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澍中
本书作者砺平是沁水籍“三平美女作家”之一,长期固守沁水本土,笔涉诗歌、散文等领域,有诗文集《哪种离别不忧伤》面世。另两位是葛水平和杨平。葛水平是名扬全国文坛的一级作家,现任长治市文联主持工作的副主席;杨平在杭州打拼,出版了《人文晋城》上下册,在晋城轰动一时。
我对家乡的作家多有偏爱,家乡的作家也对我分外信任,每一册书都希望我看看,有的还邀我写序。这不,时近年关,砺平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忘了归来》刚排出小样,就送我一册,我立即拜读,开头几句描述,一下子揪住了我的心——“(三扁)她爹齐德福辛勤耕耘了半辈子,她娘这块自留地上就是不生长半当中结棒子的玉米,齐刷刷一地头顶开花的红高粱。”
多么形象、生动、别致的比喻!把男孩喻为“半当中结棒子的玉米”、女孩喻为“开花的红高粱”,我还是第一次读到。由生动、有趣的语言引导,我兴致勃勃一路看下去,除夕午前就读完了。
绝非给女作家涂脂抹粉,我相信,当你阅读了这部书后,会有同样的感受。
正如作者在《后记》中表白的那样,这是一部成长小说”,借用一句时髦的话说,成长是“痛并快乐着”,生命在这种痛和快乐中渐显成熟。本书描摹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青年群体。这一代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走出校门,正逢改革开放的大潮汹涌澎湃之时,每个人都面临着文化的、经济的、人生的多重选择和激烈碰撞,选择必有艰难,碰撞必有火花。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一朵朵瞬间即逝的火花,定格成文,形成色彩斑斓的人生画卷。他们中间,有时代的弄潮儿,有被浪花吞没的冤魂,有曾激起几朵美丽的浪花后一纵而逝者,还有为了利益或爱情残酷自虐的各色人等。总之,青春燃烧,热血澎湃,每个人都不平淡,都活生生地展现在这个顽皮的社会上。
在阅读过程中,我突然感觉到,这部小说的艺术风格与肖红的传世之作《呼兰河传》有相似之处:都是以家乡和童年为生活的原型,都是写了一个群体,但没有主角、都有故事、没有主线;都淡化了小说的成分,有散文和抒情诗的韵味;都涉及到封建宗法观和世俗偏见对人性、爱情的催残,有的人物命运相同,如肖红笔下的“冯歪嘴子”和王大姐的爱情结局竟和砺平笔下的郭蓉爹和王桃子大致相同,等等。
茅盾先生评价《呼兰河传》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个评价用在《忘了归来》上,也有几多相似。当然,大名鼎鼎的肖红与刚出道的砺平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也许是女作家细腻、温柔、敏感、多情的共同特点延伸到了作品中,形成了相似的创作风格;也许是中国农村女人命运的普遍性,使两个不同时代的作家对人物的命运和结局有着大致相同的认识。
《忘了归来》讲述了1980年代一个山村一群孩子的成长经历,似乎以齐萧雨和赵震东为主角,他们到了哪里,故事便发展到哪里。情窦未开,两小无猜,却萌芽、发展为成人后“此爱绵绵无绝期”的坚贞爱情,赵震东和齐萧雨、三扁的感情纠葛,贯穿始终;逮柱和五豆子终成眷属,却异常青涩和痛苦;郭嫒和郭蓉姐妹俩殊途同归于“妓”,香消玉殒,悲惨得令人心碎。赵震东和战友们事业有成,是时代的骄子,爱情和家庭生活却苦不堪言……
就是这样,讲不出完整的故事,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却造成了风格和结构上的别致美。这种淡化故事、注重抒情的反传统小说结构模式,在肖红那个时代已经成形,更是80后作家追求、发扬的模式。
