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子:皇帝所指定的继承人,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但常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清代自雍正以后不立皇太子。一般称预定继承君位的长子为“太子”。
贵嫔:妃嫔的称号。汉元帝时始置,原为妃嫔中之第一级。自魏晋至明均设置,但地位已经下降。
昭仪:妃嫔的称号。三国魏文帝时始置,仅次于皇后,晋及南北朝多沿置。
才人:妃嫔的称号。始设于晋武帝,自南北朝至明多曾沿置。唐制,才人初为宫中之正五品,后计正四品。
贵妃:妃嫔的称号。南朝宋武帝时始置,位次于皇后,自隋至清多沿置。
七子:女官名,位在美人、良人下,在长使少使上。
良人:西汉妃嫔的称号。
美人:妃嫔的称号。
贵人:妃嫔的称号。东汉位次于皇后,清代贵人已降在妃嫔之下。
世子:帝王或诸侯的正妻所生的长子,也称太子,清代则封亲王的嫡长子为世子。
孺子:太子妃嫔名,太子有妃、良娣、孺子,共三等,又古代贵族的妾也称孺子。
太孙:皇帝的长孙称太孙。历代王朝往往于太子殁后册立太孙为预定之皇位继承人。
公主:帝王之女的称号。始于战国,汉制规定,皇帝之女称公主,帝之妹称长公主,帝姑称大长公主,后历代大致沿用。
翁主:汉代制度,诸王之女称翁主,即后世的郡主。
驸马:皇帝的女婿称驸马,非实官。清代称“额驸”。
帝姬:古代对皇帝女公主、姊妹、姑母等的称呼。
数字“九”与皇家的关系
过去,北京的许多皇家建筑都和“九”这个数有关,如北京内城最早是九个城门(西直门、阜成门、宣武门、正阳门、崇文门、朝阳门、东直门、安定门、德胜门);天安门的城楼是九楹重楼;故宫四个角的结构是九梁十八柱;皇家建筑物大门上门钉数是纵九横九。
这些建筑物和“九”有关是因为,按过去阴阳的说法,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阳数中最大者,称为“极阳数”。古代常用“九象征天”,《易经》上也说“九”数含有吉祥之意,为此,古代的皇家建筑多用“九”或九的倍数来建造,以此象征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天子”。
王室喜用的颜色
【皇帝喜用“紫”字的由来】
北京故宫称“紫禁城”;帝都的道路称“紫陌”;皇帝的诏书称“紫诰”……皇家何以喜用“紫”字?溯其源,“紫”原指是天上星宿,天上恒星中有三恒:紫微恒、太微恒、天市恒,紫微恒位居中央,太微恒和天市恒陪设两旁。古时,人们认为天皇是住在天宫里的,天宫当然在中央,故紫微恒以它居于中央的位置,成了古人心目的天宫应在的场所,因此,天宫又叫紫微宫。人间的皇帝,自称“天子”,故人们以紫微恒代称皇帝,使皇帝与“紫”结下了不解之缘。
【“红墙黄瓦”的由来】
参观过故宫、颐和园、北海吗?你注意过这些皇家建筑多用什么颜色吗?皇家建筑通常是黄色的琉璃瓦,红色的砖墙。为什么喜欢用黄色和红色呢?这与我们中国人对颜色的看法有关。
黄色在我国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尊贵的颜色。这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黄河为黄色之河;传说中国最早的部落联盟长称黄帝,中国人自称是黄帝的子孙;中国古代就有“五行”学说,即金、木、水、火、土,而土为黄色,居于宇宙的中央,因此黄色成了中央正色,为帝王专用色。
唐代,黄色被规定为代表皇室的色彩,共他人不能采用。到了宋代,封建帝王开始采用黄色琉璃瓦,以后便按此规定沿袭下来。
其实皇帝很多东西都是黄色的,龙袍、圣旨,就连室内的许多装饰也是黄色的。如果民间随便穿黄色的衣服,便有谋反篡位的嫌疑了。
红色在我国被视为一种美满喜庆的色彩,意味着庄严、富贵。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周代,宫殿建筑就普遍采用红色,并流传后代。因为封建帝王的宫殿是最高统治者的活动场所,必须处处显示“至高无上”、“尊贵富有”,因此,绝大多数古代宫殿都是红墙黄瓦。
