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此言差矣
公元208年,刘备被曹操打败,逃至樊口,势单力孤,继续与曹军对抗完全没有前途可言,除与盘踞江东的孙权联手以外已别无他计。刘备身边能胜此任的惟有诸葛亮,他自荐过江,求取吴国出兵抗曹,他后来终于说服孙权,成功地完成了联吴抗曹的使命,以致形成后来三国鼎立之势。
诸葛亮是怎样说服孙权的呢。诸葛亮见到孙权先说这样一番话:“如今天下大乱,将军在江东举兵,刘备在江南集结,目的都在与曹操共争天下。眼下曹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仅有英雄气概对他是无可奈何的。加上刘备之军渐渐败退,将军您宜早做应对,好好斟酌才对。如果吴国的军力能够与曹操对抗,就即刻与他断交;如果没有与其对抗之力,那干脆就迅速解除武装、俯首称臣算了。可依我看来,将军似乎在表面上服从曹操,其实内心里却犹豫不决。目前形势已迫在眉睫,没有多少时间让您犹豫了,希望马上做决定,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孙权愣住了,反问道:“照你说的形势如此窘迫,刘备为何不赶快投靠曹操呢。”
孔明回答说:“将军此言差矣。齐国壮士田横您该知道,他在道义上不能投靠汉高祖,宁可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刘备是汉室后裔,具有英雄资质,目前虽然困顿,仍有八方壮士慕其英名,源源而来投奔。起兵抗曹,天之所命,至于事成与否,只有靠天命决定。岂可向贼投降呢。”
孙权听后言道:“我吴国拥有十万大军,承父兄之业,更岂可轻易言降。”
孙权虽然口头上说不降,其实内心也很不踏实,又向孔明问道:“现在这种情况,除了刘备之外再找不到能与曹操作战的军队,可刘备最近连吃败仗,不知是否有军力与其再战。”
这些是孙权所真正担心的事情,他也明白只靠东吴自己的力量敌不过曹军。孔明早有准备,胸有成竹地分析形势给孙权听,以打消他的不安。
孔明说:“刘备确实吃败仗,但现在军力不少于一万。而曹操之军虽众,但长途远征疲惫不堪。这一次为了追击我们,曹军的轻骑兵一昼夜竟跑了300里,已经没有多大的气力,再者,曹兵不习惯水上作战,我方占有地利;荆州之民虽然表面上服从曹操,内心却是时时准备反抗。如果将军集精兵猛将与刘备之军配合,联合作战,一定会击败曹军。天时地利俱在,剩下的只看将军您的决策能力了。”
孔明这一番分析,指出强敌曹操之短处,强调刘、吴潜在之长处,最后把事情成败的关键又推给了孙权自己,可谓招招妙算,使原来主意不定的孙权横下决心,联蜀抗曹,以致后来发生了“赤壁之战”。
大道理:求人办事时,尤其是求熟人的时候,就得充分利用感情,摸透对方心理。因时而宜地采用激将法,对方就会尽力帮你把事情办好。
为什么要杀一位母亲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期间,党项族的酋长李继迁经常率领军队侵扰宋室边疆。
有一次,巡视边防的军队抓获了李继迁的母亲。赵匡胤大喜,心想这下该叫李继迁吃点苦头了,他想杀了李母,给李继迁点颜色看看。
于是,宋太祖命人将李母绑于午门外,定于午时斩首。
大臣吕端觉得这样做不妥,便进宫求见太祖。吕端问道:“万岁为什么要杀一位母亲。”
太祖回答:“给那些叛逆的人看看,这是对他们的惩罚。”
“这样做,并不是个好办法。当初项羽打算油烹汉高祖的父亲。汉高祖刘邦告诉项羽:‘油烹了我的父亲,希望也分给我一杯肉汤喝。’所以,凡是有野心,想成就大事的人往往都是不顾念他的亲属,何况像李继迁这样犯上作乱、野心勃勃的人呢。陛下今日杀了他的母亲,明日是否就能捉住李继迁呢。如果捉不到李继迁,白白地结下怨仇,反而越发坚定其叛逆之心。所以,以臣之见,最好采用激将法,他可能会尽力帮你把事办好。将她安置在延州,好好款待她,以此为诱饵来招降李继迁。即使他不投降,也可拴住他的心,他母亲的生死操在我们手中,料他不敢轻举妄动。”吕端说得头头是道。
