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灭亡后,秦始皇始终对六国旧贵族、富商大贾不放心,把他们视作扰动天下不安的祸源。这些人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并没有对秦军进行武装抵抗,也不公开与秦政权为敌,秦始皇找不出理由在政治上对他们法办,在经济上剥夺其财产。为解决这一问题,秦始皇从当年吴起在楚国变法“令贵人往广虚之地”中得到启发,于统一天下的当年(公元前221年)断然下令,将六国旧贵族强行迁至咸阳。
随着这些六国富豪、旧贵族的西迁,他们在当地的势力、影响也将随之消失,而他们在当地的财产实际上已被剥夺。这样他们也就没有了作乱的资本。因此,强行迁徙富豪、旧贵族于咸阳,被认为是消除六国贵族在原地所具有的政治、经济实力的最佳方案,被秦始皇以法令的形式颁布执行。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21年,有12万户的六国富豪、旧贵族被强令迁居咸阳。
从某种意义上说,收缴兵器并熔铸十二铜人与强令迁徙富豪、旧贵族,是秦灭六国战争在更深层次上的实施与延续。其目的在于彻底铲除六国的残余势力,为构筑未来的帝国大厦提供更加稳固的基础和安定的环境。在此,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作为帝王的秦始皇在政治上的深谋远虑。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秦始皇所创立的“君权神授”的皇帝制度,赋予了皇帝以“天下之事大小皆决于上”的生杀予夺大权。然而,皇帝为行使这一权力,还有赖于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的政权机构和官僚制度,有赖于上下有序的承传制度。
大秦帝国建立伊始,在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还是实行周以来的分封制度的问题上,在秦国的大臣中曾经引发了一场争论。
这天,在朝会上,丞相王绾等人向秦始皇上言道:“各诸侯国新近被攻破灭亡,燕、齐、韩等国地处偏远,不设置王国,便无法镇服这些被征服的国家。依微臣之见,不如派遣皇子到燕、齐、韩等地为王,以分陛下之忧,承望圣上准奏,如此则天下甚幸。”
秦始皇看了一眼跪在大殿之下的王绾和文武群臣,说道:“是否要设置诸侯国,乃国家体制之大事,还需谨慎度之,不知众卿意下如何?”
“王丞相所言甚是……”“臣等也认为应沿袭周制,设立诸侯国……”“陛下膝下皇子众多,若分派至各地为王,的确可以为圣上分忧……”大殿之下,文武群臣都认为王绾等人的意见很有道理。
看了看议论纷纷的群臣,秦始皇把目光投向了一直沉默着的廷尉李斯身上。他知道,李斯博学多识,而且思维缜密、行事谨慎,此时一言不发,必定有不同的意见。
“李爱卿,你有何建议,不妨说来听听。”
“启奏陛下,微臣以为,沿袭周朝的分封制度,甚为不妥。周武王将打下的天下分封给众多的同姓子弟,分而治之,表面上是缓解了朝廷的负担,实际上则是分散了朝廷的权力。而且,这些诸侯王的后代逐渐彼此疏远,相互攻击,连周天子也不能禁止。今日,四海之内,幸陛下的神武得以统一,各诸侯国都成为我大秦的郡县。圣上的诸皇子以及功臣享有赋税收入及重赏即可满足。以诸侯国为郡,如此则容易控制,天下人对此也无异议,这才是使国家得以安宁的办法,而设置诸侯国则对国家不利。”
嬴政本来就不同意在统一天下之后分封诸侯国,但他见王绾等人提出这一建议,而王绾又身为丞相,不便立即表态,就故意交付众臣讨论,通过不同意见之间相互辩论,来进一步阐述郡县制的优越性,驳斥实行分封制的主张。因此,他见李斯已经论证了“置诸侯不便”,就在李斯议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指出:
“天下长期苦战不休,就是因为诸侯王的缘故。如今,蒙我大秦列祖列宗的神灵庇佑,朕得以统一天下。若再设立诸侯国,这是在他们之间树立刀兵,如此还想求得安宁,岂不比登天还难?还是廷尉之言有理啊!”