不急不躁,娓娓道来,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没有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没有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全是趣味横生的情节、细节及人物对话和歌谣,却有一股摄人心魂的力量,令人爱不释手,一气读完而后快。长篇小说必须“好看”,否则读不下去,然而“好看”未必是完整的故事、勾人的悬念、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结局。这就是《忘了归来》的叙事美和抒情美。
一部长篇小说,不怕有缺点,单怕无优点,我最为欣赏和推崇的是这部作品的语言美。当语言一跃而为“文学三要素”之首时,就是靠语言的生动、鲜活、原始和幽默,把读者带入你的故事中、你的人物中、你构建的艺术环境中,你就成功了。我异常惊讶,砺平怎就锻造出这么好的文学语言?莫非是她长期写诗歌和散文练就的功夫?无论是各个章节的标题,还是人物对话、写景状物,或者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可谓字字玑珠,鲜活得要跳出来,生动得你耳目一新,原始得淋漓酣畅,幽默得在心里暗自发笑。试举几例:
写一个青年寡妇的心理企盼,写了性,但不下流,很高雅——
在多少个孤灯难眠的夜晚,她就是忍不住要去想那个人,想他结实的身板,想他那一身好闻的汗味儿,这种相思夜夜折磨着她,使她欲罢不能。打那以后,她仿佛一个自怨自艾的幽魂,守在他每天出工经过的小河旁。洗衣服、唱小曲儿:
三月里来是清明/清明节里上新坟/人家坟里成双对/可怜奴家是一人。
歌声凄凄凉凉的,像一条无形的绳索,就拴住了他的心。单等着天儿黑了,东家睡了,月亮被摇晃的树枝割成无数个小碎片儿的时候。她的窗户根下就来了勾魂的人。勾魂的人轻轻叩击着窗棂,勾出许多无可名状的欲火和空虚。宛如两条经过长长的冬眠之后蜕去皮的蛇,他们整夜交缠成一团,低吟着、颠倒着;又像两只雪白的、羽翼丰满的大鸟,对啄着,嘶鸣着,随时预备冲向云端,又随时预备跌入万丈深渊……
写一个姑娘受刺激后的心理,比喻生动、形象、准确——
阿黄听了这一声,好比有人拿着把剪刀,咔嚓”一下把她的心生生地剜去了一块,留下一个血肉模糊的缺口,令她绞痛绞痛的难受。
又如——
就在这个时候,令齐萧雨和杨春秀终身难忘的一场意外发生了——齐萧雨和杨春秀眼睁睁的看着郭嫒滚下了车,刹那间两个人同时伸出手,在沙堆上留下了两条深深的抓痕,这一切来得没有半点征兆。郭嫒带着她做梦也想处理掉的孩子,被拖拉机的后轮从身体上碾了过去。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齐萧雨的眼睛总被血淋淋、湿漉漉的一团雾气裹着、裹着、裹了很久……
写一个充满新婚喜悦的女人,以植物比喻——
三扁在红缎子印花棉袄的映衬下,脸上的颜色显得格外鲜亮,好像苦撑了一冬的老树皮,在一个春风骤临的夜晚返了青。
写两口子做爱时的感受,有原始、野性的美——
三扁仰卧着,不停地扭动着肥大的屁股,极力在赵震东面前展示着那堆白花花的肉和她身上最隐秘的部位。赵震东的脸色越来越难看,眉头越皱越紧。说你哪像个女人,简直是一头发情的母驴。三扁说我就是母驴,来年给你生一头小驴驹。
我可不是驴!赵震东愤怒地朝她吼叫。三扁说,那你要是马,咱就造骡子,可比生个驴驹值钱多了!
下面这段话更精彩,无遮拦、原汁原味的农家口语——
这都是三狗子当年给逮柱出的馊主意,说五豆子她们家就缺一个长鸡巴的。让他有事没事的常去那里走动,抢着干点长鸡巴的人该干的活。可不知为啥,一在五豆子眼前晃悠,他的鸡巴就不听他指挥,眼看着直戳戳要顶破裤裆,他就赶紧把手伸进裤档里往下掖。掖着掖着,五豆子她娘看见了,拿个掏灰筢出来撵狗,说打死你个不主贵的畜生,叫你抓鸡摸蛋的满街跑!
