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社会,这是一个欲望膨胀的年代,人们的心里总是塞满着欲望和奢求,追名逐利的现代人,总是奢求穿要高档名牌,吃要山珍海味,住要乡间别墅,行要宝马香车。这个世界太浮躁,有太多的诱惑,一不小心就会掉入这个美丽的陷阱。所以,为人一定要坚守本分,拒诱惑于门外。
5.别让舍不得丢弃的东西成为负累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许多事情需要你作出选择,而有选择就有放弃。放弃是一种智慧,是一种生命的超脱。
铁匠铺里,两把宝刀刚刚出炉。这两把新锻造的宝刀一模一样,又笨又钝。
而要想将宝刀变得锋利光滑,闪亮如新,必须经过一番打磨。其中的一把宝刀心想:“啊,我身上的钢铁多么丰厚,磨掉多可惜,打磨多疼呀,我可舍不得。”而另一把宝刀却想:“我要成为世界上最锋利的宝刀,即便从我的身上磨去再多的钢铁,我也心甘情愿。”就这样,心疼自己的宝刀被沉重地挂在墙上,而甘于奉献自己的宝刀被打造成了一把无坚不摧的利刃。不久,有一位顾客来到店铺,一眼就看上了磨好的那一把宝刀,因为它锋利、轻巧、合用。而那把依然笨重的钝刀,最终也没有派上用场。因为它实在是太重了,没有人会使用这样的刀去披荆斩棘。
两把宝刀的命运是这样天壤之别!一把是削铁如泥银光闪闪的宝刀,一把是又厚又重的刀形钢铁,而造成这样的结果,只是因为对自己太过爱惜。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有很多时候就像这两把刀,因为不舍得放下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而因小失大,因为太爱惜自己而留下许多的遗憾。蓦然回首,那些被我们视为珍宝、难以割舍的东西,有时并不是最重要的。
我们的欲望也是如此。因为舍不得放弃到手的职务,有些人整天东奔西跑,荒废了正当的工作;因为舍不得放下诱人的钱财,有人费尽心思,不惜铤而走险;因为舍不得放弃对权力的占有欲,有些人热衷于溜须拍马、行贿受贿;因为舍不得放弃一段情感,有些人宁愿岁月蹉跎……人总是这样,总是希望拥有一切,似乎拥有的越多越快乐。直到突然有一天,我们忽然惊觉:我们的忧郁、无聊、困惑、无奈,都是因为我们渴望拥有的东西太多,或者太过执着,而失去了原有的快乐。很多时候,我们舍不得放弃一个放弃了之后并不会失去什么的工作,舍不得放弃已经走出很远很远的种种往事,舍不得放弃对权力与金钱的角逐……于是,我们只能用生命作为代价,透支着健康与年华。但谁能算得出,在得到一些自己认为珍贵的东西时,有多少和生命息息相关的美丽像沙子一样在指掌间溜走?
人生苦短,若想获得,必须放弃一些人生中不必要的东西,才可以让我们轻装前进,使旅途不至于太疲惫和辛苦。
例如,要想得到野花的清香,必须放弃城市的舒适;要想达到梦的彼岸,必须放弃清晨甜美的酣睡;要想重拾往日羊肠小道的温馨,必须放弃开阔平坦的公路……凡是次要的、枝节的、多余的,该放弃的都放弃吧!
人在世间上,最难做到的就是放下,自己喜爱的固然放不下,自己不喜爱的也放不下。因此爱憎之念,盘占住我们的心房,哪里能快乐自主?如果对心爱的东西,能够割舍,对违逆能够接受,进而做到无爱无憎,正如《心经》所云:“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让心不为物所役,就会保留许多的快乐和幸福。
6.知足的人会觉得幸福最多
人如果能体会到自己本来就是无所欠缺的,这就是最大的富有。真正的满足是内心的满足,而非物质的满足。
有个青年人常为自己的贫穷而牢骚满腹。“你有如此丰富的财富。为什么还发牢骚?”一位智者问他说。“它到底在哪里?”青年人急切地问。“你的一双眼睛,只要能给我你的一双眼睛,我就可以把你想得到的东西都给你。”“不,我不能失去眼睛!”青年人回答。“好,那么,让我要你的一双手吧!对此,我用一袋黄金作补偿。”智者又说。“不,我也不能失去双手。”“既然有一双眼睛,你就可以学习;既然有一双手,你就可以劳动。现在,你自己看到了吧,你有多么丰富的财富啊!”智者微笑着说道。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如能降低一些标准,就能知足常乐。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祸莫大于知足,知足不辱,知足不殆,可以长久。”讲的是知足常乐的道理。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寡矣。”说的也是知足常乐的道理。知足常乐,可以说为每个中国人所熟知,在现实中又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许多人不可谓不聪明,但却由于不知足,贪心过重,为外物所役使,终日奔波于名利场中,每日抑郁沉闷,不知人生之乐。
知足者才能常乐。“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如果任其膨胀,必将后患无穷。人有了贪欲,就永远不会满足,不满足,就会感到欠缺,高兴不起来。
不知足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摧毁有形的东西,而且能搅乱我们的内心世界。自尊、做人的原则,都可能在贪心面前垮掉。
