,但却不能改变南北方人之间的对立情绪,反而还加剧了这种情绪。

这件事很快传到了皇帝朱元璋的耳朵里,他马上派人前去安抚那些闹事的北方举子,向他们保证说皇帝正在调查此事,一定会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情绪激动的举子们这才慢慢散去了。

然后,朱元璋就找来这次考试的主考官刘三吾了解情况。

原来,刘三吾并没有在试卷上做什么手脚,举子们的考试成绩都是真实的。南方的举子确实考的都比北方举子好。朱元璋也知道刘三吾一向刚正,不是会因私枉法的人。他相信刘三吾对考生成绩的判断,但是为了平息北方士子的愤怒情绪,朱元璋要求刘三吾从北方的举子中挑选几个来一并上榜。不料刘三吾这次真是倔过了头。这个老夫子认为自己的评判是公正无私的,毫无错处,所以他拒绝更改考试成绩,使成绩本来较差的北方举子上榜。朱元璋听了大发雷霆,认为刘三吾实在不通时务,气的把刘三吾赶了出去。他还把其他的几位考官都撤了职。北方举子听说了这个消息都大声欢呼,要求皇帝为他们主持公道。

情势所逼

不久之后,朱元璋再次派其他官员去重新审定这次考试的成绩。可是当他再次听取复审报告时,却发现真有几个不怕死的大臣。这些被派去复审的官员其实都很清楚皇帝的意思不过是为了给北方举子一个交代,好下这个台阶。但是这些正直的学究们却仍然坚持北方举子的考卷确实不如南方举子的。他们的最后结论竟然和原来的主考官刘三吾的结论一模一样。这下朱元璋勃然大怒。他指责官员们互相包庇,有意蒙蔽自己,一气之下把这些官员都革职下狱,严加拷问。结果这件事情越做越过火了。这些无辜的官员最后定罪时竟然被与十几年前发生的胡惟庸案联系在一起,全部被处以死刑。

后来,朱元璋亲自主持,重新举办了一次考试。这次的考试结果与前一次截然相反,入选的61名举子全部都是北方人,一个出身南方的都没有。看来朱元璋为了平息北方人的不平情绪,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从此以后,为了避免这样的事件再次发生,朱元璋立下规矩,此后的科举考试,南北分卷考试,最后按南方60%、北方40%的标准取士,以求通过这种方法来使南北方入仕的官员人数大致相同。

因此,此后的科举考试并不单以成绩取人了,而且加入了地区的因素,并且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制度。

其实朱元璋对待那些官员的手段虽然是过分了些,但是他这么做实在有不得已的苦衷。当时虽然明朝建国时间已经不短,但是因为朱元璋是从南方起兵成势的,北方的士子在很长时间里仍然不信任这个政权。而为了消除这种疑虑,选拔北方的人进入政府作官无疑是一种最好的办法。他虽然知道南方因为经济发达,文化教育的水平也确实比北方高,但是他却不能让每一次入选的人都是南方人。

这样一来岂不是朝中全是南方人在作官?这样对于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极为不利。所以他只能采取这种分南北取士的方法,使南北两地的官员人数渐趋平衡,以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也算是用心良苦了。在这次的事件中,不能说是朱元璋正确还是死难的大臣正确,因为他们遵循的是不同的原则。

那些宁死也不肯改变自己意见的大臣用生命坚持了科举考试的公正原则,他们的骨气是非常令人敬佩的。而朱元璋的选择则是从国家政治的角度出发的变通方法,也不能说他没有坚持公正就是错的,只能说这是情势所逼罢了。第12章严办贪官污吏

朱元璋查办贪官污吏的手段格外严厉,甚至不惜活剥人皮以示惩戒。

官怕民快

朱元璋杀贪官也有一个标准,凡是贪污够60贯钱的,就可以定为杀头的死罪。60贯钱在当时并不是一个太大的数目,折合成银子也就是十几两。

历代的帝王很少为了这么一点钱而诛杀大臣。但是朱元璋一向主张严刑峻法,用非常残酷的手段去惩罚贪污的官员,以警戒其他的在职官员。

那时,衙门左侧都建一座小土地庙,地方上发现了贪官,就在土地庙前把犯罪官员处死,再把皮剥下来,然后用干草塞入皮中,制成人型,摆放在公堂的一侧,以警告下一任的官员。有的官员在公堂上办公,身后就有好几个前任官员的干尸。

