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97200000010

第10章 唐朝历史大事详解(9)

经过几年的观测研究,开元十三年(725)一行着手编订新历,开元十五年(727)新历法草稿完成,名为《大衍历》,一行也于这年逝世。后经张说、陈玄景等将新历草稿整编成册,其中包括:《开元大衍历经》1卷7篇,《七政长历》3卷,《历议》10卷,《历立成》12卷,《古今历书》24卷,《略例奏章》1卷,《天竺九执历》1卷。其中《历经》全文被录入新、旧《唐书·历志》,《历议》,《略例奏章》被摘要录入《新唐书·历志》因得存留至今,从开元十六年起,每年颁发根据《大衍历》推算的次年的历书。经过检验证明,《大衍历》比以前所有历法都更为精密,其结构严谨,演算步骤合乎逻辑,为后世历法所师从。《大衍历》最突出的成就是比较正确的掌握了太阳周年视运动中速度变化的规律(实际应当是地球绕太阳运动时速度变化的规律)。指出冬至前后日行最快,所以两个节气之间的时间最短;夏至前后日行最慢,所以两个节气之间的时间最长;又测知从冬至到春分之间共为88.99日,从春分到夏至之间共91.73日;秋分前后的情况与此相同,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大衍历》在日食计算中首次考虑了全国不同地点,的见食情况。对五星运动不均匀性的计算也比以往的历法更合乎科学,在当时《大衍历》是最先进的历法,故宋代科学家沈括说:“开元《大衍历》最为精密,历代用其朔法。”从唐朝中叶到明朝末年,使用了800余年。开元二十一年《大衍历》传入日本,在日本广泛流传使用,影响甚大。

一行在数学上也很有贡献。他在《大衍历》中提出了自变数不等间距的二次差内插法;吸收印度传入的正弦函数并用于编制天文数表;提出了含有三次差的近似内插公式。

一行叔祖父张大素撰《后魏书》,未完成其《天文志》,一行续成为2卷。后人将此2卷补入魏收所撰《魏书》,成为《天象志》的第三、四两分卷;一行并助金刚智译《陀罗尼经》;助印度善无畏译《大日经》7卷(存);并自撰《大日经疏》20卷(存);奉敕撰《释氏系录》1卷;著《摄调伏藏》10卷;《梵天火罗九曜》1卷(存)。

1955年8月25日,我国邮电部发行古代科学家纪念邮票中,有僧一行一种,肯定了他的创造性成就和古代科学家的地位。

注释

①《旧唐书》卷一九一《一行传》。颜子,孔子高徒颜回,敏而好学,问一知十。

②灌顶,天竺国王即位时,以四大海之水灌于顶上以表祝意,佛教密宗效此法,于堪为众僧规范之高僧嗣阿閤黎位时,设坛而行灌顶之仪式。

③视运动是直观看到的表面现象,而不是真实运动。如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是视运动,真实运动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并绕太阳公转。

史学的发展

唐代史学,有比较重大的发展,一为官修史书制度的确立,二为史学著作中出现新的创作。

中国早在奴隶社会即已设立史官,以后帝王敕令修史的事也屡见不鲜,但史官职守甚杂,到隋唐时所保存的史书,大都是私家著作,只是经政府审定认可而已。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下诏说:“人间有撰集国史,臧否(zōngPǐ)人物者,皆令禁绝。”①明令禁止私人撰写国史,评论人物,表明中央集权的政府日益看重历史著作的作用,要将国史的编纂工作集中在封建政府手中,以便从中吸取统治理论和经验,树立统一的历史文化观点,以加强和巩固思想统治。这一禁令成为封建政府即将实行官修史书的信号,为唐朝官修史书创造了条件。贞观三年(629),唐太宗别置史馆于禁中,专修国史,而由宰相监修,自此,南北朝以来掌修国史的著作郎罢史职。史馆由宰相监修国史,下设史馆修撰、直馆,从事编述。这一措施是中国中世纪史书编纂工作中一个重要变化,从此所谓纪传体的正史都由封建政府掌修,私家著述越来越少。宰相监修国史也成为以后各封建王朝的定制。唐初专设史馆,多人合修。由宰相监修的情况下,修成了二十四史中的八部纪传体史书,即唐太宗御撰房玄龄监修的《晋书》(实为史官多人共同撰写,唐太宗只为宣、武二帝的纪和陆机、王羲之二人的传写了论)、姚思廉所修《梁书》、《陈书》、李百药等所修《北齐书》、令狐德菜等所修《周书》、魏征监修《隋书》、长孙无忌等监修《五代史志》(后并入《隋书》)、李延寿等所修《南史》和《北史》。

