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您方才说给我介绍好帮手,是什么好帮手啊?”
这位老板反而着急起来,想问个究竟了。这位推销员终于如愿以偿,老板也觉得认识了一位知己,双方都很高兴。
这位推销员此次面谈的成功,就在于他用提问的方式来说话,而且他所提的问题都是顾客最熟悉的事情、最得意的事情,想不说都不行了。
大凡顾客不愿说话,有下列5种原因:
1.顾客担心自己一旦开口,推销员会更加积极鼓励自己买他的东西;
2.不讲话,使推销员摸不清自己的底细;
3.性格上本来就是沉默寡言;
4.因为讨厌对方,所以不讲话;
5.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事实上不愿讲话的顾客并非绝对不开口,只要有恰当的话题和情绪,他也能谈得很开心。而推销员就要从这里入手,针对顾客关心的事情,提出问题,去征求他的意见,一定能与顾客愉快地谈起来。
因此,结论是:对于不爱讲话的顾客,要先问他,引他讲话。
你一定在电影上看过那些老谋深算的律师,在法庭为被告辩护时,一定是一步一步诱导原告说出对被告最有利的情况。
我们在公开场合与人谈话,目的是为了沟通思想、增长知识、升华感情,或就是为了赚钱,人们都希望通过言语交流,力图使自己的思想、情感、观念和条件为对方所接受,同时也希望对方能把你当成真正的朋友,向你倾诉肺腑之言,说出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的丰富多彩,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向你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所以就需要我们在交谈中,要设法激发和引导对方谈话。
日本的井植薰先生14岁就进入他的姐夫松下幸之助的松下电器公司工作,1949年他辞去这个公司的工作,到他的哥哥井植岁男创办的三洋电器公司任职。从1971年1月开始一直到1986年2月,他担任了三洋电器公司的总经理。由于他从事实用电器企业经营管理的时间很长、经验很丰富,而且别具一格,1981年4月,他曾获得二等旭日重光勋章,在日本可算是一位着名的企业管理家。
有一天,他来到一家零售商店,和老板寒暄了几句后,就谈起了这个店的销售情况。谈话间,有个小孩来店里买灯泡。井植先生中断了与老板的谈话,站在一旁看着老板拿出一个灯泡交给孩子,收钱、找钱,孩子离去。
“老板,刚才的孩子是谁家的?”
“不知道,大概是附近的吧。”
“平常你就是这么做生意的吗?这样,你的店是不可能发展的。你为什么在男孩来买灯泡的时候,不向他多说几句话呢?”
“我不是卖了灯泡吗?钱也赚了。”老板有些不服气,“你说还应该怎么办?”
“失礼了,要是我就这么办。”井植先生对老板说,“在小孩来店买东西的时候,如果我不认识这个孩子,我就和他交谈起来,问他的家住在什么地方,家里有些什么人,并说上几句客套话:‘小朋友,上几年级了长得可真高啊!’在这种拉家常时,我把灯泡卖给他,并说:‘回去用了灯泡,看好不好使,如果不好,就让妈妈来退,如果好,告诉我,让我知道,好吗?’这样,他们全家都知道了有这么一个热情的电器商店,下次再买电器,肯定还会来这买的。你说是不是?”
老板从迷雾中醒悟过来,说:“做生意还能做得这么生动活泼,以后我也这样试试。”
井植薰认为,要同顾客多说话,要设法让顾客多说话,并在同顾客商谈交往过程中,使顾客自愿购买商品或提出要求、意见和建议。这就是井植薰的推销观。
作为商家,他必须能说会道,也只有这样,顾客才能了解他的产品。但是,尽量让顾客多说话,也是一种高明的做法。这样,一是可以满足顾客向人倾诉的心理愿望;二是可以了解顾客的基本情况和需要。这样,推销起来就有的放矢、易如反掌了。
最后应该引起注意的是,诱导对方作出你所期待的行动和态度的关键,还在于你说话的语气和态度,这也是不容忽视的。
26
善于把客套话当真
说客套话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拉近销售人员与顾客双方的距离。在实际实流中,客套话随口而出的可能是答应对方一些事情,如果你对此没有充分认识,说过就忘记了,那可能就会坏事。因为你可能是随口说说,而对方却放在心上,如果你没有做到,那就是辜负了你自己的承诺,让人家失望了,甲怎么能销售成功呢?
