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40900000016

第16章 1972年(2)

在会议所列文件中,毛泽东给江青的信被当作是"最重要的一篇"。这封写于"文化大革命"初期的私人信件,在此之前只有两三人知晓。在信中,毛泽东表示了对林彪1966年5月18日有关政变和个人崇拜讲话的不安和不满。"他是专讲政变问题的","这个问题,像他这样讲在过去还没有过"。"他的一些提法,我总感觉不安。我历来不相信,我那几本小书,有那样大的神通,现在经他一吹,全党全国都吹起来了,真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我是被他们逼上梁山的,看来不同意他们不行了。""我猜他们的本意,为了打鬼,借助钟馗。我就在20世纪60年代当了共产党的钟馗了。"江青在参加华东组、中南组讨论时,俨然以最权威的身份解释、宣讲毛泽东的这封信,说林彪从当抗大校长至当国防部长,就一直搞山头、结死党、搞阴谋诡计,而毛泽东则早就看出林彪"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毛泽东同意在这次会议上公布这封信,除证明林彪远非一贯正确外,更重要的,似乎在于说明他对林彪等人早有觉察。但这种做法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它不仅没有消除反而增加了人们的疑问。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6月10日、11日、12日周恩来在会上作了关于民主革命时期党内6次路线斗争的报告。根据毛泽东的指示,6月23日周恩来在会上作了《关于国民党造谣污蔑地登载所谓"伍豪启事"的真相》的报告,中共中央又发了文件加以说明,并附若干原始材料,传达到党内高级干部。毛泽东当时说过,这样做的用意是:让党内高级干部了解事件真相,不允许任何人今后在这个问题上诬陷周恩来。

批林整风汇报会比较系统地批判了林彪一伙,使人们认清了林彪一伙的面目。会议结束后,7月上旬至8月上旬,各省、市、自治区都召开了各自的批林整风会议,传达中央会议精神,学习文件,联系各自的实际,清理思想,总结经验,解剖自己。按照中央要求,这些会议研究、部署了下半年的工作,要求各级党委都要把批林整风当作头等大事来抓,重点要搞好批林,在此基础上搞好整风,要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反对山头主义、宗派主义等等。总之,这次会议一方面系统地批判了林彪集团,一方面又把粉碎林彪集团的斗争说成是"文革"的胜利。因此,批林整风运动实际上从一开始就走上了歧路,全国人民通过林彪事件巨大震撼之后产生的种种对"文革"的疑问,仍然得不到解释。

解放和使用一批老干部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林彪、江青一伙勾结在一起,搞"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大批党政军老干部被打倒或靠边站。周恩来等同志为保护老干部虽然尽了最大努力,但在当时的险恶形势下,收效不大。老干部们被打倒后,处境非常悲惨。他们的家属亲友也受到牵连。由于他们这些工作骨干被打倒,工农业生产和各方面工作几乎陷于停顿。

9月13日,林彪叛逃出国,机毁人亡后,事情有了转机。"九一三"事件的发生,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失败。毛泽东虽然难以认识和承认这一点,但通过林彪这个反面教员,他毕竟对老干部的看法有了改变。1971年11月14日,他在接见来京参加成都地区座谈会的人员时,当着叶剑英的面对大家说:"你们再不要讲他‘二月逆流’了。‘二月逆流’是什么性质?是他们对付林彪、陈伯达、王、关、戚。"这就为所谓"二月逆流"的错案平反奠定了基础(中共中央正式作出为"二月逆流"平反的决定,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被迫害而不准参加九大的谭震林,也在周恩来的关照下回到北京并恢复了工作。

1月10日,毛泽东参加了陈毅的追悼会。在追悼会上,毛泽东在同陈毅的夫人张茜谈话时,高度评价了陈毅的历史功绩。并说:"要是林彪的阴谋搞成了,是要把我们这些老人都搞掉的。"在这次谈话中,毛泽东还讲了邓小平同***是有区别的。邓小平问题的性质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的这些讲话表明他改变了对一些老干部的看法。这些话传出去后,对解放和使用老干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周恩来抓住这一时机,做了大量的解放老干部的工作。