这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啊?所以当时一度没有人敢出来做官。不过朱元璋的态度也强硬的很,才不担心没有人做官,看谁顺眼了,让你做官你就得做,想不做都不行,如果躲起来,就追到你家去杀你,非逼出来做官不可。这种土地庙因为常剥人皮,老百姓都管它叫剥皮场。

不过,因为官员都害怕受到这种惩罚,不敢欺压盘剥百姓,所以虽然杀了很多人,老百姓反而拍手称快。

大开杀戒

有个叫郭桓的人,是国家征收赋税的高级官员,他仗着权势,盗卖军粮,越干胆子越大,到最后竟然把国家军用粮仓中三年的积蓄盗卖一空。那时全国一共有13个省,其中12个都和他有勾结,几年之内贪污的粮食竟多达2400万担,相当于国家一年的财政收入。事情败露后,朱元璋非常生气,把郭桓处以重刑,但是这个案子越往下查,牵连的人就越多,连朱元璋自己都被吓了一跳。不过,他还是狠下心来,决意要把这些违法的官员都杀光,哪怕是天下就此反了,他也要一杀到底。结果这一刀下去,足足杀了几万人。

明初的时候,承袭了元朝的陋习,官场上贪污受贿成风,怎么惩罚也止不住。朱元璋是个意志非常坚定的人,他下定决心要做的事就一定要做,在执行自己的决定时,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心如铁石,决不动摇,在严惩贪官的这个问题上也是如此。他对犯罪的官员毫不留情,这样杀来杀去,一连杀了好几年,官场的风气开始好转起来。明朝能维持270年的统治,和朱元璋的严惩贪官是分不开的。为了监视臣民,他派了大批的亲信去民间访查,自己有时也出宫去微服私访,了解民情。为了防止官员私自涂改账册,他还命令把一至十的简写数字改成大写,这种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空印案

洪武十五年时,又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空印案”,这就是朱元璋自己发现的一个官场舞弊案件。事情是这样的:朱元璋有一天下朝,觉得没什么事可做,就一个人到处逛,结果就信步走到了户部,想了解一下国家财政收支账目核算的情况。这时户部的官员和各省来的计吏都在低头核算账目,一个个眼睛紧盯着手中的算盘和账本,谁也没发现皇帝就站在身边。朱元璋站了一会儿,见大家都在认真算账,心里非常高兴,没说什么就走了。谁知刚走到门口,就听到有两个人争吵起来,仔细一听,原来是户部的一名官员和一个计吏在争吵,户部官员说那个计吏的账目不平,计吏很不服气,两人便因此争吵起来。最后,只听那个户部官员指着账目大声说:“不平就是不平,钱粮数字差一分都不行,你这个册子一定要重做!”朱元璋听到这里很高兴,心里暗暗称赞那个负责任的户部官员,想:“要是朝中的官员都能像这位官员一样认真为朝廷办事,那就好了。”

朱元璋觉得很有趣,下午趁空闲时间就又去了一趟,这一次可看出问题来了。他去的时候碰巧又碰上了上午发生争吵的那个计吏和户部官员在说话。只见那个计吏把一本新的账目递给那位官员,说:“册子重做好了,您再算算吧!”户部官员接过去翻了翻,用算盘算了算,就笑着说:“这回好了,平了。”朱元璋一直在一边听着,越听越觉得奇怪,越听越觉得不对,脸上的笑容消失了,眉头也拧了起来。他快步走过去,一把抓起那本账册翻了翻,然后转头问那个计吏:“你们那个省离京师有多少路程?”那计吏一看是皇上,马上跪倒回答说:“有三千多里。”“那你上午回去,怎么下午就回来了呢?你骑的是什么马,跑的这么快?”计吏一听这话,吓的“嘣嘣嘣”连磕了三个响头,不敢再隐瞒,连忙答到:“小人没回去。”“没回去?那这账目上的大印是哪来的?”朱元璋瞪大眼睛,厉声逼问着。这一逼问,却将那计吏吓得脸色刷白,说不出话来。

