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藏族的歌曲种类有哪些?
藏族有丰富的歌舞艺术,这里简单介绍几种:
“勒”即民歌,是藏族最为普及的歌唱形式。
“拉伊”就是山歌,是草原放牧、行程、打猎、田间劳作时唱的爱情歌曲。情歌,如透过烟雾的阳光,如流过大地的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格尔”有圆舞歌之意,是藏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古老的民间集体歌舞形式。每逢过年过节、迎宾送客、宗教祭祀、结婚典礼或劳动之余,男女老少都会载歌载舞。
“栋令”即弹唱,广泛流传于安多地区。主要乐器是“扎年”,边弹边唱。内容有对雪域高原的赞美,有对可爱故乡的眷恋,有对美妙传说的叙述,有对幸福生活的祝愿。
另外还有“艾早瓦罗”即劳动号子、“西贝勒”即儿歌等。
183.藏族民间舞蹈有哪些?
锅庄舞(即圆圈舞)是集体舞,几人至几百人不等,围成一圈,顿足为节,连臂跳歌。边歌边舞,节奏以歌而动,舒畅悠扬,优美壮观。锅庄舞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弦子舞,以弦子、胡琴伴奏领头,众人引唱起舞。
踢踏舞,藏语叫“堆谐”,系古典宫廷舞,起源于17世纪,后传到民间,不断改进完善,它以踏步为节,注意脚下节奏变化。又分节奏较慢的“降谐”、节奏较快的“觉谐”两种。
热巴舞,热巴是对民间艺人的称呼,将说、唱、舞融为一体,金铃银鼓相伴,又称“铃鼓舞”。
还有西藏的宫廷歌舞、后藏的大鼓舞和前藏的腰鼓舞等。
184.锅庄是什么?
“锅庄”是藏语的音译,即圆圈歌舞的意思,是藏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西藏、四川、云南、甘肃和青海等藏族地区。锅庄分农区锅庄和牧区锅庄两种。
农区锅庄的结构分两大段,即从慢拍歌舞到快拍歌舞,速度又有慢、中、快之分。锅庄的动作大体可分两类,一类节奏缓慢,舞姿舒展、优美;另一类节奏急促,舞姿热烈、奔放。动作多模拟动物形态,如“猛虎下山”、“雄鹰盘旋”、“孔雀开屏”、“野兽戏耍”等,注重姿态的情绪变化和表现。
牧区锅庄的层次及表演形式和农区锅庄大体相同,但动作差异很大,多在胸前晃手跳跃,前顿步接左、右翻身,顺手顺脚地舞是牧区锅庄的一大特点。
185.藏族的踢踏舞有什么特点?
踢踏舞是藏族民间舞蹈中的一种,藏语叫“堆谐”,系古典宫廷舞,起源于17世纪,后传到民间,不断改进完善。它以踏步为节,注意脚下节奏变化。又分节奏较慢的“降谐”和节奏较快的“觉谐”两种。
186.什么是囊玛音乐?
藏族音乐分为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佛殿音乐。囊玛音乐就是宫廷音乐,也是最早的古典音乐,旋律鲜明、洗练。
囊玛音乐是在八世达赖喇嘛强白嘉措以后,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在布达拉宫内的囊玛岗(即内室)演出而得名。因其历史悠久,发展成熟,被称为西藏的古典音乐。歌词有民间创作和上层僧侣创作两类。音乐由引子、歌曲、舞曲组成。最常见的形式是中速的引子接慢板的歌曲,然后是快板的舞曲。引子由乐器演奏,曲调较固定。歌曲的音乐典雅,节奏舒展,与快速的舞曲形成鲜明的对比。囊玛的伴奏乐器有竹笛、扎木聂、扬琴、根恰、胡琴、持琴(类似二胡)、呃嘎(串铃)等。
187.藏族的鲁、谐和诗歌一样吗?
“鲁“和“谐”是藏族民歌中常见的两个种类。“鲁“和“谐”都讲究歌词的韵律,一般一首为四句或八句,多的20多句。前两句比喻后两句直陈,独唱,每句音节相等,曲调缓慢。而藏族诗歌种类有多种,有格律诗、自由诗等。所以藏族的鲁、谐和诗歌是不同的。
188.藏族乐器种类都有哪些?
