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姨就这么一个宝贝儿子,从小就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一心想着把他送出国读书,然后一直读到博士,博士毕业后,在大学或者外企里“找个好工作”……我是一路从好学生走过来,最后读到博士。小姨把我作为家里求上进的榜样时常给我表弟耳提面命。以前还行,自从表弟上了大学后,他越来越不听话了,首先是表现得对出国没有热情,而且对学校的一些课程也毫无兴趣,一切只求个及格。无论小姨如何苦口婆心,表弟都只当耳旁风。为此小姨天天焦虑得不行。
那天见面前,小姨特地来电话叮嘱,让我好好劝劝表弟。
表弟是正宗的80后,我看着他从小不点儿长到现在一米八的大个头。
在我印象中这种80年代的小孩,成长环境比较好,没过过苦日子,容易不求上进。我这个表弟,家庭条件尤其好,他爷爷原是南京市长,住着小洋楼,家里几个佣人伺候着,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过他也不是“高衙内”那种纨绔子弟,表弟不抽烟也不喝酒,就是喜欢打篮球,唱歌。平时挺阳光活泼的一个孩子。他别的什么都好,就是学习上一直不太用功,高考没考上重点大学,就上了个自费的,读的化工专业。
我一直讨厌中国大学的教育体系,尤其是浪费这么多时间让学生背“马哲”、“毛概”、“邓论”,还有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也非常落后,所以在听到表弟说对这些课程不感兴趣后,我也并不觉得奇怪,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不过我们这一代的教育就是从小就要树立远大理想,尤其是好学生,所以我也担心这个从小衣食无忧的表弟会在思想上犯糊涂。
我们的谈话从理想开始——
“你将来有什么打算啊?”。我问道。小姨在一旁着急的说,“你看那些留洋博士回来多好,马上当教授,当官!”
表弟没有接他妈妈的话,而是说:“我想毕业了开个快餐店。”
“这个想法倒挺有意思,你怎么会想到开快餐店呢?”我想听听他进一步的想法。
“宽宽哥哥,我是这样想的,我现在也不喜欢这个专业,我想学做生意。我看我们学校周围,没有什么像样的餐馆,但是有不少公司,他们中午吃饭都在外面订盒饭。我想找几个朋友合伙做快餐,给他们送盒饭。”
小姨早按耐不住了:“你以为开快餐店这么容易,税务、工商、卫生都会敲诈勒索,再说了开快餐店那是没文化的人干的,干那个有什么前途?”
表弟头一扭不说话了。
我只好再问:“餐饮这个行业学问其实挺大的,要搞好可不容易,像丽华快餐这样的企业能做到现在的规模,老板一定是很有本事的。你有没有什么准备啊?”
“我觉得别人能干好,我只要努力也能干好,现在我就在一家房地产中介公司实习,将来还准备到餐厅里去打工,学习一些经验。”
表弟有这种学习的态度倒是让我很高兴,不过还是提醒他别想得太理想,社会确实比较复杂,会遇到很多意料之外的问题。他倒是很坦然:“如果干起来,我真不是这块料,我也会准备干别的,但我妈连让我试一下都不允许。”
看我跟我表弟越讲越偏,小姨在那边急了,冲我直挤眼。于是我们又讨论到了出国问题,我告诉表弟,出国对于开拓眼界也很有好处。他解释,他也知道出国的好处,只是现在还没有方向,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上究竟适合做什么。他想等大学毕业后到社会上闯荡一下再考虑读研究生。小姨那边更着急了“要读就要一鼓作气,在社会上混不是浪费时间么?”他也理直气壮:“宽宽哥哥,你说我明明不喜欢的事情,我妈非要让我做,我能做好么?”
到这里,我已经没有任何热情给表弟做思想工作了,反倒很愉快地和他讨论要办一个快餐店该怎么办。那天我心情真的是很高兴,后来倒是花了很多时间做我小姨的思想工作,让她理解表弟有自己的追求是件好事。
无独有偶,我还有一个表妹,她去年从法国自费留学,金融专业硕士毕业才回国,她叔叔就在一个大国有银行当负责人事的高管,她父母都想让她进银行工作,又稳定,福利待遇又好。可她就是不愿意,她说她想要自由,现在专门在淘宝网上开了个网店,够吃够喝,倒也活得潇洒。
很多人都觉得“80后”不争气,要么没有责任感,要么是没脑子的愤青,我之前也这么想,想一想就会觉得很失望。但现在在我的表弟、表妹身上我看到有一种让我佩服甚至羡慕的东西。
我上大学的时候,很多同学学的专业都不是自己喜欢的,但过去的辅导员都要花很多精力,教育大家要干一行爱一行,不要有专业情绪,在那时我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而我的弟弟妹妹们却可以理直气壮地抵制不是他们自己选择的东西。
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在同学老师眼里,我是想法多,离经叛道的典型,但在我的弟弟、妹妹们看来,我却是个循规蹈矩的典型:得个奖学金;当个学生干部;找个好工作……在他们看来,这一切简直是俗不可耐。
回想起来,在我上大学的时候,不知不觉中在用别人眼中的规范和成功标准来要求自己。但我的弟弟、妹妹们却不会让别人来安排自己的人生,他们这些“80后”,也许会糊涂,也许会狂热,当然也不排除会被人利用,但他们也一定不会接受外界势力的逼迫来改变自己的想法,他们也更不会忍受任何形式的专制,哪怕是以爱的名义。
