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尝慨汉寿亭侯生而忠贞,没为明神,庙貌遍宇内,血食绵千古,而其祖若考名氏独阙轶。侯在天之灵必有衋(音隙)然隐痛者。余每遇河东博闻之士,周咨之而不可得。由冯景这段话可以看出,在清代康熙以前,关羽的祖考名讳是阙轶的,谁也不知道个究竟。冯景从“河东博闻之士”中百般探询,也没有能够得到什么可靠的回答。但是,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却意外地发现了有关资料。冯景在他这篇文章中对这一发现有详细记载,并提出了关羽祖父、父亲名讳。而他的这些材料来源是王朱旦的《汉前将军壮缪侯关圣帝君祖墓碑记》。王朱旦在康熙十七年时任解州州守。这篇碑记是他于当年写的。他首先记叙了关羽祖考的情况。
帝祖石磐公,讳审,字问之。以汉和帝永元二年庚寅(90年)生,居解梁常平村宝池里五甲。公冲穆好道,研究《易传》《春秋》。见汉政蛊,戚畹(按:外戚)长秋(按:宦官),互窃枋柄(按:即权柄)。聩戎索(按:指法政),火德灰寒,外枯中竭,绝意进取。去所居之五里而许,得芬场一片,净土诛茅,弦诵,以《春秋》《易》训子数十年,绝尘市轨迹。至桓帝永寿三年丁酉(157年)终正寝,寿六十八。子讳毅,字道远,笃孝有至性。仍先志,具窀穸于所着读书处……道远公庐墓号踊,终丧归村居,已为桓帝延熹二年(159年)。明年庚子(160年)六月二十四日生圣帝……稍长,娶胡氏。于灵帝光和元年戊午(178年)五月十三日生子平……
王朱旦在这里将关羽的祖考、关羽生辰年月及其妻、子的情况都述说得非常清楚。但是,这一手材料他是怎样掌握的呢?他继续写道:
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年),常平士于昌肄业塔庙,即道远公之旧居也。昌醇笃。昼梦帝呼授“易碑”二大字,督视殿西物,急白郡。寤而就焉。有浚井者,得巨砖,字颇断裂。昌急合读,即帝考奉祀厥考之主。中纪生死甲子,并两世字讳大略。因循山求墓道。合券奔告郡守。郡守王朱旦惄(音匿·忧思)然曰:旦于丁酉(顺治十四年,1657年)旅宿涿,梦帝迎畀巨觥曰:“烦椽笔叙生平。”又顾周将军仓曰:“已极醉,须疾扶勿致伤。”次日遇客邀饮,醉,堕马触巨石无恙。因为《关帝论》一篇。今忽守此,合诸于所陈,则关帝前谕,殆欲表其先茔欤……谨蒐轶迹,书勒丰碑。瑏瑢原来,王朱旦的材料来源于常平书生于昌的一个梦。于昌梦见关羽授给他“易碑”两个大字,并告诉他将浚井中得到的巨砖赶快报告给解州郡守。因此,当时担任州守的王朱旦便得以看到这个残砖。而且,王朱旦又说:他在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旅居河北涿地时,曾梦见关羽给他酒喝,并劳烦他为自己叙述生平。他因此写过一篇《关帝论》。王朱旦将前后两个梦合起来一思忖,便写了这篇洋洋大观的文字,刻石立碑。于是,王朱旦便回答了冯景长期咨询而没有结果的疑问,补上关羽家世中的一大遗漏。
于昌的梦是荒诞不经的,王朱旦的梦也是滑稽可笑的。关羽这段家世阙轶达1500年之久,关羽如果真是在天有灵,而且,他的威灵异常,为什么不早早地托人叙述,而要等到这个时候,通过一个书生、一个州官来实现?实在不可理解。
无疑的是,王朱旦杜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至于他出于什么动机,那就很难说了。对他所写的那些很离奇的东西,尽管刻于碑石,流传于世,人们还是不大相信。在清代就有人提出过怀疑。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四川遂宁进士张鹏翮出任何河东盐运使,距王朱旦马那篇《汉前将军壮缪侯关圣帝君祖墓碑记》仅7年时间,应该说是可以了解王朱旦所写的一切的。他在《关帝祖茔辨》中就提出了疑问,他说:
有石盘沟,山势围绕掩映,因名黑峪怀。耆老传有关圣祖茔。芟辟荆榛,创置祀田,每清明日,遣教官致祭。臆敬侯而及其祖,可谓礼。以义起者矣。然其题神道曰关帝祖,而不着其讳,以无可考也。无可考而阙之,礼也。……康熙戊午解守王朱旦因于昌梦获瓦篆,遂为侯祖考,传名讳,纪生卒,用以续志。呜呼,无所考证而曲为之说……《史记》称尚帝之父曰太公,则失其名也。母曰刘媪,则失其姓也。司马迁修昭代之史,尚不知名氏,今去季汉千五百余年,无文献足徵而为侯祖考,臆加名讳,不亦诬乎!或曰:彼盖徵之梦也。予曰:梦,幻境耳。彼如曰神有所托,梦中亦止云:视殿西物耳,未尝曰:吾祖考主也。瓦篆云:石磐隐士,讳审,字问之。男毅供,未尝书姓也;何以知其为关氏主?未尝书关帝名也,何以知为关帝祖考?……此碣不书其先世讳字,而冠侯之爵于上,则此碣亦非古也,乌足据哉!张鹏翮提出的这些质疑,并认为王朱旦所叙述的事实是无根据的论辩是有道理的。紧随着张鹏翮提出质疑的还有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出任解州知州的贵阳人江闿。他亲自找到当时尚在世的发现巨砖的书生于昌当面询问,并查询了其他有关情况,随后写了一篇《汉寿亭侯父祖考》。他在这篇文章中写道:
予于康熙壬申(1692年)冬来守是邦。越二年,甲戌(1694年)八月,公事稍闲,作崇宁宫碑及常平寝殿记。因考公之先世。先是康熙戊午(1678年)州守王朱旦以于昌一梦一砖,遂执残砖所见字,指为公之父祖讳。甲子(1684年)、乙丑(1685年)间,张运使鹏翮诣庙辨之详矣。予乃传至于昌,问其故。昌曰:戊午夏,昌昼梦关某手书“大易”二字,且云:汝视殿西为何物?既觉,殿西适浚井,得碎砖。砖有字画。軿辏(拼凑之意)验之,左偏字五曰:生于永元二;右偏字三曰:永寿三;中十七字曰:先考石磐易麟隐士关公讳审字问之灵位;旁有字三曰:男毅供;砖背字二曰:道远。昌因州吏目致之王州守。守指屈年号,谓即关祖若父。云其砖楷书,守挟之去。今盐池巡检(按:河东盐池清代有三个巡检司。盐池巡检司为其中之一。其驻地在常平村近处。)王闰久官兹土,并传至,备询之。闰曰:王州守在官,闰犹未至。闰至自庚申(1680年)。比奉张参议大本修石磐沟墓,掘地得旧碑于墓所。碑亦楷书,刊“汉寿亭侯关公祖考石磐公之墓”,但无建碑岁月,建碑人姓氏。潘州守天植故书“关圣帝君祖墓”,参议公闻而非之,寻复如旧。……石磐字砖与碑合,是关氏实有其人。即疑道远为毅之字似矣。独残砖上初无关某祖、关某父之说,及碑出,亦未备载某代某年几世孙立石,安知同姓中别无其人?安知所遗楷书无岁月一碑,不由于后世之穿凿附会者造作哉?辄臆断为某之父若祖,其谬实甚!……盖自汉迄今若而年,前贤概未之及;一旦行无稽之名讳而实之,考古者,固如是乎?君子曰:阙文可也,存疑可也,可杜撰乎?应该说,江闿的考辩文章比张鹏翮的文章更为有理有据。因为他当面询问了残砖发现者于昌,掌握了残砖上所写的总计30个字的情况,还了解到在石磐沟发现墓碑的情况。所以,他便认为王朱旦以残砖上含义不明的字论定为关羽父祖名讳是“臆断”、“杜撰”,所以,是很荒谬的。
张鹏翮和江闿的文章,实际推翻了王朱旦托名关羽“烦椽笔叙生平”的伪作。王朱旦将这一重大发现仅写进《汉前将军壮缪侯关圣帝君祖墓碑记》,而不上报朝廷,说明对此他是心虚的。
到雍正年间,礼部还讨论过此事。