同年4月,曾在国务院担任部长的陈正人、曾山、李德全等相继病逝。周恩来指示有关部门:要对疏散到各地的副部长以上的领导干部普遍进行身体检查,改善他们的医疗条件;政协机关也应对上层爱国民主人士的医疗、生活状况进行调查,掌握情况。根据他的指示,卫生部组织北京十大医院,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为近500名副部级以上的干部检查了身体,许多在外地被审查的老干部逐渐回到北京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2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经周恩来亲自阅改的社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社论引述毛泽东的话:"要相信90%以上的干部是好的和比较好的。犯了错误的人,大多数是可以改好的。""打击面要小,教育面要宽。"社论指出:要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对一切犯错误的同志,都要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正确方针。"要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包括犯了错误并且认真改正错误的人。"社论强调:"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的老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应该认真落实党的干部政策。这篇社论在当时影响很大,有力地推动了"解放"干部的工作,使大批被诬陷被打倒的老干部、老专家、教授等,从关押、审查、批斗的状态中解脱出来,重新走上工作岗位,许多老同志还担任了各级领导工作。

1日,国防部为庆祝建军45周年举行盛大招待会。叶剑英在会上讲话。陈云、王震、滕代远、陈再道等一批受迫害的老干部到会。这是"文化大革命"开始以来,老干部出席并见报最多的一次建军节招待会。

1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联合发表周恩来主持起草的题为《夺取新胜利》社论。文章提出:要"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继续落实毛主席的干部政策";"要提倡又红又专,在无产阶级政治统帅下,为革命学业务、文化和技术"。这篇社论表达了周恩来恢复八大正确路线和方针的意图。

周恩来"解放"老干部工作是在毛泽东的关心和支持下开展的。自从毛泽东参加陈毅追悼会之后,许多老干部及其家属纷纷给毛泽东写信,揭发林彪的罪行,申诉自己受迫害的情况。他们有的要求解除监禁,出狱治病;有的要求落实政策,恢复工作;更多的则是要求弄清问题,作出结论。对于这些来信,毛泽东大多及时作出了批示。据粗略统计,仅1972年一年间,他批阅的这类来信就不下30件。对一般高级干部的情况,他明确指示中央有关部门及其负责人处理,而对担任过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干部,他则直接批交周恩来亲自处理。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这些批示,反复督促有关部门尽快结束一些专案审查工作,恢复一些担任过重要领导职务的同志的名誉,并把一大批下放劳动或"靠边站"的各级负责干部重新安置到领导岗位上。突出的如1972年底,周恩来根据毛泽东对刘建章一案的批示精神,指示公安部会同北京卫戍区,对北京监狱的情况作一次彻底清查,凡属毛泽东所说的"***式的审查方式"都需列举出来,宣布废除,如有再犯者,当依法惩治。此后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仅中央交办、北京市负责审查的100多人中,就有一半以上获得"解放"。

毛泽东这一时期"解放"老干部的批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对陈云、邓小平等同志的批语。陈云在"文革"中被解除了中央委员以外的一切领导职务。1972年7月21日,他给毛泽东写信,要求分配力所能及的工作,参加老同志学习班,并在春秋季节到外地作些调研工作。毛泽东次日阅信后即批示"我看都可以同意","请中央商定"。

