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47400000001

第1章 千万不要找借口(1)

没有任何借口

“没有任何借口”是西点军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它强化的是每一位学员想尽办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任何借口,哪怕看似合理的借口。

每个企业都需要罗文这样的员工。如果不是秉持着“没有任何借口”这一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把信送给加西亚将是不可想象的。

在西点,我作为新生学到的第一课,是来自一位高年级学员冲着我大声训导。他告诉我,不管什么时候遇到学长或军官问话,只能有四种回答:“‘报告长官,是’‘报告长官,不是’‘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报告长官,我不知道’。”除此之外,不能多说一个字。

他曾问我:“你为什么不把鞋擦亮?”,我说,“哦,鞋脏了,我没时间擦。”这样的回答得到的只能是一顿训斥。因为军官要的只是结果,而不是喋喋不休、长篇大论的辩解!西点让我明白这样的道理:如果你不得不带队出征,那就别找什么借口了,并在当晚给士兵的母亲写信。如果你不得不解雇公司的数千名员工,那也没什么借口,因为你本应预见到要发生的事,并提前寻找对策。

“没有任何借口”是西点军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它强化的是每一位学员想尽办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任何借口,哪怕看似合理的借口。其目的是为了让学员学会适应压力,培养他们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毅力。它让每一个学员懂得:工作中是没有任何借口的,失败是没有任何借口的,人生也没有任何借口。

“没有任何借口”看起来似乎很绝对、很不公平,但是人生并不是永远公平的。西点就是要让学员明白:无论遭遇什么样的环境,都必须学会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学员在校时只是年轻的军校学生,但是日后肩负的却是自己和其他人的生死存亡乃至整个国家的安全。在生死关头,你还能到哪里去找借口?哪怕最后找到了失败的借口又能如何?“没有任何借口”的训练,让西点学员养成了毫不畏惧的决心、坚强的毅力、完美的执行力以及在限定时间内把握每一分每一秒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的信心和信念。

在我的前辈学员中,有很多人都是“没有任何借口”这一理念最完美的执行者和诠释者。伟大的罗文上校是这样,如果不是秉持着“没有任何借口”这一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把信送给加西亚将是不可想像的。伟大的巴顿将军(顺便说一句,我是他最狂热的崇拜者)是这样。1916年,作为美国墨西哥远征军总司令潘兴将军副官的巴顿,也有过一次类似的送信的经历。巴顿将军在他的日记中写道:

“有一天,潘兴将军派我去给豪兹将军送信。但我们所了解的关于豪兹将军的情报只是说他已通过普罗维登西区牧场。天黑前我赶到了牧场,碰到第7骑兵团的骡马运输队。我要了两名士兵和三匹马,顺着这个连队的车辙前进。走了不多远,又碰到了第10骑兵团的一支侦察巡逻兵。他们告诉我们不要再往前走了,因为前面的树林里到处都是维利斯塔人。我没有听,沿着峡谷继续前进。途中遇到了费切特将军(当时是少校)指挥的第7骑兵团的一支巡逻队。他们劝我们不要往前走了,因为峡谷里到处都是堆利斯塔人。他们也不知道豪兹将军在哪里。但是我们继续前进,最后终于找到豪兹将军。”

我的同学莱瑞·杜瑞松上校也是这样。

莱瑞·杜瑞松在第一次奉派外地服役的时候,有一天连长派他到营部去,交代给他7件任务:要去见一些人,要请示上级一些事;还有些东西要申请,包括地图和醋酸盐(当时醋酸盐严重缺货)。杜瑞松下定决心把7件任务都完成,虽然他并没有把握要怎么去做。果然事情并不顺利,问题就出在醋酸盐上。他滔滔不绝地向负责补给的中士说明理由,希望他能从仅有的存货中拨出一点。杜瑞松一直缠着他,到最后不知道是被杜瑞松说服了,相信醋酸盐确实有重要的用途,还是眼看没有其他办法能够摆脱杜瑞松,中士终于给了他一些醋酸盐。

杜瑞松回去向连长复命的时候,连长并没有多说话,但是很显然他有些意外,因为要在短时间里完成7件任务确实非常不容易。或者换句话说,即使杜瑞松不能完成任务,也是可以找到借口的。但是杜瑞松根本就没有想到去找借口,他心里根本就没有过失败的念头。

