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17世纪是荷兰的世纪,但实际上,从17世纪中期开始荷兰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这一过程持续了很长时间,到18世纪中叶,荷兰在激烈的竞争中退出了霸主地位。原因是多方面的,荷兰经济繁荣的基础是商业,尤其是船运业,也就是对外转口贸易。本身无资源的荷兰过多依赖于对外贸易,经济的基础相当脆弱。荷兰对外放贷的对象多是各国君主,在战乱年代贷款经常收不回来,这就深深影响了荷兰经济。同时,英国等外部竞争者的出现也使得荷兰曾经的竞争优势丧失,国势的衰落就不可避免了。
一、郁金香泡沫的影响
众所周知,郁金香是荷兰的国花。然而在历史上,荷兰国花竟给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了一场经济灾难。郁金香原产于小亚细亚。1593年传入荷兰。17世纪前半期,由于郁金香被引种到欧洲的时间很短,数量非常有限,因此价格极其昂贵。在崇尚浮华和奢侈的法国,很多达官显贵家里都摆有郁金香,作为观赏品和奢侈品向外人炫耀。1608年,就有法国人用价值3万法郎的珠宝去换取一只郁金香球茎。不过与荷兰比起来,这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
当郁金香开始在荷兰流传后,一些机敏的投机商就开始大量囤积郁金香球茎以待价格上涨。不久,在舆论的鼓吹之下,人们对郁金香表现出一种病态的倾慕与热忱,并开始竞相抢购郁金香球茎。1634年,炒买郁金香的热潮蔓延为荷兰的全民运动。当时1000美元一朵的郁金香花根,一个月不到就升值为2万美元了。
1636年,一株稀有品种的郁金香竟然达到了与一辆马车、几匹马等值的地步。面对如此暴利,所有的人都冲昏了头脑。他们变卖家产,只是为了购买一株郁金香。就在这一年,为了方便郁金香交易,人们干脆在阿姆斯特丹的证券交易所内开设了固定的交易市场。正如当时一名历史学家所描述的:“谁都相信,郁金香热将永远持续下去,世界各地的有钱人都会向荷兰发出订单,无论什么样的价格都会有人付账。在受到如此恩惠的荷兰,贫困将会一去不复返。无论是贵族、市民、农民,还是工匠、船夫、随从、伙计,无论哪个阶层,人们都将财产变换成现金,投资于这种花卉。”
1637年,郁金香的价格已经涨到了骇人听闻的水平。与上一年相比,涨幅高达5900%。1637年2月,一株名为“永远的奥古斯都”的郁金香售价高达6700荷兰盾,这笔钱足以买下阿姆斯特丹运河边的一幢豪宅,而当时荷兰人的平均年收入只有150荷兰盾。
正当人们沉浸在郁金香狂热中时,一场大崩溃已经近在眼前。由于卖方突然大量抛售,公众开始陷入恐慌,导致郁金香市场在1637年2月4日突然崩溃。一夜之间,郁金香球茎的价格一泻千里,虽然荷兰政府发出紧急声明,认为郁金香球茎价格无理由下跌,劝告市民停止抛售,并试图以合同价格的10%来了结所有的合同,但这些努力毫无用处。一个星期后,郁金香的价格已平均下跌了90%,那些普通的品种甚至不如一颗洋葱的售价。1637年4月,荷兰政府决定终止所有合同,禁止投机式的郁金香交易,从而彻底击破了这次历史上空前的经济泡沫。但糟糕的是,郁金香事件不仅沉重打击了举世闻名的阿姆斯特丹交易所,更使荷兰经济陷入一片混乱。这个曾经繁荣一时的经济强国开始走向衰落,而“郁金香现象”则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一个著名的名词37。
二、竞争优势的丢失
荷兰经济繁荣的基础是商业,尤其是船运业,也就是对外转口贸易。本身无资源的荷兰过多的依赖于对外贸易,说明了其经济基础相当的脆弱。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荷兰的竞争优势就会消弱,从而导致国势的式微。