至冯氏(按:即冯景)所记祖、父名字,本之知州王朱旦墓碑。而墓碑已为张文端公鹏翮所疑。雍正中,礼部议亦以图志名字不可信,照文庙匹配孟子父称先贤孟孙氏例,止书爵号,不着名字。所以,在《山西通志》关羽世系中,其曾祖、祖、父仅书写了后世的封爵号:光昭王某、裕昌王某、成忠王某,而没有书写他们的名字。但是,尽管如此,王朱旦关于关羽祖父、父亲的名讳的书写,还是被后人大量引用、传播。《关圣帝君圣迹图志》、《关帝志》的作者,《关侯祖考记》的作者冯景等等,都是以王朱旦的文字为根据的,而且是肯定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于昌发现残砖是否属实?根据王朱旦和江闿记叙的情况分析,残砖是可能有的,残砖上也确有一些残缺不全的字。因为,如果没有发现残砖,作为一个普通读书人,于昌没有胆量去惊动、欺骗州官,而且,州官也不会相信他。只是于昌在向州官王朱旦报告残砖时,他顺便编造了关羽托梦的故事,把这件事神秘化了。使一个来历不明,不知是谁家物,须进一步考究的东西,被王朱旦武断论定是关羽家的,并且,他也杜撰了一个关羽托梦的神话。于昌和王朱旦共同在一块出土残砖上做文章,编造了一个离奇的故事。这就是残砖面世后逻辑发展的轨迹。
笔者在这里不厌其烦地引证前人的文字,目的在于让读者了解关羽父祖名讳问世的前前后后,去作出自己的辨识。因为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之前,在关羽父祖名讳问题上,本是风平浪静的,世人并没有多少论说。待王朱旦一篇《汉前将军壮缪侯关圣帝君祖墓碑记》问世之后,世间却众说纷纭了。时至今日,还有人信以为真,据以传播。让这种不足信的谬误当作事实流传下去,实在是有乖历史真实的。
四 关羽的子孙
关羽的子孙,后裔情况如何呢?
据史载:关羽生有二子,长子关平,也是一员骁将,成年之后,跟随关羽征战沙场,于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与关羽同时遇害。有一种传说:关平是关羽收养的义子。这种说法不可信。陈寿在《三国志》里提到关平是关羽之长子。次子关兴,字安国,随刘备在蜀,很受诸葛亮的器重,任侍中中监军。关兴有子名关统,官至虎贲中郎将,又有庶子关彝。
另外,传说关羽还有一个儿子名关索。他在正史里没有提及,仅见于《三国演义》,诸葛亮发兵征伐蛮王孟获时。
忽有关公第三子关索,入军来见孔明曰:“自荆州失陷,逃难在鲍家庄养病。每要赴川见先帝报仇,疮伤未合,不能起行。近已安痊,打探得东吴仇人已皆诛戮,径来西川见帝,恰在途中遇见征南之兵,特来投见。”孔明闻之,嗟讶不已;一面遣人申报朝廷,就令关索为前部先锋,一同征南。不仅《三国演义》说关索是关羽幼子,曾随诸葛亮南征孟获,而且,在贵州、云南等地还流传有关索故事和遗址。
霸陵桥即关索桥。水从西北万山来,亦合盘江而趋粤西以入海。关索岭为黔山峻险第一,路如之字,盘折而上。山半有关壮缪祠,即龙泉寺。中有马跑泉,甘碧可饮。相传壮缪少子索用枪刺者。寺内大竹千竿,青葱可爱,寺外道旁有哑泉,今已闭。碣曰:亘古哑泉。西巅即顺忠王索祠。铁枪一株,重百余斤,以镇山门。按陈寿《三国志》,壮缪长子平,从死临沮之难。次子兴,为侍中,数年殁,未闻有名索者。意者建兴初丞相亮南征,从者其索乎?有功于黔,士人祀之。黔人呼父为索,尊之至以父呼之耶!相传索从亮南征,为先锋,开山通道,忠勇有父风。今水旱灾疬,祷之辄应,故血食千古。一路至滇,为关索岭者三,而滇中也有数处。似为壮缪子不谬也。或谓关锁岭之讹……诚为千载疑案。这段文字,是香港陈铁儿先生引自《黔游记》。《黔游记》的作者是清代的陈鼎。在他之前,明代的着名旅游家徐霞客对此也有文字记叙:
……望之而下,一下三里,从桥西渡,是为关岭桥。越桥,即西向拾级上,其上甚峻。二里,有观音阁当道左;阁下石池一方,泉自西透穴而出,平流池中,溢而东下,是为马跑泉,乃关索公遗迹也。阁南道右,亦有泉出穴中,是为哑泉,人不得而尝焉。余勺马跑,甘洌次于惠,高山得此,故自奇也;但与哑泉相去不数步,何良枯之异如此!由阁南越一亭,又西上者二里,遂陟岭脊,是为关索岭。索为关公子,随蜀丞相诸葛南征,开辟蛮道至此;有庙,肇自国初,而大于王靖远,至今祀典不废。越岭西下一里,有大堡在平屋中,曰关岭铺。乃关岭守御所所在地。明、清两代文人都在贵州省境内游历了关索岭、关索桥以及与关索相关的马跑泉等遗迹。可见,关索在贵州是颇有影响的。
在《三国演义》里突然冒出一个关索,而且,在贵州、云南等地方又有许多处以关索命名的遗迹。关索是否有其人?有其人,是否就是关羽幼子?陈鼎称之为“千载疑案”。笔者认为:关索见于《三国演义》,系小说作家罗贯中的虚构,并非实有关索其人。而云南、贵州等地方以关索为名的古迹,亦极可能是讹传。因为:一、如果关索确有其人,而且是关羽之幼子,并且为诸葛亮南征孟获时的先锋;陈寿在作《三国志》时,尽管他对蜀汉存有偏见,但是,关羽其他二子都附记了数笔,为什么独独不记关索?如果说这也是由于陈寿的偏见所致,有点儿说不通。二、按说,关索既为诸葛亮南征时的先锋,又在那里留有许多的他命名的古迹,可见,他在南征中是功绩显赫的,因此,理应得到蜀汉皇帝刘禅的赏封,但是,蜀汉史对此没有任何记载,既不记他的战功,也不记对他有什么赏封。三、后世官方所作的关羽三代谱系,如《山西通志》的《关帝世谱》,也仅仅有关平、关兴而不提关索。只有关氏后裔所修纂的《关氏家谱》中序列了关索。这种序列,笔者认为极可能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
据说,在关羽水淹七军时被关羽杀死的魏将庞德的儿子庞会,后来随邓艾、钟会进军灭蜀以后,为报父仇,将关氏在蜀家族杀尽灭绝。所以,后人说从关羽开始,关氏仅三代。但是,北魏关朗,唐代关播都称是关羽之后裔。这两个人都被一些关氏后裔修撰的《关氏家谱》录入,甚至有人如《关帝志》编撰都说关朗是关彝之子。运城市西古村的《关氏家谱》亦列关朗是关彝之子,为40代。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关彝在蜀汉末亡时是在公元263年前后,而关朗是北魏孝文帝(471-499年)时人,两人相距200余年,怎么可能是父子关系?
关氏家族没有绝灭,这应是事实。因为即使庞会将在蜀的关氏族人杀绝,在关羽原籍还会有关氏存在。山西省运城市西古村关氏后裔繁衍至今,就足以证明。
对于关氏后裔撰修的《关氏家谱》中关羽的父祖名讳、子孙如关索者,清以前官修的志书都持谨慎态度,没有正式引用。但是,对关氏较远的后人却又逐渐承认,并授予世职。清雍正四年(1726年)授予解州关羽后裔52代孙关居斌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雍正六年(1729年)53代孙关世(一为运)隆袭。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54代孙关金钟袭。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55代孙关国选袭。嘉庆十六年(1811年)56代孙关兆庆袭。道光二十年(1840年)57代孙关恩绍袭。同治十二年(1873年)58代孙关绳武袭。此外,在洛阳和荆州也授予关羽后人翰林院五经博士世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