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15400000015

第15章 每天读点幸福哲学(4)

渔夫有渔夫的幸福标准,富翁有富翁的幸福判断。渔夫难当,富翁不美,没有渔夫的超脱,没有富翁的机遇,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折中的途径,这也许是多数凡人必走的路吧。

为了快乐,让我们还是把目光瞄向哲学吧!对于那些想受教育却不想学哲学的人,安提斯泰尼有一妙比,说他们就好象一个人看上了女主人,为了图省事却只向女仆求爱。第欧根尼则直截了当地向他们责问道:“既然你不在意活得好不好,为什么还要活着呢?”哲学何以能使人活得好呢?按照第欧根尼的逻辑也许可以这样来理解:哲学能够使我们安心地躺在大地上晒太阳,充分享受身体和心灵的自由,而对一切妨碍我们这样做的东西说:“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活在爱中——爱是快乐的藤

“对爱情的不可遏止的探究,对真理不可遏止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止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这些感情如阵阵飓风,吹拂在我动荡不定的生涯中,有时甚至吹过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绝望的边缘。”

这是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在他的《我为何而生》里的一句名言。罗素是英国著名学者,他在哲学、数学、文学等方面均有不凡的造诣,195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为何而生?”古往今来,人类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皓首穷经,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罗素以其独特的感悟,对这个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作出了响亮的回答。他通俗而生动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即“对爱情的不可遏止的探究,对真理不可遏止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止的同情”。

罗素的一生是快乐的,因为爱永远在他心中。对真理的执著,对爱情的向往,对苦难的同情,构成了他一生快乐的交响曲。

曾经看过一部《纽约时报》的畅销图书——《圣诞节红雀》。这本书描写的是一个像世外桃源一样可爱的、有着都市极其缺乏的人情之美的地方,还有几个感人的爱的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的:在芝加哥寒冷潮湿的冬天即将来临之际,52岁的离异单身老男人坎贝尔被医生判了“死刑”,即他可能挨不过圣诞节,也就是说,活不了两个月。于是,他在医生的建议下,来到了亚拉巴马州一个叫“迷失的河流”的地方,认识了几个热心的寡妇和老姑娘,还跟一个遭到遗弃的残疾小女孩帕齐和一只被好心的小店老板救活的红雀交上了朋友。当第二年的圣诞节来临之际,一连串的奇迹发生了……坎贝尔竟成了一个幸福的男人,并寻找到了爱情。

人人都在追求快乐,却不知道快乐原来就在自己的身边。爱心是快乐的藤,当你不经意间给予别人关爱时,其实快乐已经在你的心间环绕了。在爱的天堂里,你会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了快乐的天使。

一个小女孩路过一片草地,看见一只蝴蝶被荆棘弄伤了,她小心翼翼地为它拔掉刺,让它飞向大自然。后来蝴蝶为了报答小女孩的救命之恩,化成一位美丽的仙女,对小女孩说:“因为你很仁慈,请你许个愿,我将让它实现。”小女孩想想说:“我希望快乐。”于是仙女弯下腰在她耳边悄悄细语一番,然后消失了。小女孩得到仙女的秘诀是:“身边的每个人,都需要你给予爱心。”

一天,这个贫穷人家的小女孩和几位小姐妹一起到了县城,希望用小小的一笔钱购回期待已久的黄丝带。在女性化妆品专柜前,她看见一个小男孩因为失手摔碎了刚买的七色镜而泪流满面,于是她便用自己所有的钱买了面同样的七色镜送给了小男孩。就在小男孩破涕为笑、转忧为喜时,她的心也跟着亮丽起来。这样不经意的情感细节,不过是滚滚红尘中一粒细细的尘埃,但它却永远地占据着那个小女孩的心。

知识叫人自高自大,唯有爱心能造就人。一个人若是充满了恨,那他永远都不开心,若是充满了抱怨,那就只能生活在抱怨的苦毒当中。因为他们的心灵已经被侵染,怨恨是他们打量世界的标准和法则。他怨恨的其实并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一个怨恨自己的人会快乐吗?只有活在爱里,心里才是愉快与幸福的,知道怎么去爱人,那么无论得到了什么,心里也没有亏欠。

