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15400000019

第19章 每天读点处世哲学(3)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处世还是低调一点好,切莫处处争强好胜,免得招来无妄之灾。历史上这样的故事太多了,很多非常有才能的人尽管一时声名显赫,但由于做人不谦虚,处世不低调,最后还是没有得到善终。

据说北魏有一位重臣叫崔浩,因立下赫赫战功,累积功勋,官至司徒。但他在立下赫赫战功以后,言谈举止也开始无所顾忌。他自己笃信道教,就讽喻太武帝灭佛。拓跋焘言听计从,寻个机会在全国大杀和尚,毁灭佛寺,成为灭佛帝王“三武一宗”中很有名的一位。而当时北魏上至太子、公卿,下至庶民百姓,信佛的人不计其数,崔浩此举得罪了一大批鲜卑贵族。

崔浩主修国史时,又直抒其原,不避忌讳,内容涉及北魏先辈许多同族杀戮、荒暴淫乱的史实。文人喜功,崔浩又把国史铭刻于石碑上,费银三百万,方一百三十步,想使内容万代流传。

鲜卑贵族、诸王以及嫉恨崔浩的群臣纷纷上言,惹得太武帝拓跋焘怒不可遏,这位还未彻底开化的胡人武夫,毕竟不是英武神明的苻坚大帝,他不仅尽诛崔浩全族,还族诛了与崔浩有姻亲关系的范阳卢氏、河东柳氏以及太原郭氏。

据《明史》记载,在元末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起义军四处揭竿而起。许多人打了几场胜仗就忙着称孤道寡,迫不及待地选妃建都,大封亲族。而朱元璋,则接受谋士的建议,暂缓称王。因为他深知,尽管自己有了一定的实力,但称王只会引来别人的嫉妒不满,容易受周围的起义军及元军进攻。而称王,看似风光,其实没有多大用处。称王有许多条件自己都未具备,而这些条件又是必须的。不称王,缓称王,还可避免其他势力的注意,使其他势力关注于争夺未知的虚名而互相消耗实力,自己则可以避之。待将来条件基本成熟后,称王则是理所应当的。朱元璋正是放弃了看似“有”实则“无”的虚名,转而经营实实在在的其他人看不到的“有”,最终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因为低调,朱元璋谋得了天下。还有一个人物,因为低调,在明争暗斗的官场上保全了性命。这个人就是唐朝大将郭子仪。郭子仪是唐朝大将、宰相。初为太守、节度使。平定“安史之乱”,功绩卓著,声名远扬,被赐“尚父”,加晋太尉、中书令,可以说位极人臣,但他的一生却处处示弱,做人低调,最后终其天年,寿终正寝。关于郭子仪,有这样一个故事:郭子仪的王府自落成后,每天都是府门大开,任凭人们进出,郭子仪不准府中人干涉。有一天,郭子仪帐下的一名将官要调到外地任职,特来王府辞行,他知道郭子仪府中百无禁忌,就一直走进了内宅。恰巧他看见郭子仪的夫人和他的爱女俩人正在梳洗打扮,而王爷郭子仪正在侍奉她们。她们一会儿要王爷递手巾,一会儿要他去端水,使唤王爷就像使唤奴仆一样。这位将官当时不敢讥笑,回去后,将官便把这情景讲给他的家人听。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没几天,整个京城的人们都把这件事当做笑话谈论。

郭子仪听了倒没有什么,他的几个儿子听了都觉得大丢王爷的面子。他们相约,一起来找父亲,要他下命令,像别的王府一样,关起大门,不让闲杂人员出入。郭子仪听了,立即制止。他说:“我敞开府门,任人进出,不是为了追求浮名虚誉,而是为了自保,为了保全我们自家的性命。”

