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地的另一个创始人,是凯瑟克家族的杰姆·凯瑟克。凯瑟克家族又是怡和有限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因此,纽璧坚身为两局大班,又得受股东老板的制约。凯瑟克家族力主把发展重点放到海外。这样,势必分散纽壁坚坐镇香港抉择的精力。
这正是一般不易洞察的置地的薄弱之处,人们往往会被置地的“貌似强大”蒙住双眼。
置地一贯坐大,也习惯于坐大。过于自负的置地未必就会冷静地研究合作方,并“屈尊”去迎合合作方。
那么,地铁公司招标的真正意向是什么?
香港地铁公司是一间直属港府的公办公司。香港的公办公司,并不像过去内地的国有企业,一切都由政府包揽包办。地铁公司除少许政府特许的专利和优惠外,它的资金筹集、设计施工、营运经营,都得按商场的通常法则进行。李嘉诚通过各种渠道获悉,港府工务局对中区邮政总局原址地皮估计约2.443亿港元,原址用作中环、金钟两地铁车站上盖。另加上九龙湾车厂地皮估价,两者合计约6亿港元。港府将以估价的原价批予地铁公司,由地铁公司发展地产,弥补地铁兴建经费的不足。地铁公司为购旧中区邮政总局原址地皮,曾与港府多次商谈。地铁公司的意向是:用部分现金,部分地铁股票支付购地款。港府坚持要全部用现金支付。李嘉诚首先明确这一点,竞投车站口盖发展权,必须以现金支付为条件。
地铁公司与港府在购地支付问题上产生分歧,说明地铁公司现金严重匮乏。地铁公司以高息贷款支付地皮,现在急需现金回流以偿还贷款,并指望获得更大的盈利。
李嘉诚在投标书上,提出将两个地盘设计成一流商业综合大厦的发展计划。这仍不足挫败其他竞投对手。任何竞投者都会想到并有能力兴建高级商厦物业。李嘉诚的“克敌”之法是:首先,满足地铁公司急需现金的需求,由长江实业公司一方提供现金做建筑费;其次,商厦建成后全部出售,利益由地铁公司与长江实业分享,并打破对半开的惯例,地铁公司占51%,长江实业占49%。这对长江来说,是一笔沉重的现金负担。李嘉诚决定破釜沉舟,在准备充分的前提下,做一次冒险。
大获全胜
1977年1月14日,香港地铁公司正式宣布,中环邮政总局旧址公开接受招标竞投。素有“地产皇帝”之称的置地公司,一度盛传是夺标呼声最高的公司。消息传到长江实业,李嘉诚听后淡淡一笑,说:“传说终归是传说,到底名花谁主现在尚无法定论。”
各竞投公司频频与地铁公司接触,刺探地铁公司意图,准备投标书及附件,在限期内呈交上去。
公开招标为各公司提供一个平等机会,投标书内容则属机密。投标中标法则,若过多考虑自己一方的利益,则中标希望小;若条件过于优惠对方,自己则毫无利益可图。各家都对投标内容秘而不宣,任记者发挥想象揣测。
参加竞投的财团、公司共30家,超过以往九龙段招标竞投的一倍多。据报界披露,它们是置地公司、长江实业、太古地产、金门建筑、日澳财团、辉百美公司、嘉年集团、霍英东集团、恒隆地产等。
舆论界凭其惯性,一致看好置地,置地优势昭然,中标呼声最高。
英文《南华早报》的澳籍记者,采访置地大班纽璧坚,纽璧坚拒绝透露投标内容,也不对“名花谁主”作评价,但他用自信的口气说:“投标结果,就是最好的答案。”
香港地铁公司董事局主席唐信在新闻发布上说:“这次招标竞投竞争空前剧烈,所有建议均经详细研究,结果卒为长江中选,因其建议对公司最具吸引力。”
李嘉诚主持的投标方案体现了相当的合作诚意主要内容有两条:一是满足地铁公司急需现金的需求,二是打破楼盘销售利润合作双方对半开的惯例,而为招标方占51%,投标方占49%。
“这幅平均地价为每平方英尺约1万港元的‘地王’,早为大财团觊觎,卒为长江投得。”
地下铁路公司说,主要原因是长江所提交的建议书内列举之条件,异常优厚而吸引,终能脱颖而出,独得与地铁公司经营该地的发展权。
“地下铁路公司董事局昨日已经批准协议条款,规限长江实业公司在地铁未来中环站上盖,占地2270平方英尺,建造37层高的商厦与办公室混合的单塔型建筑物一座。”
“长江实业有限公司已同意,在签订协议时,付给地铁公司一笔现金,并继续交付现金若干次,保证地铁公司无论如何都可以获利。”
1977是年4月4日,长江实业力挫置地,夺得中环、金钟上盖发展权。4月4日,地铁公司董事局主席唐信,与长江实业李嘉诚首先签订中环站上盖发展物业协议,金钟站上盖,则由日后商议签订。当晚,唐信召开新闻发布会,对与会记者说:“这座建筑物会逐层售与公众,利益由地铁公司与长江分享,地铁公司则占大份。若干间公司均对与本公司合作甚感兴趣,因而竞争激烈,所有建议均经详细研究,结果卒为长江获得,因其建议对本公司最具吸引力。”