拉弦乐器:“根卡”,琴筒为木制,前口蒙羊皮;“特琴”,形似二胡,用于各种伴奏。还有藏高胡(高音二胡)、四胡、低胡、牛角琴等。
弹拨乐器:藏族古老乐器之一的扎年琴(六弦琴)、藏三弦等。
吹奏乐器:藏式唢呐、藏式长筒号、竹笛、鹰笛、牛角号、海螺号、骨号。
打击乐器:藏鼓是最为重要的打击乐器之一,能敲击几十种表现不同情绪和场景的韵律和节奏。还有龙鼓、藏钹、响铃和铙。
189.有关打“阿嘎”的一些介绍?
千百年来西藏各种寺庙、宫殿等建筑屋顶的防水处理采用石头碾碎,人工打压的方法,称为打阿嘎,其防水效果可以媲美水泥。阿嘎指黏土,经用圆石板套木柄的工具长时间敲打而成光滑的平面。西藏人民在劳动时融入娱乐,打“阿嘎”时边打边唱,情绪欢快,节奏感强,后衍生出一种以之为主题的舞蹈。从前打阿嘎的都是女性,现在有男性参与。
190.请问寺院有特殊的歌舞吗?
古朴典雅、庄严肃穆的佛殿音乐“道得尔”和粗犷有力、令人生畏的宗教法舞“羌姆”正是宗教歌舞艺术的代表。
“道得尔”,原指古代藏族民间和王宫以管乐与打击乐相结合的一种传统音乐。随着藏族社会的发展变迁,这种传统音乐仅限于寺院的各种宗教场所使用。
“羌姆”即宗教法舞,相传由莲花生大师依照古印度佛教的密宗神像而创。其舞蹈的来源主要是由印度佛教密宗的“金刚舞”和西藏原始苯教的拟兽面具舞等构成,出现骷髅、怒目神、金刚武土等各种宗教神像,形成了驱鬼降魔强烈的宗教色彩。宗教法舞既有欢快热烈的腾跳,也有舒展缓慢的地面造型;既有使人望而生畏的恐怖场面,也有欢庆法会的节日气氛。
191.藏戏是如何诞生的?
公元15世纪初叶,汤东杰布为了募集资金修桥造船补路,邀请了山南琼结县白纳家的7名貌似天仙、能歌善舞的姊妹,共同组成了歌舞演唱队。他亲自教授她们演唱自己创作的作品,把自己设计的各种款式不同的服装,装扮在这些美丽的姑娘身上,四处表演。藏文《云乘王子》剧本的作者在《序言》中所云:“昔,我雪域之最盛成就自在汤东杰布赤列尊者,以舞蹈教化俗民,用奇妙之歌音及舞蹈,如伞纛覆盖所有部民,复以圣洁教法,以伟人之传记,扭转人心所向,而轨仪殊妙之‘阿吉拉姆’遂发端焉。”
15世纪中叶,汤东杰布又完成了佛教跳神(羌姆)舞蹈向藏剧的过渡。他在群众喜闻乐见的白面具藏族艺术形成的基础上,将佛教经典中的传记同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内容融在一起,创作出一种具有人物性格,舞蹈、唱腔相结合的表演艺术形式“喇嘛玛尼”。这种民间说唱艺术既不同于唱民歌,更不同于讲故事,它与角色化的戏剧也不尽一致。其表演形式是通过跳神仪式,由一个僧人挂起绘有神佛的唐卡,讲演者手持木棍指点着一个个画面,用固定的诵经调演唱故事内容并结合民间歌舞形式,以吸引群众。同时,汤东杰布还汲取了其他一些藏族歌舞艺术形式,加工提炼,使之适于表现故事,刻画人物性格,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今天规模的蓝面具藏戏。
这样,过去那种单一的跳神舞逐渐地戏剧化,表现手段也不断加强,并从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形成了藏剧艺术的雏形。因此,藏族人民把汤东杰布尊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192.请简单介绍一下今天的藏戏艺术?
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来卫藏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为“仙女”。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姊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
藏戏一般一演就是三五天,随心所欲,没有舞台。观戏群众围在一起,悠游自在。
193.藏戏的面具种类有哪些?
