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阖闾随后,把话题转到了军事上。他又向孙武请教道:“先生所着兵法十三篇我都看过了,十分钦佩您的学问,但尚有一些疑难不解的问题,请您解决解决。”孙武恭敬地说:“大王请讲。”吴王说:“我们的军队如果出境作战,在敌国驻扎。这时敌人从四面八方包抄过来,将我重重包围,我军想突出重围,四边险要不能通行。打算激励士气,使他们拼出性命去突围,用什么办法好呢?”孙武略思片刻后回答:“面临这种情况先要深沟高垒,向敌人假示我军要固守阵地的样子,安静不动,以隐蔽我军的企图。然后暗自布告全军,把我们处境讲清,告诉士兵我们已处绝境,惟有以死相拼,才能获得生机。把随军牛马杀掉让全军将士饱餐一顿,剩余的粮食通通烧毁,断掉留下来生存的念头,让将官不考虑其他的办法只想突围之事,让士兵抱有必死的信念,于是砥甲砺刃,并气一力,分兵两路向敌人发动突然进攻,进攻时要鼓声震天,杀声震野,从心理上使敌人惧怕起来,仓促应战,不知如何是好。突出去的部队要从敌人背后接应另一支没有突出的部队,使敌人更加混乱,这就是在我军形势不利的情况下,采用求生的办法。兵法云:困而不谋者穷,穷而不战者亡。”孙武刚说完,吴王阖闾又问:“如果情况正好相反,是我军包围了敌人,又该如何围歼敌军呢?”孙武莞尔而笑说:“这有何难。山峻谷险,敌军难以逾越,兵书上称之为穷寇。歼敌的办法是,把士兵潜伏起来,选择好让敌人逃跑的路线,虚留一条生路,使他们只想到为逃生而逃跑,从而丧失必死的决心,如果丧失了战斗力,这样的军队再多,也会被击败的。兵法上又说:‘如果敌人处在死地,士兵斗志昂扬,要想消灭敌人的办法就是顺从敌人的思路去对付他,不要和敌人死打硬拼,要把我方的长处隐藏起来,让敌人琢磨不透,同时派兵切断其粮道。’为了防止敌人出奇兵突围,应多设弓箭手布好埋伏,等待敌人落入陷阱。”吴王赞叹道:“果然不俗。我再问一个问题,如果敌占据山川险要,粮食又十分充足,想引诱敌军出战,敌军不上当怎么办?我军又如何能找到敌军疏忽的地方发动进攻呢?”孙武说:“遇到这种情况也好办。只要我军分兵把守住要害之地,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不能有丝毫的松懈,然后秘密派出谍报人员刺探敌军守备情况,密切注视敌人松懈的时间,以小利诱使敌人出击,同时禁止敌人一切外出活动,久而久之,敌军一无所得,自然而然地会改变坚守的方针,等到敌人一旦离开,我军则全线出击。这就是敌人据守险隘,我们一定能够攻破敌人的办法。”吴王又继续问:“您着的兵法十三篇中一些句子寡人看了尚有不能领会其深奥的地方。比如说:‘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其所指能否讲得具体一些。”孙武说:“不一定要走的道路,是指军队进入这种地区,进入浅了达不到前进的目的;进入深了后方又不利于接应。军队行动了就会产生不利因素,军队不行动就会有被包围的危险。这样的道路,就千万不要去走了。不一定要攻击的敌人,是指敌我双方已在战场上准备交战,虽然估计我军的军事力量足以击破敌军并俘获敌军将领。但从长远利益来考虑,还有其他更奇特巧妙的办法,不用浪费这样的损失去和敌人面对面的较量,在这种形势下,敌军虽是可以打败,但也不去打它。不一定要攻占的城邑,是指估计我军的军事力量完全可以把这座城邑攻下来,但攻取以后对于我军继续前进并没有什么好处,占领以后,我军又不能守住这座城邑。又如用强攻的办法,必定久攻不下,但如果我军不去攻占它,而是进到这座城邑的前方,造成一种有利的形势,这座城邑的守敌就会因此绝望而自动投降,即便是造不成有利的形势,这座城邑也不致危及我后方的安全。对于这种城邑,虽然可以攻取它,但也不要去攻它。不一定要争的地方,是指山谷水泽,军队无法生存的地方,这样的地方,不要去争。所谓国君命令不一定要执行,是指他的命令违反了上述‘四变’的原则,就可以不执行国君的命令。作为一名将帅懂得了这四变,就算懂得如何用兵了。”