但是,不幸的是,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或那样的借口。借口在我们的耳畔窃窃私语,告诉我们不能做某事或做不好某事的理由,它们好像是“理智的声音”、“合情合理的解释”,冠冕而堂皇。上班迟到了,会有“路上堵车”、“手表停了”、“今天家里事太多”等等借口;业务拓展不开、工作无业绩,会有“制度不行”、“政策不好”或“我已经尽力了”等等借口;事情做砸了有借口,任务没完成有借口。只要有心去找,借口无处不在。做不好一件事情,完不成一项任务,有成千上万条借口在那儿响应你、声援你、支持你,抱怨、推诿、迁怒、愤世嫉俗成了最好的解脱。借口就是一块敷衍别人、原谅自己的“挡箭牌”,就是一副掩饰弱点、推卸责任的“万能器”。有多少人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如何寻找一个合适的借口上,而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和责任啊!

寻找借口唯一的好处,就是把属于自己的过失掩饰掉,把应该自己承担的责任转嫁给社会或他人。这样的人,在企业中不会成为称职的员工,也不是企业可以期待和信任的员工;在社会上不是大家可信赖和尊重的人。这样的人,注定只能是一事无成的失败者。

试想想,如果你与某人约好时间见面,而他迟到了,见面张口就说:路上车太多了,或者是他在门口迷路了等等,你会怎么想?生活中只有两种行为:要么努力地表现,要么就是不停地辩解。没有人会喜欢辩解的,那些动辄就说:“我以为、我猜、我想、大概是”的人,想想吧,你们从这些话中得到了些什么?

当然,我们并不能解决“路上堵车”的问题,我们也不太可能等外部条件都完善了再开始工作,但就是在这种既定的环境中,就是在现有的条件下,我们同样可以把事情做到极致!我们无法改变或支配他人,但一定能改变自己对借口的态度——远离借口的羁绊,控制借口对自己的影响力,坚定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决心。越是环境艰难,越是敢于承担责任,锲而不舍,坚韧不拔,就一定能消除借口这条“寄生虫”的侵扰。很多借口其实都是我们自己找来的,牵强附会。同样我们也完全可以远离、抛弃它们。

“没有任何借口”不是冷漠或缺乏人情。如果打一个极端的比喻,假设迟到一分钟,你就要被枪毙,这时你还会让借口发生吗?而这样的情况,在战场上,在商场上,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没有任何借口”还体现出一种完美的执行能力。每个企业都需要罗文这样的员工。如果上司命令把某项任务“解决了”,而执行的员工却回答说:“找不到人啊,无从下手啊,不会开机器啊,没有原料啊……。”最后,上司急了,你闪开,让我来“干”。这样的员工不但会淘汰出局,这样的企业也会有生存危险的。

借口是拖延的温床

借口是拖延的温床。习惯性的拖延者通常也是制造借口与托辞的专家。他们每当要付出劳动,或要作出抉择时,总会找出一些借口来安慰自己,总想让自己轻松些、舒服些。我相信,对那些做事拖延的人,总有各种各样借口的人,是不可能报以太高的期望的。

借口是拖延的温床,习惯性的拖延者通常也是制造借口与托辞的专家。这类人无法作出承诺,只想找借口。他们总是经常为了没做某些事而制造借口,或想出千百个理由为事情未能按计划实施而辩解。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好员工的,他们也不可能有完美成功的人生。在我的公司里,我会让这样的人统统滚蛋。

在西点军校,我接受的第一个观念就是,没有任何借口,不要拖延,立即行动!如果第一次我因疏忽或别的原因没有及时擦亮我的皮鞋,我以种种借口逃脱了惩罚,第二次、第三次……久而久之,至少在擦皮鞋这件事上,我可能就会养成寻找借口的习惯,而这些借口又会让我对擦皮鞋这件事无故拖延。

想想吧,如果不是擦皮鞋,而是在战场上,在修筑工事,在对敌冲锋……这样的习惯将会造成多么可怕的后果啊!