于是,秦始皇颁布诏令:废除分封诸侯的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度。以郡作为国家地方政权唯一的存在形式,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每郡统辖若干县。
秦始皇以战国时期秦国官制为基础,把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建成一套适应统一国家需要的新的政府机构。
大秦帝国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朝廷”,“朝”即宫内皇帝朝见百官、商议并决定国家大事的朝堂,“廷”是宫外国家各职能部门办事的机关,亦称“外廷”。朝廷的首脑就是皇帝,他凌驾于律法之上,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对国家一切事务拥有最高决断权。
直接隶属于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即所谓的“外廷”,是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有左右二人,以右为上,掌政事,是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长官,在皇帝的直接领导下,负责处理国家日常的一切行政事务。丞相为“金印紫绶”。
太尉掌军事,是中央政府的最高军事长官,在皇帝的直接领导下,负责处理国家日常的一切军事事务,战时拥有领兵作战的权力,但没有调兵权。太尉也为“金印紫绶”。
御史大夫,主管监察百官。“掌副丞相”,又“掌图籍秘书”,相对于现在来说是秘书长的职务。御史大夫“银印青绶”。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作为皇帝处理国家行政、军事、监察及文秘三方面事务的助手,以中央政府中上述三方面的最高长官的身份直接对皇帝负责,位在皇帝一人之下,居百官之上,合称为“三公”。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国家的行政、军事和监察大权,并使之互相制约,这就从组织上防止了丞相集行政权与军权于一身。而主管军事的太尉只有统兵权,没有调兵权,有军事行动时,往往是由皇帝临时指派统兵大将,这就使军权牢牢地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参与机要,最得皇帝信任,对丞相、太尉的权力也有所制约。
在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体政务的诸卿,其中有掌宫殿掖门户的郎中令,掌宫门卫屯兵的卫尉,掌京畿警卫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货的治粟内史,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以供应皇室的少府,掌治宫室的将作少府,掌国内民族事务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庙礼仪的奉常,掌皇室属籍的宗正,掌舆马的太仆等,统为“九卿”。
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设守、尉、监(监御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辅佐郡守,并典兵事;郡监司监察。县,万户以上者设令,万户以下者设长。县令、长领有丞、尉及其他属员。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县以下有乡,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赋税,游徼掌治安。乡下有里,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里有里典,后代称里正、里魁,以“豪帅”(即强有力者)为之。此外还有司治安、禁盗贼的专门机构,叫做亭,亭有长。两亭之间,相距大约十里。
统治一个大国,需要全国一致而又比较完备的法律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秦律经过汉朝的损益,成为唐以前历代法律的蓝本。
维持一个大国的统一,还需要强大的军队。秦军以灭六国的余威,驻守全国。南北边塞,是屯兵的重点地区。秦制以铜虎符发兵,虎符剖半,右半由皇帝掌握,左半在领兵者之手,左右合符,才能调动军队,这是保证兵权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
自春秋战国以来,各国的土地制度、赋税制度不尽相同。秦自商鞅时废井田、开阡陌以来,逐渐允许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土地私有制度得到了迅速发展。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土地私有制度,于公元前216年颁发了“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让占有土地之百姓按照实际占有的田亩数向国家呈报并缴纳赋税,国家对他们占有的土地予以保护,承认他们对所占土地的私有权,并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土地私有化进程,使封建土地私有制在法律上得以确认。
“使黔首自实田”法令的颁布与封建土地私有制在全国范围内确立,是大秦帝国在土地制度上所完成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改革。从此,封建土地私有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核心内容,这是秦始皇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又一大贡献。
法律的完备和统一,皇帝对军队控制的加强,土地私有化制度等等,这些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当时的条件下是维持封建统一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是这种政治制度对百姓的束缚极大;而且它对经济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可以转变为阻滞作用,这在封建社会后期更为显着。
秦始皇不但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机构和制度,而且还采用了战国时期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来宣扬秦代周是顺应天意,自己贵为“天子”,是受命于天。
“五德终始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与水德相应的数是六,所以符传长度、法冠高度各为六寸,车轨宽六尺;水德主刑杀,所以政治统治力求严酷,不讲究“仁恩和义”;与水德相应,历法以亥月即十月为岁首,等等。
秦始皇还确定了一套与皇帝地位相适应的复杂的祭典以及封禅大典,择时进行活动。秦始皇在咸阳附近仿照山东诸国宫殿式样营建了许多宫殿,并于渭水之南修造富丽宏伟的阿房宫。咸阳宫殿布局取法于天上的紫微宫,俨然是人间上帝的居处,天下一统的象征。秦始皇还在骊山预建陵寝,墓室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他采取这些措施,和他采用皇帝的名号一样,是要表示他在人间的权力与上帝在天上的权力相当,从而向臣民灌输皇权神秘的观念。皇权神秘观念,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基础。
至此,一个疆域空前辽阔,以华夏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强大帝国崛起于世界的东方。
嗣君未立,祸起宫中
是流言诅咒,还是天意
秦始皇想让自己的王朝千秋万代,最简便的方法就是他自己长生不老。所以自从秦始皇登上帝位以来,就很宠信方士,让他们到处给自己寻找长生不老药。其中有一个叫卢生的前往蓬莱三岛去寻找,结果长生药没有找到,却找到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四个大字“亡秦者胡”。
蓬莱岛一向被认为是神仙出没的地方,所以,虽然没找到长生药,但这石碑上的字想必就是神仙的意思,说的还是有关大秦王朝生死存亡的大事,秦始皇自然不敢怠慢。而且,神仙说得很明确,“亡秦者胡”,也就是说,秦朝会灭亡在这个“胡”上头。现在,问题的关键就是,这个“胡”究竟指的是什么?