孙武对吴王的发问十分佩服,觉得吴王提出的问题往往单刀直入,问得也很全面,大到治国安邦,小到军事上战术的运用,既问到处于有利的形势下怎么处理将要发生的问题,又问到在不利的形势下怎么去应付、怎么去扭转不利的局面。孙武从吴王的发问中看出了吴王确实想成为一位有所成就的君主。吴王通过连连发问,发觉孙武确实有经天纬地之才,他分析问题犀利透辟,一下能抓住事情的要害,头脑冷静,思维缜密,对答如流,应付裕如,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文武双全的将才。吴王邀请孙武出山,随他入宫。孙武见吴王词意恳切,又礼贤下士,便愉快地答应。君臣二人满怀喜悦,手挽着手,肩并着肩,登上鸾车,扬鞭催马,奔向宫中。
吴王带孙武入宫以后,吴王阖闾心想,孙武理论修养渊博,但从来没有带兵打过仗,要是重用此人,能胜任吗?得试一试他的实际能力才行。吴王第二天,召见孙武,说:“能与先生见面,真是寡人平生一大快事;与先生的一席问答,更令寡人终生难忘啊!兵法所论真是旷古未有,但不知先生实行起来如何,可否用它小规模演练一番,让咱们朝廷上上下下的人都见识见识呢?”孙武回答:“那再好不过了。”吴王阖闾又问:“先生打算用什么样的人去演练呢?”孙武明白了吴王问话的用意,回答:“随大王您的意愿,用什么样的人都可以。不管是高贵的还是低贱的,也不论是男的还是女的,都没问题。”吴王又给孙武出难题问道:“用宫女可以吗?”孙武说:“完全可以。”接着又补充说:“演阵练兵是件很辛苦的事,恐怕宫女吃不消,君王于心也不忍。到时有什么三长两短,还请大王不要见怪。”吴王阖闾点头称是,下令去挑选宫女,并与孙武约定好了练兵时间。
吴王及左右朝臣来到了观台上观看孙武指挥宫女练兵。三通军鼓响后,军号齐鸣,伴随着鼓号声,群臣向演兵场上望去,只见旌旗飘飘,剑戟闪烁。在一派威武雄壮的气氛下,180名经过吴王精心挑选的宫女分作两队,吴王阖闾最宠爱的两位美姬为左右队长。宫女们头戴兜鍪,身披甲胄,手持长剑坚盾,而为首的两个队长手持着长长画朝,站在队伍的最前头。这些宫女虽然个个身着戎装,但却掩饰不住女性的娇柔妩媚。当她们出场的时候,朝廷大臣们议论纷纷,说从来还没听说过用女子演阵练兵的,况且这又不是一般的女子,是吴王的宫女,还有最受宠的两个美姬在里面,这怎么能训练呢?也有的出于好奇心,有说有笑。宫女们也觉得十分新奇,她们一个个小步轻移,一步三扭,嫁戏着走了出来。孙武站在高高的指挥台上,神情十分冷峻、威严,他双手拿着鼓槌,准备亲自击鼓发出号令。孙武首先环视了一下演兵场内外,见场外朝臣们交头接耳,吴王也含笑向这边张望着,再看场内,宫女们亦娇亦嬉的姿态,孙武知道自己面临着严峻考验。他十分沉稳地站到了指挥台正中央,先敲鼓一通,这时场内外都开始静了下来。孙武高声说道:“微臣奉君王命令负责今日操练,万望你们认真对待,否则军令如山,恕不轻饶。下面操练开始。”孙武又擂鼓一通,接着说:“你们都知道自己的前心、后背和左右手吧?”众宫女柔声柔气地回答说:“知——道。”孙武又接着说:“向前,就朝着心所对的方向走;向左,就朝着左手方向走;向右,就朝着右手方向走;向后,就朝着后背的方向退。一切号令,都以我的鼓声为准。你们都听明白了吗?”