人的不知足,往往由比较而来。同样,人要知足,也可以由比较得到。人的欲望如同黑洞一样,没有填满的时候,如果任由其膨胀,则会为此生许多烦恼。如果能多看一下不如自己的人,和他们比一下,而不是一味地和比自己强的人比较,那么一切不平之心也许就会安宁。我们不妨抱一种“比下有余”的人生态度。
有许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满足。对于前世,我们会埋怨父母没有把我们生养在富贵之家,对于后世,总是抱怨子孙们不能个个如龙似凤,但我们更多的不满足还是来自于自身。
欲望的驱使,幻想的冲动,不切合实际的索取,如果把不知足归结为人类后天的变异,这有失公允。其实,不知足是一种最原始的心理需求,知足则是一种理性思维后的达观与开脱。
老子说过,有所为才能有所不为。换句话说,能知足才知不足。知足与不知足是一个量化的过程。我们不会把知足停留在某一个水平上,也不会把不知足固定在某一个需要上。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生活经历,知足与不知足总会相互转化。
知足使人平静、安详、达观、超脱;不知足使人骚动、搏击、进取、奋斗;知足智在知不可行而不行,不知足慧在可行而必行之。在知足与不知足之间,我们应更多地倾向于知足。因为它会让我们心地坦然。无所取,无所需,就不会有太多的思想负荷。在知足的心态下,一切都会变得合理、正常、坦然。
7.失去意味着另一种获得
失去,焉知非福。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会拥有很多东西,但同时也会失去一些东西。一个人不可能毫无失去就能完全拥有,失去意味着另一种获得,这样的获得和存在会更让人珍惜。
诗人徐志摩曾说道:“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生活中,有些人为了得到他喜欢的东西,殚精竭虑,费尽心机,更甚者可能会不择手段,走向极端。也许他得到了他喜欢的东西,但是在他追逐的过程中,失去的东西也无法计算,他付出的代价是其得到的东西所无法弥补的。其实喜欢一样东西,不一定要得到它。因为有时候为了强求一样东西而令自己的身心都疲惫不堪,是很不划算的。有些东西是“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瞧”的,一旦你得到了它,日子一久你可能会发现其实它并不如原本想象中的那么好。如果你再发现你失去的和放弃的东西更珍贵的时候,你一定会懊恼不已。所以也常有这样的一句话:“得不到的东西永远是最好的。”当你喜欢一样东西时,得到它并不一定是你最明智的选择。有时绝望孕育着希望!失去意味着新收获的来临!当你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时,不要放弃,不要以为迎接自己的就是失去,要拿出自己的平常心,也许换个角度,就跨越了得与失的界限。
世上万物,生命最为宝贵,人生的乐趣在于奋斗和创造,在于不断克服困难前进的过程,它使人产生成就感和荣誉感,使人充分享受万物之灵的人类不断战胜神秘而广大无际的宇宙的能力的自豪,不断超越自我、挑战自我的进取心。金钱、地位、荣耀和物质享受虽然能满足一时的心理和口腹享受,却填补不了心灵的空虚和思想的苍白。
两千多年前的老子,清醒地认识到人类贪欲自私的弱点,告诫世人要千万注意,不要因争名逐利而丧身,要克制自己的欲望,“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顺应自然,知足知止,要知道“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的道理,物极必反,过分的爱惜会导致极大的耗费,过多的敛取必定导致重大的损失,盛极而衰,是历史所证明了的。所以,在名与利、得与失上,要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明智的选择,只有这样,才可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你的生命、名声、利益才可以长久。
人生中,得与失,常常发生在闪念的一瞬间。到底要得到什么?到底会失去什么?见仁见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充实,人应该随时调整自己。该得的,不要错过;该失的,洒脱地放弃。都得,一定要他人为你而放弃;都失,也太对不起自己。
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但是从人生的历程来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我们迟早有一天会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佛教把布施列为“六度”之首,教人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失去。是的,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失去的就不要再懊悔,我们只做我们能做到的,也只去追求我们真正需要的。这样,心境也就平和释然了。
8.一舍一得中悟透生活的禅机
“舍”就是付出,是贡献,是投入,也是放弃;“得”是成果,是产出,是认同,也是拥有。“舍得”者,实无所舍,亦无所得,是谓“舍得”。
