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做人之前先学会做事;有人说做事之前先学会做人;有人说做事要高调,做人要低调;其实,做人做事,最重要的是做自己。
做人
1悟性读书,秉性做人
古人说:“读书养志,明德修身。”读书,有悟性才能通晓知识的真谛;会秉性做人,才能学会如何做人。
“悟性读书,秉性做人”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但是悟性是什么,秉性又是什么呢?
先来说悟性读书。悟性就是指一个人对学习或事物的理解领悟能力。如有许多人在一起看同一部电视剧,有的泪流满面,有的捧腹大笑,有的沉默不语……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不同?因为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分析、理解能力是不同的。有一句名言:“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个门道是什么?就是悟性。悟,是启蒙,是开发;性,指程度和角度。所以说一个人有悟性,就是说他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够发现有重大意义的问题,并且有分析和解决这种问题的能力。简单一点说,悟性就是你要把一件事情看明白。悟性读书,即不要读死书,死读书。
所谓“少年不读书,老来空白首。”世间万物,皆属身外,唯有书能够渗心入骨地擦拭你蒙尘的心灵,让你耳聪目明,心高志远。任何时刻拾起书本,打开扉页,都可以在夏日里读出雪意,于山间闻到泉鸣。
读书多的时期,则是生命充实丰盈的时期,是激情炽热,才思、理智最敏捷的时期。于是《三国志·魏书》中出现这么一句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反复阅读一本书,自然能逐渐了解它的涵义。然而只是一遍遍地读死书,却没有悟性的理解,只会变成书呆子,只知表面肤浅的文字表述,未必能掌握所学知识的内涵。有悟性的读书,可以与作者融洽地平等交流,在心灵的碰撞和摩擦中灵思如泉涌,思考得更透彻。如果我们不带思索地读百遍书,又怎会奇迹般地自见其意呢?这种低效率的苦差事不但浪费时间,而且致命地浇灭你对书本知识的热情和自信。我们读书却不理解,读出来的往往是自己加给作者的思想,活在自我世界的樊笼里,如井底之蛙,仍旧心胸狭隘,孤陋寡闻。
鲁迅先生曾说:“对《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文学上也有个相同的观点:一千个人看同一本书就有可能有一千个见解。
史载,草圣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悟其神,“由是笔迹大进”,将舞蹈的线条美及神惊目移的动势感,融贯于笔飞墨舞之中,成就了大气磅礴的狂草。文豪泰戈尔欣赏梅兰芳的京剧,凭直觉感受到那充满神韵的表演“正像那遥望如同一脉缥缈的云霞,被水雾笼罩的峰峦”。悟,不分古今中外;悟,就是沟通,是架起读者(观众)与作者的桥梁。
我们一生中可能要读很多的书,也许有的书会读许多遍,但恐怕真正被吸收的不多。盲目地追求读书的数量而忽视了觉悟,只能导致绝大部分知识像破砖烂瓦,杂乱无章地堆积在大脑某个易被遗忘的角落。悟性便如建筑师手中的设计图,能将这些零乱的材料有机地组合起来,构筑成知识的大厦,这样我们读书的目的会更明确、轻松。
我们读书是为了指导实践,读书的质量也取决于用心的程度。当你潜心攻读时,书中的奥妙玄机,那人生真谛,那为人做事的道理,自然就被你悟出而掌握,持之以恒,你就会由于量的累积而发生质的飞跃;你对事物的分析、理解、判断能力,自然也就与时俱进,与日俱增了。
读书力求三性:韧性、记性、悟性。有韧性没记性,读了白读。有记性没悟性,书是死书。悟性至关重要,一举满盘皆活。然而,单凭悟性,没记性就没库存,是皮包公司。没韧性就建不成大仓,是短途小贩。三性俱备,堪称知识富翁。
秉性做人,在词典中对秉性的解释是性情。我们常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其实应该是“江山易改,禀性难移。”“禀性”是指人的天性的意思,是与生俱来的,而江山也是自然界天然存在的。“秉性”多是应该理解成后天所秉承的性情,这种是易变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将秉性与本性混为一谈。本性,是生来就有的,而人的秉性是后天培养的。有人说:秉性是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的,本性是隐藏在人体内的原始性质。一个是行为上的表现,一个是思想上的表现。
在我们的生活或工作中,每一个人的脾气性格、修养学识、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都各不相同,这和人的秉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每个人的秉性不尽相同。由于不同的生长环境、不同的后天教化内容、不同的交往对象、不同的成长阶段、不同的结合体系等产生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行为方式、不同的行为结果、不同的经验教训等。如果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经常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接触相同的对象、施行相同的行为、产生相同或相近的结果,那么这个人就会形成一种思维习惯、行为习惯,进而成为其长久的思维和行动的固定方式,这就会形成一个人的秉性。所以秉性是在人的生存交往活动中后天形成的。