4月5日,香港各大报章均以醒目标题“长实击败置地”报道投标结果,《工商日报》称:“时值约2.4亿港元,为30个大财团争相竞投的中区地王--旧邮政总局地皮,卒为长江 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投得。
舆论界称长实中标,是”长江实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地产新秀李嘉诚”一鸣惊人,一飞冲天“。
月底,长实通过发行新股和大通银行的支持,斥资1.3亿港元,收购了美国人控制下的永高公司。该公司拥有香港希尔顿酒店和印尼巴厘岛凯悦酒店的经营权。希尔顿酒店位于中环银行区,占地约3.9万平方英尺,房间达800间;凯悦酒店房间为400间,占地约40英亩,酒店四周是开阔的热带植物园。这两间酒店,每年为长江实业带来经常性收入2500万港元(以当年物价计)。
中环、金钟两站上盖物业发展利润,大大缓解地铁公司的财政困难。地铁公司主席唐信,对与长江的合作非常满意,他说:“中环、金钟地铁车站上盖地产发展,将为本公司二期、三期工程的车站上盖合作,树立了样板。”
据传,凯瑟克家族对纽璧坚痛失中区地王大为不满,这成为凯瑟克家族逼纽璧坚下台的“筹码”。
李嘉诚财富管理
风险管理:投机与稳健
企业经营如行险道,故而企业家才有“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之感悟。
企业经营追求利润,而各种风险侵蚀利润,故须增强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掐住风险的死穴,才有可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然而,风险与利润又是一个矛盾统一体,高风险往往也意味着高回报。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敢于担当的勇气,在风险中抓抢机会,在风险中创造利润,化风险为利润;又要有防范风险的清醒,管理风险的智慧,驾驭风险的能力,把风险降至最低。
花旗银行前总裁沃尔特·瑞斯顿说过:我们的一生是在管理风险。银行业是高风险的行业,银行家处在经营风险的风口浪尖之上。瑞斯顿先生的这句话,既是对企业家人生体验的深切表达,更是说明:企业是充满风险并经营和管理风险的事业。
事实上,风险不仅与银行业相伴,而且与各行各业相伴;不仅与个人相伴,而且与企业或组织相伴。人们常用“不测风云”、“旦夕祸福”、“江湖险恶”、“人生无常”等等去说明人生际遇中的风险;用“险象环生”、“风险重重”、“惊险万状”、“危机四伏”等等去形容企业或组织面临的风险;或者二者交互使用说明风险的复杂、多变和严峻。这里且不说个人风险如何,仅就企业或组织而言,要想取得成功并保持持续发展,就不能不了解和识别可能遇到的种种风险并进行有效的管理。不然的话,无论曾经多么成功或辉煌的企业或组织,都可能在突然降临的风险面前,遭受其致命的一击,从而前功尽弃,败下阵来。只有跨越风险的海洋,才能到达利润最大化的彼岸。
凡做企业的人,没有一个不是想做强做大做长久的。有资料表明,我国每年有几十万家企业出生,也有数十万家企业死亡。这些死亡的企业可以说是在各种风险的打击之下才死亡的。如果一帆风顺,它就死亡不了。有人作过分析,说一家典型的大企业可能会遇到上万种的风险,可见经营管理好一家大企业是非常不容易的。但凡是做企业,就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难处,即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都会遭遇各式各样的困难或风险(“要知天地宽,何处无风云;要知山水远,处处有不平”),只有防范、规避、化解风险或承受住风险的打击,才有可能存活下来、壮大起来。
俗话说:无风险不成生意。因此,做任何生意都不可能十拿十稳,多少会有一点冒险成分。风险有多大,利益就有多大。这就需要根据各种情况进行分析。一些胆子大的商人,只要有五成胜算就敢冒险;胆子小的,非有八成以上胜算便不敢采取行动。一般来说,风险与利益成正比。前者敢于冒险,很容易倒大霉,也很容易暴发;后者比较稳妥,却难求快速成长。
有人说李嘉诚是赌场豪客,孤注一掷,侥幸取胜。或许只有李嘉诚自己心里清楚,他的惊人之举,含有多少赌博成分。
李嘉诚认为,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它自己的高潮与低谷。在低谷的时候,相当大的一部分企业都会选择放弃。有的是由于目光短浅而放弃,有的是由于资金不足等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不得不放弃。这时就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分析一下,是不是这个行业已经到了穷途末路,是不是还会有高潮来临的那一天。