这不是把问题绝对化,其实,商场就是战场,工作就如同战斗。要想在商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一支高效的、能战斗的团队。任何一个经营者都知道,对那些做事拖延的人,是不可能给予太高的期望的。

今天该做的事拖到明天完成,现在该打的电话等到一两个小时后才打,这个月该完成的报表拖到下一月,这个季度该达到的进度要等到下一个季度……我不知道喜欢拖延的人哪儿来的这么多的借口:工作太无聊、太辛苦,工作环境不好,老板脑筋有问题,完成期限太紧,等等。我只知道,这样的员工肯定是不努力工作的员工;至少,是没有良好工作态度的员工。他们找出种种借口来蒙混公司,来欺骗管理者,他们是不负责任的人。

凡事都留待明天处理的态度就是拖延,这是一种很坏的工作习惯。每当要付出劳动时,或要作出抉择时,总会为自己找出一些借口来安慰自己,总想让自己轻松些、舒服些。奇怪的是,这些经常喊累的拖延者,却可以在健身房、酒吧或购物中心流连数个小时而毫无倦意。但是,看看他们上班的模样!你是否常听他们说:“天啊,真希望明天不用上班。”带着这样的念头从健身房、酒吧、购物中心回来,只会感觉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我常常纳闷,为什么有的人如此善于找借口,却无法将工作做好,这的确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因为不论他们用多少方法来逃避责任,该做的事,还是得做。而拖延是一种相当累人的折磨,随着完成期限的迫近,工作的压力反而与日俱增,这会让人觉得更加疲倦不堪。

拖延的背后是人的惰性在作怪,而借口是对惰性的纵容。人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清晨闹钟将你从睡梦中惊醒,想着该起床上班了,同时却感受着被窝的温暖,一边不断地对自己说该起床了,一边又不断地给自己寻找借口“再等一会儿”,于是又躺了5分钟,甚至10分钟……

对付惰性最好的办法就是根本不让惰性出现,千万不能让自己拉开和惰性开仗的架势。往往在事情的开端,总是积极的想法在先,然后当头脑中冒出“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的问题时,惰性就出现了,“战争”也就开始了。一旦开仗,结果就难说了。所以,要在积极的想法一出现马上行动,让惰性没有乘虚而入的可能。

以下一些建议,是从我的西点军校生活及后来的职业经历中总结出来的,我相信,这些建议,对那些决心改变自己的拖延者而言,是有积极意义的。事实上,这也是我培训员工的一项重要内容。

(1)列出你立即可做的事。从最简单、用很少的时间就可完成的事开始。

(2)每天从事一件明确的工作,而且不必等待别人的指示就能够主动去完成。

(3)运用切香肠的技巧。所谓切香肠的技巧,就是不要一次性吃完整条香肠,而是把它切成小片,一小口一小口地慢慢品尝。同样的道理也可以用在你的工作上:先把工作分成几个小部分,分别详列在纸上,然后把每一部分再细分为几个步骤,使得每一个步骤都可在一个工作日之内完成。

每次开始一个新的步骤时,不到完成,绝不离开工作区域。如果一定要中断的话,最好是在工作告一个段落时。

(4)到处寻找,每天至少找出一件对其他人有价值的事情去做,而且不期望获得报酬。

(5)每天要将养成这种主动工作习惯的价值告诉别人,至少要告诉一个人。

(6)在日程表上记下所有的工作日志。

把开始日期、预定完成日期以及其间各阶段的完成期限记下来。不要忘了切香肠的原则:分成小步骤来完成。这一方面能减轻压力,另一方面还能保留推动你前进的适当压力。

有了寻找借口的恶习,做起事来往往就会不诚实。这样,你的工作必定遭人轻视,从而会轻视你的人品。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粗劣的工作,就会造成粗劣的生活。做着粗劣的工作,不但使工作的效能降低,而且还会使人丧失做事的才能。

超越平庸,选择完美。这是一句值得我们每个人一生追求的格言。工作中如此,做人也如此。有无数人因为养成了轻视工作、马虎拖延的习惯,以及对手头工作敷衍了事的态度,终致一生处于社会底层,不能出人头地。