在《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中,“人之初、性本善”就是说的人的本能,“性相近、习相远”就是说的人的秉性,也叫性格、品德。
但是如果我们观察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包括自己的孩子、丈夫或妻子,虽然生活很多年,相互影响训导,但是似乎还是不能轻易改变他的本性。而秉性则可以或多或少影响或改变,但有些后天的行为终究难以更改。不要以为夫妻之间存在的不同习惯和秉性可以忽略不计。看似在秉性方面只有微小的差别,实则潜伏着令人意想不到的分歧,导致夫妻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争吵不断,甚至大动干戈。不能不说,人的秉性的好坏,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秉性是长期养成而难以改变的。因此,一味迁就自己,原谅自己。让别人来适应你,或因为无法适应你而离开。许多离婚的家庭和饱受生活琐事困扰的家庭,都与人的秉性直接相关。
因此,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忽略自己的秉性所导致的行为。和自己周边的亲人、同事、朋友以及恋人相处,不能总是以自己的秉性如此,不可改变为理由,让它变成你事后追悔莫及的借口。应该明白的是,每个人的秉性是可以改变的,不是不能改变的。不好的习惯、脾气以及行为举止,都是一个人的秉性的具体表现,是可以在反省中,加以克服,努力改正的。当然必须用心对待,细心检查,不要自我迁就和放纵自己、原谅自己,并在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后果后才感到遗憾与后悔。
这就是秉性做人。所谓的秉性做人不是让你随心所欲地做人,而是如何更好地做人。要在生活工作中,不断审视自己的习惯、脾气、行为举止,如果发现其中的某个秉性对你有百害而无一利,那么,你就应该及时改正。
2做人的三个度“高度、深度、宽度”
做人的高度由你的品格决定,做人的深度由你的思想和智慧决定,做人的宽度由你的心胸决定。
现在都提倡做人要有高度、深度、宽度、速度……这些都代表什么?它们又能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什么呢?
(1)做人的高度——品格的高度
一个事业攀上顶峰的人就有做人的高度吗?不是。在商场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就有做人的高度吗?也不是。他们虽然拥有别人艳羡的财富,但是社会看到的往往是他们光鲜的一面,这些事业有成者辉煌的背后,有许多掩藏着不为人知的辛酸。
有一位年轻女性,在商场中不断拼搏,资产几年间就超千万。在财富迅速膨胀的同时,她的个人意识也迅速膨胀起来,总是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听不进任何不同声音,以至同事与她疏远,未婚夫离她而去。后来,一场大病过后她才清醒过来。她说:“我现在才知道自己是谁,我现在才发现我并不会经营自己。我原来以为自己已经达到人生的一个高度,到现在才知道,其实我比我那些员工高明不了多少。”
一般说来,金榜题名、官运亨通、财富加身都是正当的社会追求,也是衡量人生高度的基本参照。当今许多人都以这种追求向社会展现着他们人生高度的辉煌。这是无可厚非的,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它甚至是我们这个社会充满活力的象征。职位能够换来权利,在职场生涯中能够达到人生的某个高度;金钱能带来财富,可以在享受中达到某个高度;荣誉能带来赞扬,可以在影响上达到某个高度,但是并不完全表示这个人在做人上也达到了相应的高度。这些高度都是暂时的,必须持之以恒地不断努力才可以保持,而它们与做人的高度还不是一回事。
案例精选
[描述]
一个人拥有权力、金钱、名誉,仅仅只能证明他在人生经历中有过某种辉煌而已,在做人上是否就能达到社会认可的一种高度,则是另一回事情。做人的高度要靠什么铺垫呢?靠品格,靠学识,靠理性,靠诚实,靠尊严,一句话,不是依托权力与金钱,而是依托社会评价体系中那些为大众所赞颂的情感、理念、行为和方式。
从前有个年轻英俊的国王,他既有权势,又很富有,但却为两个问题所困扰,他经常不断地问自己,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是什么时候?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是谁?
他对全世界的哲学家宣布,凡是能圆满地回答出这两个问题的人,将分享他的财富。哲学家们从世界各个角落赶来了,但他们的答案却没有一个能让国王满意。
这时有人告诉国王说,在很远的山里住着一位非常有智慧的老人,也许老人能帮他找到答案。国王到达那个智慧老人居住的山脚下时,装扮成了一个农民。
他来到智慧老人住的简陋的小屋前,发现老人盘腿坐在地上正在挖着什么。“听说你是个很有智慧的人,能回答所有问题,”国王说,“你能告诉我谁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何时是最重要的时刻吗?”