除精彩的农民语言外,作者自编或引入了许多民间歌谣,使抒情效果更好,人物形象更丰满。这是一首思念亲人的小曲——
豆角开花呀弯回来/奴的哥哥呀返回来/今秋等你到棉花白/来春再望呀桃花开。
三扁的情敌齐萧雨死后,三扁的哭丧曲更加动人,她理解了萧雨,原谅了萧雨,更加思念萧雨,哭得惊天动地,日月无光,催人泪下——
土地老爷呀——一炷青香烧与你/借你一方好风水/风水宝地搭彩亭/叫声妹妹暂留身/水龙老爷呀——三张纸钱烧与你/四张纸钱买水回/要买就买大河水/大河水清妹洗身/阎君老爷呀——阴间十殿殿深深/我妹本是行善人/行善得善善有终/盼只盼你呀——明镜高台度仙灵。
像这样文化、精美、多情、比兴式的小曲比比皆是,宣泄了感情,渲染了气氛,增加了可读性和艺术性,满足了读者的审美需求。
从作者的创作简历来看,她是第一次操练长篇,出道不久,却出手不凡,令人羡慕。从人物的角度讲,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基本上立起来了,令人难忘。赵震东、齐萧雨、郭家姐妹等人活龙活现,听其声,知其人,尤其是三扁这个人,粗中有细,泼辣多情,敢爱敢恨,把追求幸福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手里,虽然有婚姻,无爱情,但她满足现状,是农村半文盲女人的典型代表。还有常四雷,笔墨不多,令人难忘,从他身上折射出人性、人情的美。
语言、结构、人物三大板块比较,我认为人物太多,顾此失彼,略欠丰满,尚有一些可商榷之处。
人物设置的随意性较大,源于人物的流动和衍生。齐萧雨在老家读书,写了一群家乡活泼可爱的小伙伴;齐萧雨随父母迁居大西北,又写了一批大西北粗鲁豪爽的小伙伴。每当写一批新人的时候,总是撇下旧人不提,造成人物“走马灯”一样繁多,难免出现人物断链现象,最后只有郭蓉代表大西北的小伙伴,在偶然和巧合中呼应了一下,而且死得不合情理,其余人物全都蒸发了。如果把艺术环境固定于一地,重彩浓墨写几个人物,形象更为鲜明和丰满,既然是“成长小说”,最好不使成长史中断。又如,由赵震东衍生出他的战友梁山和刘双才,由梁山衍生出杜鹃父女和腐败的县长、乡长、村长、矿长、所长等人;由刘双才衍生出纪家阿婆和哑女心心等。仅衍生出来、一闪而逝的人物大约有10多位。这是“自然主义”模式,也是小说之大忌。我认为,赵震东的战友们及其衍生出来的人物,大可不必登场,况且,由于作者不熟悉梁山和刘双才这样的人物,其形象在小说中只是个符号而已。
围绕人物成长编织的故事,要写自己熟悉的。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描写家乡和大西北的人物和环境比较成功到位,故事和情节合情合理。但写到赵震东的兵营生活和战斗故事,笔力不逮,语言贫乏,没有“兵味”。写到梁山破案和刘双才的创业,也是勉强为文,远没有写农村生活得心应手。
在这部作品中,家庭、婚姻和爱情,屡现“二律背反”,几乎每个小伙伴成人后,都是父母包办婚姻、子女成为父母的债务人,有家庭和婚姻,而没有爱情,导致女人红杏出墙,男人越界开发,就连齐萧雨、赵震东、梁山这样的正派人物,也逃避不了有情人难成眷属和偷情的命运。现实生活果真是这样吗?须知,这不是赵树理写《小二黑结婚》和《登记》的时代。顺便提及,齐萧雨为赵震东堵子弹而死,在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太多了,改变一种死法或不死,留有悬念和希望更合理和新颖。
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氛围,可以定位于浪漫的田园生活、人生的乐趣,成长的艰难和幸福,如果一定要写“责任感”的话,也可写建设家乡的艰辛和辉煌,展示新一代农民的形象。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也许能达到全书浑然一体,文气氤氲,一脉相承的效果。意外的是,插入了战场、反腐、工商业等行为,由“温情”变为“暴力”,文脉”改变了,前后艺术环境和艺术氛围失调,犹如轻盈悠扬的丝竹管弦中,突然响起铜琶铁板,格格不入,过于生硬。
拉拉杂杂写了这么多,是不是过于苛刻?还须作者和读者评判,如是“姑妄言之”,那就“不必听之”。还要和砺平说的只有四个字:继续操练!
己丑年正月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