借口的实质是推卸责任

任何借口都是推卸责任,在责任和借口之间,选择责任还是选择借口,体现了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有了问题,特别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可能让你懊恼万分。这时候,有一个基本原则可用,而且永远适用。这个原则非常简单,就是永远不放弃,永远不为自己找借口。

美国成功学家格兰特纳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有自己系鞋带的能力,你就有上天摘星的机会!一个人对待生活、工作的态度是决定他能否做好事情的关键。首先改变一下自己的心态,这是最重要的!很多人在工作中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来为遇到的问题开脱,并且养成了习惯,这是很危险的。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听到这样一些借口:上班晚了,会有“路上堵车”“手表停了”的借口;考试不及格,会有“出题太偏”“题量太大”的借口;做生意赔了本有借口;工作、学习落后了也有借口……只要有心去找,借口总是有的。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这样一种局面:每个人都努力寻找借口来掩盖自己的过失,推卸自己本应承担的责任。

我们经常听到的借口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他们作决定时根本不理我说的话,所以这个不应当是我的责任(不愿承担责任)。

(2)这几个星期我很忙,我尽快做(拖延)。

(3)我们以前从没那么做过,或这不是我们这里的做事方式(缺乏创新精神)。

(4)我从没受过适当的培训来干这项工作(不称职、缺少责任感)。

(5)我们从没想赶上竞争对手,在许多方面他们都超出我们一大截(悲观态度)。

不愿承担责任,拖延,缺乏创新精神,不称职,缺少责任感,悲观态度,看看吧,那些看似冠冕堂皇的借口背后隐藏着多么可怕的东西啊!

同类推荐
  • 不抛弃,不放弃:竞争时代的简单成功法则

    不抛弃,不放弃:竞争时代的简单成功法则

    2007年,电视剧《士兵突击》热播后,使无数观众集体为之倾倒,无法自拔,剧中主人公许三多———一个不起眼的农村兵,从不被人接受,不被人认可,甚至被人嘲笑开始,依靠着自己的真诚、执著和“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激励了自己,也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直至获得成功并被他人认可。该剧引发了一波又一波不可抑制的讨论热潮,参与者不分地域,不分职业,不分年龄,范围之广前所未有。而其中最被大家所认可和熟知的应该就是许三多和钢七连所共同抱有的成功信念———“不抛弃,不放弃”了。
  • 启迪青少年养成高尚情操的故事

    启迪青少年养成高尚情操的故事

    青少年时期是养成高尚情操的重要时期,人一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取决于这个时期。青少年时期需要有正确的引导,本书选取了能启迪青少年养成高尚情操的故事,这些故事具有启发性和代表性,力图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指导青少年的道德行为,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道德指南。
  • 办公室正能量(金牌员工必读书系)

    办公室正能量(金牌员工必读书系)

    "坚持正向能量,人生无所畏惧!办公室同样需要正能量。正能量不仅仅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而且也是一种软性竞争力。本书将告诉你如何打造及提升自己的正能量,让你正确看待自己的工作,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工作中的困难,激发自身潜力,从而活出属于你的精彩职场人生。"
  • 蓝血精神

    蓝血精神

    最闪耀的蓝血光辉,最强大的蓝血文化,最杰出的军人企业家。蓝血精神:常青企业的高贵基因。以使命感、纪律性和领导力为支柱,以一流的执行力为本质特征。是员工有效自我管理、保证完成任务的“利器”。学习蓝血精神,打造“蓝血斯巴达”团队。
  • 中国老板演讲录

    中国老板演讲录

    有这样一句话: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意思是说,君子和常人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因此,对于一个梦想取得事业成功的人来说,善于从这些成功的企业领导者身上学习到闪光点,必将受益匪浅。追求梦想,获得事业成功,是胸怀大志的人们奋斗的目标,编者从这个角度出发,收集了大量的著名企业领导者的演讲,内容广泛,包括创业、经营智慧、创新、国际竞争、企业文化、社会责任以及资本运作等共10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优秀企业家的风采。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了解企业家成功背后的感人故事和经营哲学,相信本书,必将给那些谋求事业成功的人们,以很好的启迪和鼓舞。
热门推荐
  • 鲁迅散文全集