华表是做什么的
北京天安门前后两面各有一对用汉白玉雕琢的华表,华表顶端有一叫犼的食肉兽。前面华表上的犼面向南,意为“望君归”,即叫皇帝不要长期在外游逛,忘了国事;后面华表上的犼面朝北,意为“望君出”,即提醒皇帝不要沉缅于宫廷生活,应经常出去体察民情。
华表的起源说法不同:(1)源于皇帝征求意见的立木。尧舜时代,帝王就习惯用各交通要道、十字路口设置一些立木,《淮南子》载:这种立木乃“舜之诽谤之木”“书其善恶于华表木也”。意为百姓对帝王的批评建议可写在华表上。秦代,废除了华表。汉代又恢复,称“桓表”,由于帝王不准百姓提意见,故华表逐渐成为街心路口的路标,后又变成建筑物的装饰品。(2)源于古代的“测绘仪器”。春秋时我国就有“表”和“圭”。表,是在地上直立的一根竿子,长度为8尺,以竿子的日影长度,可测定冬至和夏至;用“表”来测恒星,可观测恒星年的周期。圭,是用陶土或玉石做的板尺,长1.5尺。古时用表和圭,可求得许多天文数据。《周礼·考工记》载,匠人在建筑之前,要立表(即立竿子)确定方向,早晨日在东,影在西;傍晚日在西,影在东,观测到早晚影子长度相等的两个端点,再把两个端点连接成一条线,这条线就是正东正西方向。夜间以竿子对准北极星,三点连线,可校正南北方向,匠人依照表所指的方向开沟奠基。有的建筑营造工期长,表的留存期也要长,为了坚固,便改为立石柱为表,往往再加以装饰,使其既实用又美观,与主体建筑协调一致,后随着建筑科学的发展,表变成了建筑物装饰品。
“尚方宝剑”赋予的权力
所谓“尚方”是官署名,专掌管供应制造皇帝所用的器物。尚方剑本名斩马剑,很锋利,可以断马。汉代的尚方是少府属官,由于斩马剑藏在尚方,所以俗名“尚方宝剑”。《汉书·董贤传》里有:“武库禁兵,尚方珍宝”的话,可见,尚方宝剑在汉代已经有了。《前汉书·朱云传》载,朱云上书皇帝说:“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张禹之头,以厉其余。”明代刘伯温的《赠周宗道六十四韵》诗中也有:“先封尚剑,按法诛奸赃。”可见持尚方宝剑的人,是皇帝是信赖的,他有先斩后奏的特权,但仍须“按法”去办案,“先斩”犯人“后奏”皇帝,不得胡来。
“垂帘听政”何时始
封建时代在特殊情况下,太后或皇后临朝听政,殿上用帘子遮隔,叫“垂帘”。
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由妇女执掌大权从2000年前汉高祖刘邦的吕皇后就开始了,不过那时还没有“垂帘听政”这个名称。大历史学家司马迁从实际出发,就像给皇帝写“本纪”一样,也为这位吕后写了“吕后本纪”。可“垂帘”这个名称是从唐朝武则天开始的,《旧唐书·主宗纪下》记载:“时帝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于天后(武则天)……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与闻之。”武则天每当唐高宗上朝视事,她就在前面挂个稀稀的竹帘,坐在皇帝宝座的后面,朝政事无巨细,皆由她裁决,皇帝只是充个样子。从此,“垂帘”两字,便成为皇后执政的专用词了。
太监小史
太监出现在中国,可以上溯到奴隶社会的西周。
最初的太监,大多数是受过宫刑的男性罪人,充当深宫内院的杂役苦差。后来由于宫廷里妃嫔、宫女陆续增多,使用男仆诸多不便,太监数量也随之膨胀,一些人便自愿伤残肢体(阉割),进入宫廷以图富贵,如春秋时齐桓公的竖刁,秦始皇时的赵高。
据《后汉书·宦官传论》说:“中兴之初,悉用阉人,不复杂调他士。”可见到东汉光武时,才全部变成“清一色”的,其地位也逐步升级了。
历史上,宦官敢于名正言顺地参与政权活动,是从汉武帝的游乐而起的。《后汉书·宦官传论》说:“武帝数宴后廷,或潜游离馆,故奏请机事,多以宦人主之。”《后汉书、宦官传论》又说“中书谒者令”,由宦官主持,实际上等于皇帝机要秘书和内收发,负责草拟圣旨、诏书,传达皇令,批答奏章等。
太监到了唐中宗时,已“增至三千人”,在广州称帝的南汉小朝廷,也拥有太监七千多人(据《南汉书》,如按《南海志》,则谓“宦官近三万人”呢!)。据宣统回忆:他初进宫时有太监一千多人,最高峰时达三千多人,民国初年仍有一千多人。这些人的来源是哪里呢?据知,北京邻近的昌平县,在清代就是传统的太监产地。