乔·理特奉上司指示,秘密进入某家公司进行消费调查。正巧理特认识这一家大企业公司的董事长,这位董事长很清楚该公司的行政情形,理特便亲自登门拜访。
当他进入董事长室,才坐定不久,女秘书便从门口探头对董事长说:“很抱歉,今天我没有邮票拿给您。”
“我那12岁的儿子正在收集邮票,所以……”董事长不好意思地向理特解释。
理特便说:“我有朋友在银行国外科,每天都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信件,有许多各国的邮票,哪天带点过来。”
接着理特便开门见山地说明来意。可是董事长却含糊其词,一直不愿作正面回答。理特见此情景,只好离去。
第二天下午,理特又去找那位董事长,告诉他是专程替他儿子送邮票来的。董事长热诚地招待了他。理特把邮票交给他,他面露微笑,双手接过邮票,就像得到稀世珍宝似的自言自语:
“我儿子一定高兴得不得了。啊!多有价值!”
董事长和理特谈了40分钟有关集邮的事情,又让理特看他儿子照片。一会儿,没等理特开口,他就自动地说出了理特要知道的内幕消息,足足说了一个钟头。他不但把所知道的消息都告诉了理特,又召来部下询问,还打电话请教朋友。
理特没想到区区几十张邮票竟让他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一句看似平常的客套话,一个真心的举动,一些不值钱的小礼物,打动了董事长的心,也顺利地完成了理特的任务。人常说:要讨母亲的欢心,莫过于讨得她孩子的欢心。聪明的人应该利用孩子在交际过程中充当沟通的媒介,一桩看似希望渺茫的事,经过孩子的起承转合,反倒迎刃而解。其实,再强硬、再难打交道的人,只要能找到他感情的软肋,那么事情就好办。
王东是某着名空调的厂家销售人员,两个月以来,他没有卖出任何商品,这在他的销售生涯还是头一次出现。在公司的销售业绩登记簿上,他也排到了最后一位。一天,他暗暗发誓:今天一定要卖出一台空调,否则将辞去这份工作。
怀着这样的心情,他敲响了一户人家的房门。
“您好,可以占用您几分钟的时间吗?我是空调的销售人员,这次厂家搞活动,空调降价幅度高达20%,如果您有意向购买空调的话,这是一个绝好的时机。”
女主人露出感兴趣的神态,说:“是吗?我正想买一台空调,我家的刚好坏了。”
经过一番详细介绍,女主人还是犹豫不决:“这真的是最大优惠了吗?我听说另外一种牌子的空调也在搞活动,他们是买一台空调,赠送一台微波炉。你们为什么不这样做?我想我还是买那一家的比较划算。”
王东认为女主人的话有些离谱,就想开个玩笑,于是笑了笑说:“好吧,如果你购买我们的商品,我们就可以赠送给你一台微波炉!”
女主人听后,信以为真,立即打电话给王东所在的厂家,问道:“如果我在贵公司购买空调,是否可以赠送给我一台微波炉?你们的业务员在我这里,是他跟我说的。”
王东所在的厂家十分重视此事,为了维护公司的信誉,以及对王东的这种不负责任的承诺的惩罚,公司决定:卖给这位女士空调,而且按照承诺,赠送给她一台微波炉,只不过微波炉的钱由王东来出。从此以后,这件事就成了公司教导其他员工的反面教材。
在交际场上,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样,无法收回。
“不管怎么样,这次价格让你便宜两成!”
