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之后,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对华侵略加深,使国内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全国各族人民的反封建斗争日益高涨。太平天国革命的兴起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各地群众反清起义的爆发。其中影响较大的起义有:东南各省天地会各支派的起义;北方的捻军起义(见《捻军始末》);西南各省的汉、苗、回各族人民起义;西北地区的陕甘回民起义。
一、东南各省天地会发动的起义
天地会是民间反清秘密团体,创始于康熙年间①。乾隆中期以后开始兴盛起来。它以建立山堂、结盟拜会等形式组织群众,最初活动于广东、福建、台湾沿海地区,后来逐步扩展到长江流域各省及广西一带。因地区不同,其支派名目也各异、东南沿海有小刀会、红钱会;两广和湘赣地区有三合会、三点会;长江流域有哥老会。各派独立活动,互不统属,无统一的纲领和旗号。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天地会众在两湖、两广地区多次发动武装起义。太平天国兴起后,天地会纷起响应,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以下几支。
(一)桂北、湘南“升平天国”起义
桂北、湘南是天地会活跃的地区。咸丰二年八月(1852年9月),胡有禄、朱洪英在广西南宁领导会众起义。这支起义军转战于湘、桂边境地区,屡次攻陷各县城池,人数从数千发展到数万人。咸丰四年八月十八日(1854年10月9日),起义军攻克广西灌阳县,建立“升平天国”,胡称定南王,朱称镇南王,奉“太平天德”年号。翌年二月(1855年3、4月问),太平天国天官正丞相罗大纲,致信邀约胡有禄等与太平军会合。胡、朱接信后,下令蓄发,各率所部万余人进兵湘南东安。清湖南巡抚骆秉章调集湘军和各县团练前往进剿。八月,湘军王鑫部围攻东安,起义军战斗失利,主动撤出。胡有禄于湖南祁阳、邵阳交界之四明山,被湘军击败,部将何文秀战死,胡本人被俘牺牲。朱洪英率部退回广西,旋又挥戈入湘。咸丰六年正月(1856年2月),朱军在永明、江华一带被清军击败;朱洪英只身走脱,潜入瑶洞。同治十三年(1874),朱再度于湖南耒阳起义,兵败被俘牺牲。
(二)小刀会起义
太平天国时期,小刀会起义有两支:一是福建小刀会起义,一是上海小刀会起义。
倦勤斋咸丰三年四月(1853年5月),小刀会首领同安人黄德美、黄威,率会众于福建海澄县起义。从四月七日至十四日(5月14日至21日),七天内,起义军先后攻占海澄、龙溪、同安、厦门等九个城镇,队伍从千余人发展到万余人。黄德美自称“汉大明统兵大元帅”,遥奉“大明天德皇帝”,并以“天德”为年号。起义军“所到之地,军法甚严,出示安民。米谷定价,不许贵卖,百姓秋毫无犯”②。清政府一面动员组织当地团练,一面凋集广东、浙江两省军队入闽镇压。十月十一日(11月J1日),在清军围攻下,厦门失守,黄德美突围后被执死,黄威等退居闽粤海面,坚持战斗。咸丰四年(1854年),黄威曾率众攻晋江、厦门、香港、台湾不克,后避居印尼。
上海小刀会系刘丽川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成立。刘丽川(1820~1855),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初在家务农,后赴香港,道光二十五年(1845)加入天地会,道光二十九年至上海,任外商洋行通事,不久辞去该职,以伤科医生为业。就在这一年,他联络各方人士,成立小刀会,对外以“义兴公司”为名号。咸丰三年(1853)春,太平军定都南京,上海小刀会策划响应。七月十三日(8月17日),小刀会首领徐耀领导嘉定县南翔农民起义,一度占领嘉定县城。八月三日(9月5日),徐耀与青浦县周立春联合,发动第二次嘉定起义,再度占领嘉定。八月五日(9月7日),乘上海城内举行祭孔大典之机,广东帮小刀会首领刘丽川联合福建帮小刀会首领李咸池、陈阿林等,发动起义。起义军在守城清兵的内应下,从北门冲入城内,迅速占领全城,击毙上海知县袁祖德,生擒上海道台吴健彰(后在外国侵略者帮助下被释放)。起义军以文庙为总指挥部,依据天地会“反清复明”的宗旨,建立“大明国”,改元“天运”。公推刘丽川为“大明国统理政教招讨大元帅”,李咸池为平胡大都督,陈阿林为左元帅,林阿福为右元帅。刘丽川发布告示,揭露清朝官吏的种种罪恶,宣布起义目的在于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申明军纪,严饬起义士兵“不得取民间一物,不得奸民间一女”③。起义军的主张和行动,得到群众的拥护。为扩大战果,起义军立即由上海、嘉定分兵出击,于八月七日(9月9日)占宝山,八日(10日)破南汇,十一日(13日)克川沙,十五日(17日)占青浦。起义军拟乘胜占领太仓,挺进苏州,但为清军所阻,折回嘉定,转取守势。为取得太平天国的领导与支援,刘丽川上书洪秀全,要求天京当局速派大员至上海主抟军政大事。同时,起义军将“大明国”改为“大明太平天国”,刘丽川自称“太平天国统理政教招讨大元帅”。东王杨秀清传檄刘丽川,欢迎他们率众来归;太平军镇江守将罗大纲也曾准备派军接应,但因当时太平军正紧张进行北伐、西征,无力实现这一设想。