泰戈尔说:“当人突破了自我狭小的范围时,灵魂就有了欢乐。人在本质上既不是他自己的、也不是世界的奴隶,而是爱者,人类的自由和人性的完成都在于‘爱’。”什么是爱?爱是给予,是包容,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爱让生命具有渗透力,让我们自身的灵魂与他人的灵魂统一起来,让人类灵魂与万物的精神结合起来。从全人类的范围来看,“人类永久的幸福不在于获得任何东西,而在于把自己给予比自己更伟大的东西,给予比他的个人生命更伟大的观念,即祖国的观念、人类的观念、至高神的观念。”

为了学会爱人,我们必须先学会爱自己。这不是我们迷恋自己的眼睛或肤色、身材或个人的气质,而是正确地认识到,我们渴望每一刹那的生存都是具有意义而且是充实的。爱自己就是爱生命。我们必须了解,当我们令他人快乐时,就能令自己快乐。

在现代社会里,我们被卷入盲目工作的旋涡,狭隘地为各自的前途命运、功名利禄而奔波。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的灵魂封闭在僵化的习惯和无生命的硬壳中,冷漠和自我扼杀成了人生命的真正精神。在梵文中,鸟能脱壳而出,故被称为再生者。人又如何脱壳而出?唯有拥有爱,有爱就可以冰释灵魂的硬壳。奉献、给予、包容……让爱的玫瑰在我们的手里开花、播撒,而在赠人玫瑰后,再闻闻你的掌心,享受到这玫瑰之香。爱让灵魂得到慰藉,爱让我们快乐相随。

幸福的真谛——幸福是沉甸甸的承担

在哲学家眼里,幸福具有终极性,它是人生最后的目的。比如,我们就不能问:“我们追求幸福是为了什么?”正如亚里士多德所指出的那样:“既然目的是多样的,而其中有一些我们为了其他目的而选择的,例如钱财、长笛,总而言之是工具,那么显然,并非所有目的都是最后的目的。只有最高的善才是某种最后的东西……总而言之,只有那种永远因自身而被选择,而绝不为他物的目的,才是绝对最后的。看起来,只有幸福才有资格作绝对最后的,我们永远只是为了它本身而选取它,而绝不是因为其他别的什么。”

幸福,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生活理想。但因为人自身的有限性,幸福又注定了不会完美无缺,也就是说,幸福本身就包含了残缺。但人类的本性却是渴望完美,于是,在矛盾中挣扎的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骤然变得坎坷泥泞。

自从亚当与夏娃突然相拥的一刻,人就在与自身的欲望进行着一场无休止的角力。人类非要获得想象中的爱及幸福,而同时却又拼命地要活得轻松一些,洒脱一些,放任一些,期望着在幸福之外还能得到更多不属于幸福范畴的东西。在这场千年的拉锯战中,人类将聪明才智发挥到极致,一次次总结经验,一次次冒险尝试,然而,当人类每每觉得终于把二者统一起来,而暗自窃喜时,定神一看,却发现到手的所谓拥有和两全背后竟是更大的失去。痛苦迷茫中,蓦然回首,却发现幸福本身就不完美。

偷食禁果的人类已经不再完美,幸福本身就包含着残缺,而对这份残缺的认可与接受也即是幸福的一部分。当人类妄图去掉这一部分残缺时,又怎么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日本社会学家千右保曾经在一些国家做对比调查,问题为:如果有足够的钱供你一生享乐而无须工作,那么你是去享乐还是去工作?1987年,千右保说:“根据大约20年以前的调查,基本上没有人回答靠玩过日子。美国的比率为2%~3%,日本竟不到1%。然而近年来,‘玩派’骤然增多。”“根据1983年对11个国家提问的结果,‘玩派’比率最高的是瑞士,占39.8%;日本为19.8%,美国为21.8%。”“到了1987年,日本的玩派占到26.9%,4年时间增加了7.1个百分点。”至于中国,千右保写道:“令人难以掩饰惊讶的是中国的数字。‘玩派’着着实实接近半数,占49.8%,创世界最高纪录。”“玩派”全球性存在的事实和日益增长的数据意味着这样一个严峻的事实:尽管人类追求幸福,但深知幸福奥秘者却寥寥无几。

