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性是孩子在社会上立身的根本,有领导能力的儿童一定都是独立性很强的儿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要从小抓起,可以通过让孩子独立学习,独立购物,帮助孩子进行自我管理等方式来实现。
让孩子用自己的头脑处理问题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首先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就谈不上有独立性,也谈不上领导力的高低。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提出:优秀的学生并不在于一定要有优秀的成绩,而在于有优秀的思维方式。不善于周密地思考问题的孩子,没有资格去领导他人,最终只会受他人的领导。如果孩子善于周密思考问题,则会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就要提供一些机会给孩子自己去独立思考、去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一个人的与众不同有许多表现,其中最有意义的方面在于能够展示并表达其独具特色的思想。一个成功人士,也许有多方面的建树,但最引人注目的应该是他那极具个性的思想,以及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
能不能全面而深入地思考问题,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深度和广度,也决定了结论的正确性。领导必须具备全面而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领导他人看清问题的本质,避免出现失误,带领大家不断走向成功。
美国物理学家雷恩沃特小时候非常善于思考,他能够从其他人熟视无睹的事物中想到一些更深层的问题。
雷恩沃特上小学的时候,在一次语文课上,老师问道:“同学们,你们说1加1等于多少?”
“等于2!”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只有雷恩沃特呆呆地看着老师,没有回答。
老师有点疑惑,就问他:“雷恩沃特,你怎么不回答呢?难道你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吗?”
雷恩沃特想了想,对老师说:“老师,我不是不知道1加1等于2,但是,您为什么要问我们这样一个简单的数学题呢?您是不是有其他的答案?”
听了雷恩沃特的话,老师感到非常高兴。因为,老师提这个问题的目的被雷恩沃特言中了!老师微笑着对大家说:“同学们,雷恩沃特说得没错。从数学的角度来说,1加1等于2,但是,从其他角度来说,1加1未必等于2。就像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里所说的,两个人互相帮助,两人的力量就大于他们单个人力量之和。所以,我们要互相帮忙,互相关心,做个乐于助人的人。”
在鼓励孩子独立思考方面,父母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最简单的就是倾听孩子叙述自己的想法。尽管孩子的想法常常是天真、幼稚甚至可笑的,但父母一定要按捺住想纠正他的愿望,抓住他谈话中有趣的、有道理的论点,鼓励他深入“阐述”,让他尝到思考的乐趣,增强自我探索的信心。
杰克在上四年级,班级组织要到山里参加为期两天的野营。杰克骄傲地告诉妈妈说自己能准备行李,然而出发前,妈妈发现他没有带厚衣服,可是山里的温度要比平原低很多。杰克拒绝带厚衣服,妈妈也没有坚持。
两天后杰克回来了,大家问他玩得怎么样,他说:“我该听妈妈的,山里很冷。”
妈妈问:“下个月我们要去佛罗里达,也带同样的衣服吗?”
杰克想了一下说:“那不用,佛罗里达很热。”
妈妈说:“对了,外出前你应当先了解一下当地的天气情况,再作决定。”
杰克说:“我知道了。我下次野营时应该先列个单子,就像爸爸出差前一样,这样就不会忘带东西了。”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就要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去想办法解决。训练孩子思考的习惯,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些提示,让他自己去动手、动脑,这可以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
有自立意识的孩子才可能走向独立,变得强大。“I can do it”是美国孩子常说的一句话。美国人说,替孩子做他们能做的事,是对他们积极性的最大打击。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经说过:“凡儿童自己能够做到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能够自己想到的,应该让他自己去想。一句话,给孩子创造自立的机会。”
几年前,中日两国的教育家联合举办了一次夏令营活动,其中有一个项目是5千米徒步。孩子的后面跟着一辆大客车,如果谁走不下来,可以无条件上车。走到中途,突然下起了大雨。有的孩子就坚持不住了,陆陆续续上了后面的大客车。好不容易到了终点,当家长们打开大客车的车门,从车上下来的全部是中国的孩子,没有一个日本孩子。
中国的教育家忧虑地说:“如果日本式的教育,是在培养狼;那么中国的家庭教育,是在培养性格温善的羊。”
如果家长对孩子一味包办代替,其结果会使孩子什么都不会干,进而形成依赖性。从智力方面讲,自主性差的人遇事依赖别人,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及创造能力。由于懒惰,他们不愿自己动手做事,思维能力发展受到了限制。在性格上,他们又表现为意志软弱,胆小怕事,缺乏独立克服困难和吃苦耐劳的能力。上学后,他们也会缺少竞争意识和刻苦钻研、努力进取的精神。
身为父母,在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时,父母不给予帮助,这是父母不尽职。然而,当孩子有独立完成这件事的能力时,父母就应要求孩子独立完成这件事。作为一个人,他没有摔倒了能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和毅力,他又怎样去生存?如果一个人离开了父母的呵护就会活得很糟,那他以后怎样去竞争?