除官修纪传体史书外,唐朝出现了两部私家著述的重要史学著作,一为刘知几的《史通》,一为杜佑的《通典》。

刘知几(661—721),字子玄,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他祖父是史官,父曾任侍御史,他幼年即对史学产生浓厚兴趣。“年十二,父藏器为授古文尚书,业不进,父怒楚督之。及闻为诸兄讲春秋左氏,冒往听,退则辨析所疑,叹曰:‘书如是,儿何怠。’父奇其意。许授左氏,逾年遂通览群史”②,十七岁时读完唐以前的主要史书,二十岁中进士,他用毕生精力研究历史,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开始担任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书少监、太子左庶子、左散骑常侍等职,兼修国史。长安三年与朱敬则等撰《唐书》80卷;神龙(705—707)时与徐坚等撰《武后实录》;玄宗先天元年(712),与谱学家柳冲等改修《氏族志》;至开元二年(714)撰成《氏族系录))200卷;四年与吴兢撰成《睿宗实录》20卷;重修《则天实录》30卷、《中宗实录》20卷。

刘知几不满于当时史馆制度的混乱和监修贵臣对修史工作的横加干涉,如知几修《武后实录》,有所改正,而武三思等不听,乃于景龙二年(708)辞去史职,“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景龙四年(710)写成《史通》二二十卷。

古代名画《史通》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包括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其中内篇的《休统》、《纰缪》、《弛张》三篇已佚,全书今存四十九篇。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而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如《六家》篇总结唐初以前史书著作的类别,六家指《尚书》家(纪言)、《春秋》家(纪事)、《左传》家(编年)、《国语》家(国别)、《史记》家(通史纪传)、《汉书》家(断代纪传),申述各家的源流兴废和优劣所在。《二体》篇总结了唐初以前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在编纂上的特点和得失,认为这两种体裁是不可偏废的,而在此基础上的断代为史则是今后史书编纂的主要形式。《史通》对纪传体史书的各部分体例,如本纪、世家、列传、表历、书志、论赞、序例、题目等,作了全面而详尽的分析,不仅评论古人,也正是抒其所见。《史通》对编写史书的方法和技巧也多有论述,这些在中国史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它指出修史必须广搜史料,明辨真伪,直言不讳,截去浮词;它认为“征求异论,采摭群言,然后能成一家”;主张对各种“杂史”应分别其短长而有所选择,对以往各种记载中的“异辞疑事,学者宜善思之”。关于作史原则,其《直书》、《曲笔》两篇,鲜明地提出坚持直书,反对曲笔,在认识上把中国史学的直笔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发展了。外篇的《史官建置》篇,概括了过去政府编纂史书机构的变化,是一篇简要的史官制度史;《古今正史》篇叙述历朝正史(指官修的编年和纪传体史书)的源流和写作过程,问也有些评论;《疑古》、《惑经》等篇继承了王充《论衡》的《问孔》、《刺孟》的批判精神,对古代史事提出一些疑问,对儒家六经和整理六经的孔丘,进行大胆的怀疑和批判,批判手止六经的孔丘,隐瞒歪曲事实,爱憎由己;提出对《尚书》的十条疑问;批判《春秋》“真伪莫分,是非相乱”③;《杂说》等篇涉及以往史家、史书的得失,有些地方也反映出作者在哲学思想上的见解和倾向。