1.优势不在
荷兰缺乏发展工业所需的资源以及广袤的国土和众多的人口,虽然它成为世界霸主,但发展后劲是不如英法的。它过于依赖外贸的脆弱的经济基础也十分容易受到打击。当18世纪时,西欧各国逐渐从内部混乱中抽出身来,他们采取高关税和对本国企业进行高额补贴的办法与已占据垄断地位的荷兰展开竞争。荷兰的优势被迅速削弱了。根据通过波罗的海门户松德海峡的纪录,荷兰早期最有利可图的生意是通过此将货物运往欧洲各地,1497年,通过的荷兰船只是567艘,1597年是3908艘,1697年超过了4000艘。从此以后就开始下降,1781年就只有11艘了,以后虽有好转,但也不到先前数目的一半,这反映了商业全线的衰退。与南美洲的贸易也于1713年被英国垄断。曾经非常赚钱的渔业,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衰退。在1736年有219艘渔船,10年后就只剩下144艘了,以后再也没有恢复过。东印度公司的高股息政策也坚持不下去了,1780年以后,它实际上已经破产了。
2.英国竞争
荷兰在一个世纪的辉煌中积累了大量的财富,马克思曾引用居希利的话说,荷兰“几乎独占了东印度的贸易及欧洲西南部和东北部之间的商业往来。它的渔业、海运业和工场手工业都胜过任何国家。这个共和国也许比欧洲所有其它国家的资本总和还要多”。这就引起了欧洲其它列强的嫉妒,他们都虎视眈眈的等待着机会的到来38。
18世纪欧洲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英国国内恢复和平,开始了持续两个世纪的商业振兴和殖民扩张。法国从重商主义财政大臣科尔伯执政开始,制造业取得巨大进步,殖民扩张日俱规模。西班牙实行内政改革以恢复元气,瑞典也调整了外交政策,从战争中拔出脚来参与经济竞争。可以说,荷兰面临的外部环境在18世纪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荷兰开始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这其中竞争最激烈的就是英国。
17世纪以来,英国想尽一切办法摆脱荷兰在其国内外贸易中的中间人角色。为了能够打击荷兰,英国针对荷兰贸易的各个方面都采取了有针对性地措施,最终完成了颠覆荷兰霸权的目的。
首先以打击荷兰的航运业为突破口,来削弱它的转运贸易优势(因为造船业和航运业是荷兰强盛的基础)。1651年英国政府颁布了《航海条例》,此条例首要目的就是让英国人掌管自己的贸易,把荷兰商人商船排挤出英国经济活动圈。英国通过贸易禁令来减少对荷兰工业,特别是造船业以及相关贸易活动的依赖。该条例还对英国殖民地臣民的经济行为作出规定,他们应直接与母国进行贸易,航运只能使用英国或其殖民地的船只,也就是说,雇请荷兰商人商船是非法的。然而中间商角色正是荷兰繁荣的心脏与灵魂之所在。因此,该条例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荷兰商人商船,压缩了荷兰与英国及其殖民地之间的贸易活动空间。
英国除了排挤荷兰中间商,还直接打击转运贸易重要支柱--荷兰船只。17世纪下半期三次英荷战争(1652~1654,1665~1667,1674~1676)虽没能摧毁荷兰的商业霸主地位,但使荷兰商船损失惨重。在第一次英荷战争期间,英国捕获荷兰船只1000艘,1654年4月荷兰不得不与英国签订威斯敏斯特条约,承认英国的《航海条例》。第二次英荷战争中,英国捕获荷兰船只500艘。同一时期,因为英国控制着英吉利海峡,荷兰商船被迫绕道苏格兰海岸航行,这样不仅增加了路线而且还增加危险。再加之北非海盗地明目张胆地攻击,间接地使得荷兰商船损失很大。所以在英国直接或间接地打击下,荷兰商船频频出事,这就使得西欧其他国家商人逐渐对荷兰商船信任度减少,更愿意租用英国商船。英国对荷兰航运业频繁地打击,开始动摇荷兰转运贸易的基础。