儿子们个个十分惊讶,忙问这其中的道理。郭子仪叹了口气,说:“我现在官做大了,皇上本来就不信任我。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紧闭大门,不与外界往来,只要有一个人与我郭家结下仇怨,诬陷我们对朝廷怀有二心,就必然会有专门落井下石、妒害贤能的小人从中加油添醋,制造冤案,那时,我们郭家的九族老少都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这是明白祸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消除的道理。郭子仪具有很敏锐的政治眼光,他善于忍受灾祸,更善于谨慎接受幸运和荣宠,深谙中正平和、不变不惊的明哲保身的道理,所以才能四朝为臣而不倒。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说,水是最接近道的事物。为什么呢?水具有种种美德,它滋润万物而有利于他们生成,而又不和万物相争保持平静,处在人人都厌恶的低下的地方。善人居处如水一样顺乎自然,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如水一样静默深远,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如水一样润泽万物,善于效法上天,说话如水一样堵止开流,善于遵守信用;从政如水一样净化污秽,善于理政治国;处事如水一样随物成形,善于发挥才能;行动如水一样涸溢时,善于顺天时。古人所说的“明镜止水”,大抵就是这个境界。只有如水一样的心境,才能平静完整地反映外界的一切,为正确处理事物走出关键性的一步。

美在适度——过度和不及都不是美德

在《尼克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描绘道:“最好的生活是适度的生活。”就是说,根据中庸之道生活。中庸的生活需要运用理性来驾驭人的欲望。亚里士多德考察各种德行,认为德行都是处于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道,而极端皆为谬误或罪恶。他说:“过度与不及是可恶的特征,适度是德性的特征。”比如,谈到感情,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动机下,在适当的方式下所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情感,这种情感即是美德。”还有,勇敢是怯懦与鲁莽之间的中道,磊落是放浪与猥琐之间的中道,不亢不卑是虚荣与卑贱之间的中道,机智是滑稽与粗鄙之间的中道,谦逊是羞涩与无耻之间的中道……

其实,早在亚里士多德之前,中国的孔子就已经把中庸之道当做处世的根本法则和方法了。孔子说,“中庸之道,其至矣乎。”意思是说,中庸之道,把一切都说完了。大到宇宙演化,小到人伦处世,最精妙的境界就是中庸。如果深刻地领会了其中的精髓,就能做到左右逢源,无往而不利。

“中”在这释义为正,本意“当为矢着正也”,就是箭射中靶的,达到正确的结果。庸者用也,常也。中庸之道者,用中为常道,以走极端为非也。所以也有人称之为“中正之道”。

中庸之道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优化决策之道,广泛适用于日常生活、经济活动、工程设计,以及治国安邦的人生悠悠万事。英译中庸之道为“黄金中道”(GoldenMean),可谓实至名归。

《论语·先进》中记载着孔子和子贡的谈话。子贡问老师,子张和子夏谁好一些?孔子说,子张显得过头,子夏有些不够。子贡就说是不是子张强一些,孔子的答复是“过犹不及”。

孔子的回答正应了古罗马哲学家贺拉斯的那句名言:“美在适度。”为人处世也是如此,如果能够把握适度的原则,那么就会达到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如果过了“度”,就会执迷不悟,最终的结果不堪设想。

人最致命的是沉迷和沉醉。有多少人是因为沉迷名利,而走火入魔,结果身败名裂;又有多少人是因为沉湎酒色,而得意忘形,给自己的人生画上句号;有多少人因为沉醉于头顶的光环而迷失自我;有多少人是因为迷惑而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横冲乱撞;有多少人是因为沉迷于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出卖灵魂,最终害人也害了自己。

曾国藩曾位高权重,趋炎附势的人很多,曾国藩对此总是淡然处之,既不因被人拍马屁而喜,也不因拍马过火而恼。但是,曾国藩的一个手下对那些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人非常反感,总想找机会教训他们一下,于是就在一次批阅文件时,将其中一位拍马屁的官员狠狠讽刺了一番。曾国藩看过该批文后对手下说,那些人本来就是靠这些来生存的,你这种做法无疑是夺了他们的生存之道,那么他们必然也将想尽办法置你于死地。

曾国藩的一番话让手下恍然大悟,进而冷汗淋漓!事物的作用力都是相互的,你若给予对方的作用力大,对方反馈给你的反作用力也会同样大。这个道理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也适用。不去惹事,是非就会少了很多。如果经常处在主动去指责人的状态,那么你一定备受关注,并因此而成为众人指责与鞭挞的焦点。