宋太祖听了,连连点头称是,吩咐手下立刻照办。
后来,李继迁的母亲老死在延州,李继迁死后,他的儿子向宋朝称臣。
大道理:运用典故,是最能说服别人,讲述道理的。吕端之所以能成功地劝阻宋太祖,关键是他所引用的刘邦与项羽的典故,意在说明杀了李母并不能阻止李继迁叛逆,反而会加深仇恨,因此才打动了宋太祖。
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
一位具备幽默感的大学毕业生去求职。他走进一家报社问总编辑:“你们需要一位好编辑吗。”
“不需要。”
“那么记者呢。”
“不需要。”
“印刷小工如何。”
“不,我们现在什么也不缺。”
“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这位大学生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个精美的牌子,上面写着:
“额满暂不雇用。”
总编辑笑着说:“如果你愿意的话,请到我们的广告部来。”这位大学生被录用了。
大道理:自我推销是选择一种人生态度,决定自己的处世艺术。它在求职中有时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在职场上学会“自荐”,可以提升你应聘面试成功的几率。
如果您能容忍噪音
霍尔默先生是美国房地产巨商。有一次他承接了一笔令他烦恼的房地产买卖生意。这块土地虽然接近火车站,交通便利;但也有不利之处,它紧挨一家木材加工厂,电动锯木的噪音不断传来,难以忍受。几次都因霍尔默先生的难言之隐而导致业务洽谈失败。
后来,霍尔默先生经过全方位严肃、细致的考察,他又找了一位想购买地皮的顾客。这次,他改变以往做法,直截了当地向该顾客说明:“这块土地处于交通便利地段,比起附近的土地,价格便宜得多了。当然,这块土地之所以没有高价卖出是因为它紧邻一家木材加工厂,噪音较大。”
霍尔默先生见顾客一言未发,就继续说:“如果您能容忍噪音,那么它的交通便利、价格标准,均与您的要求非常符合,确实是您理想的购买地方。”
没过多久,该顾客在霍尔默的带领下到现场参观调查,结果非常满意。他对霍尔默先生说:“上次你特别提到的噪音问题,我还以为很严重,那天我去观察了一下,发现那种噪音对我来说不算什么问题。我以往住的地方整天重型卡车来往不绝,可这里的噪音一天总共只有几小时,而且卡车通过并不震动门窗,总体来说,我很满意。你这个人挺老实,要换上别人或许会隐瞒这个事实,光说好听的。你这么如实相告,反而使我很放心。”这项业务便轻松谈了下来。
大道理:铁齿铜牙比笨嘴拙舌重要,真诚流露比铁齿铜牙还重要。霍尔默先生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他有一张经商的铁嘴,再加上他那虔诚的态度赢得了顾客的信赖。
别人也说过这话
一次贸易洽谈会上,卖方对一个正在观看公司产品说明的买方说:“你想买什么。”
买方说:“这儿没什么可以买的。”
卖方说:“是呀,别人也说过这话。”
当买方正为此得意时,卖方微笑着又说:“可是,他们后来都改变了看法。”
“噢,为什么。”买方问。
于是,卖方开始了正式推销,该公司的产品得以卖出。
大道理:说话讲究顺着对方说。卖方在买方不想买的时候,没有直接向其叙说该产品的情况,而是设置了一个疑问——“别人也说过没有什么可买的,但后来都改变了看法。”——从而引发了买方的好奇心。于是,卖方有了一个良好机会向其推销该产品。
让章太炎放弃绝食
1914年,章太炎被袁世凯幽禁在北京龙泉寺。章非常气愤,宣布绝食。
章太炎绝食,震动四方。第二天,他的几个著名入门弟子钱玄闫、马寅初、吴承仕等去看望他。从早到晚,弟子们劝他复食,章太炎躺在床上,两眼翻白,一味摇头。
这时,深知先生个性特点的吴承仕灵机一动,想起了三国故事,便说:“先生比祢衡如何。”
章太炎瞪了一眼说:“祢衡怎么能比我。”
吴承仕连忙道:“刘表当年要杀祢衡,自己不愿戴杀士之名,就指使黄祖下手。现在,袁世凯比刘表高明多了,他不用劳驾黄祖这样的角色,叫先生自己杀自己。”
