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59900000014

第14章 《诗经》汇通三题(《关雎》《葛覃》《卷耳》)(5)

二是“求贤”说,刘敞《七经小传》云:“盖后妃於君子有夙夜警戒相成之道,此诗言后妃警戒人君,使求贤审官之意耳,不谓后妃己自求贤审官也……采卷耳者,欲求盈筐,今不得盈,心不在,故无获也。以言为国当求贤耳,而贤不至得,亦以心不专,故贤不来矣。如是,顷筐无所获,则失其所愿。周行无所寘,则失其所治。此为后妃警戒求贤审官也。其馀又陈当知臣下之勤劳之事,亦谓从容警戒於君耳,非以后妃己所行也。”张纲《经筵诗讲义》曰:“盖人君之治,无大于求贤审官者。诚能求贤以任使之,审焉而勿忽,则众职并举,天下不足为矣。故后妃既求淑女以协成内治,而于辅佐君子,又必以求贤审官为先也。文王之时,群臣戮力以趋事,后妃知其勤劳,是以欲燕劳之。而进其贤者,则非有险詖私谒之心也。然求贤审官,文王之政,后妃唯当辅佐之,而不敢与其事焉。有其志而不敢与其事,是以朝夕思念,至于忧勤而不释。序诗者以为后妃之志又当如此,故以其诗次於《关雎》、《葛覃》之后也。”伪子贡《诗传》说:“文王遣使求贤,而闵行役之艰也,劳之以《卷耳》。”钱澄之《田间诗学》云:“言采采,则采非一女。嗟我怀人者,因筐之不盈而思人之助之也。周行,大道,置诸彼,明有怀也。以独采不如共采之易为力,喻求贤之宜亟也。”王先谦云:“盖文王当日以官人为急虑,岩栖谷隐之贤伏而不出,不惧跋涉劳瘁,躬亲求访,故有‘崔嵬’、‘高冈’、‘马病’、‘仆痡’之事。猎吕尚于磻溪,举颠夭于山林,皆其明证。”朝鲜时代学者李瀵《诗经疾书》云:“《卷耳》谓求贤之作者近是,非后妃之作也。卷耳生于道旁,宜若易求犹不能多得,况贤人在远者耶?崔嵬,高之极,望之愈远,陟必愈高。大罍、小觥,皆待宾之具。望远人而不至,忧心忡忡,先酌而候远。言始则其望之也不休,既不可得则又陟高冈、陟砠,思其次也。马病、仆痡,责臣下之不能进贤也。”

宋儒疑序,由否定《诗序》妇人预政之嫌开始,对旧说进行修正,如欧阳修提出疑问,说:“妇人无外事,求賢审官,非后妃之职也。臣下出使,归而宴劳之,此庸君之所能也。国君不能官人于列位,使后妃越职而深忧,至劳心而废事,又不知臣下之勤劳,阙宴劳之常礼,重贻后妃之优伤,如此则文王之志荒矣……如此,岂其本义哉!”刘敞《七经小传》亦云:“《卷耳序》称:后妃又当辅佐君子,求贤审官。内有进贤之志,至于忧勤。吾于此义殊为不晓。后妃但主内事,所职阴教,善不出闺壸之中,业不过笾馈之事,何得知天下之贤而思进之乎?假令实可不害,武王岂责纣为‘牝鸡无晨’?周公作《易》,何言‘在中馈,无攸遂’乎?假令后妃思念进贤,为社稷计,亦何至朝夕忧勤乎?要之,后妃本不与外事,自无缘知贤者不肖主名。若谓后妃贤,当并治其国者,是开后世母后之乱,吕、武所以乱天下也。若尔,又何以号为正风、教化万世乎?且令自古妇人欲干预政事,故引此诗为证。初虽以进贤审官为号,已而‘晨鸣’便无可奈何矣。验大姒、大任等,亦但治内事,无求贤审官之美,审知此诗序之误也。”从后世人的观念出发,此种责难可以说是对旧说的致命冲击。从此之后,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后妃之志”上下功夫,解释“志”只是内心的一种愿望,并非实有其事,以此解脱后宫预政之嫌。如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说:“夫妇一体也,位虽不同而志不可不同。求师取友,妇人固无与乎此,而好善之志则不可不同也。崇徳报功,后妃固无与乎此,而体群臣之志则不可不同也。”张次仲《待轩诗记》云:“《卷耳序》‘后妃之志也’,归季思曰:妇人无外事,故云志。朱康流曰:文王三分有二,不改臣节,后妃志文王之志,故虽当如毁之世,行役艰危,念之诚深,而安于无所逃之义,不敢冀文王之免于役,惟祈其不永伤而已,若徒言后妃思念文王,亦人情之常,何足云志?”其二是另出新说,如王质《诗总闻》说:“内职如外庭,皆为周行;嫔御祝史之属,将归宁而有怀,故劳苦之,使各安其位,以待其归。”朱熹则为寻找此诗之确解,曾数易其说。如其《答刘平甫》说:“昨因听儿辈诵诗,偶得此义,可以补横渠说之遗,漫录去,可于疑义簿上录之。一章言后妃志于求贤审官,又知臣下之勤劳,故采卷耳备酒浆虽后妃之职,然及其有怀也,则不盈顷筐,而弃置之于周行之道矣,言其忧之切至也。三章、二章皆臣下勤劳之甚,思欲酌酒以自解之辞。凡言我者,皆臣下自我也。

