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自古三晋多名将。虎将、猛将、骁将……层出不穷,卫青、霍光、霍去病、张辽、关羽、尉迟恭、薛仁贵、杨业、狄青……代代英雄有,辈辈勇将出。
《汉书·地理志》云:
太原、上党又多晋公族之孙,以诈力相倾,矜夸功名,报仇过直,嫁娶送死奢靡。汉兴,号为难治,常择严猛之将,或任杀伐为威。
……
定襄、云中、五原,本戎狄地,颇有赵、齐、卫、楚之徙,其民鄙朴,少礼文、好射猎。雁门亦同俗,于天文别属燕。
雁门地处边塞,居三关之首,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故这里多战事,繁征戍,尚武功。战国时出李牧抗匈奴,威震华夏;秦帝国派王子扶苏、大将蒙恬在这里筑长城,史迹今存;宋王朝猛将杨业,血战金沙滩,为赵氏江山铸就铁壁铜墙;明代大将军常玉春追元兵,血洗崞州,让现代人很难寻出明以前的文字记载……
崞县属雁门,从清灭亡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半世纪间,军阀混战,日寇侵入,战事频繁,烽火连天,时势造就英雄,战时培养将军。张培梅便是其中之一。
二
张培梅,字鹤峰,1885年出生于山西崞县(今原平市)中泥河村,1905年考入山西武备学堂陆军小学班。1907年经山西巡抚恩寿保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与蒋介石同窗,毕业后任山西新军86标排长,不久加入同盟会。
辛亥太原革命,张培梅参加起义,维持城内秩序,护拥阎锡山当了山西都督,1911年10月同张瑜取道代州,攻打雁门清军,进取大同,12月娘子关被清军攻破,阎锡山由太原北逃,张培梅带领民军在保德与阎相会,结盟黄河滩,后与阎锡山北上包头,进击内蒙清军。1917年3月,阎重回太原任山西都督府都督,委张为团长、旅长,后被袁世凯封为肃威将军。1917年,阎锡山委任张培梅为晋南镇守使,辖第二混成团。5月间,陕军郭坚进攻晋南,阎令负责堵截,并加委张为总指挥。
1924年9月,直奉军阀交战,阎锡山为阻挡直系吴佩孚援军北上,7月出兵石家庄,委任张培梅为山西左翼军总指挥,张以不听军令怒杀两团长,引起阎的不满。后驻石晋军撤回太原,张托词回家,在乡一直隐居。
1930年,阎锡山倒蒋失败,被迫下野,张培梅“头戴瓜壳帽,身穿小棉袄”,保驾阎锡山经大同逃往大连,因与赵戴文不合,随即返乡。
1937年,“七七事变”后,张培梅任第二战区执法总监,督战雁门、原平、忻口。太原失陷后,随阎撤退至晋西。1938年5月,日军进犯晋西,阎锡山令王靖国在隰县石口附近抵抗,王靖国在石口东作战不力,以致205旅旅长赵锡章及72师团长刘崇一阵亡。张培梅报请阎锡山令王靖国死守,王竟东退石楼。张以阎锡山的首席中将执法官之权,拟对王绳以军法,阎不答应。日军继续南犯。张培梅一怒之下,服毒自杀于隰县城南午城镇,终年54岁。
三
张培梅自称是“半个军人”。为何称“半个”呢?我们只知他在能事之年,半生忙于行伍,领兵挂帅,战斗在沙场;半生闲于家中,拾粪种园,隐居在乡间。他为什么会这样呢?在这个传统的人物身上,恐怕与其矛盾的心理、矛盾的人生是分不开的。然而从他那矛盾的一生中间,从他的所作所为,也能窥探出一些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门虽设而常关,云无心以出岫”,大概就是对他的最好写照吧。
他是一位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将领。他早年参加同盟会,积极投身辛亥起义,推翻清王朝,痛悔自己未听胞弟之言杀掉袁世凯,“运筹帷幄犹不及弟”。与阎锡山发生矛盾后,在家退隐十年。“七七事变”发生,53岁的他又主动请缨,烧掉家园,再上战场,表现他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是毫不含糊的;尤其在国家危亡之时,挺身而出,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他是一位刚正不阿、公正无私的执法者。在战场上,他始终以法治军,从不偏袒,不弄权谋,不徇私情,无论他是在辛亥起义后,太原城中维护街市秩序,还是“二次革命”时,怒杀龚、刘二团长;无论是在洪洞城头铡刀杀人,还是在日军进逼中,对违法者枭首于众,都体现了他对犯法者的严厉,尽管有时手段是残忍的。最后在抗日的战场,身为第二战区执法总监,因为杀不了两个撤退的军长,即以死来表示他对不能执法的抗争。
他是一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清贫官。作为阎锡山的左膀右臂,张培梅与张汉捷(字树帜)同拥阎锡山当都督,分任南北镇守使,性格和品质却迥然不同,张汉捷在晋北办煤矿,盖花园,娶小妾,敛资聚财,安插亲信,遭人非议。而张培梅却从不提携家属、亲近。1928年北伐成功,阎锡山以张威名素孚,屡促就绥远都统,张均婉辞谢绝。1924年驻军石家庄,得家书而不启封。1926年晋北之役,视察前线,两过家门而不入。抗战时,行前不见家人,行后不嘱家事,直至徇国前两个月也未见家人一面。
他还是一个不善掩饰、光明磊落、实事求是的老实人。一是一,二是二,这是他的办事作风和做人原则,所以他与很多人不合,在许多情况下显得孤独,比如修《崞县志》,依他的好友张汉捷的意思,在辛亥革命这件事上,在县志里可以添油加醋大书特书一番,但张培梅却说不可,在油灯下挥笔大批县志,与张汉捷“戏调”,讲明事情的真相,使县志因此而不能出版。
在与阎锡山的交往上,他们之间既是“主仆”关系,张培梅却又是一个“清醒者”。在许多问题上,他们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当他们的意见相同时,他以“忠臣”之态,全力支持,比如辛亥起义、一致抗日;中原大战下野后,保阎去大连;而对阎的一些不符合百姓利益的言行,他坚决反对,比如因怒杀违法的龚、刘二团长后,得罪阎而隐居不仕。阎锡山在全省开征房产税,张捎信力阻,表现了他不唯上、唯求“正”的精神。张培梅死后第二日,阎锡山曾写了一则祭文日记,文曰:
你很爱国,你很壮烈,你以晋民苦矣,国家危矣,不忍睹,不堪睹,君乃自了,遗其妻子,别其朋友,君乃自了矣!我则不作如是感。
……
继思君结矣,且有果结矣,遂转我念。君之清廉无积,我所素知。家庭生活我负其责,君可释念。
张培梅出身行伍,不仅胸怀韬略,且极富艺术天才,读《红楼梦》,通宵达旦,写字书法,自成一体。省城一书店得张书屏四幅,一时观者接踵,户限为穿。张书无苟笔,居恒每以挥毫自遣,曾谓做人书法,事同一理,必人品高上,书法乃能臻上乘也。人有求书者,必以品格询,以是人益珍视其墨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