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43300000007

第7章 佛家精品哲理故事:(3)

慧寂答道:“除我自己之外,还能信什么?”

灵佑说:“如果是这样的话,也只是讲究一个禅定。”停了停,随即又说:“如果是这样的话,也只是一个讲究禅定的小乘人罢了!”

慧寂反驳道:“我连佛也不要见呢!”

灵佑又问:“四十卷《涅槃经》中,有多少是佛说的,有多少是魔说的?”

慧寂说:“都是魔说的。”

灵佑非常高兴,夸赞道:“从此没有人能奈何你了。”

开悟

假如我们执著于文字的话,最好的文字也是“魔说的”。因为文字包含的信息都可能有缺陷,乃至是错误的。只有文字带给你的领悟才是真实的。我们既要接受文字提供的信息刺激,又不必过于执著,要重视自己的体悟。这才叫会读书呢!

说不出就打破

慧寂禅师在东平当方丈的时候,他的师父沩山灵佑禅师派人送来一封信和一面镜子。慧寂借题发挥,举起镜子出示给众僧看,然后说:“你们说说看,这面镜子是沩山镜,还是东平镜?如果说是东平镜,又是沩山送来的,如果说是沩山镜,又握在我东平手里。你们说得出,就留下镜子,说不出就打破算了。”

众僧们都不知如何应寻。于是,慧寂打破镜子,走下禅座。

开悟

如果回答“是镜”,慧寂就不会打破了。无论给镜子冠上“沩山”还是“东平”的名号,难道镜子本身会有何改变吗?同样的道理,给一个人冠上各种名号,那个人还是那个人,关键看他是不是个货真价实的人。

无心即是道

有一僧人问沩山灵佑禅师:“什么是道?”

灵佑叫答:“无心是道。”

僧人说:“我不会。”

灵佑说:“你最好是去认识那个不会的人。”

僧人又问:“什么是不会的人?”

灵佑说说:“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啊!”

开悟

灵佑禅师寥寥数语,点出了“人道合一”的境界。道是自然,无心而作。人是道物,有心难求。不信,你想长成某个样子,看看能不能长成。人道本是一体,都属无为,如果刻意为之,人道就背离了。不过,背离也在道中,只是人需要加倍品尝烦恼痛苦而已。

还好,有我在

道膺和道吾两位禅师是师兄弟。有一天,道膺禅师生病了,道吾前来探视,问道:“你离却这个臭皮囊,我们在什么地方才能相见?”

道膺说:“不生不灭处。”

道吾不以为然,反问道:“何不道非不生不灭处,亦不求相见?”

道吾不等道膺回答,提起斗笠就往外走。道膺在他身后说:“请停一下!我要请教你,拿这个斗笠做什么?”

道吾说:“有用处。”

道膺又问:“风雨来时,做什么?”

道吾答道:“遮雨。”

“它不也在淋雨吗?”

“虽然如此,幸喜无漏。”

过了一段时间,道膺禅师的病痊愈了,有一次,他正在煎茶水,道吾进来问:“你在做什么呢?”

道膺说:“煎茶!”

“煎茶给准吃?”

“有一个人要吃!”

道吾紧逼着问:“为什么他自己不煎?”

道膺淡淡地说:“还好,有我在!”

开悟

道膺和道吾的禅机,到底谁高明一点呢?好像还是道膺要胜一筹。道吾的话虽然句句合乎佛理,但就是“理”的成分太重,反失灵动之美。“不生不灭处”就是“非不生不灭”,一定要这样而不那样说,就是执念了。“有一个人要吃”,是指道膺自己,既然道吾正巧来了,也可以是道吾。那么,道吾问“为什么他自己不煎”,就有点离谱了。“还好,有我在”,这句话不仅可以回答道吾,也可以做我们的处世格言。不要怕多做事,不要指望别人,凡事以“还好,有我在”的心情对待就行了。

好坏不必分得太清

仲兴禅师年轻时是道吾禅师的侍者。有-次,他端茶给道吾喝,道吾指着茶杯问:“是邪是正?”

仲兴走到道吾跟前,面对着他,一句话不说。

道吾说:“邪则总邪,正则总正。”

仲兴摇摇头,说道:“我不这么认为。”

道吾追问道:“你以为呢?”

仲兴从道吾手中抢过杯子,大声问:“是邪是正?”