但人在社会中,哪能不沾点是非呢?何况也确实有很多可耻的作为应该被鄙视。这就需要我们用适可而止的方式来处理问题了。面对是非,维持了自己的基本立场就可,无须强求对方完全臣服在自己的立场下。因为人的视角与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形成,而一旦成型又很难改变,因此,想要征服对方等于是要彻底动摇人的信念根基。但是,你却没有必要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人本来就是这个多元社会中的一员。

中庸的处世方式最好的诠释便是“知性好相处”。对周围的人有个大概的印象与了解,及时调整自己与对方的人际关系,把握好自己对他们赞美与批评的心态,这才是我们应该修炼的情商。曾国藩是深谙人情之道的高手,倘若拒绝被人拍马,则必是孤家寡人无人可用;倘若沉醉在拍马中,则会让那些颇有见地的人才流失。因此曾国藩采用了淡然的处理方式,一边听着满耳朵的谄媚之辞,一边心怀城府头脑清醒地利用各种人才为自己效命,最终成为一代名将!

唐朝时候,郭子仪的儿媳与儿子在闺房吵架。郭的儿媳是当朝公主,平时骄横跋扈,郭的儿子一怒之下冲老婆说:“你有什么了不起,是我爹爹不愿意做皇帝,你才成为今天的公主的!”公主一听,立即把这作为一条天大的欺君罪状告诉了皇帝。但皇帝只是微然一笑,说:“确实如此。没有郭子仪,我今天做不了皇帝。”

皇帝的话真是举重若轻!我为君、你为臣,我在主动地位,执掌着天下苍生的性命,你处于被动地位,臣服于我,任你私下说什么闺房气话,也不可能动摇我的君主地位。因此,皇帝一面承认郭子仪的功劳,一面强调了自己的君王地位,皇帝的话让郭子仪诚惶诚恐,连声谢罪。作为一个君王,没有众人的辅助不可能坐稳帝王的位置,但是,如果因为一点细小的风吹草动就以为臣子欺君,那帝王的位置恐怕更加不牢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强势人群的中庸之道关键在于充足的自信!你有足够的自信维护自己的强势状态,那么那些无伤大雅的窃窃私语便大可一笑置之。在不违反根本原则的情况下,给处在弱势状态的人一点发泄的空间,不仅不会动摇自己的强势地位,反而会因为以德服众而让人加倍服从。换个角度来说,如果因为一点瑕疵而采用强制手段压制弱势,被逼到山穷水尽的人可能会为了生存而最后一搏,从而会产生更大的冲突。

倘若身在强势,但却时刻担心失去强势的状态,那么可以肯定地说,此时的强势只是表象,在心理上该强势已经转变成了弱势。倘若以为身在强势而又一味专横,那么该强势也会因为弱势反抗数量的不断增加而发生质的逆转,最终成为弱势!而中庸之道则讲究退可守、进可攻,但却引而不发静观其变,进而适时地因势利导,如此作为才能真正保持强势状态不被轻易动摇!

中庸的处世方式,最终的目的在于缓和矛盾。在不违反各人根本原则的前提下,它像一道润滑剂,把人与人之间因棱角的摩擦而可能产生的矛盾及时化解,它能摒弃太过极端的做法和偏激的思想,从而让我们少生许多不必要的烦恼,而且在可能的冲突中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及时保护好自己。正是这种宽广的胸襟和“大智若愚”的智慧,让我们在莫测的世事沧桑面前处变不惊,左右逢源。这便是中庸之妙!