此则述其所忧,又见不得不汲汲于采卷耳也。四章甚言臣下之勤劳也。”(《晦庵集》卷四十)《答潘恭叔》则改“求贤审官”为“朝会诸侯”,其云:“《卷耳》诗恐是文王征伐四方、朝会诸侯时后妃所作。首章来喻得之,后三章疑承首章之意而言,欲登高望远而从之,则仆皆病而不得往,故欲酌酒以自解其忧伤耳。大意与《草虫》等篇相似。又《四愁诗》云:‘我所思兮在大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亦暗合此章耳。”(《晦庵集》卷四十)《吕氏家塾读诗记》于末章引朱熹说则又以为是“讽其君子”之作,其云:“朱氏曰:极道勤劳嗟叹之状,讽其君子当厚其惠意,无穷已之辞也。”今本《诗经集传》则曰:“后妃以君子不在而思念之,故赋此诗,托言方采卷耳,未满顷筐,而心适念其君子,故不能复采而寘之大道之旁也。”又于最后注曰:“此亦后妃所自作,可以见其贞静专一之至矣。岂当文王朝会征伐之时、羑里拘幽之日而作欤?然不可考矣。”黄震《黄氏日钞》又说:“王雪山去《序》言诗,至以为后妃劳媵妾之归宁;晦庵《诗传》以为后妃怀文王,皆以妇人不预外事也。然诗人特咏其情如此耳,岂敢预外事哉?书坊《诗传折衷》有晦庵新说,亦从众说,合从众说以为后妃之志。”从朱熹数次改易其说中也可以看出,要想获得此诗之确解,确实是很难的。不过,自朱熹提出后妃思念文王之说后,支持并在此基础上立说者越来越多。如俞德邻《佩韦斋辑闻》云:“《卷耳》,夫行役于外,其室家闵其勤劳而作也,正与《汝坟》、《殷其雷》之义同,故曰‘嗟我怀人’,曰‘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人曰‘我怀’,马曰‘我马’,仆曰‘我仆’,岂后妃之言臣下哉?说者承《小序》之误,故迁就而为之辞耳。”何琇《樵香小记》亦云:“夫采卷耳寘周行,非后妃之行。遣使臣闵劳苦,亦非后妃之事。此必大夫行役,其室家念之之词。惟其哀而不伤、劳而不怨,有发乎情、止乎礼义之意,知沐浴于宫闱之化者深,故曰后妃之德云尔。如曰后妃所自作,则‘采采芣苢’,亦后妃自撷野草矣。”此则抛弃文王、后妃而直探诗义,近世言诗者,基本上是沿着此思路而来的。余冠英先生《诗经选》说:“这是女子怀念征夫的诗。她在采卷耳的时候想起了远行的丈夫,幻想他在上山了,过冈了,马病了,人疲了,又幻想他在饮酒自宽。”(《诗经选》,195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郭沫若先生则认为“我马虺隤”是思妇幻想征夫;“我姑酌彼金罍”,是思妇假设自己为征夫解忧(见《卷耳集》)。孙作云先生《诗经的错简》则以为这是两篇诗的误合。第一章为残诗,二三四章为一篇完整的诗。钱锺书《管锥编》以为“妇与夫皆诗中之人”,这是话分两头的写法,首章托言思妇之词,后章托言劳人之词。