“什么话?”章太炎一听,一骨碌翻身跳下床来。
弟子们一看情形,赶忙趁机拿出了荷包蛋等先生爱吃的食物,让他吃下去。
大道理:要说服对方,必须了解对方,刚直不阿的章太炎岂能用一般小道理就能说服,拿历史上不畏强暴的英雄式人物作比,又巧妙地点明了章太炎的绝食之举是大丈夫不为的行动,便句句切中章太炎的心病,不由他不放弃绝食。
专为吊唁您而来的
康熙初年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在南京发动反清叛乱。当时吴三桂手下的一员战将韩大任率部在湖南与清军作战失利后,退到福建,准备攻打汀州。
当时在福建与叛军作战的清军统帅康王杰书欲发兵武力进剿。这时,康王的部下吴兴祚出来反对发兵进剿,主张招抚。此人见多识广,口若悬河,很得康王信任,康王也考虑到兵力不足,于是便采纳吴兴祚的意见,派吴前往叛军驻地招抚韩大任。
吴兴祚带了几个随从,快马加鞭来到叛军驻地。他一见到韩大任,便号啕大哭起来,把韩大任搞得莫名其妙,忙问缘由。吴兴祚面带悲伤地说:“我这次来是专为吊唁您而来的,叫我怎能不哭?将军您所以威行天下,是由于吴王(指吴三桂)对您格外器重。现在吴王把兵权交给您,深信不疑,实指望您建功立业,可是您几年却寸功未建,损失惨重,吴王现在还能看重您吗!现在您又冒险准备攻打汀州,可汀州守军早已严阵以待,您觉得以疲惫之师攻打精锐军队能够打胜吗?如果一旦战败,吴王还能原谅您吗?所以我说将军死期已近,特意前来预先吊唁。”听着吴兴祚的一席话,韩大任低头不语,沉默片刻,韩大任问吴兴祚:“你看我归顺康王怎么样?”吴兴祚一看时机已经成熟,忙说:“我这次来就是受康王的委派劝说将军归顺的,将军如能够弃暗投明归顺国家,当是建功立业的绝好时机。”一番话语终于说服了韩大任,使韩大任带领数万叛军归附了朝廷。
大道理:两军对垒,未功即过,这是毋庸置疑的,吴兴祚的劝降之举老谋深算,玩韩大任于股掌之间。
左有文“臣”右有武“臣”
某山庄住着一户姓黄人家,黄老伯很迷信,把一时出现的困难都归结到风水不好,常常埋怨道:“我东邻姓陈,西舍也姓陈,我家怎经得住这‘沉沉’的东西左右夹击啊!”于是他老想把别人轰走,经常跟邻居闹矛盾和冲突。后来实在轰不走,就骂骂咧咧想自己搬走。许多人相劝都无济于事,幸好有位巧嘴的农妇才把他劝住。
那农妇说:“你老别怪侄媳妇多嘴——你咋傻了呢?要是我呀,杀头也不挪开这福窝儿!”一句话,说得骂骂咧咧的老汉愣了。那妇女接着说:“你说东邻姓陈,西舍也姓陈,你可知他们是什么‘陈’呀?”老汉一时答不上。“我说啊,那是文臣武将的‘臣’,你老左有文‘臣’,右有武‘臣’,保护着你这个‘黄(皇)’帝。”
大道理:农妇几句朴素、直白的话语解了黄老伯的积怨,正是利用老伯的“飞白”技艺,将“陈”改为“臣”,达到了奇效。
想想陈先生小时必定机灵
孔融10岁那年,跟着父亲到了洛阳。当时李元礼名声很大,做着司隶校尉的官。上他家门拜访的人,只有名流雅士和近亲才能通报接待。孔融慕名前往,来到门前,对守门官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以后,请他进去入座。李元礼问道:“您和我有什么亲?”孔融答道:“从前我的先祖仲尼和您的先人伯阳有师从关系,这么一来小人和您是一代代传下来的世交呢。”听了这话,元礼和宾客没有人不以为他是奇才。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晚些,人们把孔融刚才的话告诉了陈韪。陈韪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机灵,长大未必聪明。”孔融接过陈韪的话头说:“想想陈先生小时必定机灵。”陈韪给窘得手足失措。
大道理:10岁的孔融要与一个从不相识的达官显贵、名流文士攀亲,没有过人的胆识、敏捷的才思是完全不可想像的。他与李元礼的对答才能既出人意料又妙趣横生。知识广博,见解高妙,不愧为神童!
神与叫娘
冯梦龙著名《古今谭概》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