宫女们参差不齐地回答说:“听明白了。”孙武讲完以后,又命令健壮的军吏扛来执法的大斧,竖立在演兵场的一侧。孙武指着大斧,反复申明军法。准备妥当以后,孙武又派人去报告吴王阖闾。隆隆的鼓声敲响了,这是命令宫女们向右方前进。宫女们没见这阵势,都笑了起来,觉得有趣,好玩,早把规定的动作忘到了九霄云外。孙武见了,便严肃地自责说:“我规定的不明确,你们对约令不熟悉。这是我的过错。”孙武说完又重新把军法军令和操练的要领,仔细。地讲解了几遍。然后又特意训际两位队长,要求她们带头听从命令,带好队伍。最后,又问宫女们还有没有疑问,请提出来。宫女们都说没有。于是,孙武又亲自击鼓发出向左方前进的命令。鼓声刚起,宫女们又大笑起来。有的扭身以手掩口而笑,撞歪了头盔,有的丢了剑盾,你推我搡,队形一片混乱。
站在指挥台上的孙武这时两道剑眉倒立,怒目圆睁,命令军吏道:“拿大斧来。”军吏随即拿来大斧。孙武大声说:“如果战场纪律宣布得不明白,行动内容交代不清楚,那是我为将者的责任;如果战场纪律已宣布明白,行动内容又三令五申,仍然不执行,那就是士兵的过错了。”孙武回头问军吏说:“按照军法,不服从军令的该当何罪?”军吏回答道。“斩首。”孙武说:“好!就先斩了两位队长。”
坐在观台上的群臣听后大惊失色,吴王阖闾也慌了手脚。吴王阖闾见孙武要拿他的爱姬开刀问斩,马上派人传命说:“寡人已经知道将军能用兵了。没有这两位爱姬侍候,寡人就会食不甘味,寝不安席,请将军赦免了她们。”孙武斩钉截铁地说:“臣既然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说完就让军吏依法斩了吴王宠爱的两位美姬,并传首示众。吴王见此情景已目不忍睹,朝臣心中都暗自称奇,觉得孙武确实有魄力。
孙武拒绝吴王阖闾的请求,力斩美姬,众宫女见后吓得面无血色,再也不敢把演阵练兵当作儿戏了。孙武又命令两队的排头担任队长,亲自擂鼓发令,继续进行操练。宫女们这回个个像换了个人似的,随着鼓声发出向左的号令,众宫女就一齐向左;鼓声向右,便一齐向右;鼓声如何响,宫女们就按号令行动,队伍十分整肃,令行禁止,运如臂指。朝廷大臣看到这种场面,连连赞叹。孙武训练完毕就派人报告吴王阖闾说:“队伍已经训练完毕,请大王前去检阅吧,任凭大王想怎么用她们都可以,即使赴汤蹈火,也不成问题。”吴王非常伤心地说:“请将军就此作罢,回馆舍休息去吧。我不愿再看下去了。”孙武听到回话,平静地说:“看来大王只是喜好兵法上的词句,并不想真正去实行它。”
吴王阖闾因失去了两位心爱的美姬,一连6天闷闷不乐,哀叹不已,不思茶饭。伍子胥就规劝吴王说:“微臣听说,战争是一种不吉祥的事,不可以白白地进行试验。所以要想经武整军,不进行诛伐是不行的,不然用兵之道就不明确。如今大王您真诚地渴望得到武将,欲以兴兵去讨伐强暴的楚国,进而称霸天下,威震诸侯,除了孙武这位天下无双的将军作统帅,谁还能渡过淮河,跨过泗水,千里跃进去讨伐楚国呢?”经过伍子胥苦苦开导,吴王阖闾又转悲为喜,亲自登门去挽留孙武。孙武首先向吴王谢罪,接着便申述斩杀美姬的原因。他说:“令行禁止、赏罚分明,这是兵家的常法,为将治军的原则。用众的办法在于有威,责吏的手段在于从严,只有全军将士遵纪守法,号令一致,认真地不折不扣地执行命令,才能最终战胜强大的敌人。”吴王听了孙武的这番解释,露出了笑容,抛弃杀姬之恨,拜孙武为将军。孙武被吴王拜为大将,他由避乱奔吴,到潜心着书,由隐居待时,到受命为将,走过的是一条坎坷而艰辛的人生道路,使他在逐渐成长壮大的中,经受磨炼,走向成熟。
疲楚误楚争霸东南