《史通》对史学工作也有一些论述。在《辨职》篇中,把史学家的工作分为三级:一是敢于奋笔直书,不避强御,彰善贬恶,如晋之董孤,齐之南史,此其上也;二是善于编次史书,传为不朽如鲁之左丘明,汉之司马迁,此其次也;三是具有高才博学名重一时,如周之史佚,楚之倚相,此其下也。礼部上书郑惟忠尝问刘知几:“自古文士多,史才少,何耶?”对曰:“史有三长:才、学、识,世罕兼之,故史者少。夫有学无才,犹愚贾操金,不能货殖;有才无学,犹巧匠无楩(pián南方大木)楠(楠的异体字)斧斤,弗能成室;善恶必书,使骄君贼臣知惧,此为无可加者。”④在中国史学史上,刘知几第一次提出史学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长”的论点。史学,是历史知识;史识,是历史见解;史才,是研究能力和表述技巧。“三长”必须兼备,而史识尤为重要。史识的核心是忠于历史事实,秉笔直书。刘知几这一论点在当时被认为是确当的评论,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史通》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从理论上和方法上着重阐述史书编纂体裁体例的专书,是对中国唐代以前史学编纂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史学家从撰述历史进而发展到评论史家、史书和史学工作的开创性著作。《史通》成书时,同时人徐坚见而叹曰:“为史者宜置于座右也。”唐末柳璨于光化三年(900)著《史通析微》10卷,说明《史通》在唐代已经流传。明清以来流传渐广,为之作注、释、评、续者颇不乏人,现代史学家亦有不少研究《史通》的论著。《史通》是八世纪初中国史坛和世界史坛上的一部重要的史学评论著作。《史通》的缺点在于它对史书体裁的评论,仅仅局限于对过往的总结,未能提出新的设想;它所说史书编纂超不出编年、纪传二途也不够全面;它过分强调史书体例的整齐划一,以至要求以生动的历史去适应体例的模式;因而对已往史书“讥评过当”,批评往往失于偏颇。

《史通》之宋刻本已不可见,现存最早刻本为明刻宋本,如万历五年(1577)的张之象刻本。万历三十年(1602)的张鼎思刻本(源于1535年的陆深刻本),也是较早的本子。李维桢以张鼎思刻本为基础进行评论,乃有《史通评释》刻本,此后续有郭孔延《史通评释》、王维俭《史通训诂》、清朝黄淑琳《史通训诂补》等,浦起龙将明清各种版本疏而汇之,予以互正,撰《史通通释》,刻于乾隆十七年(1752),此即求放心斋刻本,流传较广。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的(史通通释》校点本,即为目前之通行本。

刘知几在《史通》中批判了史书中流行的宿命论观点,强调人事在历史上的作用。他指出:“夫论成败者,固当以人事为主,必推命而言,则其理悖矣。”他认为历史属于“人事”的范围,不能用命定或命运来解释。如果用“命”来解释历史的事理,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他主张写史书应清除神学迷信思想,对《汉书》等史籍专列五行、符瑞等《志》,把灾异、图谶、神怪作为天命的征兆,穿凿附会,斥之为“言元准的,事涉虚妄”,主张废除。刘知几的这种历史观显然是进步的。但他在重视人事的同时,往往把某些统治人物的性格、道德、智能、神武看成起决定作用因素,这就不能不陷于以伦理和心理来曲解历史,又回到唯心主义的范畴。刘知几在《史通》中反对复古主义的历史观,宣扬历史进化论。他认为把三皇五帝时代美化成理想时代,是春秋以来的传统说教,实际是没有根据的。在刘知几看来,远古生活简陋,不是今不如古,而是古不如今。刘知几把历史看做是发展的,变化的。他说:“世异则事异,事异则治异”,决不能按古人的标准要求今人,应当从当时的客观形势出发去评判人物和事件。在1200年前刘知几在《史通》中表达的一系列有进步意义的卓越见识,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另一部私家著述的重要史学著作,为杜佑编纂的《通典》。杜佑(735—812),唐中叶宰相,著名史学家。他以门资入仕,历任江淮青苗使、容管经略使、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任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曾开雷陂以利灌溉,辟海滨荒地为良田,积米至50万斛。后人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宰相兼度支使、盐铁使。由于他历任财政大吏及地方和中央的行政要职,对经济、政治等典章制度较为熟悉,又好学不倦,掌握了丰富的史料。刘知几之子刘秩仿《周礼》六官的职掌,根据经史百家文献资料,分门别类,写成《政典》35卷,宰相房瑁称其才过刘向。杜佑得其书“以为条目未尽,因而广之”,以36年的功力博览古今典籍和历代名贤论议,考溯各种典章制度的源流,以“往昔是非”,“为来今龟镜”,撰成《通典》200卷,《通典》成而《政典》废。