由此我们看到在此诗的解释上出现的两大派流,一是以《诗序》及汉儒为代表的所谓“求贤审官”、劳使闵勤的一派,一是以朱熹为代表的思妇怀人的一派。就诗论诗,这确实像一篇怀人之作,但建立一种新说之前,应该考虑到旧说建立的根据是什么。此诗即一眼望去便知为怀人诗,《诗序》与汉儒为什么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要把它与“求贤审官”联系起来呢?而且此一理论从《左传》就开始了,这就更发人深思了。清儒如朱鹤龄、陈启源、范家相、马瑞辰、陈奂、王先谦等,之所以皆不能脱《毛序》及汉儒窠臼,就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此一理论渊源之古。所谓“后妃之志”、“求贤审官”等,此当是在《诗经》编定的时代就形成的意义,它与《左传》所谓的“能官人”是联系在一起的。《左传》引《诗》多断章取义,这反映的不仅是春秋时代引《诗》解《诗》的一种风气,同时也反映了这个时代人对《诗》的一种合法性理解,而编《诗》者或用《诗》乐者采取同样的理解方式,在那个时代是完全允许的。我们从战国到汉代人的解《诗》中看到了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将对诗“断章取义”的惯用性理解积淀下来,以作为经典的基本意义。如《小雅·车舝》“髙山仰止,景行行止”二句,其本意是说“髙山则可仰,景行(大道)则可行”,以喻对贤淑之女的仰慕。《礼记·表记》引曰:“《小雅》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子曰:诗之好仁如此,向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俛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这是以“高山仰止”二句比喻好仁之心的。司马迁《史记·三王世家》记武帝曰:“高山仰止,景行向之,朕甚慕焉。”《史记·孔子世家》:“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盐铁论·执务篇》曰:“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及,离道不远也。”刘向《列女传·齐相御妻》曰:“《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言当常向为其善也。”《说苑·说丛》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力虽不能,心必务为。”历代人对此二句反复的引用,意义都落脚在“心向往之”、“常向为善”上。而所谓仰、向往、向善,都是好学的表现。这一意义在《诗》的理解与诠释中积淀下来,到后汉便径释为“好学”了。如王符《潜夫论·赞学》曰:“《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是故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徐干《中论·治学》曰:“《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好学之谓也。”就诗之原意来说,与“好学”毫不相干。如果不是有《表记》、《史记》、《列女传》等资料的存在供我们研究以探其来龙去脉,“好学”之训,几乎是不可理解的。像《卷耳》之所谓“求贤审官”之意的生成,与此完全同例。《诗序》中相当多对诗意的解释,其实都是从断章之义出发的。明白了这一层,就不必胶着于《诗序》而说诗了,也不必责怪《诗序》曲解诗义了。

《诗序》断章取义,并作经义发挥,给后人解诗以极大影响,人欲摆脱其说,而又看到其渊源之古,故不能不考虑它的存在。而朱熹“怀人”之说的合理性,又很发人深思。故不少研究者徘徊于二说之间,以求两全。如季本云:“文王怀贤臣远役,而不得置之左右以论大道也。当纣之时,四方叛乱,贤臣久劳征役,困于险远之地,而不得归焉。诸家皆据《小序》求贤审官之说,而义与文乖,多曲为之解。欧阳氏辩之审矣。《集传》之说,亦深得其文义,但以为后妃思文王而作,则采卷耳而寘道路,酌罍尊而解忧伤,似与后妃贞静端居、表率宫人之徳不类,故直以为文王怀贤耳。然亦初为西伯,德化未行于纣之叛国时所作也。”陆次云《事文标异》曰:“陈卧子曰:《卷耳》言‘嗟我怀人’,是所怀之人明矣。毛、郑以为贤人,拘《小序》之过也,朱子所谓委曲迁就而前合之,始舍《小序》而求之经,亦诗之大幸。但欲尽去《小序》,则太过耳。”范家相《诗渖》云:“《卷耳》之序,何以曰‘后妃之志’也?文王囚于羑里七年,后妃无日不切怀思,此遣使臣于纣所作,以劳使臣之诗也。卷耳易生之草,采之尚不盈筐,嗟我怀人,乃寘彼使人于周行之上。陟高冈,陟崔嵬,其马玄黄而虺隤,仆痡而声吁,劳苦甚矣。于其归也,我姑以酒醴笙簧报其劳,酌彼以金罍,酌彼以兕觥,维以不永怀、不永伤乎!盖将俟文王之归以行其报功之志,故曰后妃之志也。末章慰劳之至如闻其声。”现在看来,所谓文王、后妃、求贤、劳使等等,皆可以不考虑。这就是一篇纯粹思妇怀人之作,即如俞德邻等所云:“夫行役于外,其室家闵其勤劳而作也。”戴震亦云:“《卷耳》,感念於君子行迈之忧劳而作也。”牟庭说得更干脆:“《卷耳》,思妇吟也。”