吴王阖闾自从拜孙武为将以后,便开始集中全力与楚争雄。吴王阖闾三年(公元前512年),召见伍子胥等人,又一次商讨破楚大计。吴王先对伍子胥说:“当初你一到吴国就劝说王僚攻打楚国,寡人当时也认为你的建议是可行的,只是怕王僚派寡人出兵与楚交锋,同时派人与寡人同行,取得胜利后,把寡人的功劳给分去。现在寡人已是君王了,破楚的千秋功业已非寡人莫属,要是现在就去征伐强大的楚国,爱卿以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战术?”伍子胥说:“楚国虽然貌似强大,但楚王年纪尚幼,楚国执政的大臣很多,彼此勾心斗角,很不团结,各有一套主张,互不服气,没有一个人勇于承担楚国的忧患。如果把我们的军队改编为三支部队,对楚国进行突然袭击,然后快速回撤,这样虽然是一支部队出动,也必然使楚国全国震动,他们就会倾全力派出全部军队前来应战。楚军一出动,我军就快速回撤;等楚军扑个空以后,他们必然也退回,这时我军另一支部队又开始出动,如此一来,楚军必然疲于奔命。经过多次轮番骚扰楚军,疲惫楚军,用各种方法使他们失误。等他们被拖得疲惫不堪,毫无战斗力的时候,我军三支部队再一起出动,一定能大破楚军,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吴王阖闾听了很高兴,马上予以采纳这个战胜楚军的良策。
伍子胥的“三师肄(同肆)楚”之计,没有提到孙武,孙武思想对伍子胥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这个制敌战略的精髓:首先,其形式表现为以一系列“非战”的手段疲惫敌人,使敌人失误,而最终目的是要抓住敌人的失误,果断出击战胜敌人。这种“以迂为直”的战争指导方法,恰恰正是孙武所注重的。孙武(《孙子兵法·军争篇》)认为:“凡用兵之法……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知迂直之计也。”当两军相争之时,为了谋求战略上的有利态势,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为了更大利益而牺牲小的利益,常可收到后发制人的奇效。在伍子胥战略中,为三师诱楚军“皆出”是“诱之以利”,“彼出则归,彼归则出”,是“迂其途”;待敌失误再行攻击,是“后人发”,伍子胥之计和孙武的“迂直”之法是一脉相承的。其次,这个战略在实质上表现出依靠“人为”、“所措必胜”(《孙子兵法·形篇》)的积极指导战争的思想内涵。如何发挥人在战争中的主观能动性,掌握战争主动权,稳妥地取得战争胜利,实现“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兵法·虚实篇》)的目的,是孙子有关战争指导艺术的思想精华。这个谋略的原型可以上溯到公元前564年,当时晋悼公与楚国争霸,双方连年用兵都已疲惫,晋国又不愿冒与楚通过一次决战定胜负的风险,采纳晋国卿大夫知罂制定的“三分四军”轮番出击疲扰楚军的谋略,使楚国无力北上中原。伍子胥“三师肄楚”,虽与“三分四军”形式相同,但前者强调了“大克”敌人的终极目标,使它在质上产生了飞跃,它既是对晋国“三分四军”谋略的承继发展了。标志着吴国对楚国军事战略已完全成熟。
吴王阖闾四年(公元前引豆年)秋,养邑之战阖闾以“孙子为将”(《吴越春秋》卷第四),击鼓鸣钟大集军队,对楚发动一场新的战争。这次作战的主要目标攻取养邑,一举擒杀吴王阖闾的死敌公子掩余和烛庸,扫清淮水北岸楚国的防御,为将来深入楚国腹地打下基础。是一箭双雕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