“帮我挖点土豆,”老人说,“把它们拿到河边洗干净。我烧些水,你可以和我一起喝一点汤。”
国王以为这是对他的考验,就照他说的做了。他和老人一起待了几天,希望他的问题能得到解答,但老人却没有回答。
最后,国王对自己和这个人一起浪费了好几天时间感到非常气愤。他拿出自己的国王玉玺,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宣布老人是个骗子。
老人说:“我们第一天相遇时,我就回答了你的问题,但你没明白我的答案。”
“你的意思是什么呢?”国王问。
“你来的时候我向你表示欢迎,让你住在我家里。”老人接着说,“要知道过去的已经过去,将来的还未来临——你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就是现在,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就是现在和你待在一起的人,因为正是他和你分享并体验着生活啊。”
[点评]
在这则故事中,老人做人的高度就比国王高。他明白人生的钻石就在身边。而国王一直在寻觅永恒不变的幸福,寻找功盖千秋的成功。而他却不知道,他要找的东西可能早已与他擦身而过了。
(2)做人的深度——思想智慧的深度
案例精选
[描述]
有思想才会有智慧,人生就像一道数学题,你知道相关知识,还要知道怎么解答这道题。这就是智慧。拥有思想智慧的人,才会有更加灿烂的未来。
有一家效益相当好的大公司,为扩大经营规模,决定高薪招聘营销主管。广告一打出来,报名者云集。
面对众多应聘者,招聘工作的负责人说:“相马不如赛马,为了能选拔出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出一道实践性的试题:就是想办法把木梳尽量多地卖给和尚。”
绝大多数应聘者感到困惑不解,甚至愤怒:出家人要木梳何用?这不明摆着拿人开涮吗?于是纷纷拂袖而去,最后只剩下三个应聘者:甲、乙和丙。
负责人交待道:“以10日为限,届时向我汇报销售成果。”
10天期限到了。
负责人问甲:“卖出多少把?”答曰:“1把。”问他“怎么卖的?”甲讲述了所经历的辛苦,他游说和尚应当买把梳子,不但没效果,还惨遭和尚的责骂,好在下山途中遇到一个小和尚一边晒太阳,一边使劲挠着头皮。甲灵机一动,递上木梳,小和尚用木梳刮头皮后满心欢喜,于是买下一把。
负责人问乙:“卖出多少把?”答曰:“10把。”问他“怎么卖的?”乙说他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于山高风大,进香者的头发都被吹乱了,他找到寺院的住持说:“蓬头垢面是对佛的不敬。应在每座庙的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理鬓发。”住持采纳了他的建议。那山有十座庙,于是买下了10把木梳。
负责人问丙:“你卖出多少把?”答曰:“1000把。”负责人惊问:“你是怎么卖的?”丙说他到一个颇具盛名、香火极旺的深山宝刹,朝圣者、施主络绎不绝。丙对住持说:“凡来进香参观者,多有一颗虔诚之心,宝刹应有所回赠,以做纪念,保佑其平安吉祥,鼓励其多做善事。我有一批木梳,您的书法超群,可刻上‘积善梳’三个字,便可做赠品。”住持大喜,立买下1000把木梳。得到“积善梳”的施主与香客也很是高兴,一传十、十传百,朝圣者更多,香火更旺。
[点评]
显然,丙比前两个推销员更有智慧和观察力,因此他思想的深度就要比前两个人深。
思想是人的灵魂,为什么有人能在行业里叱咤风云,为什么有人能在某个事项上独占鳌头,其根本的差别在于脑子。脑袋里除了智慧,更多是一个人集成,集成为一种思想、一种精神,没有内容的脑子只是草包,不够内容的脑子只是肉包,不会思考的脑子只是袋包,没有人不会思考的,没有人不能思考的,没有思想武装的脑子只是个控制机体的动物体,人的一生,什么得到了都会失去,唯独思想一旦留下了轨迹就永远不会失去,不会因为明天到来它就会走掉,人的一生,也是因为有了思想才会有所追求,才能有所表现,才能生得有意义。
做人的宽度——宽容心
古语道:“宰相肚里能撑船”,这是强调为人处事要大度,要善于宽待别人。
也许就在不久前,有人伤害了你的感情,而你很难将她忘记。你觉得自己不该受到这样的伤害,因此它深深地留在你的心中,在那里继续伤害你的心灵。
当我们仇恨别人时,实际上等于给了他们制胜的力量。那力量能够妨碍我们的睡眠、胃口、健康和幸福。而被仇恨的人一旦知道我们是多么的恨他,却丝毫不能伤害到他们,他们一定会高兴得跳起舞来,而我们的生活也因为恨变成了地狱。
没有人一生不会犯错误,有的人对别人的错误永远不能原谅,但是自己犯错却希望得到别人的原谅,这是多么不公平的事情。只有你对别人有宽容之心,别人对你才有宽容之心。
当我们受到不公平和很深的心灵伤害后,我们自然对伤害者产生深深的怨恨情绪。哲学家汉纳克·阿德里指出,堵住痛苦的回忆的激流的唯一办法就是宽恕。
案例精选
[描述]
她是一位医生,正逢花季年龄28岁,可是她的右脸边有一道伤疤,这使她至今没有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