慈禧太后为何又叫“老佛爷”
有些历史小说将慈禧太后也称作“太后老佛爷”。实际上,“老佛爷”的称号不是慈禧专用的,清代历届皇帝的特称都叫“老佛爷”。
历史上的帝王除了有“庙号”、“谥号”、“尊称”以外,有些帝王还有“特称”。如宋代皇帝的“特称”叫“官家”,明代皇帝的“特称”叫“老爷”。
至于清代帝王“特称”为什么叫“老佛爷”?这是因为女真族首领最早特称为“满柱”。“满柱”是佛号“曼珠”的转音,是“佛爷”、“吉祥”之意。因此,女真首领历代相传,特称谓“满柱”。后来,有的显赫家族,世居高位的首领,起名就叫“满柱”。所以清代建国以后,将满语“满柱”汉译为“佛爷”,成为清朝历代皇帝的“特称”。慈禧让别人也称她为“老佛爷”,目的就是企图把自己比作和皇帝一样。
满族大臣向皇帝不称臣,称奴才
有的戏剧中出现了满族大臣与康熙皇帝对话场面,大臣自称为臣,这是错误的,他们应该自称为奴才而不称臣。中国古代大臣对于皇帝,没有自称奴才的,只有清朝例外。清代自开国以后,就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法:满族大臣,包括王公贵族等,对皇帝自称奴才而不称臣;汉大臣则不论官秩怎样高,对皇帝只称臣而不许自称奴才。这虽然没有写入《大清律》,事实上是与《大清律》的条文具有相同约束力的。自清代开国直至灭亡,是任何满、汉大臣不许违犯的。
“儿皇帝”·“太上皇”
【儿皇帝】
五代契丹风俗,称新君为“儿皇帝”。属国君主自称“儿皇帝”,始于同时的后晋高祖石敬瑭。石敬瑭原为后唐河东节度使,后依附契丹君耶律德光,与德光“约为父子”,即借契丹势力做了皇帝,便向契丹自称“儿皇帝”。中原封建政权重君臣之礼,满足于属国称臣;北方氏族政权重父子之礼,则满足于属国称儿。令属国称儿是少数民族政权初建时期的习俗。
金灭北宋,在山东建立的齐政权,令刘豫为帝,“世修子礼”。刘豫成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儿皇帝。因为儿皇帝丧失一切主权,最为对方瞧不起,所以儿皇帝后来就成为了傀儡的代称。
【太上皇】
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登上宝座后,万事如意,却有一事使他犯愁,即如何对待自己的父亲刘太公。有一天,他又去参拜太公,谁知刚到门前,就见太公着旧袄执竹帚,毕恭毕敬地迎接他。他大吃一惊,问因何事至此。太公说:“您贵为天子,谁敢不敬?我虽是您父,也不过是个百姓。百姓不敬皇帝可要杀头呵!”刘邦好说歹说太公还是不听。事后有人讲到秦始皇曾尊死父为太上皇,建议封太公为“太上皇”。刘邦听了求之不得,即举行大典,将太公扶上太上皇位。
武则天不是中国惟一的女皇帝
很多人认为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其实这个断语是错误的。在比武则天早了150年的北魏时,中国就出现过一个女皇帝,就是北魏孝明帝的女儿元姑娘。元姑娘的登基完全是她的祖母——北魏宣武帝之妃、孝明帝之母胡太后一手策划的。
胡氏生了个儿子,取名元翊(yi)。宣武帝死后,仅4岁的元翊当了皇帝,即孝明帝。胡氏则母以子贵被尊为太后,并因孝明帝年幼而得以临朝听政。胡太后在政治上恣意专权,搞的民不聊生,生活上则十分淫乱,引起朝臣不满。侍中元叉、中侍刘腾等曾将胡氏幽禁于北宫。后来,胡氏重新临朝听政,更加肆无忌惮而“为四方所秽”,当然也引起孝明帝的不满。于是母子之间嫌隙屡起,展开了一场争夺权力的斗争。元翊密令秀容川豪酋尔朱荣率兵来洛阳胁迫胡太后。胡太后知道后,密商对策,适逢元翊之妃潘滨生了个女孩,胡太后假称潘滨所生是个男孩,大赦天下,改年号“孝昌”为“武泰”,接着暗下鸠毒,将孝明帝毒死。孝明帝死后,胡太后便奉元翊的女儿——元姑娘当皇帝,说是太子即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就这样登基了。这一年是公元528年。但元姑娘在位时间极短,历史上连她的名字也未留下。我们只能说,女皇帝也不是唯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