幸福不是毫无重量的享乐,而是沉甸甸的承担。苏格拉底曾经讲过一个“十字路口上的赫拉克勒斯”的故事:

赫拉克勒斯正襟危坐,在自己人生僻静处的树下。隐隐约约,他感觉到两个女人正朝自己走来。

这两个女人将是自己要面对的两条不同的生命道路。一条通向美好,另一条通向邪恶。尽管两条道路的名称都叫幸福。

走来的两个女人,一个叫卡吉娅,一个叫阿蕾特。

卡吉娅生得肌肉丰盈而柔软,脸上涂涂抹抹,“穿着最足以使青春光彩焕发的袍子”,走路时女性体态的特征显得格外突出。用现代的语言说,卡吉娅生得颇富性感,一副懂得享用生命的样子。

同类推荐
  • 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中华蒙学经典著作大力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字里行间饱含着极其丰富的人生哲理。随口吟诵便能认知历史变迁,明了典故风俗,品味优秀诗歌,体会人文沉淀,知晓礼义廉耻……这些著作将古代文化的精粹浓缩其间,以做人处世的道德教育为核心,读之既能丰富传统文化知识,体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又有利于身心的发展、人格的塑造。本书收录了历代蒙学经典著作十六部。既有久负盛名的“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也有影响巨大的《弟子规》、《弟子职》、《增广贤文》、《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
  • 中国人说话术

    中国人说话术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说话是关键的一个环节。在说话的把握上,不仅讲一个“情”字,更讲一个“巧”字。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急于说服对方,往往易招致对方与己拉开距离,使谈话进入被动之中。要借题发挥,避重就轻,巧妙应付对方的刁难,使己方摆脱不利的窘境。
  • 反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反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本书为唐代学者赵蕤所著述,为历代有政绩、有业绩的君臣所共悉,被尊奉为小《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从国家兴衰上讲谋略的,《反经》是从长短利害上讲智术的。它从逆反的心理态势中谋求一种逆反的思维方式,不失为古代心理学的范本。《反经大全集》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了注释、译文,每篇前有导读,揭示《反经》的奥秘,是我们为人处世、安身立命以及为官、经商、管理的必备参考书。
  • 泰州学派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泰州学派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在16世纪中国思想史上,阳明后学的“泰州学派”产生了广泛的思想影响。我们发现泰州学派的思想特征有浓厚的社会取向、政治取向以及宗教取向;其思想立场大多有取于阳明心学的“现成良知”说,同时又有“回归孔孟”的思想诉求。他们的思想言行既是阳明心学的产物,同时又极大地推动了阳明心学运动向下层社会的迅速渗透以及儒学世俗化的整体进程。
热门推荐
  • 菜根谭(白话全译)

    菜根谭(白话全译)

    《时光文库:菜根谭(白话全译)》分为修身篇、劝学篇、处世篇、经世篇、治家篇、出世篇、养生篇七部分,近400余则。每一则格言都添加标题,配有注释、译文、解读,方便阅读。在解读部分,我们用中华古典人物故事来解读原文,力求广大读者对每一条名言加深理解,加强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 相公有礼了

    相公有礼了

    一朝穿越,她遇到了疼她的父亲,宠她的哥哥,还嫁给了自己心动的人,成亲两年,他却不曾碰她一下,他对她极好,疼爱、关心、宠溺……唯独感觉不到的是他的爱,他会爱她么?可是,皇帝病危,逼她离开。为了他,放弃回她的时代,而回到他们的家,却看见满院张灯结彩,欲办喜事,要成亲的人便是他吧?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倾本佳人:夫君太冷酷