摆正心态——换个角度看世界,跳出世界看自己

《传习录》中曾经记载了王阳明这样一个故事:“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和朋友们去南镇游玩,一个朋友指着山中一颗开满花的树问阳明先生:“你经常说‘心外无物’,你看这颗树上的花,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们的心又有什么关系呢?”先生说:“你没有看这些花的时候,这些花和你的心同归于虚寂,而当你看此花的时候,那么这个花的颜色同你的心一起敞亮起来。如此一来,花还是不在你的心之外。”

这就是王阳明关于“心外无物”的著名论证。无独有偶,外在的世界尽管杂乱纷呈,但只有我用心去接纳它,去欣赏它,它才对我有意义。欣赏的角度不一样,心态不同,得出的意义也就不同。

人生也是如此,关键在于心态。一样的人生,异样的心态,看待事情的角度截然不同。要能跳出来看自己,以乐观、豁达、体谅的心态来关照自己,认识自己。不苛求自己,更重要的是超越自己,突破自己,因为好好生活才有希望。

你没有看到吗?令你生气的人已经走得很远了,你还在为他生气,何必呢?康德曾经说过:“生气,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你不妨换个角度审视自己,你就会认识到生活很苦,很累,但也有乐趣和激动,它所呈现给我们的面目,取决于我们的心境,牵涉到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对事物的感受。生活也许就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他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跳出来看自己,你就会从容坦然地面对生活,再也不会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了。当痛苦向你袭来的时候,你就会勇敢地面对这多舛的人生,在忧伤的瘠土上寻找痛苦的成因、教训及战胜痛苦的方法,让灵魂在布满荆棘的心灵上作出勇敢的抉择,去寻找人生的成熟。

同类推荐
  • 浙中王学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浙中王学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本书的宗旨,是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浙江学术思想的形成土壤、发展源流以及浙中王门学派形成、演变过程的考察,诠释其话语结构和致思趣向,并按照思想史演进的内在逻辑,展现明代心学丰富多彩的思想资源与形成机制,如三教合流、讲会运动、平民教育、宗法社会等。进而通过比较浙中王门各家之异同,揭示诸学者互为对象、互动共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取长补短、标新立异的思想特征,以多层次、多视角地展开对浙中王学重要传人的梳理与考量。
  • 道德经批判

    道德经批判

    本书以一个全新的角度,通过对道学经典《道德经》的批判,告诉人们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对于传统文化所应采取的态度:既不能全盘否定更不能全盘肯定,尤其不能借之来厚古薄今和以古非今;在肯定古人智慧的同时,更要看到作为现代人的我们自己的伟大,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在今天的基础上更好地去创造明天。
  • 南怀瑾的济世佛道

    南怀瑾的济世佛道

    在当今社会中,还有这样一位传奇之士,他博学多才,诲人不倦,传承着释迦牟尼的伟大教化,不辞辛苦,身体力行,以利益天下众生。
  • 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

    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

    《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分为三篇:第一篇,艺术与审美经验;第二篇,美、美学与哲学问题;第三篇,哲学作为生活方式等。在该著作中,作者将视角从现象学、存在论拓展到生成论,对艺术、美学与哲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交叉式的研究,并力图展开它们之间的互文性的对话。该著作还涉及艺术、时尚与文学,以及中西思想的语境等诸多方面。
  • 美学漫话(大家文论经典)

    美学漫话(大家文论经典)

    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我们都是从目观耳听的世界里寻得她的踪迹。某尼悟道诗大有禅意,好像是说“道不远人”,不应该“道在迩而求诸远”。好像是说:“如臬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然而梅花仍是一个外界事物呀,大自然的一部分呀!你的心不是“在”自己的心的过程里,在感情、情绪、思维里找到美;而只是“通过”感觉、情绪、思维找到美,发现梅花里的美。美对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你如果要进一步认识她,你可以分析她的结构、形象、组成的各部分,得出“谐和”的规律、“节奏”的规律、表现的内容、丰富的启示,而不必顾到你自己的心的活动。
热门推荐
  • 红

    这是一部以1934年红军长征前后为时代背景,以赣南苏区各个层面发生的故事为题材的记录那难忘的红色岁月的长篇小说。它真实展现并讴歌了我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不畏艰难困苦,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
  • 妖王的追妻攻略