《通典》是记述唐天宝(742—756)以前历代经济、政治、礼法、兵刑等典章制度的专书,内分门,子目1500余条,约190万字。每一制度,必条贯古今,上自黄帝,下迄天宝,都作了系统的原原本本的叙述和考证。《通典》取材广泛,上自《史记》八书、《汉书》十志、下至晋、宋、齐、魏、隋书渚志,皆所取资,并参照了《隋官序录》、《隋朝仪礼》、《大唐仪礼》、《开元礼》、《太宗政要》、《唐六典》等典制政书。《通典》的编撰目的既然是以“往昔是非”,“为来今龟镜”,揭举先代“致治之大方”,为唐朝统治者提供借鉴。按照“经邦济世,治国安民”的原则,他认为治理国家,经济条件最重要,所以列食货典(12卷)为九门之首,下面依次为选举典(6卷)、职官典(22卷)、礼典(100卷)、乐典(7卷)、兵典(15卷)、刑典(8卷)、州郡典(14卷)、边防典(16卷)。《通典》自序说明备门编次的理由说:“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易》称聚人日财;《洪范》八政,一日食,二日货;《管子》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夫子曰:既富而教,斯之谓矣;夫行教化在乎设职官,设职官在乎审官才,审官才在乎精选举。制礼以端其俗,立乐以和其心,此先哲王致治之大方也;故职官设然后兴礼乐焉,教化隳然后用刑罚焉;列州郡,俾分领焉;置边防,遏戎狄焉。”这里着重说明首列食货的道理,当时杜佑已知经济史的重要,杜佑以前,没有一个史家这样重视过食货,这不能不说是他的卓见。

《通典》源于纪传体史书的志书,发展而为经济政治礼乐等典章制度的专史,确立了中国史籍中与纪传体、编年体并列的典制体,为史书著述开辟了新的途径。在《通典》影响下,宋代史学家郑樵、马端临分别撰成《通志》和《文献通考》,习称“三通”,再进而有“九通”、“十通”,为研究中国历代典章制度提供了很大方便。《通典》大量引用古代文献资料,其中许多今已亡佚,赖《通典》得以部分保存,因而《通典》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书中四分之一以上的内容是关于唐代的,多取自当时的官方文书、籍账、大事记以及私人著述,如诏诰文书、臣僚奏议、行政法规、天宝计帐等,皆为第一手材料,为研究唐史的基本史料。

注释

①《隋书》卷二《高祖纪》下。

②《新唐书》卷一三二《刘子玄传》。

③《史通》外篇《惑经》。

④《新唐书》卷一三二《刘子玄传》。

唐诗的成就

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唐诗在丰富多彩的唐文学中最放异彩,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这个领域。许多杰出的诗人,创作出大量的优秀诗篇。根据清代康熙时所编的《全唐诗》统计,诗人有二千二百余家,作品有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不少名篇千古传诵。这是一笔珍贵的历史遗产。

同类推荐
  • 大明王朝2

    大明王朝2

    明朝,取《易经》中“大明始终”之意,朱元璋,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干脆利落地灭了元朝,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然而,他的王朝又要马上过去,化作历史的烟尘。
  • 悠悠南北朝:宋齐北魏的纷争史

    悠悠南北朝:宋齐北魏的纷争史

    中国悠久的文明,也并不是简单的一成不变流传至今。中间有过诸多的变迁,其中尤以十六国南北朝这一时期的变迁最为关键,这一时期的社会文明变化,基本上确定了以后中国强盛时期文明的基础模式。本书打破旧的对于中国“季世”历史的思维模式,提出了“文化没有改变,有的只是发展,文化没有绝对的优劣,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的全新观点,以这种新观点再来看待历史,不仅可以使人读来畅快,更能使人因读史而明理,因明理而清心,获益匪浅也。
  • 清史译丛(第四辑)

    清史译丛(第四辑)

    清史研究的中心在中国,优秀的清史专著,应该出自中国历史学家之手,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这也不排斥了解和有选择地汲取外国学者研究中的积极成果,及时地介绍和评析海外清史研究的学术思潮、前沿问题、热点问题和重要成果,加强海内外清史研究学者的交流。
  • 喋血尘埃(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喋血尘埃(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第二次界大战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我们历史地辨证地看待这段人类惨痛历史,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灾难,使人类文明惨遭浩劫,但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也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给战后世界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促进了世界进入力量制衡的相对和平时期;促进了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促进了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促进了人类认识的真理革命;促进了世界人民对和平的认识。
  • 漫画跟钱穆学历史