此外,阿姆斯特丹多边支付体系的中心地位在18世纪受到了伦敦的挑战。在贸易日益扩张的坚实基础上,英国的票据交换业务也获得了发展。英格兰银行逐渐取代阿姆斯特丹汇兑银行在国际结算中的地位。在整个18世纪,英格兰银行一直为国内外客户贴现支票,其贴现率为5%或6%,而在阿姆斯特丹只有价值在600弗罗林以上的票据才能到阿姆斯特丹汇兑银行兑现。贴现票据使票据可以完全转让,英格兰银行成了新的国际金融中心。
在激烈的竞争下,荷兰首先在海上运输业中失利,无论在波罗的海还是在大西洋都是如此,英国、法国、瑞典等都成为荷兰的竞争对手;在进出口贸易中,荷兰也逐渐处于不利地位,各国竞相降低关税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这就使得荷兰的贸易商地位不再稳固,经过一个世纪的辉煌后,荷兰也逐渐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三、金融资本的后患
荷兰庞大的金融资本为荷兰人带来了巨额的投资收益,但是,对外投资这把“双刃剑”也逐渐的显露出其弊端,成为影响国力发展的负面因素,导致了荷兰国力的衰退。
首先,在国外大量的投资,对国内的产业而言就意味着直接的损失。自荷兰成为金融大国后,共和国变成了大债主,全民都成为食利阶层。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成为国际股票交易中心。荷兰发行的欧洲、东印度公司和美洲公债总计3.4亿盾。英国国债的大部分掌握在荷兰人手里,英国每年向荷兰支付2500万盾的贷款利息;法国向共和国借贷2500万盾;西班牙、俄国、瑞典和一些德意志小诸侯国的借款总共为3000万盾;东印度公司和南美殖民地共融资1.4亿盾。巨额的资金投入国外借贷,影响了国内的工业投资。
其次,海外投资的收益提高了荷兰国内的生产成本。由于荷兰的经济繁荣导致了生活费用的提高,当时在繁荣的尼德兰雇用工人的成本要大大高于周边国家。当各产业被迫与海运商船竞争时,产业主必须付更高的工资才能得到人手。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增加生产成本,也就意味着投入的资本只具有较低的利润率。但是出于投资者的本能,当在国外十拿九稳可以得到6%或7%利润的时候,便不会以4.5%或5%的预期利润在国内投资。这表明在整整一个世纪中,当来自国外的竞争开始严重影响荷兰的市场时,荷兰的制造商无力扩大生产以迎接这个新的竞争的挑战。
再次,大量贷款成为坏账。由于经济的极度繁荣,18世纪的荷兰成了全世界的大借贷国。有个形象的比喻说,荷兰就是一个由舰队守卫的账房。但问题在于,荷兰向每个国家贷款时,还意味着它必须和每个国家保持友好的关系。若与英国或法国开战,则意味着这些国家将立即停止支付大部分的利息,因而对总体的繁荣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更糟糕的是,不管荷兰卷入与谁的战争,将都意味着它在与自己的资本作战。出于这个原因,与任何一个国家的战争都必须不借一切代价加以避免。但现实是,荷兰不断地卷入战争中,不仅支出大量军费,也损失大笔的利息。荷兰损失最大的借款是在18世纪末,由于和法国的敌对状况,荷兰人很晚才向法国人贷款,但这对于许多荷兰公司来说是一个灾难,法国大革命以后的1788年8月26日,法国停止偿还债款,让荷兰的债权人目瞪口呆。
在上述多重因素的打击下,荷兰终于走向了衰退,而英国则趁机兴起,成为另一个世界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