原来,每年全国各省都要把地方的财政收支报到中央的户部,而地方的账目都是由县到州到省再到中央,这样一级一级地呈报上来,到了中央由户部一项一项核算清楚,完全相符了,才算了结。

这样层层上报难免会出错误,不相符的便要重新造册,还要再盖上原衙门的大印才算通过。但是各省离京城远的有六七千里,近的也有几百里,如果要重新造册,必须回到原省,这样一来一回,远的要一、两个月,近的也得好几天,怎么可能迅速地来回一趟呢?所以为了节省在路上来回的时间,各省的计吏来京城之前都准备好盖了大印的空白文册,遇到账册数目不符时,就在预先准备好的空白文册上修改重填。朱元璋了解到这一弄虚作假的情况后,大开杀戒,上上下下不知杀了多少人。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为“空印案”。

好心办坏事

根据史料的记载,明政府副部以下,河南直隶一省的大小官员,因为贪污罪名死于监狱或被判决做苦工的,每年都有几万人。

严惩贪污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问题在于没有严格的法律依据,被指控犯了贪污罪的官员是不是真的贪污并无法断定,许多人都是在严刑峻法之下被屈打成招的。

不过,比死刑更为严重的是追赃。贪污的人处死了,他贪污的赃款也必须要追回来,于是这个人的家就要被抄,如果这家的财产不足以补上贪污款项,就用严刑逼供,很多人一受刑,为了少受皮肉之苦,就胡乱说寄放在谁家了,于是这一家也会被无辜牵连。如果仍然不够足额,那一家在拷打之下也只好再供出另一家。这样辗转牵引,即使是千里之外素不相识的人,都会成为窝主,家破人亡。这恐怕又是一心想惩贪官、保百姓的朱元璋未能料到的了。

同类推荐
  • 来龙去脉:历代皇陵命运大揭密

    来龙去脉:历代皇陵命运大揭密

    中国古代皇陵是封建社会特有的产物,历代皇帝为了彰显自己皇权的威严、显示自己无比的尊贵,不惜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及天下之能工巧匠,多则四五十年,少则几年来营建自己的陵园。皇陵作为封建皇帝的地下王国,完全按照“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礼制原则建造,其奢侈豪华是不言而喻的。但正因为此,它成了吸引盗墓者的诱饵,成了历代盗墓者的最爱。
  • 另眼看三国

    另眼看三国

    本书包括三国时期的政治婚姻、“三让徐州”是怎么回事、话说白帝城托孤、关于“空城计”等,从新颖和现代的视角研究了名著中的诸多典故。
  • 说呼全传

    说呼全传

    ,其为惩创,原无庸更藉于稗宫野乘,是忠也。其文古,小说家千态万状竞秀争奇,何止汗牛充栋,然必有关惩劝、扶植纲常者,其义深,一切偷香窃玉之说、败俗伤风之辞,虽工直,当付之祖龙尔。统阅《说呼》一书,其间涉险寻亲、改装祭墓,学士大夫之所抚而玩,是孝也﹔救储君于四虎之口,诉沉冤于八王之庭,愿求削佞除奸之敕,不能挟此以使家喻而户晓也。维忠与孝。至庞氏专权,表里为奸,卒归于全家殄灭,则是书不无裨于教云。乾隆四十有四年,孰大焉?维遐及史册,其足以为劝惩者,灿若日星,清和月吉,然而史册所载,方可刊而行之,终复不共戴大之仇,滋林老人出于西虹桥衅之罗翠山房。如欲使家喻而户晓,此可以为劝者也
  • 历史百科知识博览

    历史百科知识博览

    一本丰富的百科字典,一座有创造力的知识乐园,一部健康成长的智慧圣经。精美的图片,有趣的文字,活泼的版式,将科学性和趣味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我们一同领略和感受知识带给我们的快乐。《阅读文库·我的第一本百科书:历史百科知识博览》内容包罗万象,形式丰富多彩。它既是人们认识世界、感知历史、触摸时空和未来的组合工具,又是聆听历史和探索未来的一条捷径,同时也是家长引领孩子成长的教育指南。
  • 读史学心机