“无论什么时候都免费进行维修!”
“这个和那个就白送给你了!”
在总想卖出、让对方买下的心理的支配下,很容易会无意中说出多余的事来,而让对方抓住意外的许诺。
在说出没有商量余地的话之前,一定要在脑子里盘算一下,必须明确表明:在某种范围内自己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处理纠纷时更必须注意不要做口头上的许诺,千万不要为了安慰对方而说出对自己、对自己公司不利的事,如果对纠纷内容没有十分的把握,就不要依对方所说的去办。
“我方将很快做出处理,请原谅!”、“那件事,我会负责的。”、“这个,我知道怎么处理!”等宜慎用。俗话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答应别人的是要兑现的,即使客套话也不例外。
当今社会,说话开空头支票已成为好些人的习惯,嘴上说得好听,做起来却是另一套。一旦时间久了人家认清了你的本来面目,你说得再好听也无法把话说圆。
“空头支票”是个人信用的组成部分,一旦开出而不能兑现,必然使自己的信誉度降低,因此,“空头支票”还是少开为佳。轻率地承诺,很容易被抓住这样的把柄:
“那时你曾发话,责任由你承担的!”
“你向我们承诺过!”
不要在纠纷的当场许下诺言,而应该采用以下的话来平息纠纷:
“我们一定会努力查明问题的真相!”
“待和上司商量后,我们将酌情做出妥善处理!”
“这件事还是让我考虑考虑吧。”
“我试着干干看吧。”
但有时语言表达容易含糊不清,所以一旦找到对方能理解的妥协点,就要清楚说明哪些可做、哪些不能做,而认真地予以解决。如果有可能的话,最好将其付诸书面形式,处理纠纷也是商业交涉,最后一定要弄得一清二楚。
如果你总是对朋友开“空头支票”,这个“行”、那个“没问题”,但又不付诸实际行动,那么你将失去别人的信赖,你与对方的关系就难以维持下去了。
27
说客套话“礼”字当头
中国是礼仪之邦,商谈时能否顺利达到目的,一个“礼”字有时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营业员张琪是一个大大咧咧的女孩。一天,一个小同学来到她所在的玩具部,张琪看见小男孩长得十分可爱,就想逗一逗他,于是顺嘴就说:“小破孩想买什么呀?”
小男孩看了看她说:“我才不是小破孩呢!阿姨不懂礼貌,我不买阿姨的东西了。”然后转身跑了。
张琪笑了笑,认为是小孩子调皮,就没放在心上。
过了一会,又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张琪观察了一下,发现这位老人很可能是给孙子选玩具的,因为他总是看男孩类的玩具。张琪为自己的观察仔细窃喜不已,为了抓住这笔生意,她又主动开口打招呼说:“老头儿,我建议你还是买那种冲锋枪吧,现在的淘气孩子都喜欢玩这个!”
正拿着一个小汽车的老大爷听了,什么也没有说,就放下了手中的玩具,离开了。
张琪的失败就在于不懂礼貌,虽然她没有什么恶意。据调查发现,没有素质的推销员是最不受欢迎的人。要想让顾客认可你的商品,首先就要让他们认可你这个人。素质好的推销员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好感,也更容易赢得他人的信赖。谁会愿意买一个没有素质的推销员的东西呢?