    倾本佳人:夫君太冷酷

    落难才女,薄情官人,一见彼此误终生,不见彼此终生误。她曾说:大官人放心,一入楚宅,妾自本分,不慕荣华,不慕君心。可后来,妻妾倾轧,她只能以虚情,谋他真爱,以他滔天财势,复她心中血仇。而他明知她无心无情,却还是将一腔信任,倾情相付。最后,当他用匕首抵着她的颈,哭诉:“庭深与绾心不能生相守,那便死同心,绝不受生离之苦!”最后,当她流出血泪,浸湿他的衣,他终究是划破手指,用血写就一封休书。绝对宅斗,斗的凶猛,谋生谋情,不输宫斗。绝对情深,步步为营,此情至深,深不可解。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水临天下之魅女回归

    水临天下之魅女回归

    在洪荒时代,他和她同时诞生,从无人到有人,他们彼此守候,当她爱上别人时,他默默退出,守候着她,看着她一次次被人伤害却又不放弃,他心疼,看着她一次次忍受轮回之苦,他无奈,只等着她回首可以看到她,但是,为什么好不容易她回来了,冒出这么多人要和他强老婆,怎么可以!她以为那个人就是她爱的,于是,她坚持了几千年,但是最后,她输了,但是当她回头时发现原来她爱的是他。所以她对他说“我回来了”(本文一对一,男主腹黑,女主外冷内热,无小三,无背叛)片段一:“你是谁?”某人带着万分不爽看着笑得花枝乱颤的某男。“我是她的夫君。”不远处正高兴的某女听到。尼玛,骗谁呢,我还没结婚呢,从哪来的夫君!片段二:“你在干什么!”某女看着某男的咸猪手忽然有一种冲动。“没干嘛,你睡吧,我一会就忙完了。”某男抬起头说了一句继续埋头苦干。“滚!”某男便回到了地上。片段三:看着某女慢慢向自己靠近,某男终于有一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感觉。“夫君,我回来了。”
  • 天地人间

    天地人间

    尹守国,2006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中短篇小说70多万字,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等选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协签约作家。
  • 重生炮灰女末世蹦跶

    重生炮灰女末世蹦跶

    --情节虚构,前生她是绝对炮灰,请勿模仿,灰到无人可怨。重生后又遇末世。为活命英勇蹦跶
  • 异界之最强泰坦

    异界之最强泰坦

    林炎,一个外冷内热甚至于有些桀骜不驯的年轻人,由于世界末日,来到泰坦大陆,莫名其妙的成为泰坦之子,与骸骨议会、鲜血议会、光明议会三大神秘组织的对抗,绵绵无止的亡灵大军,与同为穿越者身份的雷赢之间的勾心斗角,神秘的泰坦领域奥杜尔,古神复苏带给整个泰坦大陆的威胁,面对这些无止尽的困难危险,林炎该何去何从,而冒险之旅也从此展开,且看林炎如何在这个混乱的世界,成就无上的荣耀,谱写一卷壮阔的征伐史诗,建立不朽的荣耀
  • 十卡

    十卡

    爆红的游戏,莫名死亡的玩家。你知道什么是人心吗?那么鬼怪呢?追求刺激而进入游戏的人们,感受到游戏越来越不对劲……2370年,凭空出现的游戏……
  • 做才是得到

    做才是得到

    现在,许多人常抱怨生活太苦,想尽各种方法寻求解脱之道。实际上,就算有人告诉了你苦的真相,以及改变逆境、离苦得乐的究竟智慧和方法,但你不相信,就是不去做,最后还是只有在人生中高一脚、低一脚地跋涉,从一种苦陷到别一种苦中,对快乐只有望洋兴叹。本书开示我们:唯有敬畏因果、感恩无常,依靠佛法的殊胜加持,方能挣脱逆境,不怕苦、不怕死,享受人间各种福报利益。如此,人生不同年龄段的所谓“难关”,也只不过是通往解脱的阶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