3日,邓小平也给毛泽东写信,揭发林彪的罪行,同时提出愿意做一点工作。毛泽东阅后批示印发中央各同志,并写了一个较长的批语,表明了自己的态度:(1)他在中央苏区是挨整的;(2)他没有历史问题;(3)他协助刘伯承同志打仗是得力的,有战功。并强调指出:"这些事我过去讲过多次,现在再说一遍。"根据毛泽东的这一批示,周恩来召集中央政治局会议几次讨论,1973年3月10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恢复邓小平的党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职务的决定。1973年12月,毛泽东又3次同中央政治局等方面的同志谈到邓小平复出的问题。至12月22日,中央下发了关于邓小平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委员,参加中央和军委领导工作决定的通知,使邓小平重新出现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邓小平的复出,充分说明了毛泽东在"文革"初期对整个干部队伍的判断是站不住脚的,同时也表明要结束长期以来不正常的混乱局面,实现安定团结,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还必须依靠以周恩来、邓小平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1973年3月10日,周恩来抱病致信毛泽东,建议抓紧解放干部和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他的督促下,中组部提出了一个300多人的名单,他又亲自主持政治局会议逐一讨论通过,为一大批被打倒和排斥的领导干部重新安排了工作。

干部问题,是"文化大革命"以来一直处于突出地位的重大问题。全国从上到下有这样多的老干部被打倒和"靠边站",正是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错误理论指导下"打倒一切"、"全面夺权"的错误实践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因此,落实干部政策的各种努力,实际上是着手具体纠正"文化大革命"中普遍存在的那些极端做法,是对群众运动中无政府主义思潮的一种否定。虽然还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左"的错误的干部政策,但对当时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尤其是经济工作确实起到了相当的推动作用,并且为日后粉碎"四人帮"准备了干部条件。

综合大学和外语院校教育革命座谈会

综合大学和外语院校教育革命座谈会1972年5月10日至6月20日由国务院科教组主持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外语学院等15所院校以及北京、上海、辽宁等教育部门的代表。

会议提出要从教育革命的实际出发,分析林彪一伙是怎样从极左和右的两个方面破坏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要抓落实干部政策,对原有干部要安排适当工作。要全面落实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发挥教师的业务专长,合理安排他们的工作,鼓励教师为革命刻苦钻研科学技术,教学中对学员严格要求。会议还提出,要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理科的基础课一般宜单独设课,系统学习,基础知识面要适当宽一些,保证必要的教学时问。外语院校也要加强基本功训练。要重视基础科学的发展,重视科学研究人才的培养,努力开展科学研究,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理科要加强理论研究,抓紧实验室、研究室的改造和建设。会议并对综合大学文、理科两科的培养目标问题进行了讨论。

‘这次会议是在周恩来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期间召开的,会议上针对当时教育界存在的严重问题所提出的意见,体现了周恩来等要求改变"文化大革命"后教育界遭受严重破坏的状况的强烈愿望。到1972年底,教育界在落实干部和知识分子政策,在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起色。

周恩来关于加强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指示

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但一直对基础科学的理论研究重视不够。为此,毛泽东、周恩来曾于1956年、1959年、1964年多次指示要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工作。"文革"开始后,由于"左"的思想和政策的干扰,一切科研工作都处于缓慢发展甚至停顿状态。"九一三"事件后,林彪集团垮台,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力图在尽可能的条件和范围内纠正"左"的错误。他把握历史契机,做了大量工作,努力恢复党和国家的正常秩序。在着重落实党的经济政策和干部政策的同时,周恩来还不畏险阻,在教育、科技、文化等"重灾"里,展开了批判极左思想,落实党的政策的卓越斗争,使得这些领域里一度出现了盎然生机。周恩来关于加强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指示即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7月2日,周恩来在会见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时,认真听取了杨振宁对我国科学教育界的看法。周恩来说,你说我们基础科学理论太贫乏了,而且也不同国外交流,恐怕这话有道理,你是看到我们的毛病了。你有好的意见我们应该听取,不要还是自高自大,听不进你的意见,或者听了当耳边风就更危险。7月14日,周恩来在会见美籍中国学者时又说:"杨振宁讲话实在,毛主席看了他的讲话后,称赞他。"同时,周恩来又对陪同接见的北京大学副校长、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说:"你回去要把北大理科办好,把基础理论水平提高。这是我交给你的任务。有什么障碍要扫除,有什么钉子要拔掉。"