由于《左传》及《诗序》的影响,关于“周行”的解释,一直是困扰研究者的关键所在。《吕氏家塾读诗》引吕氏说:“周行,周道也。《大东》诗曰:‘佻佻公子,行彼周行。’行亦道也。”又引朱氏曰:“《诗》有三周行,此及《大东》者,皆道路之道,《鹿鸣》乃道义之道。”吕祖谦加断语说:“毛氏以‘周行’为‘周之列位’,自左氏以来,其传旧矣。然以经解经,则不若吕氏之说也。”这显然是从经文出发寻找确解的。清儒则不然,他们每立一说,都要从文献中寻找根据。因而关于“周行”的问题,他们作了大量文献工作。如黄式三《儆居经说·周行说》曰:“《诗·卷耳》、《鹿鸣》、《大东》之‘周行’,皆大道也,而诗意各异,解之者不必同。《卷耳》言所怀之贤人当置之天衢,则‘周行’是大廷中之列位。《左氏襄公十五年传》:‘《诗》云:嗟我怀人,寘彼周行,能官人也。王及公、侯、伯、子、男、甸、采、卫、大夫,各居其列,所谓周行也。’《左传》之言不诬也。《鹿鸣》言嘉宾爱我,必告以大道,则‘周行’是正大之道义也。《礼·缁衣》:‘私惠不馈德(馈今本作归,以馈为正),君子不自留焉。《诗》云: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以示周行为馈德,《缁衣》之言不诬也。《大东》言佻佻公子,葛屦履霜,往来道路,则‘周行’是所行之通衢也。朝廷者,仕宦之周行;德义者,伦常之周行;衢路者,往来之周行。周行不同,诗人随义分用之。

同类推荐
  • 生活·哲理卷(读者精品)

    生活·哲理卷(读者精品)

    风靡全球的真情故事,感动一生的纯美阅读;润泽心灵的饕餮盛宴,惠泽精英的成功启示;突破困局的导航明灯,缔造成功的内在密码。最纯美动人的励志佳作,无可替代的生花妙笔,展现励志美文顶尖力量,最憾动心灵的饕餮盛宴,最荡气回肠的励志大餐,最酣畅淋漓的悦读。一则则故事,催人奋进,帮你梳理纷乱的思绪,找到人生幸福的密码;一篇篇美文,怡人性情,为心灵注入勇气和力量,带给你爱和希望。一部相伴一生的心灵圣经,一掬滋润心灵的智慧甘霖,在阅读中收获真知与感动,在品味中得到启迪到智慧。
  • 童心脉脉(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童心脉脉(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这些作品有的字字珠玑,给人以语言之美;有的博大深沉,给人以思想之美;有的感人肺腑,给人以情感之美;有的立意隽永,给人以意境之美。通过阅读本书,引导读者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引导读者从不同角度去品味原文的主旨、情境、意蕴,在给读者以视觉上的愉悦享受的同时,也为读者带来广阔的想像空间。我们诚挚地期望通过本书,能够引领读者领略散文的真貌,同时启迪心智,陶冶性情,进而提高个人的审美意识、文学素养、写作水平、鉴赏能力和人生品位。
  • 话题中国文学史