道吾抚掌大笑说:“你不愧是我的侍者。”

仲兴便向道吾礼拜。

开悟

这则公案演示的哲理耐人寻味: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本无邪正处,偏要妄分邪正,不过是无事生非、庸人自扰罢了!世间原本没有那么多邪正,比如,你身边的某个“小人”真的是“小人”吗?你眼中的某个坏蛋真的是“坏蛋”吗?

一荣一枯任它去

药山惟俨禅师在庭院打坐,弟子道膺和道吾陪侍在侧。惟俨忽然指着院子里一枯一荣两棵树,问道吾:“那两棵树,是枯的好呢?还是荣的好呢?”

道吾旧答:“荣的好。”

惟俨又问道膺:“你说枯的好还是荣的好呢?”

道膺答道:“枯的好!”

这时,正好一位姓高的侍者走过来,药山又问他同样的问题。

侍者答道:“枯者由他枯,荣者任他荣。”

开悟

一个问题三个答案,哪个正确?“荣的好”,积极进取;“枯的好”,清净淡泊;“枯者由他枯,荣者由他荣”,得失随缘,顺其自然。各有其理。不同的生活态度,只要是真心选择,都无不好。就怕欲荣从枯,欲枯从荣,乱了方寸,那就不妙了!

无你无我不需见

一个学僧问药山惟俨禅师:“道在何处?”

惟俨答道:“道就在你的眼前!”

学僧不解地问道:“我怎么看不见呢?”

惟俨说:“因为你有自我,所以看不见。”

学僧又问:“我没有破除自我,所以看不见,师父您能看见吗?”

惟俨说:“因为你的缘故,所以我也看不见!”

学僧刨根究底地问:“如果没有你,也没有我,谁能看见呢?”

惟俨反问道:“既然无你无我,还要看见什么呢?”

学僧顿时哑然。

开悟

道——万事万物的原理,并不在远不可及的地方,只有我们心中。除私去欲,净化心灵,便能清楚地见到那个真实的自我。

于无声处听惊雷

有一年春天,沩山灵佑禅师正在方丈室静坐,侍者敲门禀告说:“师父!五台山的隐峰大师来了。”

隐峰禅师是灵佑的师叔,一向直心直行,藐视世间礼法,所以,灵佑不敢怠慢,急忙起身,披上袈裟,吩咐僧众穿戴整齐,出门迎接。

一切仪式准备就绪,灵佑在侍者陪伴下到达法堂,只见隐峰的行李正摊放在上座的位置上,包袱完全打开了,东西散放得到处都是。灵佑略有些尴尬,正欲上前施礼。隐峰直起身来,当众解开衣衫,舒展手脚,自自在在地躺了下来,一句话也未说,仿佛旁若无人一样。

灵佑默默看着他,渐渐发现自己浑身都是束缚和执著,于是默默走开,退回方丈室,继续静坐禅思。

隐峰哈哈大笑,收拾起行李,向僧众摆摆手,潇潇洒洒地走了。

一个多时辰过去了,灵佑开门问侍者:“师叔还在吗?”

“已经走了。”侍者说。

灵佑又问:“他走前说过什么话吗?”

“没有呀!”

灵佑点点头,感叹道:“莫道没有说话,那声音像雷声一样惊人!”

开悟

隐峰禅师有没有说话?没有,“袖手无语味最长”。其实,说什么不打紧,能听无声处听出惊雷的声音,那才叫厉害。反过来讲,话说了,对方听不见,等于没说,又何必要说?那跟对着镜子里的影子自言自语没有两样。

超越烦恼

一个信徒问赵州从谂禅师:“佛陀有烦恼吗?”

赵州回答:“有!”

信徒又问:“佛陀是解脱的人,怎么会有烦恼呢?”

“因为你还没有得度。”

“假如我修行得度了以后,佛陀有烦恼吗?”

“有!”

“我既已得度了,佛陀为什么还有烦恼呢?”

“因为还有一切众生!”

信徒想一会儿,又问:“一切众生无法度尽,佛陀永远都在烦恼中,无法超越吗?”

赵州回答:“已经超越,已无烦恼。”

信徒又问:“众生既未度尽,佛陀为什么不烦恼呢?”

赵州回答:“佛陀自性中的众生都已度尽。”

信徒若有所悟。

开悟

普通人的烦恼是从妄念中产生的,而佛陀的烦恼是从慈悲心产生的。两种“烦恼”不是同一种概念。佛陀没有普通人的烦恼,但有普通人没有的烦恼。因为佛陀以天下苍生为念,不计较自身名利得失,就超越了普通的烦恼。瞿秋白被押赴刑场时,泰然自若,好像去赴喜宴一样;可是,当他看见街角一个可怜的老乞丐时,顿时神色黯然,目光中充满了哀怜。这就是伟大人物,他们跟普通人真的不一样!