有这样一个故事。过去,有个年轻人骑马赶路,忽见一位老汉从这儿路过,他便在马上高声喊道:“喂!老头儿,离客店还有多远?”老汉回答:“五里!”年轻人策马飞奔,急忙赶路去了。结果一气跑了十多里,仍不见人烟。他暗想,这老头儿真可恶,说谎话骗人,非得回去教训他一下不可。他一边想着,一边自言自语道:“五里,五里,什么五里!”猛然,他醒悟过来了,这“五里”,不是“无礼”的谐音吗?于是拨转马头往回赶。追上了那位老人,急忙翻身下马,亲热地叫声“老大爷”,话没说完,老人便说:“客店已走过去了,如不嫌弃,可到我家一住。”
这是一则流传很广的故事,它通俗而明白地告诉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讲礼貌的重要性。“人而无礼,不知其可”,粗俗的言行与得体的礼貌将产生截然不同的交际效果。
和别人打交道,总是以称呼开头,它好像是一个见面礼,又好像是进入社交大门的通行证。称呼得体,可使对方感到亲切,交往便有了基础。称呼不得体,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愠怒,双方陷入尴尬境地,致使交往梗阻甚至中断。那么,怎样称呼才算得体呢?
1.考虑对方的年龄特征
见到长者,一定要用尊称;另外,还需注意,看年龄称呼人,要力求准确,否则会闹笑话。比如,看到一位二十多岁的妇女就称“大嫂”,可实际上人家还没结婚,这就会使人家不高兴。
2.考虑对方的职业特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的社会交往日渐频繁和复杂,人们相互之间的称呼也就越来越多样化,既不能都叫“师傅”,也不能统称“同志”。比如,对外企的经理,对外商,就不能称“同志”,而应称“先生”、“小姐”、“夫人”等。对刚从海外归来的港台同胞、外籍华人,若用“同志”称呼,有可能使他们感到不习惯,而用“先生”、“太太”、“小姐”称呼倒会使人们感到自然亲切。
3.考虑对方的身份
有位大学生一次到老师家里请教问题,不巧老师不在家,他的爱人开门迎接,当时不知称呼什么为好,脱口说了声“师母”。老师的爱人感到很难为情,这位学生也意识到似乎有些不妥,因为她也就比这位学生大十多岁左右。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称呼呢?按身份,老师的爱人,当然应称呼“师母”,人家因年龄关系可能不愿接受。最好的办法就是称呼“老师”,不管她是什么职业(或者不知道她从事什么职业),称呼别人“老师”含有尊敬对方和谦逊的意思。
4.考虑自己与对方之间的亲疏关系
在与多人同时打招呼时,更要注意亲疏远近和主次关系。一般来说,以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女后男、先疏后亲为宜;在外交场合,宴请外宾时,这种称呼先后有序更为重要。1972年,周恩来总理在欢迎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招待会上这样称呼:“总统先生,尼克松夫人,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这种称谓客气、周到而又出言有序的外交家的风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5.考虑对方的语言习惯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方言、习俗各异。在重视推广普通话的前提下,还要注意各地的语言习惯。违背了当地的语言习惯,就可能碰钉子。
有人在承德避暑山庄碰到这样一件事情:几个年轻人结伴去旅游,这天他们从避暑山庄出来,想去外八庙,为了抄近路,两个小伙子上前去问路,正遇上一个卖鸡蛋的农家姑娘。一个小伙子上前有礼貌地叫了声:“小师傅!”开始这姑娘没有答应,小伙子以为她没听见,又高声叫一声,这下可激怒了这位姑娘,她嘴上也不饶人,气呼呼地说:“回家叫你娘小师傅去!”两个小伙子还算有涵养,压了压火气,没有发作。本来是有礼貌地问路,反倒挨了一顿骂。这是为什么?后来才知道,当地的农民管和尚、尼姑才称“师傅”,一个大姑娘怎愿意听你称她“小师傅”呢?两个小伙子遭到痛骂也就不奇怪了。
礼仪看起来好像简单,但处理不好会耽误大事。
谁都愿听顺耳话,明白了这一点,在销售的过程中就应该知道怎么做了。
28
特定情况下说有弹性的客套话
在一些不必要、不可能或不便于把话说得太实、太死的时候,利用“模糊”语言可以让你的表意更有“弹性”。
“那个客户又来退货了!”小张无奈地看着门口说,“他已经连续退了三次了,每次拿走了新的吸尘器,都会在最后的退货期限来退掉,这很明显是在占便宜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