    话题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悠悠三千年演变发展的历程,早已汇集成一条起伏蜿蜒、波澜宏阔的漫长河流;而它各体兼备,于世间万物众象无不包纳涵盖、尽收之笔端眼底的复杂构建,也显示出一种气象恢弘、异常绚丽丰繁的巨大空间容量。所以,力图描述其多样化的表现形态与承传生新、消长盛衰的进化现象,探究那凸显的外在形式和深层潜注贯通的艺术特质,以给出较切实恰当的审美与社会文化层面上的价值评判,由之认定它在寻觅、确立民族—国家的灵魂或自我精神面貌上的标志性意义,换言之,即尝试着为文学编写撰作总结性的“史”的工作也相应而生———这同样可谓是渊源久长且古老,因为中国本来就有浓厚的历史情结、强烈的历史意识,是一个拥载了悠远史学传统的国家。
  • 康若文琴的诗

    康若文琴的诗

    诗集共收录108首诗。,《康若文琴诗》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呈现出非常鲜明的个性以及语言极具特色的魅力
  • 西方互文性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西方互文性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本文是一个典型的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课题。从比较的视角,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文本分析、社会批评、实证研究、文化研究等批评方法,对西方互文性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影响和研究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研究。本文所探讨的互文性仅限于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方面的研究层面,对于国内出现的从语篇分析角度进行的诸多研究中只是在必要时提及,不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目前互文性在中国的研究还属于起步阶段,迄今为止只出版了一部专著,国内对互文性的研究和探讨可以说还处于有待深化和提升的阶段,因此本文将用较为浓重的笔墨对互文性理论的前历史、其在法国的诞生、其在欧美的流变及其理论本身的特点进行追根溯源、系统梳理和详尽描述
热门推荐
  • 美丽的散文

    美丽的散文

    散文是美的,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什么样的散文才是最美的散文呢?秦牧曾说:“精粹警辟的、谈笑风生的、亲切感人的、玲珑剔透的,使你读时入了神、读后印象久久不会消失的好散文,还是不多。”他还说:“一篇好的散文,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给人以思想的启发、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品读精美的散文,宛如清风般涤荡沐浴;让散文的清扬与美丽永远地伴随你。
  • 农门神医嫡妃

    农门神医嫡妃

    她是一个有实力能干的中药医生,跆拳道高手,一觉醒来后发现自己穿越了,而且还是一个未婚怀孕的身份不明的女子,寄人篱下,受尽白眼,终于把一双瘦小营养不良的龙凤胎生了下来。种桑养蚕开医馆,又当爹又当娘的带着孩子过日子。她的宗旨是有钱的抬着进来走着出去,没钱的抬着进来拖着出去。别说她黑心无良,她身怀六甲无路可走的时候谁可怜她。谁知道一时善心大发,从河边捡了一个身受重伤,但是帅气逼人,玉树临风的男子回去。本想着养养眼也不错,还可以帮忙烧火煮饭,上山采药。谁知道,那是一个腹黑男,居然收买她的儿女。合起来算计她到床上去。醒来后还一副委屈,大言不惭的道:“你,睡了,我,你要负责。”片段一:赵二婶看着不施粉黛艳压群芳的侄女,心里很是不舒服,道:“今儿个我们给你安排了和太守大人的公子相亲,你为啥吓走了大公子。还落得一个风卷残云,视食如命,肮胀不堪的骂名。”某侄女只是笑了笑:“二婶,我可是悉心打扮了才去和大公子见面的,奈何大公子就是看不上我这种千年老妖的摸样,再说了,我都是两个娃的娘了,还巴巴的跑去和大公子相亲,这本就是落下了笑话了。”“我可是好心好意为你寻得一门好亲事,嫁到太守府做姨娘那可不是人人都有的福分。”赵二婶带着愤愤不平和不甘道。“当真要是好福气,赵二婶怎么就不叫你家闺女去呢,那可是高门大户官家姨娘。我瞧着你家闺女更有姨娘命。”某男嬉笑道。赵二婶气的脸色发青:“不知好歹,有福不会享。装什么清高。不就是一个被人休了的下堂妇。”某女冷笑:“可是我这个下堂妇就是不愿意做一个玉臂千人枕,朱唇万人尝的官家小妾。”片段二:一大早某女娃沉着脸跑去找自己的双生弟弟,气呼呼的抱怨道:“爹爹最坏,明明昨晚轮到我跟阿娘睡的,可是今天早上起来,我就睡在自己的房间里了。阿娘已经不见踪影了。她们都说是我自己梦游走回来的。”她伸手挠挠头:“明明就是爹爹趁着我睡着了把我抱回来的。怎带这样的,连自己的亲生女儿也欺负,为了娘亲还真是不择手段。我心寒了。”双生弟弟瞄了一眼自己的姐姐,叹了口气:“你太大意了。一早就叫你要提防着爹爹,你就是不相信,现在吃亏了吧。想要得到娘亲的正视,你最好现在到爹爹的院子里去哭诉。”女娃不情愿的摇摇头:“娘亲说了一哭二闹三上吊那是小家子姑娘才会做的事情,我才不做,有失身份。”片段三:“你还好吗?”她冷笑一下道:“好,怎么会不好。”
  • 独特的浩然现象与中国当代文学