真正的佛

一位从南方来的僧人问赵州从谂禅师:“什么是佛?”

赵州答道:“殿里的。”

“殿里的不是泥塑的吗?”僧人感到很纳闷。

“是的!”赵州说。

僧人又问:“那么,什么是真正的佛呢?”

赵州说:“殿里的。”

开悟

僧人把“佛”看成某个实体,他的境界只够拜“殿里的”泥巴佛。就像人们追求成功,如果把它看成实体,就只好把小车、别墅、名牌时装等假定为成功,不然还能怎么办?

不在明白里

在一次法会上,赵州从谂禅师说:“人们使用语言,是为了求明白。我不在明白里,你们要好好地珍惜它,记在心中。”

有个和尚反问:“既然你也不在明白里,要我们珍惜个什么?”

赵州回答:“我也不知道。”

对方又问:“你既然不知道,为什么知道自己不在明白里?”

赵州说:“请你自己去体会吧!”

于是,大家便向他礼拜而退。

开悟

佛家认为,人会遇到带来烦恼的各种障碍,“文字障”即是其一。文字包括口头和书面文字。无论听人说话还是读书,懂不懂文字,首先就是一个问题。听得懂文字,不一定听得懂意思。听得懂意思,不一定听得懂心情。听得懂心情,不一定听得懂目的。所以说,无论听谁说话,无论看什么书,大家都“不在明白里”。怎么办呢?还是要尽量“记在心中”,也许哪天忽然就恍然大悟了。虽然赵州禅师不一定是这意思,但“记在心中”确实是一种学习、悟道的好方法。

开悟一串数珠数不尽

一个学僧问赵州从谂禅师:“和尚今年贵庚?”

赵州答道:“一串数珠数不尽。”

学僧又问:“和尚承嗣什么人?”

赵州答道:“从谂禅师。”

学僧好像有所悟,突然又问道:“如果有人问:赵州说什么法?您怎么回答呢?”

赵州说:“盐贵米贱。”

开悟

数珠是僧人念经之物,念经数珠,意在清除烦恼。赵州的意思是春秋多少不可住心,住心必生烦恼。他说自己的师承是“从谂禅师”,这跟佛祖说过去诸佛是自己的弟子意思差不多。因为佛法不是一个东西,无法传授,全靠自己的领悟。当然,老师的引导也功不可没。

菩提即烦恼

有一次,赵州从谂禅师向学僧提到一句禅话:“菩提即烦恼,烦恼即菩提。”

学僧们不解,纷纷问:“不知菩提在为谁烦恼?”

赵州答道:“为一切众生烦恼!”

学僧又问:“如何舍弃这些烦恼呢?”

赵州反问:“舍弃这些烦恼做什么?”

开悟

“菩提即烦恼”中的烦恼,不是贪心、痴心、嗔心带来的烦恼,而是慈悲心带来的烦恼,自然不能说舍就舍。这好比看到一个人受伤了,很痛苦,旁边的人为他难过,物伤其类,怎会不难过呢?

来莫可抑,往莫可追

唐代齐安国师在杭州盐官海昌院当住持。有一天,他门下一个僧人到山里采木头做禅杖,不料迷了路,东转西转,正巧来到大梅法常禅师隐修的茅庵。僧人问大梅禅师:“和尚在这里住多久了?”

大梅答道:“只见四周的山青了又黄,黄了又青。”

僧人又问:“出山的路往哪儿走?”

大梅说:“随流去。”

僧人回剑海昌院后,将此事告诉齐安国师。齐安沉吟道:“我曾在江西马祖那里见过一个僧人,后来没有下落,难道是他吗?”