如今六国已灭,全国一统。能在战场上与秦国军队为敌的,就只剩下北方的匈奴了。匈奴又被称为胡人。这个“胡”一定指的是匈奴。想到这里,秦始皇立即把大将军蒙恬宣上大殿,令他率领30万大军,即刻北上,征伐匈奴。骁勇善战的蒙恬大军一路征讨,收复了大片失地,把匈奴人赶得远远的。接着,秦始皇又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作为边境的屏障,阻挡匈奴南侵。做完这一切,秦始皇心中的一块大石头总算放下了,他觉得有了这样的双重保险,匈奴人一定不敢再侵犯边境了。“亡秦”的巨大威胁已经解除,日后大可以高枕无忧。
然而,就在公元前211年,一件奇怪的事发生在了东郡。据说有陨石坠于东郡,上面竟赫然刻着:“始皇帝死而地分”,消息传来,自然是朝野大震,秦始皇当即派御史私下查访,而始作俑者早已逃之夭夭,于是住在陨石陨落附近百姓统统被杀,陨石也被掷到火中烧毁。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一年的秋天,又有人装神弄鬼,送给秦始皇一块玉璧,称:“今年祖龙死。”对于这无可逆转的自然规律,始皇帝也默然良久,才缓缓道:“山鬼也不过只洞晓一年的事情。”然而,当秦始皇把玉璧交由御府官保管时,忽然惊异地发现,这块玉璧竟然是他八年前乘船渡江,为祭奠水神而投入江中的那块,他不由得慌了神。
屏退左右后,秦始皇陷入了沉思,他默默地念叨着:“祖为人之先,龙为人之君。”这块玉璧是他的,莫非祖龙指的就是自己?忽然,一股寒气从他的脚底一直冲上头顶。难道这并非是什么流言和诅咒,而是上天的预示,骊山的大墓正一天天地拔地而起,那么雄伟,那么辉煌,那么壮观,难道自己真的就要和那些陶制的千军万马一起长眠地下了?想到这里,嬴政不由得打了个寒噤,一种死亡的恐惧向他袭来,他紧紧抓住龙袍的领口,大口大口地喘息着。
不,秦始皇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他立即宣来了太卜官为他求神祷告,推演龟甲,最终得出了“游徙吉”的解决办法,也就是说他只有远行才可避免此劫。
或许,这真的是天意?
巡行天下,命丧沙丘
秦始皇从他称帝的第二年起就开始了巡行天下,一直到去世的十年间,他曾五次巡行天下,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这样做既可以观察各地风俗,考察民情,加强统治,还可以使天下万民都亲睹皇帝之威容,以此展示自己的权威,也顺便求仙访道。当然,秦始皇并不是个庸碌昏聩的皇帝,在巡游的时候他还没有停止治理国事,所以他的重臣,如左丞相李斯等都一路伴驾,跟随他左右。
公元前211年十月,年近50岁的秦始皇嬴政开始了他第五次的巡行天下,他让右丞相冯去疾留守咸阳,自己则带上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宦官)赵高以及他最疼爱的小儿子胡亥等人浩浩荡荡地从咸阳出发了。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这竟是自己生命中最后一次巡游了。
秦始皇一行人离开咸阳后,首先来到了云梦(今洪湖、洞庭湖一带),在九嶷山祭拜了五帝之一的虞舜。然后顺江东下登上庐山,过丹阳(今安徽当涂东北),在利用水路与运河至钱塘(今浙江杭州)时,秦始皇本打算从这里渡江至会稽(今浙江绍兴南),因为“水波恶”,而不得不西行,从狭中(今浙江富阳县附近)渡江,登会稽山,在这里祭拜了大禹,并在此刻石留念。下山后,经吴中(今江苏吴县)北上,从江乘(今江苏句容市北)渡江,一直沿着海边向北,希望能在海上遇到仙人或者求得仙药,但是一无所获。秦始皇一行人来到了琅琊,这已经是他第三次来到琅琊了。秦始皇之所以对琅琊情有独钟,这也与他追寻仙人的目的有关,因为传说中的仙人就住在东海蓬莱山上。这时,曾经为他求药访仙的方士徐福回来了,秦始皇便传问徐福是否求得仙药,这些年来,徐福借求仙药为名,每年从朝廷支取的费用已经不计其数,这无疑就是个巨大的骗局,仙药也自然是没有求得了。徐福怕皇帝治自己的罪,便又开始编瞎话,欺骗秦始皇说:“蓬莱仙岛上确实有仙药,只是海中有大鲛鱼作怪,兴风作浪,阻止海船行进,故终不得仙药。请陛下派神射手随我们一同出海,将其射杀,便可以登上仙岛,求得仙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