小刀会起义军占领上海,给予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以重大打击。清江南大营帮办、署江苏巡抚许乃钊统清军,立即向起义军发动反扑。八月二十日至二十五日(9月22日至27日),起义军被迫从嘉定、青浦、宝山、南江、川沙撤离,退守上海。从九月初(10月初)开始,围城清军从水陆两方面连日向上海城内发炮轰击,并不断发起进攻,均被起义军击退。当时外国侵略者表面伪装“中立”,暗里却支持清军,镇压起义军。咸丰四年五月二十日(1854年6月15日),美国公使麦莲和英、法驻上海领事会议,决定强迫起义军退出上海城。不久,许乃钊被革职,按察使吉尔杭阿接任江苏巡抚。他与侵略者协议,加紧修筑界墙,断绝县城与租界的交通,使起义军无法得到粮食和军火的供应。十月十七日(12月6日),法军无理要求刘丽川拆除洋泾滨南岸炮台,起义军严辞拒绝。十月二十五日(12月14日),法国侵略者正式向起义军宣战。十一月十八日(1855年1月6日),起义军打退了法国侵略军和清军的联合进攻,毙伤法军40余人,清军2000余人。十二月三十日(2月16日),法军配合清军再次向上海县城发动进攻,又被起义军击退。这时,起义军在上海孤城浴血奋战已长达17个月,在敌人封锁下,内无粮弹,外无援兵,势难继续坚守。咸丰五年元月一日(1855年2月17日)夜,起义军分路突围,刘丽川不幸壮烈牺牲,以潘起亮为首的部分起义军抵镇江加入太平军,另一部分义军转到江西参加天地会起义。
(三)广东三合会起义
天地会系响应太平天国的起义中,以陈开、李文茂领导的广东三合会起义,声势最大。陈开,广东佛山镇,架船为业。李文茂,广东鹤山县人,原系粤剧艺人。咸丰四年(1854),太平天国遣使至广东,联络三合会起义。五月十三日(6月8日),三合会首何禄于东莞首先发难,揭开了广东省城附近三合会起义的序幕。六月十一日(7月5日),陈开在南海县佛山镇聚众起义,建国号大宁,自为军师,称大王。接着,李文茂等在广州北部佛岭市起义响应。义军蓄发易服,头裹红巾,自称“洪兵”,又称“红兵”。随后,各地三合会众接连起义,“旬日之间,连陷数十州县,西至梧州,北至韶州,东至惠潮,南至高廉。贼垒相望,道路梗塞”,省城广州“势孤援绝”④。陈开、李文茂乘势分三路围攻广州。但由于各地起义军没有统一领导和缺乏作战经验,为时不久,多数被清军和地方团练各个击败。两广总督叶名琛急忙从各地调军往援省城,又求得英、法、美等国船只将援兵、军粮、武器偷运广州。红兵围攻广州半年后,终因敌我力量悬殊,未能取胜。十二月十日(1855年1月27日)清军分13路同时进攻佛山镇,红兵首尾不能相顾,纷纷突围。叶名琛采取残酷的屠杀政策,先后有10多万起义者和无辜群众惨遭杀害。
突围的红兵,一部分相继转至湖南、江西,加入太平军,此即为太平军中的“花旗”。陈开、李文茂等则率红兵主力沿西江撤退,于咸丰五年二月(1855年3、4月间)进占肇庆。经休整后,四月六日(5月21日),陈开、李文茂会同广西浔、梧一带天地会首领梁培友等,率军4万余人,乘船千余艘,从肇庆出发,沿江西征。起义军经梧州、滕县、平南,八月十七日(9月27日)攻克浔州府城(今桂平)。改称秀京,即以此为都,建立“大成国”,建元“洪德”,开炉铸“洪德通宝”钱,陈开称镇南王,以李文茂为陆路总管,梁培友为水陆总管。此后,经过一年多的作战,起义军先后攻占贵县、武宣、象州、平南,初步开辟了以浔州为中心的根据地。咸丰六年九月(1856年10月),陈开召开起义军将领会议,决定陈开改称平浔王,李文茂为平靖王,梁培友为平东王,区润为平西王,梁昌为定北王;确定各王分别率本部从北、东、西三个方面发动进攻。咸丰七年二月二十日(1857年3月15日),李文茂部攻占柳州,接着乘胜控制了柳州、庆远二府所属各州、县。五月五日(5月27日),梁昌、区润所部不战而得南宁。八月十日(9月27日),梁培友部克梧州,将该城改名秀江府。此时,起义军占有府、州、县城40余座,控制大半个广西,队伍发展到数十万人。咸丰七年底(1858年初),陈开、李文茂分东、两两路会攻桂林。这时,应广西巡抚劳崇光之请,湘军陆续入桂;广东当局也正在积极进行收复梧州、浔州的准备,起义军被迫由进攻转入防御。咸丰八年四月(1858年5月),李文茂统率的西路军在苏桥战败,遂弃柳州,改向贵州苗区进发,不久在贵州黎平再次受挫,旋又折回广西。十月(11月),李义茂在怀远(今融安北)山中病故,余部与陈开部会合。陈开部西路军在乎乐得知梧州告急,遂率部南返。四月十八日(5月30日),梧州为粤军占领。陈开乘柳州清军守备空虚之际,再占柳州,然后率主力南下浔州,继则东攻梧州、。咸丰九年三月十二日至十四日(1859年4月14日至16日),起义军连续攻击梧州外围据点,均未得手,被迫退回浔州,转取守势。咸丰十一年七月(1861年8月),在湘军进攻下,起义军主力大部丧失。七月十六日(8月21日),陈开率部撤离浔州城,向贵县退却。七月二十八日(9月2日),陈开在横州东北大滩被团练俘获,后解回浔州,英勇就义。
二、西南各族人民的反清斗争
从咸丰中期到同治初年,西南各族人民反清起义,先后爆发。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支。
(一)贵州苗民与号军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