于是,他派那个僧人再去找大梅,致以问候。

大梅写了一首偈作为回答:“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遇之犹不顾,那人那得苦追寻?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个深居。”于是,他又迁到大山更深处隐居。

同类推荐
  •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

    本书通过通俗的文字和200多幅漫画和插图, 介绍了梁漱溟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体认和研究, 兼及其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人生实践, 是一部引导读者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并启发读者思考人生问题的入门读物。
  • 佛教故事选萃

    佛教故事选萃

    本书选取的佛教故事包括:鹦鹉救火、女颜象、弟兄俩、看远不看近、火灾、摩诃罗学祝词、牛奶变醋等。
  • 心与禅

    心与禅

    《心与禅》是弘一法师一生人生体悟和学佛心得的集大成之作,在这部著作中弘一法师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和人生的要义。
  •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相传为慧能所说,除大梵寺说法,弟子的问答机缘,都是晚年所说,由门人法海记录而成。这是一部由我国僧人六祖慧能大师的传教记录,而破例地被尊之为“经”者,这不仅是中国佛教史,亦是世界佛教史上绝无仅有的事,足见其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六祖坛经浅析》除逐段注释外,另加“提示”。所提示的内容可加深读者对《六祖坛经浅析》的认识外,更显示出从宗教实践的角度去阅读、体验《六祖坛经浅析》,是《六祖坛经浅析》的特色。
  • 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何谓慈悲?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慈悲是一切德行的根源,慈悲是无量智慧,慈悲是大爱。能感知一切众生的痛苦,能善待一切众生,并有想帮一切众生摆脱痛苦的心,就是慈悲心。慈悲心包括放下执著心、保持正心、宽容心、随缘心等。本书共分八篇,以佛学思想为核心,分别从善念、放下、静心、做事、宽容、智慧、平常心、随缘八个方面,讲解了慈悲给我们带来的福报以及怎样修得慈悲心。书中还有“佛陀格言”、“禅机妙语”、“佛家典籍”、“佛心故事”等版块内容,使读者能更好地了解和感悟佛法。我佛慈悲。慈悲即佛。佛即慈悲。
热门推荐
  • 原在四重天

    原在四重天

    四个不同的女子,家恨情仇,武林阴谋,身世迷奇。创造怎样的四重天?
  • 让孩子在玩中成长

    让孩子在玩中成长

    本书分为九章,从多种角度,选择不同的典型材料对“聪明的孩子,三分靠教,七分靠玩”进行阐述,力求做到角度新、构思独特。重点从玩的角度阐述怎样提高孩子的智力及交际能力,同时也对现代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进行了反思,具有革新的色彩。
  • 历史选择了这10个人

    历史选择了这10个人

    历史人物封藏在字里行间,经过岁月的淘洗,历史是一场戏剧,用人和事件串联起来,生旦净末丑,轮番上场,关键时刻的风云人物总能在剧情的拐点上奏出最强音。他们振臂呼喊,竭诚尽忠,冲锋陷阵,鞠躬尽瘁。
  • 千万别捡镜子

    千万别捡镜子

    千万别捡镜子,这是我的忠告,因为你丢不掉它,因为它会让你见到太多你不想见到的,因为它会支离你的魂魄,让你剩下的魂魄像没有拼列好的拼图,松散陈列,只等待那些阴魄游魂最后的致命一击……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无敌圣手

    无敌圣手

    “给我足够的新鲜血液,我便可助你踏上医学的巅峰,金钱,地位,荣耀……”在得到一把来自第七级宇宙文明帝国随军战医专用的神秘手术刀后,某个女子医院的实习医生被迫走上一条嗜血升级的花都行医之路。无影灯下,手术刀本是锋利无比的治病救人的好工具,但是在无尽的黑暗中,它同样也是渴望血液来滋养自身的杀人武器……读者群:103913915,欢迎入驻哦!
  • 宫妃媚乱:江山依旧

    宫妃媚乱:江山依旧

    她是魏国最荣耀的女人,主宰朝政二十年,位总机要,手握王爵。朱门宫墙内,群芳争宠斗艳,多少红颜枯骨在眼前凋零,如那一日的血泪。她,十二岁被密养王府,十七岁入宫为奴。她,从卑微宫婢到一朝帝后,独得恩宠,人人艳羡。几代朝堂,机关算尽,为的不过是他的一句话,一个信仰。国乱政变,万骨铺就,从未想到,那个信仰却被他亲手毁灭。江山依旧,帝业如画,只是朱颜改。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我的超灵异经历

    我的超灵异经历

    我叫萧麦,这次因为爷爷的丧葬,我特地从千里迢迢的南方赶回了北方。今天是守灵的第三天,我将家里面的长辈替换下来,独自守灵,看着爷爷摆在那里的遗像,想着小时候的那些事情,眼眶里面渐渐的湿润。正在我悲伤的当口,突然响起了无数猫叫,这些猫像是画上出现的怪物一样,通体漆黑,两眼透着邪气的绿色,在我害怕的当口他们居然抢走了爷爷的遗像!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爷爷身上有什么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