所以,对于家长来说,必须重视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
如何培养孩子自立的精神,外国的一些做法值得中国家长好好借鉴和学习。
1.美国
美国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采取种种方法,让他们认识到劳动的价值。比如,让孩子自己动手装配自行车、修理小家电、做简易木工、粉刷房间、到外边参加义务劳动等等。即使是富有的家庭,也十分注重对孩子进行自谋生路的能力教育。美国中学生的口号是:“要花钱,自己挣!”不管家里经济状况如何,孩子在12岁以后就得给父母的庭院剪草、给别人送报,以换取些零花钱。一些家庭还要求孩子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收割机,秋天帮人扫落叶,冬天帮人铲除积雪等。
2.日本
日本人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余的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在这一观念指导下,许多日本父母在教育孩子学好功课的同时,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到外面打工挣钱。孩子很小时,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要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背。”总之,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是日本父母的根本出发点。
3.瑞士
瑞士的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着重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比如,十六七岁的姑娘,初中毕业就被送到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左右的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课。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学会独立谋生之道,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是个多语种的国家,既有讲本土语言的地区,也有讲德语和法语的地区。所以,一个语言区的姑娘通常到另一个语言区的人家当佣人,还有相当多的孩子被送到英国家庭当佣人。当她们掌握三门语言之后,就可以去银行等部门就职。在瑞士,长期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被认为是没有出息和可耻的。
4.德国
德国一贯重视培养孩子“勤奋、正直、可靠、乐于助人、作风正派”等品格。因此,父母们从不包办孩子的事情。父母将子女视作独立的个体,给他们空间,让他们独立地去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譬如,在孩子1周岁左右,父母就鼓励他们自己捧着奶瓶喝牛奶,喝完了,父母还向孩子道谢并加以赞许。随着孩子年龄和能力的增长,父母再引导他们完成一些更难的事情。德国法律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家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德国人常说,他们的首要责任就是让孩子懂得,一个人走向社会最终要靠自己,靠自立和自强。
另外,美国教科书上列出了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时,在各个年龄阶段要求做到的事情:
自我服务的技能:
掌握的年龄用杯子喝东西
8~12个月自己吃东西
8~14个月穿夹克或毛衣
2~3岁穿鞋袜
2~3岁系鞋带
4~6岁刷牙
2~3岁洗手
2~3岁梳头
4~6岁整理衣柜的衣物
5~7岁选择次日的衣物
6~8岁从头到脚自己穿着
5~6岁洗澡
6~7岁洗头
7~8岁吹干头发
12~14岁到商店买衣物
10~14岁。
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方法
要培养孩子的领导力必须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说过这样一段话:狮子故意把自己的小狮子一次次推到山谷里,让它从危险中学会独立的能力,这样的气魄真是太大了。虽然这种行为在人类看来有点残酷,但经过这种残酷的训练,小狮子在以后的生命过程中才一步步地坚强起来,在它一次次从深谷爬上来时,它才真切地体会到独立的重要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培养孩子独立性上堪称楷模。
罗斯福十分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独立人格。他有句名言:“在儿子面前,我不是总统,只是父亲。”他反对孩子们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他让孩子们凭自己的本事自食其力。大儿子詹姆斯二十岁去欧洲旅行,回国前买了一匹好马,然后打电报向父亲求援。罗斯福回电话说:“你和你的马游泳回来吧!”儿子只好卖掉了马,作为路费回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响后,罗斯福的四个儿子都上了前线。罗斯福病故了,他们还都坚守在自己各自的军队中,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为父亲送行。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就是为了不教。”这不教的意思就是引导孩子从小锻炼独立学习的能力,掌握自我获取知识的方法。