    读史学心机

    历史之中饱含着华夏先哲们的无穷智慧,记载着炎黄子孙的辉煌业绩,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笔丰厚的遗产。既然历史就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那么我们就更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去进行深入的挖掘。我们要专注于“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坚持不懈;体味“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的豪气凌云;同时,我们也要警醒于“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悲哀。我们应该用自己的智慧,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绚丽多姿。
热门推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万古武尊

    万古武尊

    “大武尊系统”在手,从此装逼打脸不用愁就算猪一样的队友,飞扬跋扈为谁雄!穿越成为败家纨绔,携大武尊系统逆天崛起,只要少爷一挥手,问谁可纵横捭阖,睥睨天下,照样带你装逼带你飞!,无穷世界,不畏苍天遮望眼。书写永恒传说?唯我万古武尊!
  • 爱在晨光熹微时

    爱在晨光熹微时

    二十七岁的小会计,长相一般,家境一般,还有些迟钝,最大的愿望不过是以后能有个属于自己的独立房间。曾经有个男朋友,被闺蜜抢,去相亲,被人家长辈嫌弃。一贯倒霉的她突然被王子撞了一下腰,之后……闪婚了。*顾子熹不爱周晓晨。这是一早便知的事实。不要紧,让她来爱他好了。蜜月,他说工作忙,于是她带上公婆一起旅行。婚后没几天,他就将别的女人带进了自家卧室,她怀了孩子,他只冷冷地甩下一句,“打掉!”为他,迟钝愚笨的她出尽了百宝用尽了脑细胞,美味的汤滋了他的肠润了他的胃,却始终唤不醒他的心,在最危险的车祸时刻,他怀中紧搂着的竟是另外一个女人!*这一段她用尽毕生的勇气投入的婚姻,是否该抽身远离?(其实这是一个暖暖的用心去爱的婚后故事,呵,看下去便知。)
  • 夏天的喊叫

    夏天的喊叫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校怨

    校怨

    今天你欺凌她了,夜幕降临时她在日记本里漫漫记录下了你所犯的一切罪孽,熄灯了,你怕吗?有人站在阴郁的走廊里用阴森的目光盯着你,她穿着校服站在走廊上发出“滋滋”声,越来越快越来越频繁,只有欺负她的人才能听到这种声音。
  • 大傻

    大傻

    方达明,在文学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几十篇。短篇小说《出走》获第八届美国新语丝文学奖三等奖。小说《婶婶》获第九届美国新语丝文学奖,短篇小说《我的土豆》获第四届林语堂文学创作奖。短篇小说《气球》获台湾第33届联合报文学奖小说评审奖。
  • 爱情保卫战

    爱情保卫战

    讲述了三个年轻女人面对小三的不同态度,从欲望、人性、婚姻、道德等诸多视角展开对小三情感问题的探讨。面对小三,是以怨报怨,最后落得两败俱伤,还是对其不屑,以示优雅高贵?三个女人分别采取不同的态度,结果也不尽相同。酸甜苦辣,只能自己品尝。
  • 我们青春都已落幕

    我们青春都已落幕

    我一直坚信,十九岁那年的何烨北,真的很爱我,他为了我放弃了人生第一次高考,满大街地寻找我,疯狂而又热烈。就是因为如此,过去的那段记忆再残酷再黑暗再痛苦,我都无法忘记,哪怕一丁点细节,都不敢遗忘。那里有最真实的我,最真实的何烨北,最真实的小姜,柒柒,陆夏,林志申等等,有所有流经我青春岁月长河里的人们。故事的最后,我们一群人站在柒柒的墓前回忆过去,青春离我们越来越远,唯独柒柒一个人,永远青春美丽。
  •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倾城魔女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倾城魔女

    生父惨死,柔弱千金誓要报杀父之仇。为报仇,踏入江湖,成为常门杀人不眨眼的女魔头……他,曾是天界第一美男子,却为她坠入轮回;他,携手终生之人,能续谱鸳鸯曲?他,只手翻云覆雨,终被命运捉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