20日,周培源致信周恩来,汇报了他在北大传达总理讲话后,广大师生心情激动,深感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信里也反映了许多教师仍然存在的顾虑,主要是觉得搞"科研工作反复性很大,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来一次运动首先受到冲击的是搞基础理论研究";造成"老中教师普遍的思想情况是不愿搞也怕搞基础理论研究","怕挨’理论脱离实际‘的批评"。这封信真实地反映出在极左思潮影响下,广大知识分子欲罢不忍,欲教不成的痛苦心情。这正是周恩来指出的"障碍"所在。周培源在信中还指出:"要使我国基础科学赶上去,关键在于领导",并提出了"是否可让中国科学院统一领导全国基础科学研究工作,其中包括综合性大学的理论研究工作"的建议。

23日,周恩来针对该信的内容作了重要批示。指示当时国务院科教组和中国科学院负责人郭沫若、刘西尧、丁国钰、秦力生、迟群、谢静宜等人说:"把周培源同志来信和我的批件及你们批注的意见都退给你们好作根据,在科教组和科学院好好议一下,并要认真实施,不要如浮云一样,过了就忘了。"在此之后,周恩来又多次指示要加强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说"这事不能再拖延了"。

同类推荐
  • 重生之拿破伦二世

    重生之拿破伦二世

    墨西哥湾的蝴蝶扇动翅膀就可能会在北美引起飓风,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那么一个军史爱好者却离奇般的出生在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那又会引起什么效应呢?强大的大英帝国海军舰队在他面前灰飞烟灭,凶残的哥萨克骑兵在他面前瑟瑟发抖......本书纯属虚构,请误与真实历史对照!)(恳请每位看书的朋友都帮忙收藏一下,谢谢!)新书《中华第四帝国》已上传,望书友们多多支持!
  • 大唐之极品富商

    大唐之极品富商

    特种兵重生盛唐,不玩改造反去经商。自此一代富商横空出世,建造富商帝国。
  • 炫风:中国明星城市发展史

    炫风:中国明星城市发展史

    某种意义而言,21世纪国际竞争既不是企业也不是国家,而是各具特色的城市圈。没有城市圈的形成和崛起,没有发达的大城市做后盾,没有人口和产业聚集以及城市的高度文明,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很难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力的国家。
  • 我的回忆

    我的回忆

    由程思远编著的《我的回忆——百年中国风云实录》既有程老对历史事件的回忆,也有对曾提到过的历史事件的补充;既有与政界人士的密切交往,更有对妻子、女儿不幸去世的怀念与悲伤,情真意切,令人感叹万分。
  • 直截了当的独白

    直截了当的独白

    大家都愿意侃历史,而且抡圆了侃,但真正乐意坐下来琢磨琢磨的却不多。历史看来真像一个可爱的女孩子,(回头率很高!)是个人都想去打扮打扮她,不仅打扮,现在的架势几乎是要给她整容而且换心换肺了。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说,大家都来侃历史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至少说明了历史还是有市场的,因为有人乐意听才激发出一拨又一拨人的侃兴。可惜我们那些历史学家们却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只会坐在家里抱怨历史已经被“侃家”们糟蹋完了,却依然一门心思只顾写他们一本正经,只有几个或者十几个人才看得懂的学术论文。其实,学历史或者说研究历史的人也同样可以侃,只要能侃得深入浅出,侃出学问侃出思想,也许同样会有人特别是普通人乐意看的。
热门推荐
  • 两世人

    两世人

    一个自认为爹不疼娘不爱的姑娘,为了报复父母,采取了自认为高明的方式——自尽。可死后的她却后悔不已,阳寿未尽让她两世为人。终于,她又以一个全新的面孔,全新的身份,重新站在了亲人朋友的面前……--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苍灵渡