1.让孩子思想上独立
大量的证据表明,凡能使幼儿创造力得到很好发展的家庭都有这样的特点,即较少权威主义和限制,鼓励独立。作为父母,要容许孩子挑战家长的权威,打破“一言堂”的家长制作风。不但要允许、还要鼓励孩子指出父母的不足,提出自己的分析和观点,以利于他们有独立于父母的思想。另外,孩子要学会自己作选择,父母可以提建议,让孩子自己提设想,然后让孩子自己决定采取哪种或哪几种方案。家长要支持孩子的选择,即使孩子的选择在家长看来不好也不能否定或强行改变,在孩子难以作出选择时也不能替他选择。而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多作判断,否则就会养成孩子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阻碍创造力的发展。
2.让孩子行动上独立
父母要让孩子从小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习惯,如让孩子自己收拾好玩具,把自己的鞋子放好,整理自己的小床。三岁的孩子可以自己洗手绢和袜子,七岁的孩子就可以洗衣服了,十岁的孩子可以使用洗衣机,自己换被套、床单。父母不要以为这些事不需要孩子做,自己顺便就做好了,以省出时间让孩子做更重要的事。但这些小事可以磨炼孩子独立的能力和做事的意志,让孩子享受自由的同时承担义务,知道自己的事要自己操心,不能依赖别人。
3.让孩子时间上独立
父母需要教会孩子独立的时间意识,让他学会自己安排时间,合理作息,不要再每天连哄带骗地叫孩子起床。如可以给孩子一个闹钟,教会孩子定时、上闹钟,然后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表后,要求孩子自觉按时睡觉、起床。父母要注意的是,因为一开始需要容忍孩子上学迟到,一两次迟到,老师处罚将会帮助孩子学会不赖床。另外,让孩子自己相对独立地支配自己的自由时间,即完成了家庭作业后的时间,父母可以和他一起玩。如果他愿意,孩子还可以去和小朋友玩,只要不是很危险或者违法的事,原则上都可以。
其实在生活中,可以有很多机会和方法引导孩子进行创造性思考,例如询问孩子“如果你是小红帽,你要如何对抗大灰狼?”“杯子除了用来喝水,还有哪些用途?”“筷子除了夹东西,还可不可以当叉子?”等问题,来激发孩子的能力。然后,接下来就是激发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将来在面对困难时,能够自己思索出解决的方法。
父母也可为孩子选择一些具有是非意义的小故事,在讲故事的同时引导孩子思考其对错在何处,为什么这样认为。这样有助于建立孩子的是非判断能力。当孩子已具有以上能力之后,便算是具备了自主、独立的性格雏形。但是仍然需要加强对“是非对错”判断力的培养,不然会导致偏颇和价值观的偏移。
也有专家指出,培养孩子自立的方法有下面几个可供借鉴:
1.给孩子独立的空间
婴儿最初喜欢生活在母亲的怀抱里,但是他不能永远这样生活。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家长应理智地逐渐扩大孩子的活动空间,才能有利于他的健康成长。
2.让孩子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有一位聪明的家长,他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每天给孩子一段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孩子有时玩,有时去读自己喜爱的一本书,有时画画,当然,有时也忙来忙去什么也没干成,但是孩子逐渐懂得了珍惜时间,学会了做计划。
3.创造条件让孩子锻炼
一年级的小学生要不要自己洗碗?不少家长是拿不定主意的。但是有一位家长却特意为孩子准备了一个小板凳,对孩子说:我知道你特别爱干活,想自己刷碗,可是水龙头太高,你够不到,妈妈给你准备了小板凳……孩子兴奋地喊着:谢谢妈妈!马上就登上小板凳高兴地学着大人的样子去洗碗了。
4.给孩子设置适当的问题
每一个孩子都会无休止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但是问题的答案如何去得到呢?经验告诉我们:孩子爱不爱提问题,是关系到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孩子如何去得到答案,则是关系孩子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
5.让孩子独自去解决问题
困难家庭的生存环境,为孩子创造了艰苦锻炼的条件。但是,现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在顺境条件下如何成功地教育孩子,的确是当前急需探讨的难题。
有经验的家长多是想办法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而且不限于生活方面的困难,让孩子去解决,从而培养孩子的能力和优良的品质。
6.锻炼孩子抓住机遇的能力
生活中常常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机遇,而往往是成人替孩子去捕捉,这样孩子就永远学不会走向成功,所以家长的任务应该是只提供或指出各种机遇,启发孩子自己去抓住。
7.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冲突
孩子们在一起难免有矛盾,这个解决矛盾的过程,正是孩子健康成长、走向成熟的过程。如在编排黑板报、排练节目时,自然都会有一些不可避免的争论,在孩子平等的争论和探索当中,得出的最后的正确结论,必然是十分宝贵的。
8.给孩子找一个竞争对手