    妖王的追妻攻略

    “公子,借窗一用,可否?”初次相见,她被追的走投无路,只得向他借路!她,六王府小郡主,天之骄女,嗜好美男成性。数年前,无意惹了某妖孽后,逃之夭夭,怎知那人不仅是长的妖孽,本就是妖孽,妖界之王,魅惑众生!从此两人从此两人牵扯丝丝缕缕。他为她成为第一富商,她浑然不知,恣意快活!数年后,一两银子的交易,更让他咬牙切齿的算计,誓要纳其为后!
  • 贪玩三萌宝:杀手王妃妖孽爹

    贪玩三萌宝:杀手王妃妖孽爹

    她是二十一世界的一流杀手为了救自己唯一的妹妹,她误闯入了另一个时空-忘川大陆这个大陆和人类的世界不同在这里,柳寒月展开了一段自己不一样的人生。
  • 魂穿北越:残妃要休夫

    魂穿北越:残妃要休夫

    〖此文非女强文,不喜慎入〗手术室里的一场意外让她成了替死鬼,去了鬼府,一不小心还得罪了鬼君,被鬼君在背后放冷箭,成了名副其实的残废!女子报仇,十年不晚,这个仇她记下了!殊不知,在她进入那个残废身体的第二天,鬼君就被天君罚到人间做一世凡人……认了个神医谪仙当师傅,没想到这个美男谪仙师傅来头还不小,居然是妖界妖皇!嫁了个有权没钱的太子爷,两人互阴,互斗……最后,她一直想要的休书,居然成了他要挟她的把柄!月圆之夜,滴血为誓……那个被传得神乎其乎的铁骑令,居然是三百年前仙妖魔大战时,魔皇给自己留下的一线生机!月圆之夜,滴血为誓,魔皇现世—
  • 兵猴传奇

    兵猴传奇

    沈石溪总能设计出出人意料的情节,所有的故事情节都极具传奇色彩。类似的情节设计是非常体现作者功力的,只有不一般的设计才会吸引读者,而沈石溪擅长此道。他总能设计出“陡峭”的情节,这是他动物小说的一大特点。沈石溪动物小说的第二大特点是情绪饱满、爱憎分明。动物小说本身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生命意识,即通过动物的故事,体现生命价值、意义和追求。
  • 恶毒女配身后的极品男人

    恶毒女配身后的极品男人

    每一个恶毒女配身后一定都有一个极品男人,他纵容你为恶,和你一起折腾男主女主,他并不是真的脑残,他只是太爱你,他叫秦挚。楼尧尧跟人抢了一辈子男人,结果最后才发现抢到的是一个人渣中的人渣,为了这个渣男,她误杀了情敌,还把自家恶毒男配葬送了。重生回到二十岁,一切还来得及……
  • 正妻

    正妻

    爹爹说:“女儿啊,嫁吧。只要你嫁给了他,你们俩个儿生出来的娃儿们一定是绝顶的俊美,天下间再也找不出第二个来。你想想,那会是什么情形?天下间独一无二,美的冒泡儿的外孙,呵呵——”是啊,做女子的,左右不过得嫁人,嫁一个长相英俊的总比那面丑的强。再说,他欠了她的情,日后总不会待她太差。如今,她已所求不多,安安稳稳的嫁了人,再生个爹口中美的冒泡的外孙,相夫教子,平平淡淡的过日子,这一生也就不再奢求什么了。只是,这小小的要求,却也不得她愿。她和爹都想错了,一个皮相好的男子,除了可以生出美的冒泡的孩子之外,还可以娶个十房二十房的小妾来风流快活。用他的话说,这样才不辱没了他那副天上少有,地上全无的俊美长相。爹啊,女儿不想要这正妻之名了,可不可以丢给别人啊?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励志生存(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

    励志生存(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

    心态决定一切!智慧创造一切!这是一个人人追求成功的时代,心智的力量具有创造成功态势的无穷魔力!即具有成功暗示的随着灵感牵引的成功力。
  • 盛宠:第一嫡女

    盛宠:第一嫡女

    一场伏杀,她穿越而来,庵中隐居三年,成长为长生门门主,却偏偏有些不长眼的,敢太岁头上动土。太子退婚?谢谢啊!相府千金使绊子?姐心情好,小惩大戒。什么,看上姐的男人?找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