舍得、舍得,聪明人懂得“舍”,笨人只想“得”。要想“得”,先需“舍”;没有“舍”,何来“得”。舍不得“舍”,得不到“得”。
禅,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消弭了自我与外物的区分,因而在当下间便可妙用无穷:如明灯,驱散内心的蒙昧;像甘霖,滋润干涸的心田;似妙音,抚慰躁动的思绪;是醍醐,开启无穷的智慧。它不离方寸之间,却又可横超三界;可以摧伏魔军,却又如坐看蓝天白云一般自在和逍遥。
舍弃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懂得舍弃的人往往会有大收获。
古时候,有个粗壮而个性鲁莽的侠士和一位温文儒雅的读书人打赌。读书人说,只要这位侠士能一个人在一间暗房里待上五年,他愿意把自己所有家产全都赠送给他。侠士爽块地答应了。
第一年因为寂寞难耐,孤独异常,侠士不断地吼叫、摔东西,脾气坏得吓人,但是他仍坚持着不愿放弃。第二年,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侠士向这位读书人借了一些书,从此他便以阅读消磨时间。没想到侠士从此沉醉于经书的研读,自己感觉经书的博大精深。到了第五年,他开始静坐,思考人生的哲理。到了第五年的最后一晚,已经大彻大悟的侠士决定放弃唾手可得的万贯家产,只留了一张条在屋子里,上面写着“进去出来”,随后不辞而别,开始了全新的人生旅程。
人在一生中最舍不得的就是这个“我”,这是最大的障碍,谁要是敢舍,舍掉自我,那么他就真的能大得。这就是大舍才能大得,敢死才敢活,敢大死才敢大活的道理。因为在你“松手”舍弃自我的一瞬间,你做到了一般人都不敢大舍的举动之后,你就会悟到生命的本质,从而获得心灵大自由、精神大解放、生活大机趣。
“舍”就是付出,是贡献,是投入,也是放弃;“得”是成果,是产出,是认同,也是拥有。“舍得”者,实无所舍,亦无所得,是谓“舍得”。人生中有所得必会有所失,失中也会有得,得就是失,失就是得。舍舍得得,得得舍舍,其中自有奥妙与智慧待我们去发现,去领悟。
9.什么都舍得,就会得到一切
有的人紧紧盯着得到什么以及如何得到,而忽略了与“得”唇齿相依的“舍”。我们应该明白,只有肯舍敢舍,有一种“大舍”的气度,才能得到更多。
舍得舍得,大舍大得,懂得放弃的人才会真正拥有自己想要的一切。历史上永州人都特别善于游泳。有一天,河水突然暴涨,有几个永州人正乘坐一条小船。结果刚到江中心,船就漏水了。船上的人只好跳到水里往岸上游。其中最会游泳的一个人也使出了全身的力气,但还是没有平常游得快。他的同伴很疑惑,于是问他为什么今天这么吃力。那个人回答说:“我腰里缠着太多的钱,现在重得不行,所以今天特别吃力。”于是同伴劝他快把钱扔掉,但是这个人说什么也不肯。
过了一会儿,这个人更加没有力气了。那些已经到了岸上的同伴又大声劝说他扔掉钱,他摇了摇头,最后沉入水中淹死了。
为了达到目标,就必须扔掉很多累赘。这些累赘很多时候会影响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扔掉。舍不得自然得不到。
人要舍掉生活的惰性。生活中一旦形成惰性,做什么事情都很难有激情。即使下定决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一遇到困难就想退回到原来的生活状态之中。这就是如果想毁掉一个人就只需要让他安逸起来的原因。
人还应该舍掉目标以外的东西。因为人的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只有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事业上,才能够确保取得最大的成功。每一个人定然有很多目标,但最后必须确定一个目标,然后努力将这个目标实现。但许多人常常会有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想法,总想着为了逃避风险,便多确定几个目标,这样即使一个目标无法实现,另外一个目标也有可能实现。殊不知这种想法是最致命的,树立多个目标自然分散精力,一个目标无法实现,很容易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全部倒下。人在面临多个目标时往往不会全力以赴,而是以为这个不行,下个可以补充,以这样的心态,又怎么能实现目标呢?
最后,人应该舍掉的是以成功者自居的心态。也就是说人要有一种归零心态。不管以前多么成功,既然选择了从事新的事业,那么,以前的成功都要一概抹掉,一切从零开始,一切从头再来。很久以前成功的经验并不符合今天的实际,但人们往往容易抱残守缺,容易相信自己曾经亲身经历过的一切,于是不相信理性的判断,不相信别人的劝说,一意孤行地按照原来的办法来做,其结果可想而知。
因此,人在得失心重的时候不妨问一下自己:得到了又怎么样?失去了又怎么样?如果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心态自然会平和起来。
在舍与得之间,不少人更喜欢得:得到尊敬,得到利益,得到荣誉,得到地位……谁不希望事业更成功、生活更富足呢?问题是,有的人紧紧盯着得到什么以及如何得到,而忽略了与“得”唇齿相依的“舍”。我们应该明白,只有肯舍敢舍,有一种“大舍”的气度,才能得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