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在任职期间,开创了总统到外国进行外交活动次数最多、行程最远的记录。
罗斯福和丘吉尔以及斯大林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有过多次会晤,这些对大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943年初,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北非的卡萨(sà)布兰卡举行了会谈,这一次,斯大林由于正在指挥国内的斯大林格勒(lè)战役,没有出席。卡萨布兰卡会议最大的成果是确立了一个原则,那就是***国家必须“无条件投降”。
对于罗斯福提出的这一原则,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
面对日渐明朗化的战争形势,打败***已经不成什么大的问题。在卡萨布兰卡会议期间,罗斯福和丘吉尔想要讨论的是如何处置战后的几个***国家。
这一天,罗斯福在儿子的陪伴下,和丘吉尔以及自己的顾问霍(huò)普斯金一起去吃午饭。他们几个谈笑风生。因为这是非正式的会谈,所以气氛(fēn)显得极为轻松和谐(xié)。
大家边吃边谈,忽然发现罗斯福一个人闭上眼睛,靠着椅背在沉思。大家见罗斯福在思考问题,所以就把声音降到了最低的程度,在下边用低低的声音交换着意见。这样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罗斯福在那里还是那种姿势那种表情,纹丝不动,显得非常静谧(mì),像在熟睡,进入了甜甜的梦乡。大家不约而同地望着他,好像发现了新大陆,原来雷厉风行的总统还有这样安详的时候。
这时候罗斯福突然说了一句:“对!就是无条件投降。”
大家被罗斯福的这一出人意料的声音给震住了,面面相觑,不知该说什么好。丘吉尔听了之后,沉思了片刻,然后拍了一下桌子,高声说道:“妙极了!”
罗斯福接着说:“当然,对于俄国人来说,他们也会同意这样干的。”大家各自念叨着“无条件投降”这一个短语,觉得它非常贴切,表达了大家的心愿,不禁鼓掌庆贺起来。这样,“无条件投降”就作为对***战败国的一个基本政策而确定下来。
罗斯福可以说是老谋深算,在他的积极倡(chànɡ)导下,美、英、中三国首先在开罗举行了三国会议。罗斯福的本意是要召开有斯大林参加的两国首脑会议,由于斯大林拒绝参加有中国人参加的国际会议,所以,罗斯福不得不把自己设想的会议分成两个阶段来举行:中国人参加,斯大林不参加的开罗会议;然后是斯大林参加,中国人不参加的德黑兰会议。
开罗会议举行前的一天夜里,儿子艾利奥特陪伴着父亲,在草坪上散步。他们边走边聊(liáo),谈得非常融洽。艾利奥特谈着谈着,觉得父亲有些沉闷,就轻声问是什么事困扰他了。
罗斯福深深出了一口气,感情有些低落,但还是那样斗志昂扬,说道:“美国将不得不出面领导,并运用我们的智慧来调解各种矛盾,帮助解决其他各国之间的必将产生的分歧(qí)……美国是能在世界局势中缔(dì)造(缔造:创立;建立(多指伟大的事业))。和平的惟一的大国,这将是巨大的职责,而完成这一职责的惟一办法就是面对面地与人进行会谈。”
艾利奥特在浓浓的夜色中望着父亲坚毅的面孔,为他的崇高的精神和不懈(xiè)的斗志所感动。夜色中,艾利奥特陪着父亲走了很远。
1943年11月召开的德黑兰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重要的一次会议。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首脑,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坐在了一张桌子前面共商大计,这本身就极有戏剧性。
罗斯福和斯大林的会面是有历史意义的,他们曾经是势不两立的对头,因为有了共同的敌人——***,他们才走到了一起。