    漫画跟钱穆学历史

    对待历史,曾经有人心灰意冷、有人决绝放手、有人始乱终弃,唯有钱穆,他带着诚恳的心读历史,并在历史中找到了中国人的信心和傲骨。本书将钱穆大师的史学主张浓缩为50余个主题,去芜存菁,让学习变得更高效!
热门推荐
  • 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西方政治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源远流长,而且已经完全融入了西方思想文化的血液,成为西方政治思想中一个历久弥新的源泉(晚近西方社会政治哲学以契约论的形式复兴就是一个明证)。书中主要讨论了国家与人民、国家与法律、自由与平等、国家与社会等问题。《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被誉为法国大革命的灵魂。在《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卢梭指出人类每向前发展一步,不平等的程度就加深一步。《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阐发了卢梭的政治哲学思想,为《社会契约论》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他整个政治学说的导言。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校草给姐站住

    校草给姐站住

    这场雨邂逅一场浪漫,让一个性格刁蛮、任性的大小姐璃茉对风度翩翩的沐之瑾一见钟情,新生欢迎晚会上,璃茉勇敢的对沐之瑾告白,只是却以拒绝结尾。一时受不了打击的璃茉发烧严重被送到医院,认识了一个小男孩,在那个小男孩的鼓励下,璃茉决定重新追求自己的幸福,一次又一次被沐之瑾拒绝下,璃茉是否还能勇敢得追求幸福。
  • 那些美轮美奂的舞台剧(每天读一点英文)

    那些美轮美奂的舞台剧(每天读一点英文)

    《每天读一点英文:那些美轮美奂的舞台剧(英汉对照)》收录了莎士比亚、萧伯纳、谢里丹等文学泰斗的经典戏剧。让你在感受舞台磅礴气势的同时,学会戏里戏外做人的道理!
  • 我家徒儿萌萌哒

    我家徒儿萌萌哒

    ”,钱馍馍总想着如何把自家师父拐到手,后来的后来,一朝穿越在乱葬岗,这个师父……以前的以前。钱馍馍总是目含热泪,仰天长啸:“师父,却被一身白衣的‘某鬼’吓晕,钱馍馍表示好忧伤。生活所迫当了妖孽美男的贴身丫鬟。可是,为甚美男这么暴力?好不容易拜得一良家男子为师,可是,你为老不尊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年轻商人必备的35条商业智慧

    年轻商人必备的35条商业智慧

    纵观世界上那些驰骋商场的顶级富豪,他们无一不是凭借经营的智慧,创下某一行业的“霸主”之业!所以商场的成功在于智慧!正要步入商场或已在商场上拼搏的年轻人,要想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战场上赢得成功,你除了要拼时间、精力、热忱……更重要的是拼智慧。本书的宗旨就是:让更多的年轻商人拥有足够的智慧,让更多的年轻商人脱颖而出,成长为商场上的巨鳄。
  • 来自冥界的公主

    来自冥界的公主

    一个来自21世纪的天才,在南极探险中不幸身亡,带着黑白无常的奇怪暗示,转生到了古代,却因身为女子,转生之时就被狸猫换太子,并弃于崖底,幸运的是她被一只狼叼走了,并被其抚养长大。在狼窝里,她寻得一件密室,并习得了一身好武艺,一直到了她15岁之时,才下了山,开始了她的今生旅程。绝色的容颜,潇洒不拘的行事风格,超凡的武艺,精湛的琴艺,她的江湖名声鹊起。她的命中缺了三魂,为了寻找着三魂,她与那些命定的男子周旋,看似没用的书生,酷似前男友的萧帝,温文尔雅的隶国皇帝……一切到头来才发现都是阴谋、利用!当这个时空出现了危机,天地已经趋于毁灭,她到底是谁,难道仅仅是一个过客?殊不知,她的到来就是为了结束千百年前的遗留下来的债!三神创世,这个世间,谁也无法逃脱天命的束缚……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中国血

    中国血

    本书是一部气势磅礴的史诗,作者将人物命运放在战争、原始丛林、蛮荒部落等一切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的空间,使人性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中得到张扬和反省;因为战争,生与死、存亡与毁灭成为一瞬间的现象,这个命题对于今天处于和平时代的人们,依然有着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