他们一定会比我们这一代更有成就,也更加幸福,也一定会让这个国家更可爱!我对此毫不怀疑。因为他们比我们更早就懂得了自由的含义。
(2009年)
给强者荣耀,给弱者尊严
■
有一种句式,听上去很令人狐疑,但其实道理并不错,就是“不要照搬照抄××国家的×××”。有一些特征是所有文明国家共同遵循的准则,比如言论自由、司法中立等,但有一些方面则理念差异较大。比如对待劳工和市场经济的态度,确实可以总结出不同的发展模式。
“莱茵模式”(RhinelandCapitalism)的提法,近几年就浮出水面。那是由法国经济学家、曾任法国保险公司总裁的米歇尔·阿尔贝尔(MichelAlbert)提出来的。他在著名的《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著作中,将莱茵河流域的西欧国家,主要是德国还有一些北欧国家瑞士、挪威、瑞典等国所奉行的经济模式,称为“莱茵模式”。与英美模式相比,欧洲的莱茵模式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统,以社会保障体系,利用税收和福利政策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公正。
严格来说莱茵模式和英美模式的比较并不是绝对的方枘圆凿,而是强调侧重的不同,相对于英美模式强调自由竞争,莱茵模式更注重公平和保护弱者,人文主义色彩比较浓厚。
我在北欧国家考察期间,感觉和我在美英看到的景象很不一样,“安逸得很”。美国大城市有不少乞丐,工作节奏也比较快。而这些北欧国家有些像《礼记·礼运篇》里讲的“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普通劳动者一般每天工作六个多小时。而且这些国家社会福利极好,最好的教育和医疗设施往往都是公立的,从幼儿园开始教育就免费,一直到大学都不要花钱,教育机会非常公平。在美国还会有因为父母穷而孩子读不起好大学的事情,比如苹果公司总裁乔布斯这么能干的人,还因为父母穷而从学校辍学。这在莱茵模式的国家几乎不会发生,只要是本国公民基本不会为受教育的费用担忧。这些国家也同时是人均寿命、幸福指数、社会治安,甚至平均身高排在英美之前的国家,虽然这些国家也有很多自身的问题,他们的老百姓也有很多牢骚,但至少这是和英美模式相比同样有生命力的一种发展模式。
单方面强调人道福利,崇拜绝对的公平机会是有问题的,会变相地鼓励懒惰,让社会的文化变得不思进取。公平的观念本身就一直在演变,如果把公平强调到极端的地步,很容易产生教条,束缚社会创新的活力;单方面强调自由竞争、崇拜市场逻辑也有其问题,会变成赤裸裸的弱肉强食,社会的文化会变得势利、残酷、冷漠。市场的逻辑隐含着出价高者得的原则,如果在不追问制度和规则的情况下,强调自由竞争,很容易导致强化既得利益者的利益,甚至无视弱势者被欺凌。
莱茵模式和英美模式一样有复杂的背景,有其国情,不是想学就一定能学得像的。但至少莱茵模式对于中国当前有很强的认知价值。在我看来,它的特点就是,既给强者荣耀,又给弱者尊严。
莱茵模式首先是保障了市场的充分运作,保障了对产权的尊重,这样就有了竞争的平台,不会像我们计划经济年代里一样,不尊重你的自主性,把人物化得像一块砖一样,听凭组织到处搬。有了市场的平台,就有了竞技场,如果你不怕压力和竞争,愿意奋斗,你也可以创业,就像在英美国家一样你也有机会出人头地,创业的成功者一样受到社会的尊敬,很有成就感。其次,它对于成功者的累进税率更重,当一个大企业的高管,常常每个月的百分之六七十收入都要用来缴税,用转移支付来补贴弱势群体。
当然这样的税率是不是“太重了”——在这些国家内部也有很多的讨论。但重要的是,这代表着一种社会共同体的理念,照顾弱者应该是强者的责任,而不是在市场法则下合理的“赢家通吃”,赢者得到荣耀和奖赏,输者也应有尊严和补偿。这在我心目中比较符合和谐的含义。更可贵的是,莱茵模式的这些国家,都有很成熟的宪政和民主体系,人民在言论、信仰甚至性取向方面的自由程度至少不比英美逊色。这从某个角度给“哈耶克命题”一个反证,固然福利可以被野心家用作蛊惑人心的手段,但良好的社会福利只要有民主宪政体制的保障,并不一定就会通向奴役之路。
(2010年)
应该提倡适度体面
最近的全国“两会”上,有些代表委员议案提案没受人关注,用了个什么爱马仕的皮带倒被人关注了,我觉得作为花边新闻也不是不可以,但民间不宜过度解读。一个人穿什么,用什么,和他的经济条件相匹配就行了。
前些日子我见到了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郭长江,聊到了前段时间围绕红十字会的很多争议,也讨论了红十字会自身管理的不足。聊的过程中间他不经意地掠了一下袖子,我就看到了他手腕上戴的那块挺显眼的手表,我就开玩笑说:这个就是网上说的你戴的那块“百达翡丽”,值上百万一块的名表?他说,冤枉,太冤枉了,我原来都不知道这个“百达翡丽”是什么表,但我这个表确实也不错,大概能值一万来块钱。我对手表没什么研究,但是粗一看,确实感觉那块手表品质也挺不错,他戴在手上显然也是一个心爱之物。即使这样,在很多老百姓看来,一个官员戴一块手表有一万多块钱,也许这不是一件让大家特别感到高兴的事情。但是转念一想,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可以说不可和过去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