如果这个行业仍处在向前发展的阶段,仅仅是由于其他一些原因才暂时处于低潮,就应选择在“别人放弃的时候出手”了。这个时候出手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从而以比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收益。
危急之中不能坐以待毙,而要主动出击,这是经商的一条铁的定律。企业要生存,难免会碰到许多危急时刻,这就要经营者能够审时度势拿出一系列主动出击的策略,想人之所不能想,做人之所不能做,在危急之中敢打敢拼,闯出另一番天地。
但是在机遇面前也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踏实和稳健正是真正的大企业家面对风险的正确态度。正所谓,经营无定式,管理无定法,强调的是权宜机变。
李嘉诚财富能力
优秀的思考能力
李嘉诚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级富豪,其财富秘诀自然有多条,但“肯用心思思考未来”却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可谓字字是金,是很值得企业家们学习和借鉴的“财富”真经。
多多“思考未来”,才能看清方向,把握商机。企业家能否引领企业胜利远航,关键在于其是否能够把握市场发展趋势,看清前进方向,超前对市场变化的走势、进程和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趋利避害,抢抓商机,掌握竞争的主动权。而要做到这一点,企业家就要经常思考未来,练就战略眼光,善于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从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市场之上”。李嘉诚正是由于“经常思考未来”,才在经营中如有神助,屡创奇迹。比如1967年香港社会不稳定,此时投资者普遍失去信心。香港房价暴跌,但李嘉诚却凭借过人眼光和开拓魄力,逆向思维,人弃我取,趁机低价大肆收购其他地产商刚开始打桩而又放弃的地盘。这样,在70年代香港楼宇需求大大增加时,他“赚到很多钱”。其实,在李嘉诚几十年的经营生涯中,这样的事例很多。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其超人一筹的长远眼光和把握商机的才能,而这不正是由于经常思考未来的结果吗?
多多“思考未来”,才能着眼长远,树立品牌。事实证明,如果一个企业经营者目光短浅,急功近利,那么,他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捞一把,是一把”,缺少应有的信用和品牌意识,企业也就不可能获得长远发展。现在不少企业为什么活不好、长不大、命不长,“各领风骚没几天”,为什么中国企业普遍难以“大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经营者缺少“经常思考未来”的长远经营意识,常常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损害企业的信誉。而经常思考未来的企业家,其着眼点不是一时一地的得失,而在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因而往往把诚信作为经商之本,努力打造百年品牌。比如李嘉诚在做生意时,一直坚守诚信的原则。他说过“有些生意,给多少钱我都不赚……有些生意,已经知道是对人有害,就算社会容许做,我也不做”,“如果单为赚钱而损害名誉,我不做”。有的人把李嘉诚先生的成功仅仅看作是超人智慧的结果,殊不知同时也是恪守诚信的成功。
要多多“思考未来”,企业家就要坚持努力学习,终身学习,用时代的眼光、全球的眼光和战略家的眼光来分析和思考问题,并把握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惟有如此,才能把准企业前进的大方向,成为市场竞争的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