二战期间的德黑兰是一个乱糟糟的城市,连治安问题都无法保证。斯大林为了罗斯福的安全,友好地建议罗斯福搬到苏联大使馆来住,并特意把自己的大房间腾出来让罗斯福居住,自己则睡小一点的房间。罗斯福当然愉快地接受了斯大林的邀请,由儿子陪伴,移居到苏联的大使馆。
第二天,当斯大林前来拜访时,罗斯福摆出一副亲切信任的姿态。当斯大林进入到罗斯福所居住的房间时,罗斯福迎上前去,紧紧握住斯大林的手说道:“见到你,我很高兴。我早就想同你见面了。”斯大林见罗斯福如此热情、友善,也就没有什么距离感了。罗斯福让身边的翻译都撤了下去,只留斯大林的翻译在场,进行了一场诚挚(zhì)友好的会谈。
后来,别人问及罗斯福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罗斯福说道:“这样做,是表示我的信任和毫不猜疑的姿态。”的确如此,罗斯福通过他的宽容大度,使得与斯大林的会晤(wù)极其成功。
1945年,罗斯福依旧是众望所归,顺利地赢得了大选的胜利,第四次担任了美国总统。
此刻,罗斯福的身体已没有以前那样硬朗了。他已经在白宫度过了十二个寒暑,这时他已经62岁,岁月的痕迹已经留在了他的脸上。他积劳成疾积劳成疾:因长期劳累而患病。,从镜中已可以看到眼眶下的黑圈。但是并没有任何人对他的身体产生过怀疑。因为,罗斯福一工作起来,简直像一头凶猛的狮子。
但罗斯福并没有放弃掉自己的职责。在举行完了就职典礼后,罗斯福就马不停蹄地准备着三国首脑会议。
“由于正准备发动一场巨大的西进攻势,斯大林拒绝离开苏联国境,但他并不反对三国首脑会议。最后,罗斯福、丘吉尔不得不勉强接受了斯大林提出的建议,把会议的地址选在了苏联境内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尽管雅尔塔会议讨论的问题很多,但最使罗斯福念念不忘的仍是战后的世界组织问题,他想建立一个能主持正义与公道的国际组织,并且他还给它想好了一个叫得响的名字——联合国。
罗斯福对联合国组织的基本设计提出了一个基本的原则——大国一致的原则,即否决权原则,只要有一个大国投了否决票就可以否决掉某一提议。这一点丘吉尔、斯大林都很顺利地接受了。
此时的罗斯福已经是疲惫不堪,他经过了长达几千公里的长途旅行,身体已经是半瘫痪(huàn)状态,他明显有些苍老了,但他的精神并没有苍老。
1945年3月30日,这一天是耶稣受难日,罗斯福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来到了佐治亚州温泉疗养基地。
此刻的罗斯福已经是筋疲力尽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面容非常憔悴,尽管他强打起精神,但还是有点力不从心。
实际上,罗斯福本人也意识到这将是他的不归之路。因为,他已经感觉到他的精力明显地不够用了。
4月9日,画家舒马脱娃来到温泉。第二天,舒马脱娃就开始为罗斯福画像,每天一个小时,预计在4月13日完成全部工作。罗斯福对画家的工作非常配合,有时他还要特地为正在兴头上的画家延长一段画像的时间。
画家面对垂垂老矣的罗斯福,不禁有些吃惊,她发现总统已经与前几年大不相同了,总统此时目光有些呆滞(呆滞(zhì):迟钝:不活动。),眼皮已经肿胀(zhànɡ),嘴唇发青。画家也有些为难,难道自己只能留给好朋友这样一幅肖像?
画家想了想,决定按照她第一次见到的罗斯福的印象来画。画家正画的时候,发现罗斯福的上半身好像已经支撑不住了。此刻的罗斯福连睁开眼睛的力气都没有了。三个小时之后,富兰克林·罗斯福因脑溢(yì)血溘(kè)然长逝。
第一夫人艾丽诺得知丈夫去世的消息时,正在外地主持一项社会慈善服务活动。在结束活动之后,她赶忙乘飞机在深夜赶到了温泉。
一代伟人,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就这样与他奋斗过、拼搏过的世界永远地告别了。遵照他的遗愿,他的墓地就选在他的故乡海德公园的故宅玫瑰园中,富兰克林·罗斯福就长眠在这个风景如画的小镇。
尽管胜利很快就要到来,但罗斯福这位20世纪伟大的政治家却没能看到这一天。他走了,没能看到反***战争的胜利。但他的英名永载(zǎi)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