    独特的浩然现象与中国当代文学

    浩然作为跨越十七年、“文化大革命”、新时期的见证作家,他在每个生命阶段的创作都预示着当代文学的转折性意义,他在文学意义上的重要性不言自...
  • 得与失的智慧

    得与失的智慧

    这本《得与失的智慧》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至为接近,诸如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养生和待人接物所应遵守的原则等。因此,这本书适合大众阅读。叔本华将人生视为痛苦的悲剧,对人生持悲观态度,但其一生却保持奋斗进取的精神。他虽然生活孤独却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年青时虽然学术遇挫但坚持到晚年终获成功。他一直在探寻人生得失的奥秘,他对诸如幸福、人格、地位、荣誉、财富、教育、妇女、政治、伦理、爱情、不幸等一系列困扰人生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独到见解,启迪后人。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血色谜情

    血色谜情

    《血色谜情》由奥斯汀·弗里曼编著。《血色谜情》讲述了:保险箱里的巨额钻石离奇失踪,除了一张印有清晰血指纹的自纸,毫无线索。 而犯罪的证据全部指向保险箱主人的侄子诺柏·霍比。看似铁证如山的案件却被医师桑戴克看出了破绽,他发现失窃现场留下的指纹有一条S型的空白,这或许会是案件的转折点和突破口,于是他和搭档里维斯深入霍比家族进一步取证,正当案情渐渐明朗,真相即将浮出水面时,一双从浓雾中伸出来的手将他推向了疾驰的马车。
  • 仙劫

    仙劫

    从此逆天破命!修无上妙法,他天生废脉,左拥右抱,却意外重生成了身怀五行灵脉的天才,携美纵横天下,备受宗门弟子歧视,成就一番逆天修仙霸业!
  • 名门骄妃

    名门骄妃

    星二代沈晴穿越了,大抵是上辈子将好运用尽了,这辈子她总缺些运道。成了官宦小姐,可惜家道中落,官爹入狱。有个哥哥,可惜不是一个肚皮爬出来的,厌她入骨。公主嫂嫂倒是嫡亲,可惜是前朝公主。好容易生了一张倾城面皮,可惜本主临死前几刀子毁了,嗯,身段是真不错,可惜是个中看不中用的病秧子……旁人穿越步步莲华,她拼命挣扎,越混越差。从良家女到奴婢再到婢妾。好在,夫主是倾世无双的美男子,外表仙姿秀逸,温润如玉,可惜内里心性如冰,冷如利刃。得,还是甭挣扎了,做个姨娘,有吃有喝,睡睡极品美男,日子也不错。等等,夫...
  • 叩仙门

    叩仙门

    修行九州龙脉,锻造无上魔躯,坐拥先天神器,御使上古凶兽。纵横宇内,扬威海外,我虽未成元神,元神以下的不要前来送死。一条与众不同成仙之路,我虽狂妄,于仙道却谦卑。大道漫漫,人路两坎坷;岁月悠悠,心月同踟蹰。且看一个不知修仙为何物的小子如何叩开那一道浩瀚天门!
  • 南腔北调集(鲁迅作品精选)

    南腔北调集(鲁迅作品精选)

    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