藏戏演员的面部化妆,一种是把脸谱画在脸上,另一种是戴假面具。面具,是藏戏艺术独有的面部化妆手段。
藏戏面具分为温巴面具、人物面具和动物面具三类。
温巴(意为渔夫或猎人)面具是藏戏中最重要的面具。它又分白、蓝两类。
蓝面具由纸板或多层纱布黏合,上面裱糊蓝缎制成,造型夸张、绘制精巧、装饰美观,属平面性面具。白面具早于蓝面具,由白山羊皮为原料,造型简单,是藏戏早期的一种比较古朴粗犷的面具。
人物面具种类较多,主要有平面和立体两种形式。平面面具用各种布料、纸板、山羊皮等组合而成,多用来表现剧中有身份、有性格的角色。立体面具用纸浆、漆布、泥巴等塑成,立体面具除有各种造型的动物外,还有表现剧中的神仙鬼怪的。各种颜色的面具,以艺术夸张的色彩表现各种人物的不同性格。
在藏戏中,无论什么流派和剧种都离不开各种动物的登台表演。因此,藏戏中有众多的动物面具。这种面具常用于四川甘孜藏戏团中传统的狮子舞和牦牛舞。而这些动物都被罩上神灵的色彩,实际上是一种图腾崇拜。
194.藏戏面具中,不同的颜色各有什么含义?
藏戏的面具多种多样,各有特殊含义。红色是国王带的,它象征威严和刚猛;绿色是王妃带的,寓意平和柔顺;活佛和神仙带黄色面具表示吉祥;告密者与女巫的面具则半黑半白,意为两面三刀颠倒黑白;另外还有大量鬼神及动物面具也别具一格。每逢藏戏表演,一圈观众便在广场围开,看各色人物粉墨登场。
藏戏中不同的角色绘制的面具色彩各不相同,不同的色彩象征不同的人物性格特征,这类面具常用鲜艳的色彩,对比强烈,象征夸张。其中,白色面具表示人物性格纯洁、善良、温和,无害人之心,意味老者长寿,少者无理。黄色面具表示容光焕发、功德广大、知识渊博,系活佛、仙翁所戴。蓝色面具表示正义、勇敢,为勇士相。绿色面具象征贤良智慧、美貌端庄,属于度母或空行母化身的女子。红色面具象征权力、正义,表示足智多谋、智勇双全。凡扮演国王、大臣者均戴红色面具。有时藏戏里宗教跳神中一些男性呈愤怒状也常用红色。黑色面具表示凶恶,为凶怒相。半白半黑面具表示嘴甜心毒、两面三刀、专门挑拨离间。
195.藏戏有哪些流派?
藏戏由于各地历史、地理等的差别,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和风格,从而形成藏戏不同的流派。在这些流派中,有属于旧派的白面具派,有属于蓝面具的新派,也有独角戏。
白面具藏戏,系藏族戏曲母体剧种,历史最为悠久,流传十分广泛,藏语称为“拉姆拔嘎布”,是仙女白面具戏的意思。
属白面具的旧派,有古老质朴的宾顿巴、由白面具演变为黄面具的扎西雪巴和向蓝面具藏戏过渡的尼木巴三个艺术流派。
蓝面具藏戏,是藏族中心地区卫藏方言剧种,是传统最丰厚、艺术最发达、影响最大的藏族剧种,藏语称为“拔温布”,即蓝面具戏。
蓝面具派又称“新派”,其表演艺术有较大发展,影响也比较大,慢慢就把旧派代替了。新派形成了以四个蓝面具戏班为中心的四大艺术流派,即迥巴、江嘎尔、觉木隆、香巴四大剧团。
196.藏戏有哪些传统剧目?
藏戏艺术,历史十分悠久,剧种流派众多,表演形式富有民族特色,《文成公主》、《诺桑王子》、《卓娃桑姆》、《朗萨雯蚌》、《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和《苏吉尼玛》八大藏戏是传统剧目。藏戏音乐唱腔韵味隽永,面具及服饰五彩缤纷、瑰奇神异,名角新秀不断涌现。所有这些,无不昭示着藏戏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