    苍灵渡

    在雪尘马上,身披银光闪闪的铠甲,他是俊美威武、精明凌厉的小将军,然而卸下戎装,她又是一番怎样的面容?似男非女的模棱两可,身世隐含的种种谜团,始终盘桓在她身上。不该开始的错爱,在刀光血影中展现柔情,她的身份揭开了一个惊人的真相,却幽怨了一份泣血的辜负。白莲怒放,圣洁如沐佛音。上苍有灵,她似莲的良善,缔结了天下太平。除去血染的征衣,按照自己的意志,她找到了宁静的归宿。
  • 锦上花

    锦上花

    安国公府的五小姐知书达理,貌美如花,还做得一手出神入化的药膳,不只把病弱的兄弟养得白白胖胖,还调理好了老皇帝的陈年旧疾。人人都说,五小姐前程似锦,将来必有不得了的造化,前来求娶者恨不得踏破国公府的门槛,谁料她纤手一指,却嫁了本朝最恶名昭彰的京城一霸。这是一对互相嫌弃的冤家从相杀到相爱的有趣故事~
  • 圣经的故事

    圣经的故事

    《圣经》是人类历史上一部独一无二的书。它由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语言写成,却极其贯通;它遭到无数的怀疑甚至诋毁,但最终它作为圣经经典的位置却丝毫没有动摇;它不是单纯的文学书、哲学书或历史书,但它是很多文学作品的源泉,哲学家不断地引用和讨论,它对犹太古史的详尽记载也远远超过其他民族的古史书。《圣经》是人类的伟大遗产。
  • 美哉,中国女人

    美哉,中国女人

    小说以社会学教授江枫寻找幼年失踪的妹妹、老画家楚山为自己的传世之作《中国女人》寻觅理想的女模特为主线,展开了一个悬念叠起、波澜起伏、充满戏剧性的神奇而瑰丽的故事。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名家教子书:母亲的榜样(外国篇)

    名家教子书:母亲的榜样(外国篇)

    本书让您迅速了解大师教育智慧的核心内容,从而能够轻而易举地亲近和理解世界教育大师的智慧,感受世界经典教育方法的巨大魅力。对于那些渴望获得成功的教子经验的中国父亲和母亲来说,本书是一部有很大参考价值的家庭教育读本,甚至可以说是一套权威而完善的教育宝典。汲取榜样母亲科学的教育理念,成就优秀孩子辉煌的发展轨迹。本书介绍了近现代中外36位成功母亲的教子经验,这些“榜样母亲”的教子经验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教育哲理,在中外家庭教育的历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意义深远,而且她们的教育智慧在今天的实践中依然不断地被运用。
  • 狂妃出没

    狂妃出没

    她是花家有名的花痴女,三岁被花家老爷捡回养大,只是花家人却不知她是一只猫妖……被打回原形,再次睁眼的她,花痴女成了狂傲王妃,嫁的还是一个死去多年的病王爷,她更是被这洛城的王爷当着众人的面被骂成不知廉耻,一夜之间臭名昭著!可是,好好的,偏生多出一个面具神秘人来,没事要她再嫁,没事要她保护,没事要她出头……终于在某日,她才知道他竟然就是……当她遇到了面具神秘人。男子勾起一抹笑,茶色眼眸里竟是玩味笑意,虽看不清模样却风华绝代,“娘子,你是来助为夫一臂之力的吗?”说话间靠近某女,却不料喉前抵住一把锋利匕首。她瞬间化身冷血鬼魅,“说,你到底是谁?”某男淡定从容,“孩子他爹!”
  • 人情世故一本通

    人情世故一本通

    《人情世故一本通》内容简介:有的人,也许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却不得人缘,屡遭人忌;有的人,也许刚正不阿,品德高尚,却常遭暗算;有的人,也许勤奋努力,满腔热忱,。却不被赏识,郁郁终生…… 你可以说,他们对为人处世缺乏了解;也可以说,他们在办事求人方面缺乏手段;还可以说,他们的人生经营得很失败。其实,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他们不懂人情世故。不通人情世故的人是不成熟的人,这种人不但在社会上吃不开、行不通、玩不转,而且还会时时受掣肘,处处碰霉头。即便是那些有着一技之长的人,如果不通达人情世故,最终也将难成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