    鲁迅散文全集

    鲁迅先生一生创作了两部散文集,《朝花夕拾》和《野草》。这是公认的。从情感和诗性的意义上说,还应该算上《两地书》。这是一册特殊的文本,它记录了鲁迅先生和他的女学生许广平从相敬到相知的心灵历程。
  •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学习咋有那么难?看当代中国具有影响力的教育专家、2007年2008年2009年连续三年获得中国教育类畅销书第一名作者——林格如何解析学习本质,解放天下父母。本书是全国教育名家巡回报告会唯一指定用书,它最终价值是让教师和父母从单纯的“管教”里跳出来,一切为了获得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
  • 美男留步:百妖媚行

    美男留步:百妖媚行

    众人皆说人间有情,最后却还敌不过妖精。
  • 重生之小麦加油

    重生之小麦加油

    生命有太多的遗憾,我只想拥有闪光的一面.不要那么多,只要一些些.
  • 巴菲特写给股东的投资年报

    巴菲特写给股东的投资年报

    林汶奎主编的《巴菲特写给股东的投资年报》记 录了投资大师巴菲特每年向股东们写的一份投资年报 。《巴菲特写给股东的投资年报》包括:巴菲特致 股东的信,探讨的主题涵盖管理、投资及评估等,将 从其中提炼出巴菲特精华的投资思想展现在读者面前 。
  • 观念的嬗变与文体的演进

    观念的嬗变与文体的演进

    收入这部评论集的四十三篇文章,也是作者的一部文学评论选集。也可以看作是半个世纪以来我从事文学评论活动的一个小结,一个小小的展示。这部文学评论选集,一半选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出版的五部评论集之中,一半则选自二十一世纪以来发表的长长短短的上百篇文学评论。按文章的评论对象和性质,分为四辑:第一辑,是关于文学思潮的论文或某一专题的评论。这方面写得不多,只收入七篇,本书是作者奉献给广大读者的第六部文学评论集;从某种意义上说,聊供参阅;第二辑,是关于文体学研究与文体批评的文字;第三辑,是关于长篇小说的评论;第四辑,是关于报告文学、中短篇小说或青年作家创作活动的评论
  • 成大事必知的88条金科玉律

    成大事必知的88条金科玉律

    "成大事者,必然人情练达、世事熟谙。做大事者,做人必如铜钱之像,外圆内方,吃得开,玩得转。古之成大事者,不惟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成大事必须有谋略、城府,谋大事必须要有计策。成大事要广交豪杰,接纳贤才,物色良将。"
  • 穿进书里心慌慌

    穿进书里心慌慌

    人家穿越,她也穿越,人家要么介入夺嫡之争,活出自己的精彩。要么穿越平凡农家,农夫山泉有点田。她捏?她竟然穿进了自己刚刚看完的文,恐怖有没有,焦虑有没有,听者伤心闻者流泪有木有?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她不是女主,不是女主啊不是女主,但是,反面女一号也没有好到哪儿去,好不好?恶毒女配也不是你想当,想当就能当。真是,真是,真是无语问苍天啊!
  •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本书收录了雷海宗先生关于“中国文化”和“中国的兵”的珍贵学术论文。堂堂中华何以一再遭人欺凌。今天读来,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历代盛衰,仍发人深省。,全书分为两编。本书最为独特之处是,通过对于中国兵制的梳理,研究兵的精神,兵的文化。作者以侧锋破题,从“兵文化”入手,试图解答中国文化何以造成千年积弱,根源何在
  • 爱情的坟墓:第三种离婚

    爱情的坟墓:第三种离婚

    梁筱雨与赵雷是中学同学且是两年多的同桌,他们在艰苦的高中岁月里日久生情,成为恋人,然后从学校到社会,再到一起步入婚姻的围城。但十几年的感情,最终还是没有敌得过“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咒语,婚后三年,他们就离异了。重归单身的梁筱雨,曾一度对继续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失去信心,屡屡拂了好友林丽为她寻找下一任接班人的好意。却不料,一次偶然,梁筱雨在工作中邂逅了曾被她三番两次拒绝见面的相亲对象庄春,在一次次的接触中,梁筱雨感觉到春天的气息似乎又一点一点走进了她已年过三十的生命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